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月華
論文名稱: 台北縣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及其決策效能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明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決策效能
英文關鍵詞: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role perception, decision effectiv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成員在參與學校行政決定過程中,其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學校決策效能之關係。本研究之目的為:一、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運作之現況。二、探討不同背景學校成員與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運作的關係。三、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成員之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學校決策效能之關係。四、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提升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運作之建議,供作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在實徵研究中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母群體,採「階段式抽樣」方式,抽取34所國民小學,共688位校長、主任或組長、級任、科任教師以及家長代表做為受試樣本,回收問卷計470份,問卷回收率達68.31%,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45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5.84%。本研究資料處理採用SPSS 11.5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發現,獲得下列十一項結論:
    一、整體而言,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之運作符合民主參與以及民主
    決策原則。
    二、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的相關會議,其參與比率以校務會議為最高,與學生權益有關會議之參與比率為最低。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成員之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決策效能有顯
    著差異。
    四、不同學校變項學校成員之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決策效能無顯著差異。
    五、學校成員在參與式行政決定中的角色知覺以及參與程度尚稱良好,但成員的參與意願仍有加強的空間。
    六、家長代表在參與式行政決定中的角色最積極卻也最弱勢。
    七、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決策效能尚稱良好,但仍有加強與促進的空間。
    八、學校實施參與式行政決定對於決策創造力的激發並不理想。
    九、學校成員的角色知覺愈高,對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決策效能整體及各向度的評量也愈高。
    十、學校成員的參與程度對決策效能整體及各向度的評量之相關度並不高。
    十一、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的主要困難與限制為「會議太多,造成學校成員的負擔」、「決策過程緩慢費時」以及「對參與的會議所獲得的資訊不足」。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單位、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精簡參與式行政決定的相關會議,授權學校自主。
    (二)增加國民小學員額編制與組織彈性。
    (三)增加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的空間。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對校長的建議
    1.有效掌握會議目標與效率。
    2.彈性運用參與的會議,避免會議太多的負擔。
    3.提昇教師參與的意願,尊重多元並調和教師與行政間的對立。
    4.鼓勵年輕教師提供意見,激發決策的創造力。
    5.落實攸關學生權益的相關會議。
    (二)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
    1.針對議題充分溝通、詳細規劃與統整。
    2.實施行政工作輪調制度,建立知識分享的平台。
    3.建立與教師以及家長的互動互信機制。
    4.提供必要資訊,使參與會議成員掌握明確的訊息。
    5.選擇適當的會議時間,提高家長代表的與會機率。
    (三)對教師的建議
    1.主動進修,提昇參與學校行政決定的知能。
    2.積極參與,展現教學專業與維護學生權益。
    3.女性教師應提昇自我角色地位,更加主動積極參與學校行政
    決定。
    三、對家長的建議
    (一)強化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正確知能與觀念宣導。
    (二)督促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修法維護家長參與的機會與公平性。
    (三)健全家長會的組織運作,擴大家長代表的參與層面。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擴展為長期性教育決策效能之研究,針對女性學校成員作深入的探究,並輔以質性研究方法,以補本研究之不足。

    關鍵字: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決策效能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to find out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2.to explore the involved condition of different school partners in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3.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chool partners’ role perception, participatory degree and decision effectiveness; and 4.to render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s.

    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Based on the results drawn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a questionnaire named "The questionnaire for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s "was developed.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34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by multistage sampling. 453 of the 688 questionnaires sent out were effective.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as th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1.5.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e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are as follows:
    1.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s is compliant with democracy principle.
    2.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highest participatory ratio conference was periodic faculty meetings; and the lowest participatory ratio conference was student rights meetings.
    3. School partners’ role perception, participatory degree and decision effectiveness varies significantly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4. School partners’ role perception, participatory degree and decision effectiveness shows no significance with different school backgrounds.
    5. School partners’ participatory desire has to be improved.
    6. Parents function is the most positive yet the most weakness.
    7. There lies space for elementary schools to improve decision effectiveness.
    8. The excitation of decision creativity shows insufficient.
    9. School partners’ role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effectiveness are closely related.
    10. The participatory degree and decision effectiveness are related but not closely.
    11. The straits of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are "too many meetings becoming school partners’ burden",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waste of colossal time", and "the inadequate information of meetings ".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llowing propositions are rendered:
    1.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hey should: simplify the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conferences and empower school autonomy; increase elementary schools’ man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increase participatory opportunity of parents.
    2. For elementary schools,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1) For school principals, they should: control the issue and time efficiently; avoid too many meetings; increase teachers’ participatory desire; encourage younger teacher to express opinions to improve decision creativity; and decide in advance the meetings of student rights.
    (2) For school staffs, they should: enhance communication, planning, and integration the opinions of school partners; take turns in the jobs and establish knowledge sharing channels; build trust mechanism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provide adequately information of meetings; and select properly meeting time for parent participators.
    (3) For school teachers, they should: engage in advanced studi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hool decision-making; and femal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self role perception.
    3. For parents, they should: enhance their participatory intellectual; supervise and urg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o revise the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of parents.
    4. For further researchers, they may: expand a long term theme study; progress on female school partners study and u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Keywords: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role perception 、decision effectiveness

    目 次 謝誌……………………………………………………………………i 摘要……………………………………………………………………ii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學校組織與行政決定……………………………………9 第二節 參與式行政決定…………………………………………22 第三節 學校成員的角色知覺與決策效能………………………36 第四節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的相關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4 第四節 實施程序…………………………………………………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7 第一節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之實施現況分析……………77 第二節 學校背景變項對於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成員角色 知覺、參與程度之變異數分析…………………………82 第三節 學校背景變項對於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決策效能 之變異數分析……………………………………………102 第四節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過程中學校成員角色知覺、 參與程度與決策效能之關係……………………………118 第五節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之困難與限制………………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29 第二節 結論…………………………………………………133 第三節 建議…………………………………………………13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43 西文部分…………………………………………………………146 附錄 附錄一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專家效度)……149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之指導教授推薦函……………………159 附錄三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60 附錄四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65 附錄五 正式調查問卷請託函…………………………………166 表 次 表2-1 決策與決定之比較表……………………………………………13 表2-2 學者對決策效能相關指標的定義歸納表………………………41 表2-3 國內外參與式行政決定相關研究一覽表………………………46 表3-1 預試抽樣問卷數一覽表…………………………………………53 表3-2 正式抽樣問卷數一覽表…………………………………………54 表3-3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架構表……………………56 表3-4 建立「專家效度」之教育行政學者名冊………………………58 表3-5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專家效度考驗意見統計表59 表3-6 「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成員角色知覺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61 表3-7 「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決策效能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61 表3-8 「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成員角色知覺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62 表3-9 「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決策效能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63 表3-10 學校行政決定相關委員會選項分析表………………………65 表3-11 參與式行政決定之困難與限制選項分析表…………………66 表3-12 正式問卷修訂表………………………………………………66 表3-13 預試樣本學校及問卷回收一覽表……………………………69 表3-14 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70 表3-15 調查問卷寄發與回收情形統計表……………………………71 表3-16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72 表3-17 基本資料變項合併前後比較表………………………………73 表4-1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委員會之參與比率分析表………78 表4-2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委員會之參與人數分析表………79 表4-3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委員會之參與成員產生方式分析表80 表4-4 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委員會之決策方式分析表………80 表4-5國民小學學校成員角色知覺現況分析表…………………………83 表4-6不同性別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變異數分析表…84 表4-7不同職務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變異數分析表…85 表4-8不同職務學校成員角色知覺事後比較分析表……………………86 表4-9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變異數分析表87 表4-10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角色知覺事後比較分析表……………88 表4-11不同教育程度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變異數分析表89 表4-12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角色知覺事後比較分析表……………89 表4-13受試樣本參與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會議次數分配表……90 表4-14 不同性別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1 表4-15 不同職務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2 表4-16 不同職務學校成員參與程度事後比較分析表………………92 表4-17 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3 表4-18 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參與程度事後比較分析表…………93 表4-19 不同教育程度學校成員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4 表4-20不同教育程度學校成員參與程度事後比較分析表……………94 表4-21不同規模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變異數分析表95 表4-22不同學校所在地學校成員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之變異數分析表96 表4-23不同學校歷史學校成員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之變異數分析表97 表4-24不同學校歷史學校成員角色知覺之事後比較分析表…………97 表4-25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成員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8 表4-26不同所在地學校成員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9 表4-27不同學校歷史學校成員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99 表4-28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對參與式行政決定的差異比較分析總表…102 表4-2國民小學學校成員對決策效能現況分析表……………………103 表4-30不同性別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04 表4-31不同職務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05 表4-32不同職務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事後比較分析表…………………106 表4-33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對參與式行政決定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08 表4-34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事後比較分析表……………109 表4-35不同教育程度學校成員對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10 表4-36不同教育程度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事後比較分析表……………111 表4-37不同規模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12 表4-38不同學校所在地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13 表4-39不同學校歷史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之變異數分析表……………114 表4-40不同學校歷史學校成員決策效能之事後比較分析表…………114 表4-41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對參與式行政決定決策效能的差異比較分析總表117 表4-42學校成員角色知覺與決策品質相關分析表……………………119 表4-43學校成員角色知覺與決策接受度相關分析表…………………119 表4-44學校成員角色知覺與決策接受度相關分析表…………………120 表4-45學校成員角色知覺與決策效能相關分析表……………………121 表4-46學校成員參與程度與決策效能各向度相關分析表……………121 表4-47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可能遭遇的困難與限制次數分配表124 圖 次 圖1-1 調查研究流程圖…………………………………………………6 圖2-1 決定歷程圖………………………………………………………18 圖2-2 民眾參與階梯……………………………………………………28 圖3-1 調查研究架構圖…………………………………………………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政彥(1994)。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台北:五南。
    王俊權(1989)。我國壓力團體與教育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雲、潘慧玲(2002)。種子與土壤:校長與教師在學校革新中的角色
    與作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論與實踐。台北:學富。
    辛俊德(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正琳(200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教評會聘任決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2004)。政府績效評估。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87)。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台北:文景。
    林麗冠(譯)(2002)。制定決策的陷阱。台北:天下。
    林曜聖(1997)。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方式、溝通型式及其決定效能之研究。國教學報,9。31-69。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范振倫(2003)。國小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定的角色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教育部(1997)。國民小學行政實務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 教育基本法。2004年5月17日,取自:http:// law.moj.gov.tw/fl1.asp
    教育部(2003)。 國民教育法。2004年5月17日,取自:http: // law.moj.gov.tw/fl1.asp
    教育部(2003)。教師法。2004年5月17日,取自:http: // law.moj.gov.tw/fl1.asp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台北:學富。
    張鈿富(199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熒書(譯)(2002)。成功的自主經營學校—以澳洲維多利亞省為例。載於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張輝雄(2001)。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校務決定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陳伯璋、許添明(主編)(2002)。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陳慕華(2002)。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乃熒(2002)。學校權力生態重建的理念與策略:以中小學教評會為例。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論與實踐。台北:學富。
    黃昆輝(1996)。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景良(1998)。國民中學教師參與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志倫(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新制校務會議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巧玲(2002)。教師與家長參與學校決策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00,108-116。
    蔡宏昇(2003)。威權轉型後的我國小學校園民主發展與困境之研究---以新竹市教師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論與實踐。台北:學富。
    賴淑娟(2002)。我國地方教育財政改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二版)。台北:高等教育。
    顏火龍(1985)。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閻自安(2000)。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決策與校長領導方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65-93。

    西文部分
    Anthony, W. P. (1978).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Bass, B.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eeson, G. W. & Matthews, R. J.(1993). 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 between new principles and teachers: Policy and practi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1 837).
    Best, J. K. (1973). Decision status and teacher morale: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isional condition/decisional deviation and teacher moral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Caldwell, B. J., & Spinks, J. M. (1998). Beyond the self-managing school. London: Falmer Press.
    Conway, J. A. (1976). Test of linearity betwee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ir schools as organizations. Adiministrative Science Quqrterly, 21, 130-139.
    Duke, D. L., Showers, B.K. & Imber, M. (1980). Teachers and shared decision making :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involv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6(1), 93-106.
    Freeman, P. (1980). Perceive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satisfaction, and militancy of teacher, principals, and central office staff in Tennessee public school districts. (ERIC Document Service No. ED 189 682)

    Griffiths, D. E. (1956). Human relations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Holbrook, S. F. (1994). E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15th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s.
    Hoy, Wayne K. & Miskel, Cecil G. (197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d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Hughes, L. W. & Ubben, G. C. (1994). The elementary principal's handbook : A guide to effective action.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Kasperson, R. E., & Breitbart, M. (1974). Particip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advocacy planning(p. 5).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Kladder, F. W. (1982).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taff develop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Service No. ED 830 798)
    Lunenburg F. G. & Ornstein A. C.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
    Lashway, L. (1996). The limits of shared decision-making. 2004/5/17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facility.net/ericdigests/ed397467.html
    Manktelow, J. (2003). Techniques for e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2004/5/17 Retrieved from http: //www.mindtools.com
    Musco, R. S.(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York C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apier, R. W. & Gershenfeld, M. K. (2004). Groups theory and experience.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Owens, R. G.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Patterson, J. L., Purkey, S. C. & Parker, J. V.(1986). Productive school systems for a nonrational world.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ol, M. & Rabusicova, M. (1997).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school management: A reality in current Czech schools. (ERIC Document Service No. ED 204 302)
    Simon, H. A. (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wanson G. E. (1959). The effectiveness of decision-making groups. Adult leadership, 8, 48-52.
    Weick, K. E. (1983).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 in Baldridge, J. V. & Deal, T. (eds.).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education. New York: McCutchan.
    Wood, J. T. (1988). Alternative methods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R. S. Cathcart, & L. A. Sanmvar(Eds.). Small group communicstion: A reader(5th ed.), 185-191. Dubuque, Iowa: Wm.C. Brown.
    Yukl, G. A. (198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