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孟蓉 Yang, Meng-Jung |
---|---|
論文名稱: |
我國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脈絡與議題之研究 A Study of Curriculum Policy Formation and Emerging Issu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6 |
中文關鍵詞: | 藝術生活學科 、課程政策形塑 、高中藝術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curriculum policy formation,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7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高中「藝術生活」學科在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上,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科目之發軔與歷次課綱修訂過程均充滿爭議,且至今仍方興未艾。由於高中藝術生活學科之形塑脈絡與臺灣社會、科技以及教育政策的發展等息息相關,是臺灣藝術教育發展史上一塊亟待釐清的領域。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究我國高中藝術生活科目自民國八十四年設置、九十五年暫綱修訂,到九十八年課綱修訂歷程中,課程政策的形塑脈絡與議題,探討範疇包含歷次課程政策形塑的過程、規劃理念與知識結構的轉變和轉變的原因,以及課綱修訂過程中所呈現之議題。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秉持論述分析之研究觀點,藉由訪談資料、文件資料與報紙文章的蒐集,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梳理與分析,並於歸納研究發現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在歷時一年的研究期程後,本研究獲致如下結論:在藝術生活課程形塑脈絡之促成方面,於八四課程標準修訂時,國家政策的介入與決策者的促成是使藝術生活得以設置成科的主要原因,其內涵的形成可謂決策者與壓力團體相互妥協的結果;至九五暫綱修訂之際,課綱召集人對於藝術生活科目的重新詮釋使課綱內涵產生了轉變,其間壓力團體的對於課程內涵的爭取亦為課綱內涵形成的重要關鍵;在九八課綱修訂當中,教育政策的指引與課綱召集人理念的謀合使得藝術生活課綱再次產生了巨變,其修訂過程則是與課綱召集人之主導關係密切。
關於藝術生活歷次修訂的規劃理念與學科知識結構方面,八四藝術生活是以綜合式課程作為規劃,依照傳統藝術分類切割的大雜燴課程;九五藝術生活的概念實用性藝術課程取向,強調基礎養成並處類旁通的六類獨立課程;九八藝術生活則是以統整課程的概念為規劃的相互交叉融合的課程。導致規劃理念與學科知識結構轉變的主要原因為決策者的主導與壓力團體的抗爭和課程主軸概念的缺乏與人事的更迭所造成。在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過程中所呈現之議題方面,發現有教育政策連貫性的問題、決策過程的角力現象以及課綱推動的阻力問題等三方面,亦即,教育部的委託機制造成課程修訂的斷層、決策者與壓力團體的角力拉鋸、各界缺乏落實藝術生活課程的積極態度與共識。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提出政策制訂方面、課綱委員運作方面、決策者對教學現場瞭解方面以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作為未來高中藝術課程發展之參考方向。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a new curriculum which is in progress in Taiw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formation is controversial until the present day. The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is a new case that relates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olicy. It is also an indefinite fiel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need to be analyzed. This research also aims to analyze the contextu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from curriculum installation to the present, and to explore the emerging issues of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policy formation to propose the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the causes of the promotion for the curriculum in context of policy formation of Arts and Life are related to the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s education policies. The compromise between policy decisions group and pressure groups, and the domination of the convener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emerging issues of the process in curriculum policy formation of Arts and Life are the coherence of education policy, the contest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the resistance of the impetus to curriculum guidelines.
中文部分
Slavin, R.E.(2002)。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王明傑 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0)
王志華(2002)。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秀雄(1988)。各級學校藝術教育概況-美術教育。中華民國藝術教育概覽,王朝安主編,146-347。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123-154。台北市:桂冠書局。
王麗雁(2008)。視覺藝術教育篇-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臺灣藝術教育史,鄭明憲主編,105 -161。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卯靜儒(2001)。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79-101。
卯靜儒、張建成(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台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39-76。
卯靜儒(2008)。全球化效應下的課程改革-知識社會學的幾點觀察。教育研究月刊,170,5-14。
民生報(1994)。高中二年級藝能必修科目86學年度增設”藝術生活”。民生報,15版。
民生報(1994)。高中課程增加”藝術生活”學者強烈抨擊 醞釀抗爭。民生報,15版。
江芳盛(1998)。垃圾桶模式在教育政策分析上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1(2),13-25。
李明哲(1994a)。教育部將藝術生活與音樂美術共列為高二選修課程。中國時報,33版。
李明哲(1994b)。教育部將「藝術生活」與音樂、美術共列為高二選修課程。中國時報,33版。
李明哲(1994c)。高二音樂、美術與藝術生活並列選修可望改變。中國時報,33版。
李明哲(1994d)。高二音樂、美術、藝術生活共列選修,教育部硬是不改。中國時報,33版。
李明哲(1994e)。高中美育開倒車。中國時報,33版。
李斐鴻(1993)。新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三年半出爐。中國時報,7版。
李國會(2003)。日本的綜合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別蓮蒂(2006)。青少年的博物館參觀行為與長期博物館良性關係建立。「博物館與青少年」-2006年博物館館長論壇,50-67。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怡萱(2001)。教育決策權力平衡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決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清山(2006)。臺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教育資料集刊,32,1-21。
吳清山、高家斌(2007)。台灣中等教育改革分析: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4,1-24。
林文昌(1990)。美感人格形成的前奏:談高中(職)的美術教育。文訊,19,15–18。
林永豐(2007)。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分流模式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5(2),1-34。
林青萸(2004)。課程與權力運作:以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純雯(2005)。教育政策合法化理論建構與實際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邱 婷(1994)。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標準草案削減美育份量,必修變選修,老師陳情。民生報,16 版。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縣:韋伯文化。
洪瑀韓(2006)。九五高中歷史課綱修定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1998)。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陳瓊花 譯)。台北市:教育部。(原編者:音樂教育家全國會議)
胡幼慧 主編(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徐愛婷(2005)。82 年版與89 年版課程總綱決策歷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徐麗紗(2008)。音樂教育篇-臺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臺灣藝術教育史,鄭明憲主編,2-103。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39-54。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255-286。台北市:桂冠書局。
莊雅玲(2004)。台灣中部地區高中藝術生活課程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秋瑾(1999)。視覺藝術與哲學觀。現代教育論壇,5,203-208。
陳秋瑾(2002a)。視覺藝術表現媒材的遞嬗:媒體課程的興起。現代教育論壇,6,545-550。
陳秋瑾(2002b)。精緻藝術與流行文化: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育的課題,現代教育論壇,7,272-279。
陳恆光(2006)。高中課程暫綱9月實施教材急就章。中央日報,14版。
陳朝平(2000)。臺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 年臺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0–213。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陳盛賢(2007)。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政策論述,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瓊花、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155-191。台北市:桂冠書局。
陳瓊花(2006)。普通高級中學美術課程暫行綱要之內涵與精神。發表於。台北市: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張佳琳(2002)。課程改革:政治社會學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郭乃日(1994)。高中藝育課程修定,專家:教育部開倒車。聯合晚報,4版。
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台北市:田園城市。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65-98。台北市:桂冠書局。
教育部(1995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b)。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科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c)。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科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d)。普通高級中學音樂科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b)。師資培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藝術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b)。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c)。普通高級中學美術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d)。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高級中學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2007)。高中新課程修訂理念。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附件。台北: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
教育部(2007a)。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科課程綱要修訂理念與特色。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b)。普通高中課程總綱科目學分數定案延後分流、課程分級、增加選修與發展學校特色。教育部新聞稿。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b)。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c)。普通高級中學美術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d)。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e)。97 年1 月發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延後1年至99學年度起開始實。教育部新聞稿。台北市:教育部。
黃乃熒(2001)。教育決策權力的正當性:決策倫理及其典範的討論。師大學報,46(1),頁1-19。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65-98。台北市:桂冠書局。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11-36。台北市:桂冠書局。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台北縣:冠學文化。
黃純敏(1998)。社會重構法與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 (2):1-12。
曾淑柑(1998)。解嚴後臺灣中等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1987-1997年意識型態之反省。教育政策論壇,1(2),26-49。
曾道雄(1993)。高中藝術生活新課程設計的再思考。民生報,14 版。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各學科綱要交互檢核清單。台北市: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2007a)。高中藝術生活科課程暫行綱要意見調查報告。台北市: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2007b)。藝術生活新舊課程綱要影響。台北市: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2007c)。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藝術生活」Q&A。台北市: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楊孟哲(1999)。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一八九五~一九七二)。台北市:前衛。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卯靜儒、林永豐(2007)。高中95 暫綱課程政策之評鑑與改進:問題診斷與策略評估。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甄曉蘭(2008)。未來學校課程─挑戰與回應。教育研究月刊,165,53-62。
趙惠玲(1996)。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現況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41,573-606。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翊君(2007)。教育政策發展之論述分析—以九五高中新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1-26。
潘 罡(1995)。教育部一片好意,音樂家善意缺席。中國時報,23版。
潘 罡(1997)。高中新藝術教育只有方向沒有措施?。中國時報,23版。
潘 罡(1999)。音樂美術學科到哪裡去了。中國時報,11版。
漢寶德(2007)。藝術生活科 死在方便手上…。聯合報,A15版。
漢寶德(2008)。作一個美育的大夢。聯合報。
鄭世興(1981)。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 一個退休美術教師的期盼。美育,110,20–29。
聯合報(2006)。95暫綱30多門選修老師在哪?。聯合報,C7版。
謝文全(2001)。中等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戴維揚(1995)。「藝術生活課程」不能貿然實施。中國時報,11版。
鐘宜興(2004)。緒論。各國中等教育,鐘宜興主編,2-13。高雄市:高雄復文。
藝術生活北區公聽會(2007),藝術生活學科課程綱要公聽會北區發言條。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科」課程綱要修訂資訊網HUhttp://140.116.223.225/98course/02/artlive/index.htmUH。
外文部分
Duncum, P. (1999). A case for an art educa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 experienc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0(4), 295-311.
Efland, A.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Flower, F.C. (2000). 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An introduction. Columbus: Merrill.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Kendall, G., & Wickham, G.M. (1999). Using Foucault’s methods. London: Sage.
Kahne, J. (1995). Revisiting the eight-year study and rethinking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al Policy, 9(1), 4-23.
Kliebard, H.M. (2002). Fads, fashions, and rituals: The instability of curriculum change. In Changing Course (pp.76-90).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18). 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cLaugblin, M.W. (1991). The rand change agent study: Ten years later. In A. R. Odden(Ed.),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pp.143-155).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irzoeff, N. (1999). What is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pp. 1-33). London: Routledge.
Olssen, M., O’neill, & Codd, J.A.(2004). Education policy: Globalization,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Londen: Sage Publications. Mahwah, N. J.: L. Erlbaum Associates.
Rogers, R.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education.
Thayer, V. T, Zachry, C. B., & Kotinsky, R. (1939). Reorganizing secondary education. New York: D. Appleton-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