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婷婷 Chiu, Ting-Ting |
---|---|
論文名稱: |
近代中國婦女獨身論述再探(1900s-1930s) A Re-exploration of the Discourse on Female Celibacy in Modern China, 1900s-1930s |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Chen, Hui-Fen |
口試委員: |
李達嘉
Li, Ta-Chia 陳惠芬 Chen, Hui-Fen 游鑑明 Yu, Chien-Ming |
口試日期: | 2023/07/2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獨身女性 、西方文明 、民族復興 、大眾媒體 、20世紀初期中國 |
英文關鍵詞: | female celibacy, western civilization, national revival, mass media,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38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學習西方文明」和「民族復興思潮」二大視角,再探近代中國婦女獨身論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西方獨身議題引發熱烈討論與關注,其論述主要依循「文明進化」和「性比例失衡」兩種模式進行,各國政府則試圖以政策改善此種趨勢。中國知識分子透過翻譯相關報導,以及輸入西方各式婚戀思想,建構中國的婦女獨身論述。1920年代前後,在新文化運動之際,知識分子基於對西方「文明」的追求,使中國原本「獨身」所蘊含的意義不斷被再度詮釋。從討論何謂「獨身」,到「獨身」與「獨身主義」之間的意涵釐清,以及運用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等不同理論視野,透過對「獨身」之論述,反思傳統中國社會婚姻與家庭弊病。1930年代,隨著民族復興思潮日益蓬勃發展,政府與知識界更加關注人口問題與民族強盛的關係,也使知識分子和大眾媒體轉向,從集體利益的角度,評論婦女獨身。人口性別結構的分布,不僅展現知識分子對當前社會的關懷,更直接影響婦女獨身論述之氛圍。另外,獨身女性往往成為大眾刊物的創作題材,甚而變成虛假訊息靈感來源,博得民眾的熱烈關注與討論,成為極具娛樂性的話題。
The thesis re-explores the discourse on China’s female celibac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learn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學習西方文明) and “the trend of national revival”(民族復興思潮).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 the issue of celibacy in the West has aroused plenty of concerns and discussions. The discourse mainly followed two models: “civilization evolution” (文明進化)and “sexual imbalance”(性比例失衡). Governments in many countries tried to improve this problem through policies. Chinese intellectuals also had many discussions on the issue of female celibacy by translating relevant western texts and importing various western theories about marriage and love.
Around 1920s, New Culture Movement(新文化運動) in China devoted to lea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us, “celibacy”(獨身) had been kept reinterpreting by intellectuals, although the concept had been existed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They tried to figure out following topics: First of all, what’s the meaning about“celibacy” ? Secondly,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elibacy” (獨身) and “celibatarism” (獨身主義) ? Thirdly, because the input of different western theories, such as anarchism(無政府主義), liberalism(自由主義), socialism(社會主義), and Marxism(馬克思主義), the intellectuals applied them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ssue of celibacy.
At 1930s, with “the trend of national revival”(民族復興思潮), China’s government and intellectual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which also affected the discussion of female celibacy. There had been an obvious change in intellectual thought and mass media. They usually commented on female celib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ty. 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x ratio” (男女性比例)not only showed intellectuals' concerns for society,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ed the atmosphere of the discussion on female celibacy. Thus, female celibacy often became the sources of publication, and even became the inspiration for “false information”(虛假訊息). The various reports aroused public interest and often became entertaining topics.
《人報》,無錫,1932-1937。
《上海商報》,上海,1932-1937。
《上海報》,上海,1929-1937。
《上海畫報》,上海,1925-?。
《大中華》,上海,1915-1916。
《大公報》,天津,1902-1937。
《大公報》,香港,1938-1941。
《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會刊》,上海,1934-?。
《女子月刊》,上海,1933-1937。
《女子世界》,上海,1914-1915。
《女學報》,上海,1902-1903。
《女聲》,上海,1932-1937。
《女鐸》,上海,1912-1937。
《女權》,上海,1912-?。
《小日報》,上海,1926-1937。
《中央日報》,上海,1928-1937。
《中國季刊》,上海,1925-?。
《中國革命》,南京,1933-?。
《中國漫畫》,上海,1935-1937。
《中華》,上海,1930-1937。
《中華婦女界》,上海,1915-1916。
《天津商報畫刊》,天津,1930-1937。
《天義》,東京,1907-1908。
《天聲半月刊》,北京,1944-1945。
《少年中國》,北京,1919-1924。
《心潮》,上海,1923-1923。
《主婦之友》,上海,1937-?。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北京,1919-?。
《民立報》,上海,1910-1913。
《民國日報.小時報》,上海,1911-?。
《民國日報.婦女周報》,上海,1923-?。
《民國日報.婦女評論》,上海,1921-1923。
《民國日報.覺悟》,上海,1916-1931。
《民鳴週刊》,上海,1934-1937。
《民聲》,上海,1913-1921。(包含《晦鳴錄》)
《民鐸雜誌》,上海,1916-1931。
《生活》,上海,1925-1933。
《申報》,上海,1872-1937。
《乒乓世界.連環兩週刊合刊》,1934-?。
《再生》,北平,1932-1937。
《汗血週刊》,上海,1933-1937。
《自然界》,上海,1926-1932。
《京報副刊:婦女周刊》,北京,1924-1925。
《京報副刊》,北京,1924-1926。
《幸福報》,上海,1928-1931。
《幸福雜誌》,上海,1933-1937。
《東方漫畫》,上海,1936-?。
《東方雜誌》,上海,1904-1937。
《社會日報》,上海,1929-1937。
《社會月刊》,上海,1934-?
《社會半月刊》,上海,1934-1935。
《社會研究》,北京,1934-?。
《社會學刊》,上海,1929-1937。
《社會雜誌》,上海,1931-?。
《青年友》,上海,1921-1932。
《南洋商報》,新加坡,1923-1937。
《星期評論》,北京,1927-1930。
《玲瓏》,上海,1931-1937。
《時代日報》,上海,1932-1936。
《時事月報》,上海,1929-1937。
《真光雜誌》,上海,1902-1937。
《國立北平圖書館讀書月刊》,北平,1931-1933。
《婦人畫報》,上海,1933-1937。
《婦女共鳴》,上海,1929-1937。
《婦女青年》,北平,1932-1936。
《婦女時報》,上海,1911-1917。
《婦女評論》,上海,1921-1923。
《婦女週刊》,北京,1924-1925。
《婦女雜誌》,上海,1915-1931。
《婦女雜誌》,北京,1940-1945。
《晨報副刊》,北京,1921-1928。(《晨報副鎸》)
《清華週刊》,北京,1914-1937。
《清議報》,橫濱,1898-1901。
《現代青年》,北平,1935-1937。
《統計月報》,南京,1931-1937。
《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上海,1906-1937。
《復興月刊》,上海,1932-1937。
《循環》,上海,1931-1934。
《晶報》,上海,1913-1937。
《華北大學旬刊》,北京,1923-?。
《新人週刊》,上海,1934-1937。
《新女性》,上海,1926-1929。
《新中國》,北京,1919-?。
《新中華》,上海,1933-1937。
《新世紀》,巴黎,1907-1910。
《新民叢報》,橫濱,1902-1907。
《新社會》,上海,1931-1935。
《新青年》,北京,1915-1922。
《新聞報》,上海,1893-1937。
《新潮》,北京,1919-1922。
《歇浦》,上海,1929-1929。
《萬國公報》,上海,1874-?。
《電影.漫畫》,上海,1935-1935。
《實報半月刊》,北平,1935-1937。
《滬江大學月刊》,上海,1920-1937。
《監政週刊》,太原,1932-?。
《福建婦女》,連城,1942-1943。
《福爾摩斯》,上海,1926-1937。
《綢繆月刊》,上海,1934-1937。
《鳳藻》,上海,1919-1937。
《獨立評論》,北平,1932-1937。
《興華》,上海,?-1916。
《禮拜六》,上海,1914-1937。
《瓊報》,上海,1927-1932。
《藝術與生活》,北京,1939-?。
《警察月刊》,上海,1933-?。
《攝影畫報》,上海,1925-193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1903-1937.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1851-1937.
The Shanghai Times. Shanghai, 1914-1921.
Bliss, George I.“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on the Death-Rate of Men and Women.”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4:105, March, 1914, pp. 54-61.
Ross, Edward A. “The Causes of Race Superiorit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18, America's Race Problems, July, 1901, pp. 67-89.
Stark's, James. “Remarks as to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on the Death Rates of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ctuaries and Assurance Magazine, 22: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y,1880, pp. 233-248.
一波、劍波、謙弟合著,《婦女問題雜論》,上海:出版合作社,1927。
中國社會學社編,《中國人口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2。
王光祈,《德國人之婚姻問題》,上海:中華書局,1924。
卡本忒,《愛的成年》,上海:大江書鋪,1929。
卡本特著,樊仲雲譯,《戀愛論》,上海:開明書店,1927。
卡本特著,樊仲雲譯,《戀愛論》,上海:開明書店,1929。
田中香涯(たなか こうがい),《女性と愛慾》,大阪:大阪屋號書店,1924。
東方雜誌社編,《婦女運動(上)》,上海,商務印書社,1923。
金一,《女界鐘》,上海:大同書局,1903。
金仲華著,《婦女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姚伯麟譯著,《女性叢書》,上海:星光出版社,1928。
韋斯特馬克著,王亞南譯,《人類婚姻史》,上海:神州國光社,1930。
韋斯特馬克著,李彬等譯,《人類婚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師復,《師復文存》,廣州:革新書局,1927。
徐宗澤編著,《婦女問題雜評》,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931。
梅生編,蔡又培校訂,《中國社會史料輯要:女性問題討論正集》,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
郭我力,《新女性手冊》,上海:上海中國圖書編譯館,1930。
郭箴一,《中國婦女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既明,《革命的婦女問題》,上海:三民書店,1930。
陳達,《人口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陳衡哲,《新生活與婦女解放》,上海:正中書局,1934。
陳衡哲著,馮進譯,《陳衡哲早年自傳》,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陸費逵著,《婦女問題雜談》,上海:中華書局,1925。
喬啓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費云鶴,《男女能力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賀川豐彥著,余康德譯,《愛的科學》,上海:廣學會,1934。
愛倫凱著,朱舜琴譯,《戀愛與結婚》,臺北:國粹出版社,1967。
劉王立明,《中國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廚川白村著,任白濤譯訂,《戀愛論》,上海:啓智書局,1934。
談社英編著,《中國婦女運動通史》,據1936年婦女共鳴社版影印,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十八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謝冰瑩,《女兵自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
霞爾.魯妥努原著,衛惠林譯,《男女關係的進化》,上海:開明書局,1930。
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性的道德》,上海:青年協會書局,1934。
Letourneau, Charles. L'évolution du mariage et de la famille. Paris: Adrian Delahaye & Émile Lecrosnier, 1888.
Livermore, Mary Ashton Rice. What Shall We Do with Our Daughters?: Superfluous Women, and Other Lectures. Boston: Lee And Shepard, 1883.
Vorst, John Van & Vorst, Marie Van. The Woman Who Toils: Being the Experiences of Two Ladies as Factory Girls.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Company, 1903.
Westermarck, Edward Alexander. A Short History of Marriag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26.
Westermarck, Edward Alexander.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 London: Macmillan, 1894.
Westermarck, Edward Alexander.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01.
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王聿均訪問、謝文孫紀錄,《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人口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清華大學中共黨史教研組編,《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清華大學中共黨史教研組編,《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楊在道編,《張若名研究資料》,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5。
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廣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廣州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五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蔡文星等著,《兩個民國女大學生的日記》,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
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公司,1985。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臺北:秀威經典,2016。
王先俊,《清末民初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王林,《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
王棟亮,《自由的維度――近代中國婚姻文化的嬗變(1860~193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安井伸介,《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
余華林,《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的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
宋少鵬,《「西洋鏡」裡的中國與婦女:文明的性別標準和晚清女權論述》,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杭蘇紅,《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金松岑著,李又寧導讀,《女界鐘》,臺北:文景出版社,2012。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唐仕春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師復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桑梓蘭著,王晴峰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張九海,《執著的烏托邦追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梁景和,《五四時期社會文化嬗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陶毅、明欣著,《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湯尼.白露(Tani E. Barlow),沈齊齊譯,《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費偉 (Ute Frevert),馬維麟譯,《德國婦女運動史――走過兩世紀的滄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葛劍雄主編,侯楊方著,《中國人口史(第六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裔昭印等,《西方婦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趙妍杰,《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憧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趙錫如主編,《辭海》,臺北:將門文物出版公司,1992。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蕭愛樹,《20世紀中國婚姻制度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龍冠海、張承漢,《西洋社會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85。
戴偉,《中國婚姻性愛史稿》,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陳昌鳳、常江譯,《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Bennett, Judith M. & Amy M. Froide. Singlewomen in the European Past, 1250-1800.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1.
Doerr, Karen. Nazi-Deutsch/Nazi German: An English lexicon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ird Reich.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2.
Froide, Amy M. Never married: singlewom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Hill, Bridget. Women Alone: Spinsters in England, 1660-1850.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Jeffreys. The Spinster and her Enemies: Feminism and Sexuality, 1880-1930. North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1997.
Lovett, Laura L. Conceiving the Future: Pronatalism, Reproduction, and the Family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0-1938 (Gender and American Culture).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
Nicholson, Virginia. Singled Out: How Two Million Women Survived Without Men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atterson, Martha H. Beyond the Gibson Girl: Reimagining the American New Woman, 1895-1915.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5.
方晨,〈20世紀30年代都市女性問題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方硯,〈近代以來中國婚姻立法的移植與本土化〉,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4。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4期,臺北,2013年6月,頁33-88。
王孟萱,〈民國初期知名女性知識份子悔婚現象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王家儉,〈民初的女子參政運動〉,《師大歷史學報》,11期,臺北,1983年5月,頁149-171。
王桃,〈民國知識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徐州:江蘇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王爽,〈民國時期新知識女性與傳統婚戀思想的抗爭〉,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
王棟亮,〈民國時期知識界對知識女性獨身問題的思考〉,《安徽史學》,2018年5期,合肥,2018年10月,頁43-50。
王麗彩、黃文治,〈廢婚姻與廢家族: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婚姻觀研究〉,《贛南師範大學學報》,2021年5期,贛州,2021年9月,頁1-5。
王耀生,〈十八世紀後期中國男性晚婚及不婚群體〉,《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2期,廈門,2001年2月,頁16-29。
王鐵群,〈張若名婦女解放思想述評〉,《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7卷4期,保定,2005年12月,頁49-52。
任前程、周寧,〈民國女性婚姻狀況的新變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1期,安慶,2012年2月,頁122-124。
安井伸介,〈婚姻家庭,自由之蟊賊也――中國無政府主義家庭革命論的意含〉,《政治科學論叢》,74期,臺北,2017年12月,頁77-110。
朱麗麗、黃東,〈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學生群體之獨身主義認知探析――以七項社會調查為中心〉,《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4期,齊齊哈爾,2013年7月,頁87-90。
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臺北,2004年12月,頁39-67。
衣若蘭,〈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與「五四婦女史觀」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4期,臺北,2019年12月,頁1-68。
何卓恩、韓毅勇,〈高潮與高調:國民政府初期時論中「民族復興運動」〉,《河北學刊》,35卷2期,石家莊,2015年3月,頁51-57。
何楠,〈《玲瓏》雜誌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0。
余華林,〈近20年來中國近代家庭史研究評析〉,《中州學刊》,2005年2期,鄭州,2005年3月,頁163-167。
余華林,〈現代性愛觀念與民國時期的非婚同居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北京,2009年2月,頁20-32。
吳志淩,〈中西視域中的五四獨身敘事緣起及困境〉,《蘭州學刊》,2015年12期,蘭州,2015年2月,頁 48-54。
吳佳寶,〈何處是歸程:民國都市獨身女性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
呂芳上,〈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收錄於呂芳上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73-102。
李永春,〈「向蔡同盟」問題再探討〉,《湘潮(下半月)》,2015年10期,長沙,2015年10月,頁61-67。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卷2期,臺北,1996年6月,頁139-180。
李偉,〈近代早期英國的獨身觀念〉,《史學月刊》,2020年5期,開封,2020年5月,頁78-84。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期,臺北,1995年8月,頁143-161。
李經威,〈「圍城之外」:獨身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助力探究〉,《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3期,婁底,2016年6月,頁36-39。
李寧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徵〉,《民族研究》,2004年5期,北京,2004年9月,頁36-45。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婚戀的獨立自主〉,《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48卷1期,臺南,2014年4月,頁45-66。
杜芳琴,〈中國婦女/性別史研究六十年述評:理論與方法〉,《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1卷5期,北京,2009年10月,頁12-20。
杜芳琴,〈中國婦女史學科化建設的理論思考〉,收錄於杜芳琴,《中國社會性別的歷史文化尋蹤》,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頁1-26。
周南,〈近代早期英國女性獨身現象〉,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周婷,〈五四時期婚姻倫理變革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和文臻,〈跨越歷史的生命之舍――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為生命空間的人類學研究〉,《民俗研究》2017年05期,濟南,2017年9月,頁120-127、頁160。
林曉萍,〈共識與分歧:中國20世紀早期報刊的「獨身主義討論」〉,《史志學刊》,2019年6期,太原,2019年7月,頁14-22。
金美蘭,〈「戀愛」與「優生」——20世紀20年代引進中國的西方優生論與「文明論」〉,《文學與文化》,2017年2期,天津,2017年5月,頁128-135。
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5期,臺北,2001年6月,頁1-66。
侯楊方,〈民國時期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的來源〉,《歷史研究》,2000年4期,北京,2000年8月,頁3-16、190。
姜瑀,〈「五四」時期的「獨身主義」話語及其困境〉,《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5年2期,南京,2015年12月,頁50-60。
洪宜嫃,〈新生活運動與婦女組織(1934-1938)〉,《政大史粹》,13期,臺北,2007年12月,頁105-145。
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與廢姓的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3期,臺北,2009年9月,頁1-30。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彈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收錄於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330-354。
胡曉真,〈酗酒、瘋癲與獨身――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臺北,2006年3月,頁51-80。
唐志勇,〈工讀互助團的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山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3期,濟南,1983年6月,頁13-20。
夏浩,〈五四時期婚姻倫理思想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孫双,〈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清節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徐建生,〈近代中國婚姻家庭變革思潮論述〉,《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北京,1991年5月,頁139-167。
秦方,〈五四女性的政治取向與形象塑造〉,《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3期,臺北,2019年6月,頁53-111。
翁稷安,〈在大我與母性之間:三民主義婦女論述的建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期,臺北,2018年6月,頁1-54。
袁佳美,〈社會性別視角下民國新女性婚戀觀研究――以《婦女雜誌》(1920-1925)為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馬方方,〈傳統與現代之間:近代知識女性獨身原因的再探討〉,《長白學刊》,2008年3期,長春,2008年5月,頁131-134。
高世瑜,〈中國婦女史研究百年回眸〉,《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7卷4期,臨汾,2020年7月,頁8-13。
張玉法,〈回憶中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創刊二十紀念會上講詞〉,《國史研究通訊》,5期,臺北,2013年12月,頁83-86。
張忠,〈抗戰前知識女性婚姻觀探析〉,《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學院分報》,2008年1期,濟南,2008年3月,頁54-60。
張金寶,〈近代家庭變革思潮中的女權議題――以《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為中心的考察〉,武漢: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17。
張紅,〈試論19世紀英國的未婚大齡女性問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張國義,〈五四時期知識女性獨身論試探〉,《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2期,北京,2008年3月,頁48-53。
張淑賢,〈20世紀30年代中國女性的婚姻家庭問題――以《女子月刊》為中心〉,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
張壽安,〈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傳統婚姻觀念的現代轉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8期,臺北,2000年8月,頁41-87。
張輝輝,〈淺論陳衡哲的女性觀〉,濟寧: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張黎黎,〈獨身:一個問題的雙重指向――20年代女性獨身現象分析〉,《紅河學院學報》,2014年5期,蒙自,2014年10月,頁76-79。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開放時代》,1999年2期,廣州,1999,頁5-19。
梁惠錦,〈民國二十三年婦女爭取男女平等科刑之經過――以通姦罪為例〉,收錄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頁305-351。
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收錄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3-127。
許紀霖,〈在現代性與民族性之間--現代中國的自由民族主義思想〉,《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卷2期,臺北,2005年12月,頁207-249。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
許慧琦,〈1920年代的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期,臺北,2008年12月,頁29-92。
許慧琦,〈1930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4期,花蓮,2002年7月,頁99-136。
許慧琦,〈一九三0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4期,花蓮,2002年7月,頁99-136。
許慧琦,〈二十世紀之交的「娜拉」:一個跨文化的歷史觀察〉,《政大史粹》,3期,臺北,2001年12月,頁1-22。
許慧琦,〈愛倫凱在中國:文化轉譯與性別化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7期,臺北,2021年6月,頁1-70。
許慧琦,〈過新生活、做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62期,臺北,2005年5月,頁277-320。
郭雙林,〈近代英美等國文明等級論溯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6期,北京,2017年12月,頁133-144。
陳文聯、李桂梅,〈論五四時期探求家庭變革的社會思潮〉,《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3期,沈陽,2003年5月,頁139-144。
陳姃湲,〈《婦女雜誌》(1915-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臺北,2004年12月。
陳怡伶,〈新知識女性的生命抉擇:陳衡哲的前半生(1890~1936)〉,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芷燁、廖加林,〈論西方文明等級論框架下康有為的大同理想(上)〉,《湖南科技學院學報》,40卷3期,永州,2019年5月,頁36-39。
陳慧,〈從五四後新女性獨身的緣由透視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年1期,濟南,2010年2月,頁48-50。
陳慧文,〈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的毀家廢婚論(1900s-1930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陳靜瑜,〈美國眼中的華人形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8期,臺北,2012年12月,頁371-401。
喬曉春,〈中國人口調查與人口普查歷史研究〉,《南方人口》,1997年2期,1997年6月,頁57-64。
彭小妍,〈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慾論述與建構民族國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期,臺北,1995年8月,頁77-96。
彭小妍,〈從婦女、女性、女人到陰性書寫: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期,臺北,2005年12月,頁305-314。
彭劍、湯蕾,〈「兩度失望」後的抉擇――劉師復信仰無政府主義起始考釋時間及其他〉,《鄂州大學學報》,12卷1期,鄂州,2005年1月,頁14-16。
曾亞英,〈近代早期英國社會中的老小姐形象〉,《婦女研究論叢》,2010年6期,北京,2010年11月,頁79-86。
曾亞英,〈論近代早期英國社會中「剩女」的成因〉,《安康學院學報》27卷4期,安康,2015年8月,頁104-108。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期,臺北,2001年8月,頁121-187。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期,臺北,2005年12月,頁65-105。
舒小昀,〈英國18世紀晚婚模式分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6卷,淮安,2004年1月,頁99-101。
黃克武,〈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緣起與演變〉,收錄於鄭大華、鄒小站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頁27-43。
黃源盛,〈西法東漸中無夫姦存廢之爭〉,《政大法學評論》,91期,臺北,2006年06月,頁35-98。
黃嫣梨,〈張若名與五四時期的天津婦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期,臺北,1993年6月,頁19-34。
黃興濤,〈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6期,北京,2006年11月,頁1-35。
黃興濤、王峰,〈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復興」觀念之歷史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3期,北京:2006年5月,頁129-137。
楊力,〈魯迅《寡婦主義》之思想來源――兼論田中香涯性學理論在五四時期的傳播〉,《魯迅研究月刊》,2019年8期,北京,2019年8月,頁81-90。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33期,臺北,2004年5月,頁365-397。
楊雯,〈民國時期婦女獨身之現象――以《婦女雜誌》為例的分析〉,《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年4期,武漢,2018年5月,頁88-90。
楊雯,〈民國時期婦廖志鵬、劉旻鑫,〈廢婚家,去強權――1900-1910 年代中國無政府主義婚家革命論的連續體批判〉,《中國文學研究》,53期,臺北,2022年2月,頁261-298。
楊豫,〈西方家庭史研究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新史學》,1卷3期,臺北,1990年9月,頁89-115。
楊藝帆、林曉萍,〈個人與社會:20世紀初反獨身敘述何以可能〉,《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4期,安慶,2018年8月,頁56-62。
萬建中、林明珠,〈南洋自梳女的歷史考察〉,《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期,天津,2010年11月,頁25-29。
葉漢明,〈婦女、性別及其他:近廿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及其發展前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期,臺北,2005年12月,頁107-165。
詹筌亦、王乃昕:〈「主義」的數位人文研究〉,收錄於項潔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219-245。
雷若欣,〈近代西方廢除獨身制與中國提倡獨身制的原因〉,《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5期,北京,2002年5月,頁34-39。
趙妍杰,〈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近代史研究》,2018年3期,北京,2018年5月,頁74-86。
趙雅研,〈「五四」時期愛倫.凱思想在中國的譯介、傳播與接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劉人鵬,〈晚清毀家廢婚論與親密關係政治〉,《清華中文學報》,5期,新竹,2011年6月,頁231-270。
劉云,〈陳衡哲女性觀解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劉文明,〈19世紀歐洲「文明」話語與晚清「文明」觀的嬗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期,北京,2011年12月,頁16-25。
劉文明,〈歐洲「文明」觀念向日本、中國的傳播及其本土化評述――以基佐、福澤諭吉和梁啟超為中心〉,《歷史研究》,2011年3期,北京,2011年6月,頁66-77、190。
劉正剛、喬素玲,〈近代中國女性的獨身現象〉,《史學月刊》,2001年3期,開封,2001年3月,頁147-149。
劉家峰,〈賀川豐彥基督教社會主義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51期,香港,2019年7月,頁93-119。
劉慧英,〈從女權主義到無政府主義—何震的隱現與《天義》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2期,北京,2006年03月,頁194-213。
蔣功成,〈優生學的傳播與中國近代的婚育觀念〉,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9。
鄧云、原永敏,〈淺析五四時期的婚姻自由現象〉,《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2期,赤峰,2007年,頁8-9、頁83。
鄭大華,〈論「中華民族復興」思想在五四時期的發展〉,《安徽史學》,2015年2期,合肥,2015年3月,頁5-14。
鄭大華,〈論九一八事變後「中華民族復興」思潮的形成〉,《史學月刊》,2015年5期,開封,2015年5月,頁64-72。
鄭大華、張弛,〈近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教學與研究》,2014年4期,北京,2014年4月,頁35-44。
鄭永福、陳可猛,〈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中婚姻發展的新趨向〉,《浙江學刊》,2011年1期,杭州,2011年1月,頁65-73。
盧明玉,〈《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中華人、西士以釋放女子為題所作的借題發揮〉,《道風》,39期,香港,2013年7月,頁129-156。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
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5期,臺北,2007年12月,頁77-140。
籍詩語,〈清末民初傳奇雜劇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寧波: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8。
蘇婷婷,〈民國時期女子獨身現象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
Berend, Zsuzsa. “‘The Best or None!’Spinsterhood in Nine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Vol. 33, No. 4, Summer, 2000, pp. 935-957.
Hajnal, John. “European Marriage Patterns in Perspective.” edited by D. V. Glass and D. E. C. Eversley, Population in History: Essays in Historical Dem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5, pp. 101-143.
Kowaleski, Maryanne. “Singlewome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The Demographic Perspective.” edited by Judith M. Bennett & Amy M. Froide, Singlewomen in the European Past, 1250-1800,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1, pp. 38-81.
Mansker, Andrea. “Vive ‘Mademoiselle’! the Politics of Singlenes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Feminism.” Feminist Studies, 33:3, Fall, 2007, pp.632-658.
McLaren, Anne E. “Marriage by Abduc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35, No. 4, October, 2001, pp. 953-984.
Moor, Tine De & Jan Luiten Van Zanden. “Girl power: the European marriage pattern and labour markets in the North Sea region in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period.”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63, No. 1(February 2010), pp. 1-33.
Qian, Yue & Zhenchao Qian. “The gender divide in urban China: Singlehood and assortative mating by age and education.” Demographic Research, Vol. 31, July-December, 2014, pp. 1337-1364.
Zang, Xiaowei. “Household Structure and Marriage in Urban China: 1900-1982.”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Vol. 24, Spring, 1993,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p. 35-44.
ProQuest LLC,近現代中國英文報紙庫(1832-1953):http://0-about-proquest-com.opca.lib.ntnu.edu.tw/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雜誌》資料庫:http://mhdb.mh.sinica.edu.tw/fnzz/index.htm/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典藏版:http://0-twiwannews.lib.ntnu.tw.opac.lib.ntnu.edu.tw//
中國國家圖書館,《大公報(1902-1949)》:http://tk.dhcdb.com.tw/tknewsc/
美國編年史線上資料庫(Chronicling America):https://chroniclingamerica.loc.gov/
紐約時報線上資料庫(The New York Times):https://www.nytimes.com/international/
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編輯部,《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http://0-140.122.127.137.opac.lib.ntnu.edu.tw/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