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琇如
Chuang, Hsiu-Ju
論文名稱: 2020東京奧運資格賽女子競技體操平衡木決賽分析
Analysis of The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Balance Beam Final at The Qualification Round of 2020 Tokyo Olympics
指導教授: 俞智贏
Yu, Chih-Ying
口試委員: 何采容
Yu, Chih-Ying
郭育瑄
Ko, Yu-Hsuan
陳奕良
Chen, Yi-Liang
陳嘉遠
Chen, Jia-Yean
俞智贏
Yu, Chih-Ying
口試日期: 2024/06/1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女子競技體操平衡木奧運資格成套編排
英文關鍵詞: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balance beam, the olympic qualification, routine composition
研究方法: 描述性統計卡方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1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分析爭取2020東京奧運會資格賽的女子平衡木決賽選手成套成績、編排內容。方法:以參加2020東京奧運積分賽之七場世界盃、2019世錦賽平衡木決賽選手為研究對象,使用成績分析、影像觀察法分析成套難度分、難度價值、編排要求、連接價值、完成分、最後得分等六項數據,以Excel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分析,顯著水準設定為α =.05。結果:難度分高標比例以美洲地區為居多,均標及低標則皆以亞洲地區居多;難度價值中,技巧及舞蹈主要集中在D組,技巧以挺身前空翻為主;編排要求中,旋轉的單足立轉1圈、技巧串的後手翻+直體分腿後空翻、兩向技巧之向後類的後手翻為最多人使用;連接價值以「舞蹈&混合」使用居多,並以0.1價值的B+D混合連接為最多人使用,而0.2價值以混合連接的挺身前空翻+原地分腿結環跳為多數人選擇。各洲在完成分及最後得分皆未有顯著差異。結論:美洲地區在難度分上的領先,體現出他們在技術難度編排方面的綜合實力,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編排成套,掌握本研究統整之主流編排,也就為思考方向,而高難度分未能確保有最高的完成分與最後得分,若要奪得高分必需以高完成分為前提,進而提升難度分之各環節,只有兩者協併往高難度和高完成分目標前進,在最後得分上才會有優勢,因為最終得分與難度分及完成分始終環環相扣。

    Purpose: To analyze the score and routine composition of all finalists in the balance beam event for the 2020 Tokyo Olympics qualification series of competitions. Method: The finalists in the balance beam apparatus final for the 7 competitions of World cup series and the 2019 World championships were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 score and videos of these routines were analyzed such as difficulty score, difficulty value, composition requirement, connection value, score, and final score.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d the Chi-squared test were performed by the Excel software. The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 = .05.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iculty score that the American continent possessed a higher score range ratio than any other continent. The Asia continent performed a difficulty score trend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anking. Regarding the dance and acro skills, most of the gymnasts selected a D value element, especially the front aerial for the acro skill. For the composition requirement, most gymnasts used 1/1turn on one leg for turn, flic flac+layout step-out for acro series, and the back handspring for acro element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he connection bonus, acro mixed with dance was often performed. For the 0.1 value mixed connection value, the B+D combination was the most popular. And for the 0.2 value mixed connection value, the front aerial+split ring jump was selected by most of gymnasts. The execution score and the final score were not noteworthy different. The ratio of higher score range, middle score range and lower score range between the continents was similar. Conclusion: The American continent lead in the difficulty score reflected their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technical difficulty for the routine composition. Therefore, how to efficiently compose a routine and understand the mainstream element and connection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higher difficulty score did not guarantee the higher execution score or final score. If a gymnast wants to get a higher final score, it must perform a higher execution score, and then to improve all the components that making up the difficulty score. Only a higher difficulty combined with a higher execution that made the advantage in the final score. The final score was alway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ifficulty score and execution score.

    摘要 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性定義 4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女子競技體操規則之探討 7 第二節 難度分之探討 9 第三節 難度價值之探討 11 第四節 編排要求之探討 12 第五節 連接價值之探討 14 第六節 完成分之探討 15 第七節 最後得分之探討 16 第八節 文獻總結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0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0 第三節 研究時間及地點 2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1 第五節 觀察者信度 22 第六節 研究步驟 23 第七節 研究流程圖 24 第八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 2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26 第一節 女子平衡木決賽之成套難度分分析及討論 26 第二節 難度分之難度價值分析及討論 29 第三節 難度分之編排要求分析及討論 32 第四節 難度分之連接價值分析及討論 40 第五節 女子平衡木決賽之成套完成分分析及討論 46 第六節 女子平衡木決賽之成套最後得分分析及討論 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2 第一節 結論 52 第二節 建議 52 參考文獻 53 附錄 57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2016)。2017-2020競技體操女子規則。台北市。
    王秋燕 (2015)。里約奧運週期國際女子競技體操的發展方向及我國的應對策略 (碩博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
    王曉寧 (2017)。第29-31屆奧運會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特徵的研究 (碩博士論文)。遼寧師範大學。
    王海雲、易志成 (2019)。第4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特徵研究。體育學刊,26(3),134-137。DOI :10.16237/j.cnki.cn44-1404/g8.2019.03.018
    史益平 (2004)。試述體操規則的演變與技術創新的關係。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4),573-575。DOI : 10.19582/j .cnki .11-3785/g8.2004.04.053。
    付一丹 (2020)。第47-49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平衡木前三名的成套動作研究 (碩博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
    吳素英 (2015)。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動作特徵分析,遼寧體育科技,37(3),69-73。DOI : 10.13940/j.cnki.lntykj.2015.03.022
    吳翔 (2014)。新規則下女子競技體操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特徵及趨勢。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8(6),121-152。DOI:10.15877/j.cnki.nsic.2014.06.022
    杜熙茹、潭強 (2019)。新奧運週期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趨勢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36(3),350-355。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19.03.015
    周瑩 (2018),新奧運周期中外優秀運動員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對比研究 (碩博士論文)。成都體育學院。
    宗劍俠 (2019)。優秀女子體操全能運動員成套動作分析 (碩博士論文)。成都體育學院。
    俞智贏 (2006)。從新規則的修訂探討男子體操訓練方法的因應。中華體育季刊,20(2),86-91。
    俞衛青 (2013)。檢析平衡木在新規則下成套的發展趨勢。競技體育,(68),37-38。 DOI:103969j/lssn16,4-151xZO13O6O18
    施政人、張秀卿、黃淑貞 (2015)。以起評分結構分析女子競技體操平衡木發展趨勢。文化體育學刊,21,31-38。DOI:10.6634/JPSS-CCU.201512.21.04
    范志遠 (2019)。第4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特點分析。體育大視野,9(16),253-254。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9.16.253
    韋睿桐、竭曉安 (2023)。基於關聯規則下世界優秀女子體操運動員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
    DOI:10.26914/c.cnkihy.2023.063687
    翁士航、俞智贏 (2012)。透過增強式訓練改善體操基礎動作之探討。中華體季刊,26,191-196
    陳光輝、王明鴈、陳嘉遠 (2005)。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修改內容之比較分析(1993~2004)。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1),51-64。
    陳光輝、湯文慈 (2010)。2009年版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修訂內容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2),156-162。
    陳光輝、陳五洲 (2011)。從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的規範探討結束動作之選擇-質與量的考量。中華體育季刊,25(3),548-554。
    陳嘉遠、張志滿 (2005)。男子競技體操優勢策略致勝規律研究:吊環項目難、美優先順序規律對競賽成績影響差異分析。大專體育學刊,7(2),169-185。 DOI:10.5297%2fser.200506_7(2).0014
    張秀卿 (2002)。最新國際女子體操規則修訂-2002年版。大專體育,60,77-79。
    張軍、侯軍、王莉靜 (2012)。倫敦奧運會中國體操女隊競技分析。體育文化導刊,3,59-65。
    張毓 (2014)。2013-2016年國際體操規則下我國女子競技體操各單項成套動作優化設計研究 (碩博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
    張碩 (2014)。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體操成績對比分析 (碩博士論文)。山東體育學院。
    麥劉湘涵、翁士航、高裕軒 (2019)。2017與2018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平 衡木第三競賽發展趨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14,30-39。
    黃淑貞、張秀卿、張琪 (2012)。分析女子競技體操運動的難、美、新、穩結構編配與觀賞性價值。身體活動與運動科學學刊,1(2),27-33。 DOI:10.29817/JPAES.201212.0004
    黃淑貞、張秀卿、黃俊彥 (2013)。女子競技體操跳馬動作難度的變化發展趨勢。運動健康休閒學報,4,185-195。
    黃淑貞、張秀卿、何采容 (2015)。國際女子競技體操技術發展新趨勢-以2013世界錦標 賽為例。健康體育學報,6,77-85。
    楊文剛 (2020)。新規則視角下世界體操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趨勢研究。福建體育科
    技,39(5),43-46。
    寧方娜 (2016)。第44-46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競技體操成套動作編排研 究 (碩博士論文)。曲阜師範大學。
    趙珊 (2011)。新規則下女子競技體操成套動作編排特徵的分析 (碩博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
    劉丙燕 (2011)。新奧運周期中國女子優秀體操操運動員動作的發展 (碩博 士論文)。山東體育學院。
    劉智麗 (2013)。2013年版FIG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導向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9(10),62-65。DOI:10.15942/j.jcsu.2013.10.016
    劉敏 (2019)。中外女子平衡木成套動作編排的研究 (碩博士論文)。西安體育學院。
    蔣來發 (2021)。試論新規則下女子體操平衡木的成套編排。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DOI:10.26914/c.cnkihy.2021.003469
    潭強、杜熙茹 (2017)。東京奧運週期女子競技體操規則變化特徵及各單項發展趨勢研究。中國學校體育,4(10),51-54。
    韓華、戴瑞磊、朱志蕊 (2005)。由三次世錦賽和28屆奧運會看世界女子平衡木發展趨勢。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7(6),64-67。
    嚴德一、劉忠、張國強 (2000)。主觀評分項目比賽名次的客觀性估價方法。濟寧師專學報,21(6),42-43。
    Atikovic, A., Delas, K. S., Nozinovic, M. A., & Kremnick, J. (201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men's and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in the Olympic Games 2016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Slovak J. Sport Sci., 2(2), 61-9.
    Bradshaw, E. J., Hume, P. A., & Aisbett, B. (2012). Performance score variation between days at Australian national and Olympic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0(2), 191-199.
    Chen, C. Y., Chen, K. H., Lu, K. H., & Chang, H. C. (2023). Will elevating the difficulty scores improve the odds of winning? The case of artistic gymnastics event finals. Science of Gymnastics Journal, 15(2), 157-171.
    O’Donoghue, P. (2010). 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 Retrieved form https://www.taylorfrancis.com/books/9781134005369
    Singh, H. (2004). Gymnastics. In H. Singh (Ed.), 33 Olympic Games (pp. 43–44). New Delhi: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