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雍和
論文名稱: 影響國中美術班入學創意表現測驗之因素及其與在學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福和國中美術班學生為例
The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of Creativity Performance from Acceptance Examin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clas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With Taipei County Fuho Junior High School Art Clas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仁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國中美術班入學甄試創意表現學習成就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Art Class, Acceptance Examination, Creativity Performance, Learning Achie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91至93年入學之國中美術班學生共90人為研究對象,以「國中美術班學生基本資料及教育歷程問卷」、國中階段之學業成績、美術成績與日常生活表現成績、「視覺—空間藝術才能特質檢核」、「能力現況調查」為工具進行研究,據以探究研究對象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創意表現的影響,並探討創意表現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各項研究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進行統計分析,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影響創意表現相關因素
    美術訓練背景中的學畫時間與創意表現成績有差異性存在,至於性別、出生序、家長職業類別、家長教育程度、國小是否就讀美術班等個人或家庭環境因素與研究對象的創意表現成績皆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入學甄試表現
    研究對象國中入學創意表現成績與素描、水彩成績未達顯著相關,與審美知能成績呈現負相關。
    三、創意表現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
    研究對象入學創意表現成績與國中階段學業成績相關未達顯著水準,但學科彼此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和顯著性;創意表現成績與國中階段美術科目表現未達顯著相關,而美術科目彼此間皆達正相關之高顯著水準;創意表現成績與國中階段各學期日常生活表現皆未達相關顯著,各學期之日常生活表現與平均成績皆達顯著相關。
    四、創意表現與人格特質
    研究對象國中入學創意表現成績與學習特質未達統計上之相關顯著,與藝術才能特質、動機特質、創造力特質、領導才能特質和人際溝通特質相關達顯著水準,其中創意表現成績與創造力特質的相關呈現最為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若干建議做為未來美術資優生入學鑑定、美術班教學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he 90 students entering the art class from 2002 to 2004. The tools we used included: “Questionnaires of Basic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art class students”, “School Studying Grad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chool grades of Art”, “Grades from Daily Life Performance”, “Vision-Space Art Talent Examination”, and “Current Ability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s on creativity performance from research subject’s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urthermore, we would als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Each of the research data will b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description statistic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and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detailed below:
    1.The related factors to influence creativity performance
    The time length of learning painting, in art training background, showed variation in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s to these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ke gender, birth sequence, parents employments, parents’ education levels, or participation in Art Class from elementary school, did not mak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reativity performance.
    2.Performance of research subjects on acceptance examination
    Research subjects’ creativity performance in acceptance examination did have negative relation with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t neither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sketch and watercolor grades as well.
    3.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nd school studying grades, but academic courses themselve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Creativity performance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rt courses grades, but art courses had related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Daily Life Performance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creativity performance, but daily life performance in each semester did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verage grades.
    4.Creativity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Creativity Performance on acceptance examination did not hav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with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but it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rt talent specialty, motivation characteristic, creativity characteristic,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 and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 among these, the grades from creativity performanc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creativity characteristic.
    At last, p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s the reference to be used in acceptance examination for students with great art talent, art class teach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目錄 中文摘要Ⅷ 英文摘要Ⅹ 目次ⅩⅡ 表次ⅩⅣ 圖次Ⅹ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美術資優的概念15 第二節 創意表現48 第三節 創造力與藝術創作57 第四節 創造力相關研究7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7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程序76 第二節 研究對象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85 第四節 資料蒐集93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9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10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入學成績分析112 第三節 創意表現與學業成就119 第四節 創意表現與美術科目學習成就124 第五節 創意表現與日常生活表現127 第六節 創意表現與藝術才能特質130 第七節 創意表現與能力現況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3 第一節 結論143 第二節 建議152 參考文獻156 中文部分156 英文部分162 網路資源165 附錄166 附錄一 北縣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學美術班招生甄別簡章問卷166 附錄二 國中美術班學生基本資料及教育歷程調查問卷169 附錄三 臺北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補充規定172 附錄四 視覺-空間藝術才能特質檢核176 附錄五 能力現況調查180 附錄六 91至93年度七校參與甄選學生人數一覽表183

    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頁1-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雄(1986)。美術教育的功能探討。教育資料集刊,美術教育專輯,11期,頁1-25。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市:正中。
    王國川(2002)。圖解SAS在變異數分析上的應用。台北市:五南。
    王國川、翁千惠(2003)。圖解SAS在資料分析上之應用。台北市:五南。
    王德育 譯,Viktor Lowenfeld著(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市:三友。
    何華國(198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潔(2002)。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蓉(1996)。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
    李祖壽 譯,A, H Passord原著(1989)。資優者及具特殊才藝者之教育。資優教育季刊,31期,頁1-12。
    李琛玫(1996)。國中一般能力資優生、美術資優生與普通生之視覺空間認知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杜明城 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1999)。創造力。台北市:心理。
    沈淑蓉(1998)。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敏(200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傑(1991)。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林仁傑(1996)。中美兩國美術資優教育實施現況之比較與問題研究。教育資料集刊, 21期,頁221-256。
    林仁傑(1997)。美術人才之培育與文化傳承:我國美術資優教育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美育月刊,84期,頁1-16。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仁傑(2001)。美術資優生特質檢核、能力鑑定與生涯發展之規劃。九十年度台灣地區國民中學美術班教學觀摩會研習手冊,頁14-21。宜蘭縣立東光國民中學編印。
    林幸台(1995)。資優學生需要特殊教育服務。資優教育季刊,56期,頁1-3。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林珊如(1983)。國中資賦優異學生智力、認知發展、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德主編,董奇著(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
    侯禎塘(2001)。資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屏東特殊教育,2期,頁1-9。
    柳秀蘭(1994)。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冬桂(1973)。台北市國中高創造力學生學業成就及教師評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宗光(2002)。國小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特質及其創造力發展環境因素之研究:以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寶林(2000)。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遠流。
    孫若澂(1985)。怎能不憂﹗一位美術資優班教師的心聲。資優教育,15期,頁26。
    高震峰(2001)。我國大學美術系相關科系學生入學學術科考試與大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期。台北市:桂冠。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張世彗。
    張玉成(1995)。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張武恭(2005)。藝術與創意觀念。台北市:新文京。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音樂、美術、舞蹈班設置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作業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曹志隆(2004)。淺談資優生的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教育趨勢導報,9期,頁20-30。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市:正中。
    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教育。台北市:心理。
    郭靜姿(2005)。談資優的鑑定與評量方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知能在職進修資優教育專長課程研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宗逸(1994)。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2002)。美術資優兒童創造力之探究。美育雙月刊,126期,頁92-96。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宸如(2004)。談特殊才能之視覺藝術(美術)才能優異學生的鑑定。美育雙月刊,138期,頁84-96。
    陳淑欣(2005)。國小美術班畢業生生涯發展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同國小美術班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四版,台北市:心理。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再版。台北市:心理。
    曾盛琳(1990)。創造思考、認知型態與產品設計能力的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坤源(2004)。國中學生創造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天枝(1999)。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珮琇(2004)。國中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創造力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荊生(1983)。美術特殊才能兒童美術性向與創造力相關性研究。台東師專學報,11期,頁278-328。
    葉明正(2001)。國中學生學習成就、創造力與科技養成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鎔瑄(2002)。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賈馥茗、簡茂發(1982)。我國國中學生科學才能之測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4輯,頁1-91。
    廖宏彬(2002)。個人及群體層次因素對國中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多層級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2006)。黃健敏 主編。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劉士豪(1997)。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蔡典謨(1995)。只有歷史能告訴我們誰是真正資優。資優教育季刊,21期,頁31-34。
    蔡崇建(2005)。資優學生的定義。資優教育專長課程系列研習計畫,國中組研習手冊,頁23-3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盧台華、林燕玲、黃怡甄(2006)。台北縣國中美術班創意表現之分析及其相關性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輔導區研討會,附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簡志雄(1999)。以智慧、熱誠、創意,啟迪心智、美化心靈—台灣區美術班教學觀摩暨學術研討會活動簡介。台灣區八十七學年度國民小學美術班教學觀摩暨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4-7。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西文部分
    Clark, G. A. & Zimmerman. E. D. (1983). Identifying artistically students. School Arts, 83(3), 26-31.
    Clark, G. A. (2001) Identifying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in four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s arts. Humanity Technology Program, 62-63.
    Clark, G. A., & Zimmerman, E. D. (1984). Educating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Clark, G. A., & Zimmerman, E. D. (1988). View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 interview with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2(4), 340-346.
    Clark, G. A., & Zimmerman, E. D. (1992). Issu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in the visual arts.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Davis, G. A. (1989). Testing for creative potenti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 257-274.
    Dellars, M., & Gaier, E. L. (1970). Identification of creativity: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78, 531-537.
    Eisenman, R. (1987). Creativity, birth order, and risk taking.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25, 87-88.
    Ellis, N. (1996). The picture of success: Teaching the taltented in visual arts in Singapore.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19(6), 22-25.
    Eysenck, H. J. (1997). 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In M. A. Runco, The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pp.41-66).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Gardner, H. (1983). Far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
    George, D. (1995). Gifted Education-Identification and Provision. London: David Fulton.
    Guildford, J. P. (1967). Creativit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3-13.
    Guild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Hocevar, D., & Bachelor, P. ( 1989 ). A tac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Clov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 Eds. ) ,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Plenum Press.
    Howe, R. (1997). Handbook of seminar on instruc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Taipei, Taiwa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rwitz, A. (1983).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in art a guide to program planning. Davis Publications, Inc.
    Lavin, E. D. (1965).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Meier, N. C. (1941). Studies of the psychology of art. Bloomington.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ntice-Hall.
    Renzulli, J. S.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d model: A guide for developing defensible programs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Mansfield Center, Connecticu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Robert, L. (2003). Creativity. Tech Directions, 63, 12-14.
    Schaefer, C. (1970). Manual for the Biographical Inventory; Creativity ( BIG ). San Diego, CA; Educational & Industrial Testing Service.
    Stephens, T. M. & Wolf, J. S.(1978). The gifted child. In N. G. Haring (Ed. ). Behavior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Szekely, G. E. (1982). Art partnership network: A supportive program for artistically gifted childr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 59-66.
    Tan, L. (1994). A case study of an artistically gifted Chinese girl: Wang Yani (Painting), Concordia University (Canada), MAI 32/06, p. 1500, Dec 1994, p175..
    Torrance, E. P., (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Torrance, E. P., (1964).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 W. Taylor (E. D. ),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 McGraw Hill.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nt, Brace.

    網路資源
    王怡絜、江雅鈴(2002)(2006年6月12日瀏覽)。工業工程教育之創造力與學業成就相關性的探討。取自http://www.cg.yzu.edu.tw/news/%E8%AB%96%E6%96%87%E6%91%98%E8%A6%81/%E7%8E%8B%E6%80%A1%E7%B5%9C.htm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2004)(2006年12月8日瀏覽)兒童實用創造力發展及其與家庭環境的關係心理學報,第 36 卷,第 6 期,頁 732 – 737。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en/aps/200400360006/0732c.htm
    侯禎塘(2003)。(2006年2月3日瀏覽)。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四),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取自http://www.npue.edu.tw/academic/spec/download3.htm
    特殊教育資訊網路(2005年6月23日瀏覽)。中、小學附設特殊班概況(八十八學年度)。取自http://www.spc.ntnu.edu.tw/sta_edu/k189.html
    陳龍安(2006年11月20日瀏覽)。邁向千禧年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創造力訓練。取自陳龍安3Q創意工作室網站http://3q.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693&forum=21&0。
    劉貞宜、王曼娜、林佳慧(2006年1月15日瀏覽)。創意思考與創意教學。資優教育簡訊—創造力特刊,取自http://trcgt.ck.tp.edu.tw/Publish/Mag-1.doc
    鄭博真(2006年6月20日瀏覽)。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革新之應用。取自台灣多元智能教育研究資源網站http://mi.hwai.edu.tw/AA/03.pdf
    謝修璟(2005年6月23日瀏覽)。創造力與藝術創作。取自http://adm.ncyu.edu.tw/~soarts/reativity/B-01.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