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克浩
論文名稱: 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研究-以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探討口簧琴溝通型態的人文觀以及口簧琴的產業觀
指導教授: 錢善華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口簧琴擬聲語
英文關鍵詞: jew’s harp, jaws’ harp, onomatopoei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台灣原住民族擁有多樣性的歌樂以及器樂,從各個時期的研究紀錄者的文獻資料上已呈現出豐富的史料。儘管台灣原住民族在歌樂的內容以及樣式上已高度發展,但是其器樂依然還保持著古樸的樣式,而口簧琴就是台灣原住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種樂器。從過去文獻史料得知,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除了娛樂的功能之外,也可以透過口簧琴的吹奏來傳遞男女之間綿綿的情意,雖然音樂學者已經蒐集口簧琴音樂與語意傳遞溝通功能的各項資料,但是音樂與溝通之間卻還未整理出系統化的結果,讓人無從深入了解口簧琴音樂旋律與語意溝通之間的多面向。因此,本論文試著從歷史、社會環境以及分析的面向研究口簧琴,深入探討將口簧琴當成相互溝通媒介所形成的人文關係,以釐清口簧琴如何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的溝通工具。

    章節內容部份呈現如下,第一章口簧琴導論,為了與筆者碩士論文『泰雅族口簧琴音樂研究』在口簧琴概述做區隔,因此導論分三大部份,即學術分類、音樂範疇與漢族文獻。第二章整理研究台灣各個時期口簧琴的文獻資料,並且以每個時期所做之文獻重點一一詳述。第三章則描述現存的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並從多簧的音組織構成,以及單簧泛音旋律的吹奏,以科學的原理解釋口簧琴的發生方式,並提出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吹奏經驗與科學的對照。第四章是本論文的核心重點,從筆者的田野調查以及過去研究的成果整理發現,口簧琴的溝通型態共有四種:語音模擬化、語意曲調化、肢體情境化以及以簧代歌化四種型態,然後再從這四種溝通型態建構出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人文意涵。第五章則討論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其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影響,並提出筆者的個人看法。

    台灣原住民族的口簧琴過去是用來傳遞愛意、娛樂、撫慰以及多種意涵,但現在僅單純用於樂器的吹奏。綜觀上述的使用,我們可以統稱口簧琴是具有溝通的功能。本論文重點在於研究過去吹奏者的心意與口簧琴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建構出已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溝通的傳統。

    關鍵詞:口簧琴、擬聲語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have a variety of vocal music and instrumental music that many researchers have documented with abundant evidence. It is very unique that their vocal music is extraordinarily highly-developed, but their instrumental music still remains in a primitive level. Jew's harp is one of important instruments for Taiwan indigenes. According to the past research,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was used not only for entertainment but also for communication of messages. Although a number of data in musical notations and documents are provided, we do not know exactly how jew’s harp was used by Taiwan indigenes to communicate.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study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in historical, social, and musical analytical aspects to figure out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melody and social functions. Consequently, we hope to prove the significance of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for human beings.
    The research is primarily based on my own field collections; other major works have also been consulted for comparison.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jew’s harp and then displays the music which is notated. It also traces the historic contacts with the Chinese. Chapter two collects the documents which were recorded on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to further facilit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jew’s harp in the tribal societies.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subsistent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discusses the tuning of jew’s harp played with many tongues, and reasons how the overtones sounded by jew’s harp with single tongue vibrated. Chapter four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As we know, jew’s harp is used as a main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to express what the player wants to convey. Therefor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ow Taiwan indigenes play the jew’s harp to communicate.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communication found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ajor works: onomatopoeia, particular melody played with jew’s harp, gestures while playing the jew’s harp, and the melody of vocal music played with jew’s harp.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n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is certainly established. Chapter five concerns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From what was mentioned above, we can realize that for Taiwan indigenes, jew’s harp is not simply a musical instrument but also a medium to convey the messages of love, recreation, consolation, and many other meanings. To sum up, we can obtain the conclusion that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does have a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what Taiwan indigenes want to convey and the way they play jew’s harp, and tries to fill in the blank of the tradition of Taiwan indigenous jew’s harp.

    key words:jew’s harp、jaws’ harp、onomatopoeia

    目次 前言─────────────────────────────── 1 第一章 口簧琴導論-學術分類、音樂範疇與漢族文獻───────── 6 第一節 口簧琴的介紹與分類──────────────────── 6 第二節 世界有關口簧琴民俗音樂介紹──────────────── 14 第三節 歐洲藝術音樂的口簧琴─────────────────── 19 第四節 漢族口簧琴文獻資料考證────────────────── 26 第二章 台灣各個時期原住民族口簧琴的文獻探討─────────── 40 第一節 清領時期紀錄-史料比對與文字觀念的解讀────────── 40 第二節 日治時期研究-形制、圖片、功能、譜例的比較與描述───── 53 第三節 光復後研究-文獻整理與分析──────────────── 75 第三章 現存台灣原住民族的口簧琴及其音響實踐─────────── 91 第一節 泰雅族────────────────────────── 91 第二節 布農族────────────────────────── 99 第三節 阿美族───────────────────────── 104 第四節 魯凱族───────────────────────── 109 第五節 口簧琴的音響實踐──────────────────── 112 第四章 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溝通的表現型態以及口簧琴架構的人文意涵─120 第一節 語音模擬化────────────────────────122 第二節 語意曲調化────────────────────────128 第三節 肢體情境化────────────────────────146 第四節 以簧代歌化────────────────────────152 第五節 口簧琴的人文意涵─────────────────────165 第五章 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文化傳承與產業概念───────── 172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文化傳承────────────── 172 第二節 臺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產業概念────────────── 179 結論────────────────────────────── 186 田野日誌──────────────────────────── 189 參考文獻──────────────────────────── 223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丁福寶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1958。
    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陸士龍文集》。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61。
    石擅萃輯;王有立主編。《滇海虞衡志》。嘉慶刊本,華文書局,1929。
    江明清。《台灣原住民泰雅爾族樂器之ㄧLubuw口簧之研究》。台北:永望,1996。
    《宜蘭縣原住民泰雅族傳統音樂普查及影音紀錄計畫期末報告書》。宜蘭 縣政府文化局,2006。
    《宜蘭縣原住民(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技藝保存傳習計畫》。宜蘭縣 政府文化局,2007。
    呂炳川。《台灣土著族音樂》。台北:百科文化,1982。
    克里斯•詹克斯(Chris Jenks)著;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文化》。台北:巨流,1998。
    李延壽。《北史》。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藝文印書館。
    李莎莉。《排灣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2004。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1960。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林謙光。《台灣記略》。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04種,1961。
    郁永河。《裨海記遊,卷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
    徐珂。《清稗類鈔選錄》。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14種。1965。
    胡楚生。《潛夫論集釋》。台北:鼎文,民國68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1962。
    陳暘。《樂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冊》。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四,1934。
    陳第。《東番記》。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56種,1959。
    孫馮翼輯;嚴一萍選輯。《三禮圖》。藝文印書館。
    張有池發行。《詩經》。台北:智揚,1993。
    《莊子》。台北:智揚,1993。
    許功明主編。《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1。
    許常惠等著。《台中縣音樂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1989。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跨世紀的影像2-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台北:南天,1999。
    董誥撰;王有立主編。《皇清職貢圖》。乾隆二十六年刊本,華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中國音樂史料》。台北:鼎文,1975。
    楊慎撰;王有立主編。《南詔野史》。光緒刊本,華文書局,193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
    黃貴潮。《阿美族傳統文化》。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1998。
    蔡曼容。〈台灣地方音樂文獻資料之整理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7。
    劉克浩。〈泰雅族口簧琴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劉熙撰;王雲五主編。《釋名》。台灣商務印書館。
    樂聲編。《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聶崇義;王雲五編。《重校三禮圖》。台灣商務:景印四部善本叢刊第一輯第二冊。
    魏收。《魏書》。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藝文印書館。
    謝世忠。《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1994。
    露絲•溫斯樂(Ruth Rentschler)編;羅秀芝譯。《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五觀,2003。

    英文書目

    Bains, Anthony. Musical Instru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Fox, Leonard. The Jew’s Harp: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Lewisburg: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Fubini, Enrico. The History of Music Aesthetics, tran. Michael Hatwell. The Macmillan Press Limited , 1990.
    Helmholtz, Hermann L. F. 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Music. Translated by Alexander J. Ellis.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54.
    Loh, I-to. “Tribal music of Taiwa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82.
    Marcuse, Sibyl. A Survey of Musical Instrument. New York:Harper & Row, Inc, 1975.
    Merriam, Alan P.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Sachs, Curt.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 1940.
    Sachs, Curt. The Wellsprings of Music. McGraw-Hill, Inc, 1965.

    法文書目

    Geneviève Dournon-Taurelle et John Wright. Les Guimbardes du Musée de L’homme. Paris Institut d’Ethnologie, 1978.

    日文書目

    小林保祥。《高砂族パイワヌ民藝》。三國書房,昭和19年。
    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大正4年。
    田邊尚雄。《南洋、台灣、沖繩音樂紀行》。東洋音樂學會,昭和43年。
    成田武司。《台湾生蕃種族寫真帖》。台北:南天,大正元年,1995複刻版。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伝說集》。台北:南天,大正12年,1996複刻版。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8)》。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大正2年。
    森丑之助。《台灣蕃族圖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大正四年。
    森丑之助。《台灣蕃族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大正六年。
    湯淺浩史。《瀨川孝吉 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鄒族篇》。台北:南天,2000。
    黑澤隆朝。《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1973。
    鈴木作太郎。《台灣蕃族の研究》。台北:台灣史籍刊行會,昭和7年。(複刻版台北:南天,1988)
    藤崎濟之助。《台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昭和5年。(複刻版台北:南天,1988)

    中文期刊、報紙

    王櫻芬。〈殖民化與全球化:從日治時期音樂學者的調查紀錄看台灣原住民音樂的變遷及其成因〉。《民俗曲藝148期》(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5):43-102。
    呂炳川。〈台灣土著族之樂器〉。《東海民族音樂學報第一期》。(東海大學音樂系民族與教會音樂研究中心,1974)。
    呂鈺秀。〈樂器博物館中的音樂實務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5):123-131。
    李卉。〈台灣及東亞各地土著民族的口琴之比較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85-135。
    竺家寧。〈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六卷 第一期,1995):1-13。
    莊春榮。〈台灣太魯閣族的樂器〉。《台灣風物》四十三卷一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170-190。
    〈台灣原住民樂器介紹〉。《山海文化雙月刊》。(台北:山海文化,2000):55-66。
    凌曼立。〈台灣阿美族的樂器〉。《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1):185-220。
    Joseph Lenherr(林和)。〈台灣土著民族的樂器〉。《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109-128。
    黃宜衛。〈漫談阿美族的口簧琴Datok〉。《台灣風物》。(三十八卷二期,1988):75-88。

    日文期刊、報紙

    入江英。〈台灣蕃俗圖繪〉。《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一百二十九號》(明治二十九年)。
    中山侑。〈蕃樂器をもとめて(二)〉。《臺灣警察時報294號》(昭和15年)。
    田邊尚雄。〈台灣音樂考(五)〉。《學藝40卷500號》(東京:東京社,大正12年):49-52。
    竹中重雄。〈台灣蕃族樂器考〉。《台灣時報》(第162期,昭和8年)。
    竹中重雄。〈臺灣蕃族音樂の一研究〉。《臺灣時報》(154期昭和7年)。
    伊能嘉矩。〈台灣土蕃の歌謠と固有樂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二五二號,明治四十年)。
    直川礼緒主編。《口琴ジャ—ナル第一、六、九号》(東京:日本口琴協會)。
    岡本新市。〈蕃人教化と音樂教育の將來〉。《臺灣時報》166期(昭和8年):11-14。
    松島剛、佐藤宏。《臺灣事情》(春陽堂,明治三十年。台北:成文,民國74年)。
    桑田芳藏。〈臺灣民族の文化觀察(二)〉。《學藝40卷497號》(東京:東京社,大正12年):90-95。
    塚田健一。〈台湾山地ブヌン族の口琴と和音唱法の起源〉。《東洋音樂研究》。(第45號,1980):127-170。

    研討會論文或專題計畫

    王櫻芬。《台灣音樂研究的學科史初探(一):日治時期日人對台灣音樂的紀錄與保存》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2002):1-7。
    《黑澤隆朝台灣音樂調查之再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5):1-4。
    李秀琴。〈從台灣原住民樂器看西部南島語族〉。《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原住民音樂再南島語族文化圈的地位》(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2001):142-158。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原音重現-太魯閣族傳統樂器傳承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5年度縣市層級社區營造輔導計畫,民國94年):1-26。
    蔡曼容。〈溯流與探源-日治時期竹中重雄對原住民音樂的研究〉。《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原住民音樂再南島語族文化圈的地位》(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2001):230-252。
    〈日治時期原住民樂器初探〉。《台灣音樂研究試刊號2002年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特刊》(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3),17-48。

    網路資料
    〈日月沐浴神話〉。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xrzz.files/1011xrs08.htm.;摘錄於20 September 2007。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台邦˙撒沙勒。〈第四世界〉。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index.htm;摘錄於23 October 2007。
    東北滿族在線上。〈通古斯民族資訊傳遞中的薩滿教意識〉。http://www.dbmanzu.net/view.asp?id=132.;摘錄於20 September 2007。
    蔡振家。〈人可以同時唱出兩個聲音嗎?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礎〉。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overtone/. ;摘錄於 7 December 2007。
    Bill & Gohring, J., ed. “History of Jew’s Harp.”http://www.jew’s harpguilde.org/history.html(accessed December 12, 2006).
    Gailyn Van Rheenen. “Communicating Christ among Folk Religionists Chapter 7-Animistic Practitioners.”http://www.missiology.org/folkreligion/chapter7.htm(accessed August 31, 2005).
    Greenslade,Thomas B. Jr. “Instru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http://phsics.kenyon.edu/earlyApparatus/Rudolf_Koenig_Apparatus/Helmholtz_Resonator/Helmholtz_Resonato.html(accessed December 14, 2007).
    Pertout, Andrián. “The Jew’s Harp.”http://www.users.bigpond.com/apertout/Jew’sHarp.htm(accessed July 15, 200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