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天民
Tien-min Chang
論文名稱: 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Teachers’ Workplace First-Ai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t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徐昊杲
Hsu, How-G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2
中文關鍵詞: 急救知能測驗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實習(驗)場所安全
英文關鍵詞: First-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Test, Industrial Teachers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orkplace Safe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整理有關實習(驗)場所安全及急救的相關文獻,搭配專家訪談與三回合德懷術調查,以建構正式測驗,並針對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進行抽樣調查,共回收2,139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1.32%,經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統計、分析與討論。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一、我國高職工業類群實習(驗)場所於實習(驗)進行中,較易發生「一般創傷意外」。
    二、我國高職工業類群實習(驗)場所於實習(驗)進行中,發生意外事故之主要緣由為「人為因素」。
    三、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現況屬於「平均以下」水準。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有顯著差異。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find the teachers’ workplace First-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organized relevant theories of First-Aid knowledge and interviewed the experts with conducted 3 rounds Delphi method to develop the formal test, also the teachers in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ere sampled randomly by this research. A total of 2,13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81.32% return rate.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 t-test, one-way ANOVA and one-way MANOVA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acticum, it was easier to happen general trauma accident in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2.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acticum, the main reason of the accident was usually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3.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s’ workplace First-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was lower middle.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workplace First-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高職工業類科師資職前專門課程內涵分析 9 第二節 我國高職工業類群實習(驗)課程標準(綱要)內涵分析 15 第三節 實習(驗)場所安全相關文獻探討 29 第四節 急救相關文獻探討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9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0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1 第一節 工業類群實習(驗)較易發生之意外事故 111 第二節 工業類群實習(驗)意外事故的因素 116 第三節 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現況 119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差異分析 12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6 參考文獻 159 中文部分 159 英文部分 178 附錄一 勞工安全衛生法 185 附錄二 緊急醫療救護法 197 附錄三 中等學校職校工業類科目分類一覽表 211 附錄四 我國高職工業類科、職群與學校對照表 213 附錄五 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訪談大綱 227 附錄六 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之德懷術問卷-第一次 229 附錄七 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之德懷術問卷-第二次 235 附錄八 我國高職學校工業類群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之德懷術問卷-第三次 239 附錄九 德懷術問卷分析與討論 243 附錄十 『我國高職工業類群學校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預試測驗』 269 附錄十一 『我國高職工業類群學校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正式測驗』 273 附錄十二 『我國高職工業類群學校教師對「實習(驗)場所急救知能」重複測驗用卷』 277 附錄十三 質性建議彙整 281 附錄十四 常模對照表 283 附錄十五 計畫成果自評 285

    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219-236。
    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1996)。勞工安全衛生教材。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2001)。甲種勞工安全衛生業務主管,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教材。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2000)。高級急救理論與技術。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2001a)。心肺復甦術。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2001b)。急救理論與技術。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全球資訊網(無日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急救員訓練辦法。2008年01月02日,取自http://www.redcross.org.tw/RedCross/page/pagetypeA1.jsp?groupid=106&no=40&pageno=376&typeno=2&content=1
    內湖高工(2005)。工業安全衛生教材。臺北市︰臺北市立內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習輔導處。
    王千倖(2007)。多元教材運用於「班級經營」學習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1-21。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增訂十一版)。臺北市:五南。
    王素珍(2005)。訪談研究法在體育領域之運用。大專體育,80,101-108。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a)。勞工安全衛生法。2007年09月2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N006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b)。緊急醫療救護法。2007年09月2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L002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c)。護理人員法。2007年09月2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L007000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d)。醫師法。2007年09月2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L0020001。
    江金裕(2003)。運動傷害預防與急救處理。國民教育,43(4),58-63。
    江淑玲、林麗容(2007)。我國中小企業盈餘管理行為之探索性研究-德爾菲法之應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7,79-109。
    江瑞卿(2006)。臺北市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汽車科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考選部(2007)。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醫事人員考試規則。2008年01月01日,取自http://wwwc.moex.gov.tw/fp1.asp?xItem=210&ctNode=1368。
    行政院衛生署(無日期)。救護技術員管理要點。2007年12月02日,取自http://140.116.58.126:8080/ambulance/laws/detail.htm。
    行政院衛生署指定之急救教育推廣與諮詢中心(無日期a)。生命之鏈。2007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cpr.org.tw/BLS/life_chain.htm。
    行政院衛生署指定之急救教育推廣與諮詢中心(無日期b)。基本救命術(BLS)。2008年01月02日,取自http://www.cpr.org.tw/a3_3.htm。
    何權峰(2005)。常見家庭意外急救法。臺北縣︰暖流。
    吳佑聰(1993)。急救人看運動傷害處理與預防。師大體育,35,19-23。
    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5)。影響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2),147-171。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聰智、蘇燕輝、蕭森玉、林嘉鴻(2008,5月)。群體層級安全績效評估: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系所為例。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主辦之「第九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論文集(頁52-58),彰化市。
    吳瓊治(2003)。加強教育訓練-提昇「工安」品質。品質月刊,39(9),30-33。
    技職校院課程資源網(無日期a)。職業學校課程暫行綱要暨設備標準。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course.tvc.ntnu.edu.tw/。
    技職校院課程資源網(無日期b)。98年職業學校群科課程部定科目課綱暨校訂參考科目課綱草案。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vtedu98.ntust.edu.tw/。
    李奉儒、蘇永明、姜添輝、康萃婷、詹允文(2005)。英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中之國家角色與市場機制運作關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3-H-194-010)。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李金泉(2000)。非同步式網路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技職校院工業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金泉、李明穎、施寒月(2008,5月)。主管安全領導量表之建構與評估。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主辦之「第九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論文集(頁401-409),彰化市。
    李金泉、莊坤祥(2008,6月)。高中學生化學實驗室安全自我效能量表之建構與評估。載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職所暨師培中心主辦之「2008技職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1-374),臺北市。
    李建賢(2001)。急救手冊。臺中市:全民圖書。
    李建賢(2004)。急診醫療服務之醫學倫理。醫學教育,8(3),327-335
    李美華(譯)(2004)。B. Earl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市:時英。
    李堅萍(2006)。培育科技創造力應重視實作技能的教學與自我效能的激發。生活科技教育,39(8),21-28。
    李隆盛、侯世光、許全守、張良德、林坤誼(2005)。技職教育體系職業學校課程綱要的研訂與實施理念。商業職業教育,96,13-21。
    李德福(2006)。CPR徒手人工呼吸急救正確方法是口對鼻之我見。臺灣醫界,49(10),33-36。
    杜佳真、林世華(2007)。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能力指標「數與量」、「代數」主題軸第一、二階段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1),63-85。
    谷家恆、黃明賢、林宗彥、王國忠、林惠萍、陳家霖、許宏全(2006)。開發模具專業人才培育教材、教具、數位學習系統及教學評量-開發模具專業人才培育教材、教具、數位學習系統及教學評量-總計畫(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6-S-327-003)。高雄市︰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
    邢治宇、蘇慧倚(2006)。由職災數字統計分析談工安問題。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07,7-15。
    阮祺文(2003)。意外急診室。臺北市︰健康。
    周佑吉、楊永健、阮若屈、王士豪(2002)。以豬燒燙傷模式評估光與超音波對傷口癒合的影響(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313-B-059-013)。苗栗縣︰財團法人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生物科技組。
    周佑吉、楊永健、謝瑞香、王子豪、李文婷、王耀宏(2003)。以豬燒燙傷模式評估光與超音波對傷口癒合的影響(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2-2315-B-059-008)。苗栗縣︰財團法人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生物科技組。
    周志中(2003)。該急救!怎麼辦?:CPR(心肺復甦術)實用圖解。臺北市︰力大。
    周承瑤(1988)。金門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對急救知識、態度和需要的調查研究。國防醫學,7(1),75-83。
    周昌民(2003)。將圖形識別理論應用於燒燙傷醫療之疤痕復原預測系統(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2-2626-E-231-011)。桃園縣︰清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林大森(2007)。職校學生晉升四技二專之主修流動:流動表之應用。師大學報:教育類,52(1),111-132。
    林志信(2003)。我國現行緊急救護成效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志信(2006)。緊急救護技術員救護能力與救護應變影響因素之探討。執法新知論衡,2(2),127-149。
    林秀碧、賴怜蜜、林佳蓉、高慧娟(2000)。臺灣南部地區托兒中心教保人員對學齡前兒童事故傷害之急救知識、態度與課程需求分析研究。學校衛生,36,1-23。
    林秀碧、賴怜蜜、林佳蓉、高慧娟(2001)。幼稚園、托兒所教保人員對幼兒骨折急救之知識、態度與施救技能。公共衛生,28(3),229-239。
    林冠群、吳裕益(2005)。相關係數與信度係數的關聯及問題。測驗學刊,52(2),29-60。
    林浚彬(2004)。全國高職鑄造實習工廠安全衛生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曼華(2001)。走開,致命時刻:你也能成為e世代急救高手= Emergency time : a self-help workbook。臺北市︰自然風。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貴滿、廖芬玲、李佳玲、張彩秀(2005)。心肺甦醒術教育課程介入後對學生之急救知識、態度及技能之影響。弘光學報,47,13-23。
    林楨中(2001)。安全衛生經費編列於工程費之問題剖析。勞工安全衛生簡訊,50,4-7。
    林義凱(2003)。氫氟酸危害特性及緊急處置。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69,7-14。
    林義凱(2004)。緊急沖淋裝置設置規定介紹。勞工安全衛生簡訊,66,7-11。
    林燈瑩(199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機械類群實習工場教師工場安全衛生能力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施以恩(2000)。家庭健康&急救手冊。臺北市︰宇河。
    柏克萊救護服務協會(2007a)。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臺中市:作者。
    柏克萊救護服務協會(2007b)。基本救命術指導員-Basic Life Support Instructor。臺中市:作者。
    洪根強、楊明枝、曾傳銘(1994)。工業安全衛生管理與實務。臺北縣:楊智。
    紀志賢、吳豐光(2000)。應用形態學與動作分析於ACD-CPR裝置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314-B-006-119-M08)。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急診學科。
    紀佳芬(2005)。感電重大職災的意外事故類型與防制策略(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213- E -006-011-031)。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胡小萍(2005)。國小學童「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幼慧(主編)(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勝川(1989)。美國緊急救護服務現況及我見。臨床醫學,23(4),290-296。
    胡勝川(2006)。實用到院前緊急救護(第三版)。臺北市:金名圖書。
    胡勝川、嚴鴻章、高偉峰(2002)。花蓮區緊急醫療救護之特徵及品質保證方法。慈濟醫學期刊,14(1),27-33。
    苗迺芳(1991)。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急救課程評價及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昊杲、饒達欽、曾淑惠、黃采婕、張天民(2007)。高職學校內部自我評鑑人員評鑑能力建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成果報告(CREED95-E0012-4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徐振國、洪永泰、盛治仁、郭豐州、陳漢金、黃曉彗、魏美瑤、陳愛麗、曲皓瑋、廖文偉(2006)。文本內容分析的方法論特性及其在中文世界的拓展和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414-H-031-011)。臺北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所)。
    徐振國、郭豐州、洪永泰、黃曉彗、曲皓瑋、廖文偉(2005)。文本內容分析中的敘事立場評估和統計方法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4-H-031-006)。臺北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所)。
    翁福元(1999)。九0年代初期臺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策的對話。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初版二刷)(頁1-24)。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玲玲(2003)。心肺復甦術-高中職校園推行成效。大明學報,4,131-140。
    馬玲玲、曾月霞(2003)。高中職學生接受心肺復甦術課程之學習成效。學校衛生,43,42-55。
    馬惠明(2000)。二十一世紀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臺灣醫學,4(2),135-137。
    馬惠明、柯昭穎、熊光華、江文莒、李佩蓉、廬美伃(2005)。緊急救護「系統最佳化」措施以及「心肺復甦/電擊相對次序」對於華人社區心跳停止病患救護與預後的整體研究(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NSC 94-2314-B-002-238)。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
    馬惠明、熊光華、柯昭穎、江文莒、江玉嬌、陳奕婷(2006)。緊急救護「系統最佳化」措施以及「心肺復甦/電擊相對次序」對於華人社區心跳停止病患救護與預後的整體研究(2/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NSC 95-2314-B-002-05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
    國立教育資料館(無日期)。師資培育沿革。2007年10月27日,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teacher/outline/outline_0206.asp。
    張志通(2005a)。CPR及哈姆立克急救法。載於周志中、董政城、賴天堡、張志強、張志通、阮祺文、伍福生、巫錫霖、張進富、蕭富源、郭容美、黃以文、匡漢明(合著),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94年緊急救護技術員EMT-Ⅰ訓練教材(頁28-32)。彰化市,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未出版。
    張志通(2005b)。生命徵象及身體評估。載於周志中、董政城、賴天堡、張志強、張志通、阮祺文、伍福生、巫錫霖、張進富、蕭富源、郭容美、黃以文、匡漢明(合著),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94年緊急救護技術員EMT-Ⅰ訓練教材(頁38-43)。彰化市,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未出版。
    張志通(2005c)。止血、包紮、固定。載於周志中、董政城、賴天堡、張志強、張志通、阮祺文、伍福生、巫錫霖、張進富、蕭富源、郭容美、黃以文、匡漢明(合著),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94年緊急救護技術員EMT-Ⅰ訓練教材(頁45-56)。彰化市,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未出版。
    張振平、錢葉忠、賈台寶、施慧中(2002)。實驗室緊急應變程序之建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IOSH91H342)。臺中縣:弘光技術學院。
    張晉賓(2005)。我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農機工場實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添洲(1999)。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工業安全衛生態度之調查研究。工職雙月刊,11(5),10-17。
    張淑良(1982)。大學生對急救知識與態度之調查。公共衛生,9(3),371-379。
    張鈿富、王世英、周文菁(2006)。師資培育的供需問題與平衡機制探討。教育資料集刊,31,139-155。
    張瓊穗、翁婉慈、潘承冠、羅百萱、吳孟蓉、潘璿安(2006)。資訊融入教學之國小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與評鑑準則之研究:「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20-S-032-007)。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教育部(1998)。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總綱。臺北市: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九十五年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1)。中等學校各學科教師本科系相關科系及專門科目學分對照表暨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7)。中等學校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暨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2)。技職體系一貫課程-技職學校本位課程研習會研習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7)。職業學校98群科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6)。95高級中等學校科別資料。2007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5/base2.xls。
    曹常成(2005)。影響臺灣營造業勞工行為安全之因素分析。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88,12-31。
    曹學仁(2006)。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渝淵(2002)。安全管理與實務之探討-以消防工程為例。現代消防季刊,99,45-55。
    許益得(1998)。工安事件給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之省思。勞工行政,121,33-37。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2004)。人因工程(第三版)。臺中市:滄海。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十四版)。臺北縣︰精華。
    郭其珍、陳添偉(2003)。催眠學理在勞工安全衛生訓練之應用。勞工安全衛生簡訊,62,10-11。
    陳文隆(2003)。從安全意識紮根以5S防患未然。品質月刊,39(9),27-29。
    陳文鐘(2000)。心肺復甦術。臺灣醫學,4(2),138-142。
    陳石池(2000a)。失血性休克:血液流失量,身體補償與輸液急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314-B-002-39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
    陳石池(2000b)。限制輸液療法,輸液急救指標和發炎反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314-B-002-39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
    陳石池(2001)。嗜中性白血球在失血性休克輸液急救的活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314-B-002-334)。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
    陳石池、林郁芳(2000)。創傷急診醫學。臺灣醫學,4(2),143-149。
    陳自立、胡勝川、李建賢、蔡哲宏、陸文發、關少雄(1995)。由急救技術員所面臨的問題探討緊急醫療救護系統需突破之處:宜蘭經驗。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6(1),7-12。
    陳明幌、黃英傑(2002)。民眾對急診檢傷分類與等候時間的認知。臺灣急診醫學會醫誌,5(3),128-131。
    陳昭雄(1988)。實習工場之管理與佈置。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海玉、林玫娜、黃美智、劉芸廷、楊金金(2006)。急診急救室合理護理人力分配模式之建立。榮總護理,23(4),356-363。
    陳清檳、柯明家、劉世傑、游松培(2007,4月)。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探究高職95 新課程之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習主辦之「第八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論文集(頁33-40),彰化市。
    陳淑齡(1992)。中部某醫專學生對意外事故急救認知之研究。弘光醫專學報,20,71-96。
    陳惠民(2000)。意外事故急救手冊。臺北市︰浩園。
    陳慶福、邱珍琬、楊妙芬、黃素雲(2005)。經驗集體車禍意外兒童心理重建過程與結果:初步報告。教育心理學報, 37(3),275-296。
    陳燕嘉、陳氏輝、范渚鑫、董恕平、楊忠謀、蕭志界、王立敏(2004)。評估民眾對心肺復甦術教學之成效。臺灣急診醫學會醫誌,6(2),322-330。
    陳錫仁、林月琴、李明杰、蘇美心(2001)。脈衝熱輻射灼傷模式研究暨化學火災之危害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214-E-032-006)。臺北縣︰淡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陳麗欣、魏希聖、王慧琦(2007)。運用德菲法建構臺中市志願服務評鑑指標。朝陽學報,12,333-349。
    陳陹堃、龔武雄、李永昌、林炎旦(1998)。國中特殊技藝實習工場教學設施安全衛生調查及問題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傅達勳(2000)。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推動情形。勞工安全衛生簡訊,34,9-10。
    彭秀英(2003)。建立校園緊急傷病處理準則的邏輯基礎與發展歷程。學校衛生,43,56-75。
    曾國鴻、陳榮宗、巫銘昌、羅希哲(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取得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臺南縣國民小學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9(2),65-87。
    曾淑惠、黃采婕、張天民(2007,12月)。創造優質、展現精緻-談高職發展優質學校的可行策略。載於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主辦之「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96年度年會」論文集(頁139-149),臺北市。
    曾憲雲、李列平、鄧曙光(2006)。城市公共安全的現狀及防災減災策略。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05,45-51。
    曾麗靜(2004)。勞工安全衛生政策與經濟。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83,7-17。
    游家政(1993)。國民小學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誌龍、李宜齡、饒伊珊(2006)。中小學師資培育與認證之績效稽核與評鑑(II)—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6-S-157-001)。臺北市:中華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
    湯誌龍、莊千葳、張雅綸(2005)。中小學師資培育與認證之績效稽核與評鑑(I)—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522-S-020-001)。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程瑞福、蔡秀華、曾郁嫻、李佳儒、郭馥滋、王逸君(2005)。臺灣地區體育師資培育專業課程結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3-H-003-02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所)。
    集廣企業(2002)。學校安全衛生與環保實務操作手冊。臺北縣:作者。
    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0(1),101-121。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譯)(2001)。R. C. Bogdon., & S. K. Biklen著。質性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市:濤石。
    黃宣穎、蔡甫昌(2005)。臨床倫理病例討論(16)-不予急救醫囑(Do Not Resuscitate Order)。當代醫學,32(2),146-151。
    黃振家、林春強(2001)。九十年度(第十三屆)化學工業安全與環保研討會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621-Z-224-001)。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黃崇墉(1998)。公共衛生行政學:急救醫療系統與功能。新竹市:國興。
    黃敏萍、鄭孟育、梁瑋鈞(2005)。價值契合觀點之魅力領導理論:多元效度之建立與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6-H-155-018-SSS)。桃園縣:元智大學企業管理系。
    黃清賢(1996)。工業安全(第五版)。臺北市:三民。
    黃睦舜(2001)。超音波於創傷急救時的使用。臨床醫學,47(1),1-5。
    黃嘉男(2003)。職業學校實習工場安全性之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產業安全與防災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舉富(2005)。臺北縣市高級職業學校機械科工場安全衛生教育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明恭、林燈瑩(1998)。高中(職)機械類群實習工場教師工場安全衛生能力調查分析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78-89。
    楊振峰、劉宏信(1997)。工業安全。臺北市:高立。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臺北市:三民。
    溫逸菁(2005)。我國消防機關緊急救護資源運用效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葉連祺(2007)。國小SWOT 分析項目、權重體系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23-48。
    董基良(2005)。虛擬實境心肺復甦術教學訓練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614-E-214-006)。高雄縣︰義守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詹博元(2007)。電腦模擬教學應用於高職冷凍空調科「焊接實習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政暉(2003)。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灣急診醫學會(2004)。ETTC (Emergency Trauma Training Course)急診創傷訓練教材。臺中市:作者。
    趙志揚、陳清檳、楊寶琴(2005)。94年度高中職社區化(中區)教育需求評估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專案。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趙育玄(199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安全性格傾向、教學環境認知與工場安全衛生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協成(2006)。德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7(4),91-99。
    劉亮言(2005)。臺灣北區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木工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佩芬(2004)。全民CPR之學習成效及相關因素。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明田、陳本明、莊立民、蔡皓鈞(2003)。影響勞工工作安全認知相關因素之研究-管理影響工作安全之模式驗證。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3),127-152。
    蔡政鴻(2004)。高職電機科學生電氣安全認知與電氣安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錫濤(2002)。學校安全衛生法令、組織與訓練。載於李隆盛、蔡錫濤、賈台寶、姚清發、陳俊瑜、鄭智和、張振平、李金泉(合著),高級中等學校實習(驗)場所安全衛生手冊(頁9-1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
    鄭友超、趙育玄(1998)。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安全性格傾向、教學環境認知與工場安全衛生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2),53-70。
    鄭世岳、李金泉、蕭景祥、魏榮男(2006)。工業安全與衛生(第四版)。臺北縣︰新文京。
    鄭珠里、鄭惠美(1998)。家扶中心受訓保姆對嬰幼兒急救之知識、態度與課程需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21-36。
    鄭惠美(1998)。社區民眾健康促進自我導向學習經驗研究-以學童母親自我導向學習急救知能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1,37-58。
    鄭惠美(1999a)。自我導向學習效果追蹤研究-以學童母親急救知能學習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2,1-21。
    鄭惠美(1999b)。臺灣地區學童母親急救知能學習行為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75-94。
    鄭錫欽、吳聰智(1997)。技職學校實習工場電氣災害的認識與安全。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2,51-54。
    蕭秋菊(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校園緊急傷病危機管理需求調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錫錡(2006)。高職學校本位課程領導實踐之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6-S-230-001)。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蕭錫錡、吳聰智、李金泉(2000)。大學院校工業安全衛生系課程發展之探討。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33,26-38。
    賴怜蜜、沈姍姍、江承曉(2000)。嬰幼兒急救教育介入效果與課程評價之研究。嘉南學報,26,299-312。
    戴文雄、胡央志(2006)。高職工業類科專業科目教師教學信念與學科教學知識對學生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6-S-018-003)。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暨研究所。
    戴基福(2000)。如何建立安全衛生工作有效運作的環境。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30,18-22。
    薛曉華(2005)。現代性到後現代性中的「知識轉型」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進昌,余民寧(2005)。以最大測驗訊息量決定通過分數之研究。測驗學刊,52(2),29-60。
    謝廣全(1999)。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雄市︰復文。
    謝賢書、翁誌宏、林德育(2005)。安全文化評量與意外事故分析之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211-E-309-009)。臺南縣: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鍾秀琴(1987)。運動傷害預防與急救概述。師大體育,23,145-149。
    鍾怡慧(2007)。我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架構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明禎(2006)。事故傷害急救知能需求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韓吟宜、王佑榮(2005)。網路化暨嵌入式智慧型病人維護系統在重症醫學之研究-子計畫四:網路化暨嵌入式智慧型病人維護系統在創傷病患急救之應用(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212-E-002-07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創傷醫學部。
    魏炎順、林坤誼、謝文斌、張永宗、楊榮仁(2005)。我國中小學階段生活科技師資培育機構加強創意與思考教學之課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511-S142-009)。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
    羅文基(1996)。工業安全衛生。臺北市︰三民。
    譚伯羣(1998)。工廠管理(增訂新版)。臺北市︰三民。
    藺寶珍、王瑞霞、許貂琳(2002)。某醫專學生對事故傷害急救的知識與態度及其相關因素。醫護科技學刊,4(2),146-160。
    蘇喜、石崇良、陳麗華(2000)。運用模擬技術建立緊急救護模式及效益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314-B-002-383)。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蘇喜、石崇良、陳麗華(2001)。創傷病患之到院前緊急救護模式及成本效益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314-B-002-383)。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蘇德勝(2002)。我國職業災害防止策略。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54,35-39。
    饒孝先(2005)。建立以行動裝置為使用平臺之緊急救護資訊系統-以東部某縣市EMT人員為研究對象。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龔旭陽、劉佳妮、許啟裕、林美賢(2006)。環境認知式行動緊急救護系統架構設計與應用探討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3(1),73-107。
    英文部分
    AHA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Retrieved January 7, 2008, from http://www.americanheart.org/presenter.jhtml?Identifier=1200000.
    Anonymous (2005). FIRST AID. Safety Now, 230, 2.
    Anonymous (2006). New First-Aid Guidelines Released. Compliance Magazine, 13(5), 25.
    Anonymous (2007). Most People Do Not Push Hard Enough During CPR. Safety Compliance Letter, 2479, 12-13.
    Arnold, D. (2003).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Occupational Health, 55(3), 21-23.
    Atkins, A. (1996). Are you risking child’s lives? Women’s Day, 50(10), 46-49.
    Becker, L. B., Ostrander, M. B., & Kondos, G. T. (1991). Outcome of CPR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where are the survivors? Ann Emergency Med, 20, 355-361.
    Brown, E. (2005).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ious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 Annals, 34(2), 138-146.
    Bruce, D. J. (2000).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 Rural/Urban First-responder Defibrillation Program.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4(1), 43-47.
    Burckes, M. E. (1983). Emergency Care Knowledge of Selected Public School Teachers in Oregon Taught by Various First Aid Instructional Formats.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AAI8304846
    Clark, G. (2008). Blood on the Gym Floor: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Precautions. Strategies, 21(3), 15-17.
    Clawson, J., & Dernocoeur, K. (1988).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edical Dispatch. Brady/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Coghlan, K. (2008). Investigating laboratory accidents. Professional Safety, 53(1), 56-57.
    Colling, D. A. (1990). Industrial Safety Management & Technology. Prentice-Hall, Inc.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07632.
    Cooper, D. R., & Emory, C. W. (1995).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 (5th ed.). Singapore: Richard D. Irwin, Inc.
    Cummins, R. O., Ornato, J. P., Thies, W. H., & Pepe, P. E. (1991). Improving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e “Chain of Survival” concept.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Subcommittee and the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83, 1832-1847.
    Das, M., & Elzubeir, M. (2001). First aid and basic life support skills training early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issues, Outcomes, and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eaching & Learning in Medicine, 13(4), 240-247.
    Eisenberg, M. S., Horwood, B. T., Cummins, R.O., Reynolds-Haertle, R., & Hearne, T. R. (1990). Cardiac arrest and resuscitation: a tale of 29 cities. Ann Emergency Med, 19, 179-186.
    Eisenberg, P., & Safer, P. (1999). Life supporting first aids training of the public-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Resuscitation, 41, 3-18.
    Florio, A. E., & Stafford, G. T. (1956). Safety Education.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Frost, P. (2007, October 20). Bluffton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 how to become real lifesavers.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ProQuest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1368889801)
    Gravetter, F. J. &, Wallnau, L. B. (2000).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Hale, C., & Varnes, J. (1980). Assessing school emergency care prepared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1 825)
    Har1an, L. C. Harlan, W. R., & Parsons, P. E. (1990). The economic impact of injuries: A major source of medical cost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0(4), 453-459.
    Hee, D. D., Pickrell, B. D., Bea, R. G., Roberts, K. H., & Williamson, R. B. (1999).“Safety Management Assessment System (SMAS): a process for identifying and evaluating human and organization factors in marine system operations with field test result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65 (2), 125-140.
    Heinrich, W. H. (1959).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Heinrich, W. H. (1980).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Hodgkinson, P. E., & Stewart, M. (1991). Coping with catastrophe. London: Routledge.
    Hornik, S. (2006). FIRST-AID in the workplace. ISHN, 20(2), 37.
    Kandakai, T. L., & King, K. A. (1999).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performing life-saving skills: an assessment of the American Red Cross' s responding to Emergencies cour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30(4), 235-241.
    Kavianian, H. R., & Wentz, C. A. (1990).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King, R. W., & John, M. (1982). Industrial Hazard and Safety Handbook. London: Butterworth.
    Kuepper, T., Wermelskirchen, D., Beeker, T., Reisten, O., & Waanders, R. (2003). First aid knowledge of alpine mountaineers. Resuscitation, 58 (2), 159-169.
    Kuzel, A. J. (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1-44)(Research Methods for Primary Care Series, Vol. 3). Newbury Park, CA: Sage.
    Maboney, D. G. (1997). Large property damage losses in the hydrocarbon-chemical industries a thirty-year (17th ed.). M&M Protection Consultants.
    McCormack, A. P., Damon, S. K., & Eisenberg, M. S. (1989). Disagreeabl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bystander CPR.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18,283-285.
    Morse, J. M. (1989).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Newbury Park, CA: Sage.
    Nedaa, A. (2006). A field study of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Kuwait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0(4), 916-926.
    Nicohol, G., Laupacis, A., O’Rourke, K., Anis, A., Bolley, H., & Detsky, A. S. (1996).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Potential Improvements to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for Victim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7(6), 711-720.
    Rickard, D. E. (1984).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that emergency care training has on the knowledge of teachers (first aid). Georg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AAC8419282.
    Scheele, D. S. (1975). Reality construction as a product. In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ading (pp. 37-71). MA: Addison-Wesley.
    Scheidlinger, S., & Kahn, G. B. (2005). In the aftermath of September 11: Group interventions withtraumatized children revis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55(3), 335-355.
    Shenefelt, R. M., & Johnson, L. (2006). SCIENCE TO THE RESCUE: Learning What Works in First Aid. Occupational Hazards, 68(4), 32-33.
    Smith, B. J. (1994). Is It Safe? Injury Pre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Other Care Providers of Children to Age 1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6 262)
    Spaite, D. W., Valenzuela, T. D., Meislin, H. W., Criss, E. A., Hinsberg, P. (1993). Prospective Validation of a New Model for Evaluating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s by In-Field Observation of Specific Time Intervals in Prehospital Care.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2(4), 638-645.
    Takala, J. (2000). ILO Asia-Pacific Newsletter. Occup. Health and safety, 7, 4-8.
    Tunyavanich, N. (1982). An evaluation of in-service training in health education in Thailan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AAC8127720.
    Turner, W. G. (1973).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 industrial education students toward selected safety concept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Ann Arbor Michigan U.S.A.
    U.S. Department of Labor (1987). Accident Investigation. WA: Publisher.
    Valenzuela, T. D., Criss, E. A., & Spaite, D. (1990).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Paramedic Emergency Medicine Servi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12), 1407-1411.
    Woodrome, H. N. (1995).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mergency care treatment knowledge of selected Colorado. school teachers and staff. DAI-A 56/08: AAC 9544379.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