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逸涵
Kuo, Yi-Han
論文名稱: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融入國小自然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
指導教授: 陳學志
Chen, Hsueh-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問題解決能力
英文關鍵詞: escape room, game-based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EPC.040.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4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為期9週的實驗教學,分為:密室逃脫遊戲實驗組24人與一般教學控制組26人,探討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同儕關係、學習成就、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依變項的表現差異。在教學前後實施前後測驗,分別有「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自然科期中評量」、「自然科期末評量」、「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另有課程活動回饋表及教師公開授課觀課紀錄表。以共變數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的總量表、情感分量表分數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在執行意志、價值、預期分量表上兩組無顯著差異。(二)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的正向關係以t檢定考驗,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在負面關係上二組無差異。(三)在「自然科期中評量」與「自然科期末評量」前後測上,二組無差異。(四)在「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上,二組無差異。(五)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總分,變通性、有效性二向度與預防問題、解決方法、界定原因三分量表之分數上,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六)實驗組學生填寫課程活動回饋表,大部分學生對於密室逃脫課程有正向感受,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對自然科的學習興趣。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日後進行密室逃脫相關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the Escape Room Game Learning in Scienc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4th grader students for 9 week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scape Room Game Learning experimental group (2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 Six main research tools are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Peer interaction Scale, Mid-term exam, Final exam,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and the Reorganization Problem Solving Test. They were u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Besides, there are also worksheets and teacher’s observation record in cla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uses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re as follows:
    (1)Total score in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for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ws that the the Escape Room Game Learning experimental group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value, expectation and executive volition s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 Peer interaction Scale " was tested by t tes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groups.
    (3)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Mid-term exam" and "Final exam ".
    (4)In the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5)In regard to th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got higher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Most students think that the Escape Room Game Learning can increase their motivation and interests in studying read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and future studies.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遊戲學習之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密室逃脫之定義、起源與發展 17 第三節 學習表現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與學習表現之關係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9 第六節 資料分析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對學習動機之影響 83 第二節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對學生同儕關係之影響 89 第三節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對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 93 第四節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對邏輯推理能力之影響 95 第五節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對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97 第六節 學生對於密室逃脫遊戲課程活動回饋 105 第七節 綜合討論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分 123 西文部分 128 網路部分 130 附錄 131 附錄一 密室逃脫遊戲課程教案 131 附錄二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51 附錄三 課程活動回饋表 154 附錄四 教師公開授課觀課紀錄表 155

    一、中文部分
    江淑卿(2007)。兒童邏輯推理測驗之研發與初探。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8,39-70。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3。
    吳妮真(2016)。桌上遊戲融入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學習動機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青蓉(2004)。在溝通脈絡下的結構取向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3),269-294。
    吳清山(2005)。知識管理活化教育發展動能:評介E.Sallis和G.Jones《教育知識管理》。當代教育研究,13(2),229-237。
    呂宜璋、張麗玉(2016)。戲劇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發展影響之研究。藝術研究學報,9(2),73-98。
    呂建億(2011)。融入合作學習與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來解決問題的科技活動-以創意彈珠軌道機構闖關遊戲為例。生活科技教育,44(6),52-72。
    阮柏銘(2017)。虛擬實境結合密室逃脫之設計研究—以The-Cube Gam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及反思。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2-32。
    孟晉瑭(2015)。臺灣實境遊戲商業模式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明地、陳威良(2010)。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學刊,35,129-165。
    林原君(2015)。實境遊戲之設計流程與製作之研究—以真人實境密室逃脫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Shaffer, D. 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2)
    金筱凝(2016)。體驗行銷、服務品質對體驗價值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實境密室逃脫遊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侯惠澤(2016)。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X喜樂協作,一起玩中學。臺北市:親子天下。
    洪毓梅(2016)。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四年級社會科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玉連、蔡孟涵、康仕仲(2015)。導入「誘發式翻轉教室」成效分析-以水資源及防災教育遊戲學習為例。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4(2),19-58。
    張芃婕、鄭宇庭(2017)。影響高中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數據分析,12(6),47-60。
    張春興(1975)。小學自然科啟發式教學對兒童推理思考發展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11-24。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玉、吳玉明(1999)。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表現的探討-解釋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教育學刊,7(3),255-280。
    許瑛玿、吳慧珍(2002)。網路合作學習與科學過程技能的學習。科學教育月刊,254,16-27。
    郭靜晃(譯)(1999)。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ames E. Johnson)。臺北市:揚智。
    陳子耘(2017)。學習型遊戲設計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陳佳葳、楊洲松(2016)。高瞻課程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個案研究。高等教育,11(1),59-86。
    陳品邑(2016)。數位遊戲發展及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毓凱、張賴妙理、楊坤原(2013)。八年級學生在科學問題本位學習歷程的自我導向學習行為表現。科學教育學刊,21(3),345-370。
    陳慧芬(2012)。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以遊戲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琮瑋(2018)。虛擬實境遊戲中互動性之設計與評估:以密室逃脫遊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程毓明、郭勝煌(2011)。遊戲式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國中綜合活動童軍課程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4,25-32。
    黃映源(2016)。跨齡同儕教導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3,91-120。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月刊,273,21-41。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2015)。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第二版)。新北市:博碩文化。
    黃國豪、陳碧茵、曾薇方、黃筱惠(2013)。程式設計課程應用悅趣化遊戲競爭策略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數位學習科技期刊,5(4),27-43。
    黃淑玲(2010)。學其所做、做其所學:以CHEA傑出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執行獎為例。評鑑雙月刊,25,36-39。
    黃曉嵐、蔡淑君、胡翠茵、張芝萱(2014)。創造力理論與當代議題面面觀。臺北:華騰文化。
    黃薇仰(2016)。逃出牢籠─實境密室遊戲中的經驗與療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葉炳煙 (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詹秀美、吳武典(2007)。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詹秀雯、張芳全(2013)。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49-76。
    詹明峰(2011)。如何運用遊戲來促進學習典範轉移。前瞻科技與管理,1(1),47-60。
    鄒玉鈿、張景媛(2012)。「探究式創意實驗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領域學習表現之影響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8,53-90。
    廖家瑜、連啟瑞、盧玉玲(2013)。國小學童月亮數位遊戲學習之發展與學習成效之評估。科學教育學刊,21(3),317-344。
    劉政宏(2009)。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41(2),361-384。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蔡仕筌、蔡銘修(2018)。淺談數位遊戲式學習與APP設計應用實施。臺灣教育評量月刊,7(5),229-233。
    蔡福興(2008)。線上遊戲式學習在知識獲取與學習遷移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孟芳、林素華(2010)。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生物科學,52(2),39-56。
    鄭媛文(2013)。同儕教導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情意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217-242。
    黎婉瑜(2017)。技能教育導向實境密室逃脫設計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蕭丞祖(2015)。真人密室逃脫遊戲顧客滿意度、休閒效益 與再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蕭佳純(2017)。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42(1),79-112。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謝傳崇、蕭文智 (2013)。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 ICT 運用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291-324。
    謝傳崇、蕭文智、王玉美(2015)。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 ,95,81 – 101。
    謝詩婉(2017)。密室逃脫遊戲融入國小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台南市。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簡婷伃(2017)。隨動而創:團隊隨創能耐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品欣、陳李綢(2016)。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蘇麗芳、莊素貞(2011)。實用語文課程結合多媒體電腦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3,159-189。
    龔雅雯(2016)。新北教育就愛創客。新北市教育季刋,18,4。
    二、外文部分
    Barnett, L. A. & Storm, B. (1981). Play, pleasure, and pain: The reduction of anxiety through play. Leisurs Sciences, 4, 161-175.
    Brop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0(1), 40-48.
    Carlos Borrego, Cristina Fernández, Ian Blanes & Sergi Robles (2017). Room escape at class : escape games activities to facilitate th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Education, 7(2), 162-171.
    Cheng, M. T., Annetta, L., Folta, E., & Holmes, S. Y. (2011). Drugs and the brain: Learning the impact of methamphetamine abuse on the brain through a virtual brain exhibit in the muse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3(2), 299-319.
    Connolly, J. A., & Doyle, A. (1984). Relation of social fantasy play to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 797-806.
    Dansky, J. L. (1980). Make-believe: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creativity. Child Developmental, 51,576-579.
    Dornbusch, S. M., Ritter, P. L., Leiderman, P. H., Roberts, D. F., & Fraleigh, M. J. (1987).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t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58(5), 1244-1257.
    Finneran, C. M. & Zhang. P. (2005).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promises and challeng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 15, 82-101.
    Garvey, C. (1977). Pla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gle, J. G. (1996). Considering games as cognitive tool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edutainment".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384-429. Hillsdale, NJ: Lawrence.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Pike, G. R., J. C. Smart, G. D. Kuh& J. C. Hayek.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 and student engagement: When does money matte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7(7), 847-872,2006.
    Sylva, K., Bruner, J, S.,& Genova, P. (1976). The role of play in the problem-solving of children 3-5 years old.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244-257). New York: Basic Books.
    Virvou, M., Katsionis, G., & Manos, K. (2005). Combining software games with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8(2), 54–65.
    Wolfgang, C. (1974).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ve area of reading and selected 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children’s pla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1, 338-343.
    三、網路部分
    Markus Wiemker, Errol Elumir, Adam Clare (2015). Escape Room Games: "Can you transform an unpleasant situation into a pleasant one?"
    MBA智庫百科(2009)。邏輯思維。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9%80%BB%E8%BE%91%E6%80%9D%E7%BB%B4
    Nicholson,S.(2015). Peeking behind the locked door: A survey of escape room facilities. White Paper available at http://scottnicholson.com/pubs/erfacwhite.pdf
    Shawn Sun Lin(民106年4月27日)。遊戲與學習(Games and Learning):常見用語與基本介紹。取自:http://chinese.classroom-aid.com/2017/04/games-and-learning-terms-and-introduction.html/
    Tanah, L. (2009). Defini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lantaitanah.blogspot.tw/2009/10/definition-of-learning-achievement.html
    李亦昀(2015年9月16日)。Game over時增進團隊凝聚力。能力雜誌電子報。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39/285188/web/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8/9df0910c-56e0-433a-8f80-05a50efeca72.pdf
    教育部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九年一貫自然科學習領域-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share/SIG00005/C2/1215065312.pdf
    親子天下(2015)。翻轉教育三部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7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