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嘉偉
Lai, Chia-Wei
論文名稱: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llected Essentials of Ink-making Methods” (Mo fa ji yao tu shuo) by Xu Yang (1712-1779)
指導教授: 賴毓芝
Lai, Yu-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墨法集要圖說》徐揚《墨法集要》乾隆皇帝墨模淳化軒
英文關鍵詞: mo fa ji yao tu shuo, Xu Yang, mo fa ji yao, emperor Qian Long, ink, ink models, Chunhua Xua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AH.008.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4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聚焦於徐揚在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所作的《墨法集要圖說》,此卷長卷是依據乾隆皇帝改訂明代沈繼孫《墨法集要》後的版本所繪製。文中首先分析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中繪製的二十一張圖示,並將徐揚《墨法集要圖說》放入清宮相類的製作中討論。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中所描繪的內容及圖像與清宮所製作的《耕織圖》及《陶冶圖》頗為相似,但又略有所別。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以長卷的形式呈現,且在圖示中附有細部的工具圖像,這是過去清宮在同類型的製作中從未出現過的情況。
    第二個部分回到乾隆朝編纂《墨法集要》時的撰書脈絡,檢索乾隆皇帝如何修訂這本前代的書籍,使之成為當朝的墨書。更透過《四庫全書》的編纂架構,以及其中收錄其他墨書的狀況,進一步說明乾隆朝如何定義《墨法集要》作為一本具實用性質的書籍,最後將追索乾隆朝所製作的眾多版本中何為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前身。
    第三個部分由圖示乃至於實物分析徐揚《墨法集要圖說》與各本所繪製墨模的實際面貌。透過研究發現,乾隆朝改訂的《墨法集要》所繪製的墨模,確實與前代的墨模形制有所不同,而這個差異也是乾隆朝在製墨技術上的一項革新。最後回到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中的墨模圖,圖示中將墨模的紋樣特地指向《淳化軒墨》的形制,而這塊《淳化軒墨》確實在乾隆朝有所製作,由此更近一步解釋徐揚《墨法集要圖說》與淳化軒的關係。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Xu Yang's "mo fa ji yao tu shuo" in the forty-first year of emperor Qian Long (1776 A.D.). The volume was drawn according to the emperor Qian Long's revised version of Shen Jisun's "mo fa ji yao"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is thesis, we analyze the twenty-one graphs of "mo fa ji yao tu shuo" drawn by Xu Yang at first, and then discuss the similar productions of the Qing courts in comparison with Xu Yang's "mo fa ji yao tu shuo". The contents and graphs depicted by Xu Yang's "mo fa ji yao tu shuo" are quite similar to the "gentlewoman paintings" and "tao ye paintings" produced by the Qing courts, but they are slightly different to some extent. Xu Yang's "mo fa ji yao tu shuo" wa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long scroll, and the graphs illustrated the tools images in detail. The results have never appeared in the same type of production at the Qing court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is back to the context of the "mo fa ji yao tu shuo", which was edited in the Qian Long dynasty, and probing how emperor Qian Long revised this book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o be a contemporary ink book.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skeleton of "siku quanshu" and the status of recording other ink books, it further illustrated how the Qian Long dynasty defined the "mo fa ji yao" as a book of practical nature. In the end, we will investigate into many versions produced in the Qian Long dynasty, and explore which one is the predecessor of "mo fa ji yao tu shuo" drawn by Xu Yang.

    The third part is from the illustrations to objects together with the actual appearances of other Ink models to examine the "mo fa ji yao tu shuo" drawn by Xu Yang. In this study, we discover that the ink models drawn by the revised "mo fa ji yao" of the Qian Long dynasty is indeed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is discrepancy is also an innovation in the ink-making technology of the Qian Long dynasty. We eventually return to the illustration of ink models in Xu Yang’s "mo fa ji yao tu shuo" that he changed the patterns on the ink models into "ink of chunhua xuan inscription". This "ink of chunhua xuan inscription" was indeed produced in the Qian Long period, and hence it can b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 fa ji yao tu shuo" and "chunhua xuan".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脈絡與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0 第一章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製成 13 第一節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內容 13 第二節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與清宮其他生產圖像 20 第三節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卷的形式與墨模圖的繪製 25 小結 32 第二章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前身 33 第一節 古書今刊:武英殿本《墨法集要》刻本 33 第二節 《四庫全書》中《墨法集要》寫本 40 第三節 乾隆朝《四庫全書》中的其他墨書 46 第四節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底本 51 小結 54 第三章 從沈繼孫到《淳化軒墨》 55 第一節 乾隆朝墨模與墨模圖的改革 55 第二節 墨之於淳化軒 63 第三節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寓意 67 第四節 乾隆皇帝的膠著:鑒藏與社稷之間 70 小結 75 結論 77 參考書目 80 圖版 86 附錄 129 附錄一、現存乾隆朝編纂《墨法集要》之版本 129 附錄二、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之文本 129 附錄三、潘方凱《墨書》本與《四庫全書》本《墨譜法式》之文本比較 136 附錄四、徐揚繪《墨法集要圖說》與各本《墨法集要》製墨工序次序表 140 附錄五、徐揚《墨法集要圖說》與各本《墨法集要》圖示之比較 141

    參考書目

    史料、古籍及檔案
    (明)陶宗儀,《說郛》,卷三一下,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77冊。
    (清)《內務府墨作則例》,收於《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第80冊。
    (清)阮元等輯,《欽定石渠寶笈續編》,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清)清高宗,《御製詩集•三集》,卷七十八,收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1983-1986),第 1311 冊。
    (清)清高宗勅纂,《墨法集要》,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43冊,頁678-679。
    (法)李明著,郭強等譯,《中國近世報導(1687-1692)》,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沈初,《西清筆記》,收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二)》,北京:中國書店,2000。

    專書

    小林弘光,《中国の版畫》,東京:東信堂,1995。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1986。
    史廣超,《永樂大典輯佚述稿》,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宇野雪村,《古墨》,東京都:木耳社,1977。
    朱良劍,《圓明園景御製墨藏》,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李明著,郭強等譯,《中國近世報導(1687-1692)》,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
    桑行之等,《說墨》,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張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曹天生主编,張琨、何英玉、王瀅波譯,《19世纪中葉俄羅斯駐北京布道團人員關於中國問题的論著》,北京:中華書局2004。
    郭伯恭,《四庫全書編纂考》,北平 : 商務印書館,1937。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陳桓,《陳桓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喻春龍,《清代輯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1988。
    錢存訓,《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顧力仁,《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Bray, Francesca et al. (eds.). Graphics and 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The Warp and the Weft (Leiden: Brill, 2007).
    Chang, Michael G. A Court on Horseback: Imperial To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Dorothy Ko,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
    Francesca Bray et al. (eds.), Graphics and 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The Warp and the Weft (Leiden: Brill, 2007).
    Francesca Bray,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
    Goschkewitsch, J, Die Methode der Tuschbereitung nebst einem Anhange iiber die
    Schminke (Berlin, 1858).
    Graham Hollister-Short (ed.),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ume 29, 1999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0).
    Hammers, Roslyn Lee. 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Art, Labor, and Technology in Song and Yuan China (Hong K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Herbert Franke, Kulturgeschichtliches über die Chinesische Tusche (München: V
    erlag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62).
    Jametel, Maurice. L'encre de Chine: Son Histoire et Sa Fabrica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1882).
    Ko, Dorothy.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
    Lefèvre, Wolfgang eds. Picturing Machines 1400–1700 (The MIT Press, 2004).
    Maurice Jametel, L'encre de Chine: Son Histoire et Sa Fabrica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1882).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IV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part 3: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Roslyn Lee Hammers, 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Art, Labor, and Technology in
    Song and Yuan China (Hong K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Valleriani, M. (Ed.). The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knowledge. Springer Internationa Press, 2017.
    Wolfgang Lefèvre eds., Picturing Machines 1400–1700 (The MIT Press, 2004).

    期刊、論文

    中田勇次郎,〈《方氏墨譜》、《程氏墨苑》の研究〉,收於《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7冊(東京:二玄社,1986),頁199—216、頁217—372。
    中村久四郎著,趙雅書譯,〈《耕織圖》中所見宋代之風俗與西洋畫之影響〉,《食貨》,第3卷第4期(1973),頁43。
    中村久四郎著,趙雅書譯,〈《耕織圖》中所見宋代之風俗與西洋畫之影響〉,《食貨》,第3卷第4期(1973),頁43。
    尹一梅,〈故宮藏懋勤殿本《閣帖》研究〉,《祕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頁101—112。
    尹潤生,〈清代內務府藏康熙朝劉源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4期,頁55—63。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12),頁115—184。
    王亦旻,〈元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臨《蘭亭》〉,《紫禁城》,2011年09期,頁67。
    王崇齊,〈清代乾隆朝的「再和墨」〉,《歷史文物月刊》,279期(2016.10),頁78—83。
    王潮生,〈清代宮廷《耕織圖》器物〉,《紫禁城》,2003年2期,頁15-23。
    王鵬凱,〈紀昀在《四庫全書》館—以《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為考察中心〉,《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14期,頁20—40。
    史曉雷,〈清乾隆《益象征農圖》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2013年第1期,頁72—83。
    石守謙,〈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6期(2009),頁1-36。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美術史研究專集》,第15期(1997),頁1-29
    米澤嘉圃,〈中國繪畫における庶民──特に農民画について〉,《東洋文化》,1950年第2期,頁58—73。
    何傳馨,〈乾隆的書法鑑賞〉,《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第1期(2003秋),頁31—63。
    何碧琪,〈《淳化閣帖》傳世版本系統研究〉,《祕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紀念論文集》,頁14-63。
    余佩瑾,〈《陶冶圖冊》所見乾隆皇帝的理想官窯〉,《故宮學術季刊》,第30卷第3期(2016.06),頁185—236。
    ---,〈清乾隆《陶冶圖冊》的繪製背景與創作意圖〉,《故宮文物月刊》,第326期(2010年5月),頁14—23。
    李志遠,〈譜錄述略〉,《圖書館》,第6期(1995),頁38—46。
    李娜,〈清初南書房研究〉,《清史論叢》,2008年,頁24—35。
    林莉娜,〈珠聯璧合─畫裡的城市風情〉,收於林莉娜編《京華歲朝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8),頁54—75。
    ---,〈雍正朝之祥瑞符應〉,收於馮明珠主編,《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頁374—399。
    林麗江,〈日本古梅園相關墨書之研究—十八世紀中日藝術文化交流之一端〉,頁127—168。
    ---,〈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與方于魯墨業的開展與競爭〉,《法國漢學》(Faguo hanxue),13期(2010),頁121—197。
    林歡,〈乾隆朝御墨的來歷與特色〉,《紫禁城》,2014年12期,頁86—99。
    邱士華,〈獻貢心機¬-以行篋隨行特展展件為中心〉(未刊稿)
    施靜菲,〈文化競技:超越前代、媲美西洋的康熙朝清宮畫琺瑯〉,《民俗曲藝》,182期(2013),頁149—219。
    洪再新,〈皇家名分的確認與再确認—清宮至偽滿皇宮收藏錢選《觀鵝圖》始末〉,《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03期,頁114—161。
    洪再新,〈宮廷藏畫的聚散及其對藝術收藏史研究的意義—以錢選《觀鵝圖》的著錄研究為例〉,《美術學報》,2011年06期,頁56—68。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4期(2008.03),頁259—322。
    張廣文,〈乾隆時期宮廷對墨的整理〉,《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頁80-85。
    張震,〈試析乾隆内府書畫鑒藏中臣工的職責及其與皇帝的互動—從内府鑒藏黄公望《富春山居圖》談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9期,頁92—114。
    許媛婷,〈乾隆翫墨清賞的一段插曲-從《墨法集要》殿版版畫談起〉,《故宮文物月刊》,第293期,頁52—59。
    陳愷俊,〈一位技術官僚的自我修養 督陶官唐英的文化創作和技藝習得〉,《故宮文物月刊》,第364期(2013.07),頁92—100。
    陳葆真,〈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2期(民國九十八年冬季),頁127—190。
    傅申,〈《石渠寶笈》初編編者梁詩正及三編編者黃鉞的研究〉,收於《傅申書畫鑒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年),頁318—356。
    嵇若昕,〈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3期(2006),頁127-152+159。
    覃瑞南,〈方寸天地–乾隆皇帝書畫鈢印之研究〉,《台南應用科大學報》,第32期(2013.10)生活藝術類,頁49—68。
    葉高樹,〈乾隆皇帝「稽古右文」的圖書編纂事業〉,《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2期(2003.12),頁59—05。
    劉如仲,〈《平定西域獻俘禮圖》研究〉,收於易蘇昊、樊則春主編,《五台山人藏─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北京:文物,2009),頁10—37。
    劉樹偉,〈李孝美墨譜版本考〉,《圖書館學刊》,2016年04期,頁117—119。
    蔡玫芬,〈明代的墨與墨書〉,載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頁681—725。
    蔡玫芬,〈墨雲室裡的李廷珪墨〉,《故宮文物月刊》,第92期(1990.11),頁94—117。
    蔡春娟,〈《楊振碑》與蒙元時期的「前進士」〉,《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2012年第1期,頁38—46。
    盧侃,〈清代瓷器上的耕織圖〉,《收藏》,2010年12期,頁33-36。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0期(2013年6月),頁1-75
    ---,〈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
    第2期,頁1-75。
    ---,〈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頁1—75。
    ---,〈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期,頁1—76。
    聶崇正,〈清代宮廷畫家續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4期,頁72—80。
    ---,〈觀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卷〉,收於《五台山人藏─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頁32—34。
    羅文華、文明,〈謎一樣的紫金琍瑪〉,《紫禁城》,232期(2014.05),頁87—111。
    羅慧琪,〈安和富壽之域:康熙皇帝版與胤禛版《耕織圖》所呈現的一段父子間的對話〉,收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頁369—380。

    Cheng-hua, Wa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ighteenth Century Art and Visual Culture”, ART BULLETIN, vol. 96, no. 4, pp. 373—88.
    Laura Hostetler, Global or Local ? Explo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uropean Geographical Knowledge During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Peter Golas, “The Emergence of Technical Drawing in China: The Xin Yi Xiang Fa Yao and Its Antecedents,” Graham Hollister-Short (ed.),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ume 29, 1999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0), pp.29—63

    學位論文
    史廣超,〈永樂大典散佚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系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6。
    李欣葦,〈清宮銅版畫戰圖創生:從《回部得勝圖》到《臺灣戰圖》〉,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范欣茂,〈四庫館人事管理辦法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碩士,2013。
    莊心俞,〈清代宮廷畫家徐楊筆下之乾隆武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許文繼,〈清代南書房研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廖冠琪,〈《四庫全書》著錄譜錄類圖書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趙喜娟,〈文淵閣、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考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Hui -chi Lo,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the Yongzheng emperor's (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