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葦玲
論文名稱: 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Reciprocal teaching on Improving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湯仁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交互教學法閱讀理解閱讀理解策略
英文關鍵詞: reciprocal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62下載:1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當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須持續探究、閱讀教學的迷思與策略有待釐清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勢在必行等研究動機,本研究透過交互對話的閱讀行動來謀求改善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旨在探討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國中學生對於預測、澄清、提問與摘要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情形與學習態度,進而探究交互教學法對於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效應。
    基於上述,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職學校七年A班24名國中七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每週一堂的閱讀課進行,教學時程為期八週。本研究關於行動成效的評估力求周延,主要透過教學觀察、省思札記、訪談紀錄與學習文件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進而再根據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據此,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教師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時,課程方案規劃可採兩階段方式循序漸進;閱讀文本選擇力求符合學生學習需求;閱讀策略指導則依學生狀況彈性調整;教學情境安排則致力於討論氛圍的營造。
    貳、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後,學生閱讀策略的運用因反覆練習而熟能生巧;學生對閱讀策略的態度持正向評價並肯定其實用性;閱讀過程運用四項閱讀策略,有助於提升學生文本理解與深度理解能力。
    參、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教師在實施過程可能遭逢各種難題與限制,藉由困境因應之道的思索過程,教師可從設法調整教學與力求突破的行動省思中,進而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due to the fact that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needed to be enquired continuously, the need of clarifying the myth of reading teaching and strategies, and the necessity of enhancing teachers’ profession. It aims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ement through reciprocal reading action. Its objectives were to apply reciprocal teaching to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eaching to investig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of predicting, clarifying, questioning, and the summarizing items of th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ction research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wenty-four seven grad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that the researcher served at were adopted in the research, and it proceeded for eight weeks in the reading class once a week. The research tri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carefull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bservation, reflection journal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were to get the conclusion.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d:
    1. When conducting reciprocal teaching, program project planning may adopt a gradual two-step proces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Reading text selection strives to match students’ learning requirement. Reading strategy guidance c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students’ condi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was dedicated to build for a discussion atmosphere.
    2.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iprocal reading teaching,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progressed continuously due to repeating practices. Students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for its usefulness. Reading process used 4 reading strategies that helpe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comprehend.
    3. The implement of reciprocal reading teaching might have its difficulties and limits; howev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peculating solutions and adjustments, teachers may make efforts on teaching adjustments and breakthroughs, which helped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teachers and advanced studies.

    謝 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交互教學法的理論基礎……………………………………7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基礎………………………………………10 第三節 交互教學法在閱讀理解的教學應用………………………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理念與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28 第三節 研究流程……………………………………………………3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的實施歷程………………45 第二節 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的實施成效………………83 第三節 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的行動省思………………1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65 第二節 建議…………………………………………………………1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77 外文部分 ……………………………………………………………179 附錄 附錄一:教學觀察表 ………………………………………………181 附錄二:學生訪談大綱 ……………………………………………189 附錄三:訪談資料紀錄表 …………………………………………190 附錄四:省思札記紀錄表 …………………………………………195 附錄五:閱讀策略學習紀錄單 ……………………………………197 附錄六:小組討論紀錄單 …………………………………………199 附錄七:交互教學法課程回饋問卷 ………………………………200 附錄八:交互教學法活動設計 ……………………………………203 附錄九:國中學生閱讀理解策略調查問卷(前、後測) …………205 表次 表2-3-1 閱讀理解策略要點一覽表………………………………16 表3-3-1 教學週次與教材名稱一覽表……………………………35 表3-3-2 教學方案評估項目與評估資料來源的關係表…………37 表3-4-1 學生訪談紀錄一覽表……………………………………39 表3-4-2 協同研究者訪談紀錄一覽表……………………………40 表3-4-3 質性資料編碼表…………………………………………43 表4-1-1 學生檢視個人閱讀狀況一覽表…………………………46 表4-1-2 原定計畫之教學週次與教材名稱一覽表………………48 表4-1-3 第一階段課程方案進度表………………………………49 表4-1-4 第二階段課程方案進度表………………………………51 表4-1-5 七年A班閱讀小組分組名單與工作分配一覽表 ………52 表4-2-1 「月亮的幻覺」印證線索數目統計表…………………89 表4-2-2 「月亮的幻覺」澄清技巧運用統計表…………………98 表4-2-3 「條碼事件」澄清技巧運用統計表……………………104 表4-2-4 「桂花雨」提問策略常見問題統計表…………………107 表4-2-5 「月亮的幻覺」提問答對題數統計表…………………110 表4-2-6 「月亮的幻覺」六何法誤答項目統計表………………111 表4-2-7 「條碼事件」六何法運用次數統計表…………………117 表4-2-8 「條碼事件」問題層次運用次數統計表………………117 表4-2-9 「桂花雨」摘要策略(刪除贅詞)表現統計表…………121 表4-2-10 「桂花雨」摘要策略(選關鍵句)表現統計表 ………122 表4-2-11 「月亮的幻覺」摘要策略評分代碼一覽表 …………124 表4-2-12 「月亮的幻覺」摘要策略表現統計表 ………………124 表4-2-13 「月亮的幻覺」摘要表現常見問題統計表 …………124 表4-2-14 學生對於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喜愛程度 ……………132 表4-2-15 學生認為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實用程度 ……………134 表4-2-16 學生認為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難易程度 ……………137 表4-2-17 學生對於閱讀課程的意見調查 ………………………142 表4-2-18 學生運用提問策略前後測改變情形一覽表 …………146 表4-2-19 學生運用澄清策略前後測改變情形一覽表 …………147 表4-2-20 七年A班 閱讀測驗表現(誤答題數)一覽表 …………148 表4-2-21 教師自編閱讀測驗(文本理解)誤答率一覽表 ………149 表4-2-22 學生運用預測策略前後測改變情形一覽表 …………151 表4-2-23 學生運用摘要策略前後測改變情形一覽表 …………152 表4-2-24 教師自編閱讀測驗(深度理解)誤答率一覽表 ………153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28 圖3-3-1 研究流程圖………………………………………………32 圖4-2-1 教學方案第二節課堂影像………………………………84 圖4-2-2 「桂花雨」預測策略個人學習單………………………84 圖4-2-3 「月亮的幻覺」預測策略個人學習單…………………88 圖4-2-4 教學方案第六節課堂影像………………………………91 圖4-2-5 「守望的天使」預測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91 圖4-2-6 「守望的天使」預測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92 圖4-2-7 「條碼事件」預測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93 圖4-2-8 「條碼事件」預測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94 圖4-2-9 「桂花雨」澄清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97 圖4-2-10 「月亮的幻覺」澄清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98 圖4-2-11 教學方案第六節課堂影像(澄清) ……………………100 圖4-2-12 「守望的天使」澄清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 …………101 圖4-2-13 「守望的天使」澄清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 …………102 圖4-2-14 「條碼事件」澄清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 ……………103 圖4-2-15 「條碼事件」澄清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 ……………103 圖4-2-16 「桂花雨」提問策略個人學習記錄單 ………………107 圖4-2-17 「月亮的幻覺」提問策略個人學習單………………110 圖4-2-18 教學方案第六節課堂影像(提問) …………………112 圖4-2-19 「守望的天使」提問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113 圖4-2-20 「守望的天使」提問策略個人學習單………………114 圖4-2-21 「條碼事件」提問策略個人學習單…………………115 圖4-2-22 教學方案第二節課堂影像(摘要) …………………119 圖4-2-23 「桂花雨」摘要策略(刪除贅詞)學習記錄單………120 圖4-2-24 「月亮的幻覺」摘要策略學習記錄單………………123 圖4-2-25 教學方案第七節課堂影像(摘要) …………………125 圖4-2-26 「守望的天使」摘要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126 圖4-2-27 「條碼事件」摘要策略運用(善用色筆)紀錄………127 圖4-2-28 教學方案第八節課堂影像(摘要) …………………128 圖4-2-29 「條碼事件」摘要策略小組討論記錄單……………129

    中文部分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古瑞勉(譯)(2004)。L.B. Gambrell, & J.F. Almasi 著。鮮活的閱讀!培養專注的閱讀(Lively discussions ! fostering engaged reading.)。臺北市:心理。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品慧(2010)。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寓言式成語故事閱讀理解之影
    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敏而(2009)。語文學習百分百。臺北市:小魯。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 : 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李宜真(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課外讀物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周慶華(2003)。閱讀社會學。臺北市:揚智。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臺北市:遠流。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佩璇(2005)。交互教學法對提昇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洪葉。
    林佳玫(2009)。交互教學法對偏遠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金賢(2011)。交互教學法與情境體驗活動對四年級學童科普書籍閱讀影響
    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美琴(2011)。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臺北市:天衛。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印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第二版)。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碧霞、吳正新、劉妍希(2011)。臺灣PISA2009結果報告。臺北市:心理。
    洪蒨薇(2008)。運用交互教學法指導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儷瑜(2002)。國小學童漢字視知覺能力三年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2,1-26。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夏林清(譯)(1999)。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涂智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後
    設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郁屏(2009)。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許淑玫、游自達(2000)。交互教學歷程中學生發問類型及教師鷹架之探討。
    課程與教學季刊, 3(4),1-30。
    許瑜旂(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以相互教學法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麗霞(2008)。交互教學法介入閱讀指導對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
    效研究。花蓮大學學報,26,59-75。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陳伯璋編(1986)。教育研究的新取向。臺北市:南宏。.
    陳品惠(2010)。應用相互教學法於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連從(2007)。童詩閱讀教學探究一以「在夢裡愛說童話故事的星星」為例。臺北市:秀威。
    黃堯香(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制及其相關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統計測驗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勝惠(200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永芬(譯)(2003)。Robb, Laura 著。中學生閱讀策略(Teaching reading in middle school)。臺北市:天衛。
    齊若蘭(2002)。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63,23-26。
    劉素娟(200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淡
    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瑞芬(2007)。合作學習對國中生閱讀能力及動機之影響研究。慈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歐用生(1994)。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11(2),1-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佩芳(2005)。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彥文(1995)。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臺北市:天下。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外文部分
    Benton, S.L.& Kiewra, K.A. (1987) .The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actors in academic abilities. In R.R.Ronning, J.A.Glover, J.C.Conoley, & J.C.Witt (Eds.) ,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on testing.Hillsdale, NJ: Erlbaum.
    Carver, R.P. (1973) .Reading as reasoning: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In W.H.MacGinitie (Ed.) , Assessment problems in reading.Newark, DE: l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illet, Jean Wallace and Charles Temple. (1990) .Understanding Reading Problem: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alincsar, A.S. & Brown, A.L.(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o-fostering and comprebension-monitoriog 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Palincsar, A.S.& Brown, A.L. (1989) .Enhancing instructional time through attention to metacognit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2), 66-95.
    Rosenshine, B.& Meister, C. (1994) . Reciprocal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ional Research, 64(4) , 479-530.
    V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