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登基
Wang, Teng Chi
論文名稱: 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戰術分析-以九十三學年度甲組前四強為例
A Study of Receive Attack Strategy in Male College Volleyball Competition-On the Final Four Teams in 2004
指導教授: 林竹茂
Lin, Chu- M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排球接發球進攻攻擊位置攻擊型態
英文關鍵詞: volleyball, receive attack, attack position, attack typ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戰術分析
    -以九十三學年度甲組前四強為例
    研 究 生:王登基
    2007年8月 指導教授:林竹茂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十三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攻擊戰術,分析甲組前四名球隊:台北體院、花蓮師院、台灣師大及台灣體院對於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的使用情形和其差異,以了解四隊在攻擊位置及攻擊型態的扣球次數及扣球績效之差異,結果如下:在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類別運用上,在二號位、三號位及四號位置的扣球次數與扣球績效均未達顯著差異(p>.05);在戰術攻擊的扣球次數均未達顯著差異(p>.05)。但在扣球績效部分台北體院、花蓮師院、台灣體院顯著高於台灣師大(p<.05),在後排攻擊的扣球次數方面四隊則無顯著差異(p>.05)。但在扣球績效部分台北體院、花蓮教大師院、台灣體院顯著高於台灣師大(p<.05),在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不同攻擊型態運用上,使用最多的攻擊型態是二號及四號位置的強攻490次,其次是快攻383次,第三是戰術攻擊186次,最後是後排攻擊179次。另外,就整體攻擊型態的總扣球績效,績效最好的是戰術攻擊,依序為B式快攻、A式快攻、C式快攻、強攻及後排攻擊。結論:各隊在為求戰術多變性及提高攻擊成功率,皆使用「全方位立體化的進攻」戰術,以組織戰術來發動進攻,為現今我國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攻擊戰術之趨勢。建議:在接發球進攻扣球的戰術搭配上,必須特別加強三號位置快攻的掩護及二號位置強攻暨後排攻擊的搭配訓練,以提高扣球的績效。

    關鍵詞:排球、接發球進攻、攻擊位置、攻擊型態

    A Study of Receive Attack Strategy in Male College Volleyball Competition
    -On the Final Four Teams in 2004
    Student:Wang, Teng Chi
    August, 2007 Advisor:Lin, Chau Mo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ttacking skills in male college volleyball competition in 2004, and to analyze the use of receive attack strategy on the final four teams-TPEC, NHLCE, NTNU and NTCPE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of spike times and effect in attack position and type.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spike times and effect in position #2, #3 and #4 among the four teams (p>.05). Nevertheless, the spike effect of TPEC, NHLCE and NTC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TNU (p<.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spike times in strategy attack and back-row among the four teams (p>.05). The different attack type of receive attack in position #2 and #4, the most attack type were 490 tomes in spike, 383 times in quick attack, 186 times in strategy attack and 179 times in back-row attack.. On the other hand, strategy attack was the most spike effect in total spike effect of attack type, the follow were B type quick attack, A type quick attack, C type quick attack, spike and back-row attack. Conclusion: to have the versatile strategy and enhance the success ratio of attack, we need to apply “Omnibearing 3D attack strategy”, organized attack strategy. This is the trend of receive attack of male college volleyball competition. Suggestion: in the receive attack strategy, we need to reinforce training of the quick attack in position #3 and the spike in position #2 or back-row attack to heighten the effect of the attack..

    Keywords: volleyball, receive attack, attack position, attack type

    目 次 前序部份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iv 圖次…………………………………………………………………………. vi 本文部份 第壹章 緒論…………………………………………………….…….……….1 一、前言……………………………...…………………….………….…..….1 二、問題背景…………………………..……………………….…….…...….2 三、研究目的…………………………………….……………………..…….3 四、研究範圍…………………………………………………………...…….4 五、研究限制…….……………………………….…………………….…….4 六、名詞操作性定義………………………….….…………….…..………...4 第貳章 相關文獻探討………………...……………………...……………...10 一、排球比賽扣球攻擊戰術演進的分析….………………..….…….….…10 二、排球比賽各項基本技術表現之差異和比賽勝負相關之探討….…….15 三、不同扣球攻擊型態和位置於比賽勝負間成效之剖析..……………….17 四、結語……………………………………….…...……….…….…………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21 一、研究對象…………………..……………….……………..…..………..21 二、錄影日期及地點……………………………………….………………21 三、研究架構與流程……….…………………………….….………………21 四、研究架構……………..………….…………..………………….............23 五、研究工具…………………………………………………………….….25 六、資料蒐集…………………………………………………………….….25 七、信度考驗…………………………………………………………….….28 八、統計方法…………………………………………………………….….28 第肆章 結果………………………………………………………………….29 一、比賽結果表……………………………………………………………..29 二、扣球總次數與總績效之差異…………………………………………..43 三、不同攻擊類別的扣球次數與績效之差異……………………………..44 四、不同攻擊型態的扣球次數與績效之差異……………………………..50 第伍章 討論……………………………………………………………….…64 一、攻擊總次數與總績效之分析………………………………………….64 二、攻擊類別的扣球次數與績效之分析………………………………….65 三、不同攻擊型態的扣球次數與績效之分析…………………………….67 四、四隊接發球進攻戰術運用特色及差異性分析………………………..70 五、結論與建議……………………………………………………………..80 引用文獻……...………………………………………………………………..83 一、中文部份………………………………………………………..………83 二、外文部份………………………………………………………..………86 <附錄一>接發球進攻扣球攻擊紀錄表…………………………………….87 <附錄二>各校接發球進攻扣球攻擊紀錄統計表……………...…………..88 表 次 表3-1 現場記錄表……….…………….…………….………..……………27 表4-1 決賽排名表…….……………………………………………..……..29 表4-2 決賽各場比賽結果表…………………………...…………………..30 表4-3 四強決賽各場比賽數據表…………………………………...……..32 表4-3-1 台灣體院對嘉義大學……………………………………………………………32 表4-3-2 文化大學對台北體院……………………………………………………32 表4-3-3 花蓮師院對新竹師院……………………………………………………………33 表4-3-4 台灣師大對國北師院……………………………………………………………33 表4-3-5 台灣體院對文化大學……………………………………………………………34 表4-3-6 台北體院對嘉義大學……………………………………………………………34 表4-3-7 台灣師大對花蓮師院……………………………………………………………35 表4-3-8 嘉義大學對花蓮師院……………………………………………………………35 表4-3-9 新竹師院對台灣體院……………………………………………………………36 表4-3-10 台灣師大對台北體院……………………………………………………………36 表4-3-11 新竹師院對台北體院……………………………………………………………37 表4-3-12 文化大學對花蓮師院……………………………………………………………37 表4-3-13 台灣師大對台灣體院……………………………………………………………38 表4-3-14 台灣體院對國北師院……………………………………………………………38 表4-3-15 花蓮師院對台北體院……………………………………………………………39 表4-3-16 台灣師大對嘉義大學……………………………………………………………39 表4-3-17 台灣師大對文化大學……………………………………………………………40 表4-3-18 台北體院對國北師院……………………………………………………………40 表4-3-19 花蓮師院對台灣體院……………………………………………………………41 表4-3-20 台灣師大對新竹師院……………………………………………………………41 表4-3-21 國北師院對花蓮師院……………………………………………………………42 表4-3-22 台北體院對台灣體院……………………………………………………………42 表4-4 扣球總次數及總績效表……………………………………..….......43 表4-5 扣球總次數與總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3 表4-6 不同攻擊類別的扣球次數與績效表……...…………………...…...44 表4-7 二號位置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5 表4-8 三號位置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6 表4-9 四號位置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7 表4-10 戰術攻擊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8 表4-11 後排攻擊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9 表4-12 不同攻擊形態的扣球次數與績效表……...……………………..…40 表4-13 二號位置不同攻擊型態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51 表4-14 三號位置不同攻擊型態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54 表4-15 四號位置不同攻擊型態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57 表4-16 戰術攻擊位置不同攻擊型態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59 表4-17 後排攻擊位置不同攻擊型態扣球次數與績效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62 表5-1 台北體院球員位置及攻擊特色評析……………………………….78 表5-2 花蓮師院球員位置及攻擊特色評析……………………………….78 表5-3 台灣師大球員位置及攻擊特色評析……………………………….79 表5-4 台灣體院球員位置及攻擊特色評析……………………………….79 圖 次 圖1-1 位置圖............……………………………...………………………....4 圖1-2 四號位置平拉開強攻…………… ..……………...……...…………..5 圖1-3 二號位置背後扣球………………………………………………..….5 圖1-4 A式快攻………………………………………………….……….…..6 圖1-5 B式快攻………………………………………………….…………...6 圖1-6 C式快攻…………………………………….………………………...7 圖1-7 時間差戰術攻擊...............……………………………………………7 圖1-8 5-4號位區後排攻擊…………………………….………………...….8 圖1-9 6-3號位區後排攻擊.............................................................................8 圖1-10 1-2號位區後排攻擊.............................................................................9 圖3-1 研究架構圖……………...……………….……....…………..…..….22 圖3-2 接發球進攻流程圖………………….…………………..………......23 圖3-3 研究內容圖……………………………………………...…………..24 圖3-4 攝影機配置圖…………………………………………...…………..26 圖5-1、 台北體育學院接發球進攻戰術圖......................................................70 圖5-2、 花蓮師院接發球進攻戰術圖……..……………...……………….…72 圖5-3、 台灣師範大學接發球進攻戰術圖…………………………………..74 圖5-4、 台灣體育學院接發球進攻戰術圖…………………………………..76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7,131-138。
    李瑞娟(1993)。排球比賽基本技術表現與勝負之相關研究。中華排球,61,129-140。
    何偉(2001)。借27屆奧運會淺論中國女排的進攻戰術。安徽體育科技,89(1),43-45。
    曲正中、張西振(1993)。排球。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1999)。排球運動。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林竹茂(1994)。現代競技排球發展趨勢與展望。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1,1-18。
    林竹茂(1995)。排球扣球技術運動生理學暨訓練策略研析。台灣師大體育研究,1,123-137。
    林竹茂(1999)。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研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5,1-28。
    林明祥、李培、柳仁(1999)。1997~1998年度中國甲A女排聯賽立體進攻戰術打法的初步分析。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7(2),184-186。
    林獻龍(2002)。2001年韓國釜山亞洲盃男子排球錦標賽—中國隊接發球及進攻隊形與扣球型態之應用成效分析。中華排球,101,84-92。
    林獻龍(2004)。2002年韓國釜山亞運會男子排球賽前六強攻擊型態探討。大專體育,70,38-43。
    林顯丞(2004)。2003年亞洲排球四強挑戰賽攻擊戰術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林啟東(2000)。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6,1-12。
    林柏化(2000)。我國與日、韓男子排球隊實力分析。中華體育,13(4),22-28。
    林杏麗、陳麗蘋(2004)。女子排球不同扣球位置、扣球戰術的應用分析。九十三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上集),國立台灣體育學院,117-128 。
    吳茂昌(2001)。亞洲男排四強基本技術與成績表現之分析。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國立台灣體育學院,392-401。
    吳福明、王龍意(1999)。世界排壇勁旅實力研析-以1995年世界盃男女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5,75-111。
    吳福明、邱堃鐘、潘寶石(2002)。美國女子排球隊前排攻擊戰術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8,143-152。
    杜曉偉、楊勁蒼(1999)。毎球得分制新規則對男排比賽得分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2),45-47。
    紀進、王洪武(2001)。提高排球強攻扣球技術之探討。安徽體育科技,89(1),46-49。
    徐福生(2002)。現代排球扣球技術研究與發展。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3),66-70。
    秦文華(2001)。世界女子排球選手扣球攻擊成效與比賽勝負相關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陳麗萍、江輝祺(1997)。六人制排球扣球發展之探討。中華體育,11,(3),43-48。
    陳儷勻(2000)。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
    陳銘鐘(2000)。排球運動(扣球)技術之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6,129-142。
    陳松盛(2001)。日本國家女排隊前排進攻戰術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7,139-151。
    許益芳(2000)。排球比賽網前進攻站位設想。中國體育科技,36(9),24-25。
    許樹淵(1993)。1992年奧運會排球賽技術效率分析。中華體育,7(3),80-85。
    黃志成(2001)。排球主動得分技術影響比賽之成績之研究。台北市:富誠出版社。
    陳鐵成、連道明(2000)。世界男排技戰術特徵分析。體育科學研究,4(2),51-55。
    彭蕾(1997)。現代排球扣球技術研究成果分析。四川體育科學,79,34。
    張歡(2000a)。1999年世界杯中國男排進攻效果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7(2),45。
    張歡(2000b)。1999年世界杯中國男排進攻效果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7(2),46。
    張雪臨、林秀蓮、嚴麗萍(1999)。中外優秀男排運動員後排進攻的量與質。浙江體育科學,21(5),29-34。
    張木山、陳銘鐘(1998)。中、泰女排戰術應用比較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4,49-69。
    楊振興、黃幸玲(2003)。淺析排球主攻手強攻扣球對比賽勝負之影響。大專體育,67,26-29。
    葛春林(2003)。最新排球訓練理論與實踐。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潘寶石、張榮祥(2000)。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27-38。
    鄭芳梵(1996)。排球後排扣球進攻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研究所。
    蔡熙銘(1999)。1998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鳳山站預賽表現優異選手之球技分析。大專排球論文集,5,59-72。
    顧秀萍、仲建芳(2001)。江蘇女排〝自由人〞在比賽中的作用及應用。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13-15。

    二、外文部分
    伊木政二(1982)。日本バレーボール協會五十年史。日本バレーボール協會,1-2。
    池田久造(1985a)。バレーボール.ルールの變遷とその背景。東京日本文化,34-35。
    池田久造(1985b)。バレーボール.ルールの變遷とその背景。東京日本文化,205。
    米田一典(2001)。世界で通用するバレーを追い求めて。Vmagazine, 3(1),6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