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易伸
論文名稱: 科學文本中漢語「或」與英語“or”的邏輯語義對中學生閱讀理解的差異
指導教授: 楊文金
Yang, Wen-G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科學語言邏輯關係連接詞閱讀理解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2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言是溝通與傳遞訊息重要的工具,而語意的解讀對於讀者在閱讀、理解文本尤為重要。尤其在科學文本中,連接詞與邏輯推理密不可分,因此連接詞的語意分析對於是否能正確傳達作者的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漢語的科學文本中頻繁使用「或」這個連結詞,其對應於英語文本的連接詞即是“or”。漢語的「或」與英文的“or”皆可以表達科學事件與物件的關係。學者蔣佳玲(2016)分析英文科學文本Conceptual Physics 及其漢語譯本《觀念物理》一、二冊中有關運動與力的相關主題,發現漢語「或」有七種語義類型,英語“or”則具有六種語義類型,與漢語「或」相較,英語“or”缺少「兼有義」類型。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生讀者在閱讀中英文科學文本中,對於漢語的「或」與英文的“or”的解讀與前人研究的差異,進一步分析其差異之處與閱讀的困難為何,以及中學生在解讀英語“or”時,如何與漢語「或」配對。
    研究發現,受試者認為邏輯語義的判斷受該句子的語意、前後文的語意、過去使用邏輯語義的經驗以及先前學科知識影響。雖然受試者在閱讀英語語句時,是先翻成中文在進行理解,但是受試者普遍認為辨認漢語「或」的邏輯語義比辨認英語“or”更加困難。除此之外,不論是漢語或者是英語,最容易被辨認出的邏輯語義為「排斥義」、「兼容義」、「等同義」。而「列舉義」則被受試者以「所有義」取代。其他如「所有義」、「近似義」,受試者會依藉自己解讀的意思以「排斥義」、「兼容義」取代之。由於英文“or”與中文「或」的多重語義,常造成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難,因此欲促進學生的科學閱讀理解和論證思考能力,需科學文本作者和讀者共同關注科學文本中體現邏輯推理之連接詞的語義理解。

    目錄 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範圍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漢語「或」及英語「or」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漢語「或」的語義類型 12 第三節 英語“or”的語義類型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16 第二節 研究樣本 1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5 第五節 實施步驟 2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28 第一節 各種語義與范氏圖的配對 28 第二節 漢語「或」問卷語義分析結果 30 第三節 英語“or”問卷語義分析結果 49 第四節 漢語「或」與英語“or”的比較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中文部分 94 英文部分 96 研究附錄 99 《附錄一 集合與范氏圖理解問卷》 99 《附錄二 預測問卷》 101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13 《附錄四 訪談問卷》 127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 129

    一、中文部分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和李戰子 (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文金、陳世文(2008)。科學漢語與科學英語論述特質的比較─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13-137。
    楊文金、陳世文、李哲迪、任宗浩、古智雄(2008)。以閱讀困難觀點探討漢、英語科學論述之語意差異─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2),193-214。
    裴瑞玲、王跟國 (2014)。漢語詞義問題研究。台灣:Airiti Press Inc.華藝學術出版社。
    蔣佳玲、楊文金、廖斌吟、史偉郁(2014)。國小科學文本「或」的邏輯語義分析。教科書研究,7(1),1-30。
    蔣佳玲(2016)。科學文本中英語「or」與漢語「或」的語義類型之比較-以《觀念物理》為例。教科書研究,29(2),33-64。
    Hewitt, P. (2001a)。觀念物理I(常雲惠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7)
    Hewitt, P. (2001b)。觀念物理II(蔡坤憲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7)

    二、英文部分
    Gardner, P. L. (1975). Logical connectives in science: A preliminary report.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5(1), 161-175.
    Gardner, P. L., Schafe, L., Thein, U. M., & Watterson, R. (1976). Logical connectives in science: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6(1), 97-108.
    Halliday, M. A. K. (2004).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London, UK: Continuum.
    Hewitt, P. (1997). Conceptual physics: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program (3rd ed.). Boston,MA: Addison-Wesley.
    [Hewitt, P. (2001a). Conceptual physics I (Y. -H. Chang, Trans.). Taipei: Global Views-Commonwealth Publishing Group.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7)]
    [Hewitt, P. (2001b). Conceptual physics II (K. -X. Cai, Trans.). Taipei: Global Views-Commonwealth Publishing Group.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7)]
    Lemke, J. L. (1990). Talking science: Language, learning, and values. New York, N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Martin D. S. Braine and Barbara Rumain(198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31, 46-70.
    Maskill, R. (1988). Logical language, natural strategies and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5), 485-495.
    Norris, S., & Phillips, L. (2003). How literacy in its fundamental sense is central to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Education, 87(2), 224-240.
    Piaget, J. (1959).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London, UK: Routledge.
    Pinker, S. (1994).The language instinct: The new science of language and mind. UK: Penguin.
    Rowell, P. M. (1997). Learning in school science: the promises and practices of writing. Studies. Science Education, 30, 19-56.
    Sutton, C. (1992). Words, science and learning.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leppegrell, M. (2004). The language of schooling: A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Unsworth, L. (2001). 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Venn, J. (1971). Symbolic Logic. New York: Chelsea Publishing Company Bronx.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Transl. and ed. A. Kozuli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ussian in 1934.)
    Wellington, J. J., & Osborne, J. (2001).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cience education.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