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毓玹 Chang, Yu-Hsuan |
---|---|
論文名稱: |
報紙.唱片.廣播劇:陳和平的歌謠論戰與台語實踐 News Paper, Record, Radio Drama:Debate and Practices of Taiwanese Songs by Tân, Hô-Pêng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6 |
中文關鍵詞: | 陳和平 、台灣歌謠 、廣播劇 、台語文學 |
英文關鍵詞: | Tân, Hô-Pêng, Taiwanese Folk Songs, Radio Drama, Taiwanese Literatur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TCLL.004.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0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和平是台灣歌謠發展的見證人,更是傳揚台語歌曲的關鍵推手。1948年出生台南的他,15歲時看到《台灣日報》上批評台灣歌謠的文章,無理的批判台語歌曲,促使他憤而執筆反抗,遂開啟他的歌謠論戰之路,成為引領大眾重視台灣歌謠的導路者。年僅16歲的陳和平已成為各大報的專欄作者,《中華日報》、《台灣日報》、《台灣晚報》……等,都能見其身影。他在文章中記錄台語歌壇的新鮮事與歌星們努力的故事,積極提升台語歌曲的形象。
因為他的發聲,引起台語歌曲創作名家的注意,獲得他們的欣賞,陸續認識了周添旺、林禮涵、姚讚福、葉俊麟和楊三郎等傑出作家,開啟了陳和平寫詞譜曲的契機。1968年他加入海山唱片公司,負責宣傳工作,首創向廣播節目購買時段的打歌手法,締造傳奇佳績。
陳和平的歌曲創作生涯始於1970年,因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邀約,他為電視布袋戲創作插曲與角色主題曲,創造了台語流行歌曲的新潮流。此後他又陸續開拓創作題材,庶民生活、城市景象、民間故事都被他視為靈感來源,歌曲傳遞台灣多元的文化脈動。
本文以陳和平的歌謠評論與介紹、台語歌曲創作及廣播劇為主要分析依據,探討他的敘事模式與如何實踐傳承台語文化的理想,了解他對時代的意義。透過陳和平的作品留存並發揚台語文學的藝術價值,展現台灣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Born in 1948, Tân, Hô-pêng is not only the wit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songs, but also the key person who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Taiwanese music. In 15 years old, he had read on a newspapaer Taiwan Daily that criticized the creator of Taiwanese songs. He was agitated about this unjustifiable criticism and decided to use his word to fight back. In next year, Tân, Hô-pêng had already become a well-known columnist on various newspapers. As far as his story is concerned, he is a witness of Taiwanese music industry. He had wrote many story about Taiwanese singers and effectivly improved the image of Taiwanese songs.
In 1968 he joined the Hai-Shan Records and worked for the advertising department. He then invented a method for song promotion which was buying separte time zone from the broadcasting program so that the songs he wanted to promote could be played on the radio at that certain time. This method was really successful and won great feedback.Tân, Hô-pêng's music creation started at 1970. Because of the invitation from the puppeteer Ng Chùn-hiông, he had created many interlude songs and theme songs for the television puppet show, and all this creations have initiated a new trend in Taiwanese music.
By his articles, his creative songs and radio dramas, I’ll exploire his pattern of story telling and understanding how he practiced the ideal of Taiwa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as well as knowing his meaning to this era.
一、 專書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2006年3月。
片岡巖原著,譯者陳金田,《臺灣風俗誌》二版,眾文圖書,1990年11月。
王文誠,《續修臺北市志 卷五》台北市:臺北市立文獻館,2015年。
王禎和,《電視・電視》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3月,頁173。
未具名,《玉歷至寶鈔》,台灣瑞成書局一九五四年刊本。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7年6月。
吳國禎,《台語流行音樂史》,高雄:高市文化局,2016年12月。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台北市:幼獅,1996年3月。
李育桂製作,陳和平主講,《陳和平教您唱日文歌12》,新北:麒文形象設計公司,2012年1月。
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二版六刷,台北:華立圖書,2008年9月。
周國屏、連慧珠,《續修臺北市志 卷二》台北市:臺北市立文獻館,2017年4月。
昂利.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
林良哲,《悲戀之歌:聆賞姚讚福》,台中:台中市新文化協會,2017年1月。
林秋男,《社會教化新歌》,新竹,竹林書局,1971年。
洪淑苓主編,《2009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12月。
胡興華,《台灣的漁業》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1月。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與劇場性結構》,台北:書林,1993年。
翁誌聰主編,《臺北市設市90週年專刊》台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0年12月。
草野巧,《地獄事典》,臺北市,奇幻基地出版,2011年。
高致華,《台灣文化「鬼」跡》,三民書局,2001年7月。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看的台灣史 第二冊》,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2000年12月。
張文環,〈藝旦之家〉,《閹雞》,遠景出版,1979年7月。
張娣明,《歌謠與臺灣文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13年2月。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
許璦玲,《語文戲劇化教學》台北市:秀威資訊,2012年4月。
郭麗娟,《寶島歌聲(之壹)》,台北:玉山社,2005年7月。
陳和平,《臺灣歌謠的故事.第一部》,新北:麒文形象設計,2012年9月。
陳和平口述,〈令人難忘的老頑童〉,《葉俊麟先生紀念專輯》。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10月。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10月。
陳龍廷,《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2月。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上)》,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年3月。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下)》,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年3月。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2007年2月。
陳龍廷,《聽布袋戲尪仔唱歌:1960-70年代臺灣布袋戲的角色主題歌》,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2年11月。
曾義昌《悲情島國四百年》,台北市:曾義昌,2009年1月。
黃秀政,《續修臺北市志 卷二》台北市:臺北市立文獻館,2017年4月。
黃裕元,《歌唱王國的崛起: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研究(1945-1971)I》,高雄:高市文化局,2016年12月。
黃裕元,《飄浪的曼波: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研究(1945-1971)II》,高雄:高市文化局,2016年12月。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教育400年》台北:經典雜誌出版社,2006年5月。
葉倫會,《希望之光-台灣神明的故事》台北市:蘭臺出版社,2007年7月。
葉益青,《台灣的市場》台北:遠足文化,2004年6月。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1995年1月。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6年3月。
裕祥編著,《陳和平歌唱藝術團特刊》,台南:恒隆出版社,1980年。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
蔡宗陽,余崇生,《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市:五南,2000年9月。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3月初版3刷。
蔡棟雄編輯,《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三重市公所,2007年1月。
蕭登福,〈試論道佛兩教的地獄教主-道教太乙救苦天尊與地藏菩薩〉,《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出版,2006年11月。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
謝貴文,《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11月。
二、 學位論文
王孝勇,《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明美,《歌謠、歌仔冊、歌仔戲:<安童哥買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王耀賢,《府城城隍信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吳國禎,《論台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宋玉雯,《「良婦/娼婦」間的可能性:酒家小姐的記憶與身分轉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妙虹,《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杜文靖,《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杜勝男,《工具理性下臺灣理髮業的變遷》,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東漢,《《如果沒有明天》動畫短片之創作論述以穿越作為逃避手段的故事分析》,台南:南台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博雅,《台灣「歌仔」的勸善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林湧翔,《心中相,獄之現–十殿閻王地獄創作表現》,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翁珮倫,《明代之婆媳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振邦,《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一個歷史結構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淑貞,《葫蘆雕刻藝術及其產品行銷推展之研究-以高雄市杉林區葫蘆雕刻藝術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
張雯禎,《台灣流行歌詞中的隱喻:以愛情為主題(1990-2008)》,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正心,《臺中市學校柔道發展之探討(1936-201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年。
陳巧陵,《當代「笑話」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柏昌,《日本料理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裕元,《戰後台語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瓈君,《民間習俗諧音現象之研究--以漢族婚俗年俗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楊月璧,《臺灣歌謠的台北意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1924-45)》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廖秀齡,《葉俊麟台語歌謠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處英,《戲院與劇團:台灣高南兩市內台歌仔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鄧泰超,《鄧雨賢生平考究與史料更正》,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崇仁,《台灣閩南語笑科劇唱片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簡錦玲,《台灣料理的形成》,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三、 期刊論文
余永湧,〈臺灣民間傳統初終靈魂進入陰間幽冥界所蘊含相關神祇研究(上)〉,《中華禮儀》34期,2016年6月。
余永湧,〈臺灣民間傳統初終靈魂進入陰間幽冥界所蘊含相關神祇研究(下)〉,《中華禮儀》35期,2016年12月。
宋芳,〈語言學視角下的諷世網路歌曲初探〉,《現代語文(學術綜合)》3卷2014年4月。
洪旭騰,〈宜蘭景陽號十殿閻羅手繪彩磁研究〉,《藝術論文集刊》19期,2012年10月。
殷寶寧、陳宇珏,〈建築現代性的想像及其終結:中華商場的誕生與死亡〉,《建築學報》第96期,2016年9月。
張家豪,〈從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記》論《西遊記》中的「太宗入冥」故事之運用〉,《敦煌學》三十一期,2015年3月。
許佳琪,〈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育達科大學報》第29期,2011年,12月。
陳龍廷,〈商業機制‧區隔策略:臺灣布袋戲商業劇場1946-1960〉,《民俗曲藝》199期,2018年3月
陳龍廷,〈布袋戲臺灣化歷程的見證者--五洲元祖黃海岱〉,《臺灣風物》,53卷3期,2003年9月。
陳龍廷,〈西門町今日世界60年代布袋戲革命的另類觀察〉,《臺灣文獻》六十卷二期,2009年6月。
陳龍廷,〈流浪的奇遇與糊塗的慧黠〉,《臺灣風物》六十一卷第二期,2011年6月。
陳龍廷,〈傳統與流行:劉福助歌謠的雙重意義〉,《臺灣風物》第69卷第2期,2013年,6月。
陳龍廷,〈跨媒體性.浮動的能指:1970年代電視布袋戲角色主題歌〉,《戲劇學刊》18期,2013年6月。
黃宣範,〈隱喻的認知基礎〉,《中外文學》2卷5期,1973年10月。
黃裕元,〈臺灣廣播劇的本土扎根〉,《臺灣學通訊》86期,2015年3月。
溫世光,<廣播劇節目之研究>,《藝術學報》35期,1984年6月。
劉惠萍,<呈現「孝道」─以「丁蘭刻木事親」敘事為中心的一種考察>,《成大中文學報》四十七期,2014年12月。
鄭紅翠,〈游冥故事與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結構〉,《學術交流》總第273期,第12期,2016年12月。
謝筱玫,〈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31卷1期,2002年6月。
蘇哲儀,邱一峰,〈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及其教化方式析探-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三卷第三期,2010年2月。
四、 報紙
未具名,〈南北鄉親 歡喜來唱歌〉,《聯合報》1994年11月16日,第34版。
未具名,〈總統一番期許 台視馬上照辦〉,《民生報》1994年4月29日,第10版。
吳政修,〈老菜販唱出名…自嘲「大雞慢啼」〉,《聯合報》2012年3月12日,B2版。
李世聰,〈亟待改進的台語歌〉,《中華日報》,1965年8月26日,第8版。
周添旺,〈也談台灣流行歌的改革〉,《聯合報》,1954年5月19,第6版。
周添旺,〈台語歌曲的逆流 禁唱部份國語歌曲和日本軍歌有感〉,《聯合報》,1961年6月11,第7版。
林二,〈台灣民俗歌謠作家列傳〉,《聯合報》,1978年2月19,第9版。
林良哲,〈我的戒嚴時代 陳和平:利用「禁歌」來打歌〉,《自由時報》,2017年7月14日。
施美惠,〈周添旺作詞 月夜愁感人〉,《聯合報》,2000年9月18,第32版。
凌雲,〈台灣電視四十天我們的一些批評和建議〉,《聯合報》1962年11月28日,第6版。
家欣,〈關於台語歌〉,《台灣日報》,1965年2月27日,第6版。
陳和平,〈也談臺語歌曲〉,《台灣日報》,1965年2月17日,第6版。
陳和平,〈台語紅歌星-洪弟七〉,《中華日報》北部版,1965年7月29日,第10版。
陳和平,〈台語歌圈〉,《中華日報》,1967年10月16日。
陳和平,〈台語歌圈〉,《中華日報》,1967年11月21日。
陳和平,〈台語歌圈〉,《中華日報》,1967年4月22日。
陳和平,〈用生命譜就樂章 一生潦倒終不悔〉,《聯合報》2000年10月4日,第29版。
陳和平,〈前途無量的尤美〉,《台灣日報》,1965年7月24日,第6版。
陳和平,〈洪一峰回國後 準備培養新人〉,《徵信周刊》,1967年3月25日,第14版。
陳和平,〈海山與鐵金剛聯合招募歌星〉,《台灣日報》,1967年3月29日。
陳和平,〈高音歌手林世芳 近期將出國深造〉,《台灣日報》,1965年3月21日,第6版。
陳和平,〈唱片業的苦經〉,《民族晚報》,1966年1月7日,第5版。
陳和平,〈許秀枝即是許楓〉,《台灣日報》,1965年7月4日,第7版。
陳和平,〈陳芬蘭返國拍攝的新片〉,《台灣日報》,1965年3月20日,第6版。
陳和平,〈答讀者的來信〉,《台灣日報》,1965年4月4日,第6版。
陳和平,〈電聲俱樂部主持人 柯文山〉,《台灣日報》,1965年3月27日,第6版。
陳和平,〈歌影繽紛〉,《民族晚報》,1966年7月5日,第5版。
陳和平,〈播音員成功秘訣〉,《台灣日報》,1967年5月10日。
陳和平,〈談「寶島之歌」〉,《台灣晚報》,1967年9月9日。
陳和平,〈雙棲紅歌星入伍當兵 郭金發偷閒灌唱片〉,《台灣日報》,1965年7月14日,第7版。
陳恨美,〈從麻豆歌唱比賽看臺語歌壇前途〉,《中華日報》北部版,1965年6月21日,第8版。
陳琮融,〈柔道十段達士黃滄浪〉,《中國時報》,1994年4月19,第34版。
黃綠,〈語言的妙用〉,《聯合報》1951年10月13日,第8版,聯合副刊。
楊蔚,〈翁志成和他的純粹台灣流行歌〉,《聯合報》,1964年8月24日。
葉青,〈台語歌曲的見我〉,《台灣日報》,1965年3月3日,第6版。
戴獨行,〈布袋戲捧紅了歌星西卿〉,《聯合報》,1971年8月25,第6版。
戴獨行,〈布袋戲邁入新境界 人與木偶同場演出〉,《聯合報》,1971年12月30,第7版。
戴獨行,〈明日之星李芊慧幕後歌聲〉,《聯合報》,1973年8月20,第9版。
戴獨行,〈對「酒」當歌!海山唱片公司 製姚讚福專集〉,《聯合報》,1968年4月9日,第3版。
聯合報記者,〈閩南語民謠作曲家 加入著作權人協會〉,《聯合報》,1977年9月20,第9版。
鐸音(戴獨行),〈西卿‧走出布袋﹗〉,《聯合報》,1972年8月12,第8版。
五、 網路資源
〈河邊春夢〉周添旺先生特展宣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aQvjq_MGg)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編輯委員會,〈政策綱領〉,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11年12月。
武音院報,藝術體育的認知之路——體育舞蹈拉丁篇,209期,(http://www.whcm.edu.cn/info/1087/9960.htm)
邱瑜青、張政捷,〈逛街被刺一針 疑似感染愛滋〉,華視新聞,2000年4月1日。2012年蘋果新聞亦有刊載西門町傳出一名女學生遭受襲擊,導致人心惶惶。(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article/20120206/16045012)
南斗星君-東照山關帝廟(http://140.125.168.94/djsm/content.php?cn=god2)
孫虹,〈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落幕 臺灣選手分獲亞季軍〉,中國新聞網,2017年1月16日。
國立教育電台「台灣鹹酸甜」,〈姚讚福的一生 從心酸酸到悲戀的酒杯〉,(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Iau/Iau,Chok/life/Koe,Lkoan.htm)
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新店大碧潭官方網站,(https://www.xindian.ntpc.gov.tw/webpage/bitan/about.html)。
臺南市中西區公所,〈2014臺灣歌謠之旅—從臺南中西區出發(http://www.tnwcdo.gov.tw/news01.asp?ID=%7BC5888EF3-ACEC-46F8-A75D-9596CD53BFCC%7D)
劉三小檔案,(http://www.ylib.com/bodehi/hiku/hiku7.htm)
謝明瑞,〈台灣機械業的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3月,(https://www.npf.org.tw/2/1512)
龔學勝,《大中華字典(傳承字版筆畫序)》加拿大英菲出版社,2017年4月,12畫「渡」。
六、 視聽資料
台灣歌謠節目《古早味ㄟ台灣歌》,〈名作曲家 姚讚福 的辛酸故事〉丁文棋主持,總編輯陳和平。
台灣歌謠節目《古早味ㄟ台灣歌》〈田庄兄哥返來啦〉。
台灣歌謠節目《古早味ㄟ台灣歌》,〈賣菜義仔〉。
台灣歌謠節目《古早味ㄟ台灣歌》,〈十條手巾〉。
《台灣演義》〈苦情天后蔡秋鳳〉,2014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