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琳 Wang, Lin |
---|---|
論文名稱: |
當代上海地區海歸基督徒的身分認同探討 Identities of Christian Returnees in Contemporary Shanhai |
指導教授: |
王秀惠
Wang, Hsiu-Hui 蔡彥仁 Tsai, Yen-Z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海歸 、中國基督教 、認同 、海外華人 、宗教 |
英文關鍵詞: | Returnee, Christianity in China, Identity, Overseas Chinese, Relig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3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計,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2012年止,中國各類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其中109.12萬人選擇歸國 。中國留學人員大多集中在基督教國家,因而創造了許多接觸基督信仰的機會,進而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並且帶著全新的身分認同回到中國,成為「海歸基督徒」。海歸基督徒不僅得面對重新適應中國環境的挑戰,也遭遇到中西教會文化差異的衝擊,在受限的中國宗教環境下,海歸基督徒必須學習中國基督教會的聚會文化,甚至其基督徒身分認同在中國的環境下,竟某種程度成為就業、職業發展,甚至婚姻對象選擇上的阻礙,因此,對於海歸基督徒來說,基督徒身分認同的維持也成為一大挑戰,於是部分海歸選擇了放棄,部分卻為了信仰堅持到底。對於海外信主的海歸基督徒而言,中國的宗教環境相對陌生,因而產生了許多不適應的情況,但該群體也因此為中國家庭教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儘管如此,相對適應中國宗教環境的海歸基督徒群體在中國基督教發展中,逐漸展露頭角,以其多重認同展現了中外資源連結的跨界整合潛力,部分海歸個體甚至以其跨國人脈與資源,創造了許多嶄新的宗教事業表現形式,如:慈善福音事業、海歸事工、教會聯盟等,為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注入新血。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from 1978 to 2012, approximately 2,644,700 Chinese studied abroad and 1,091,200 of them chose to return to China afterwards. Th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mainly studied in Christian countries and had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ntact with churches. Some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decided to be baptized and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They then returned to PRC with a new identity--- Christian returnees.
Christian returnees did not merely face to the challenges of re-adaptation 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hurches. Under the restricted religion policy of PRC, Christian returnees who were baptized abroad need to learn the Chinese culture of gathering, for instance, the mobile gathering in house churches. To some extent, returnees’ Christian identity has even become an obstacle to employment, career life and spouse selection. Therefore, it is now a challenge to maintain the Christian identity and many returnees just give it up. For those returnees who still hold on Christianity, they have on the other hand becom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estern churches and China with their multi-identities and ability to integrate trans-boundary resources. For example, numerous new styles of Christian enterprise, such as charities, returnee ministry and church alliance, have been created by the returnees with their international network and resources.
一、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編)(2006)。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六刷。
王治心(1971)。中國基督教史綱。台北縣:文海。
王美秀(2004)。中國基督教史話。台北市:國家。
王輝耀(2007)。繽紛海歸---百位海歸談事業與人生。北京:中國發展。
朱峰(2009)。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近代東南亞華人移民社區的個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守望中華編委會(2008)。心繫神州---當代中國教會概況。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任貴祥(主編)(2009)。海外華僑華人與中國改革開放。北京:中共黨史。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1993)。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
李志剛(1998)。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二刷。
吳瑞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原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台北市:時報文化,二版。
何開松、雷阿勇(譯)(2011)。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原作者:連曦)。香港:中文大學。
邢福增(2008)。基督教在中國的失敗?---中國共產運動與基督教史論。香港:道風。
呂實強(2005)。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二版三刷。
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原作者:Kathryn Woodward)。台北市:韋伯文化。
邵玉銘(1990)。廿世紀初期中國知識分子對宗教和基督教的反應。載於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145-168)。台北市:宇宙光。
林治平(1990)。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從中國教會歷史發展觀點檢討之。載於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7-133)。台北市:宇宙光。
林治平(1990)。基督教與中國歷史圖片論文集。台北市:宇宙光。
林治平(1993)。基督教與中國論文集。台北市:宇宙光。
查時傑(1994)。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台北市:宇宙光。
查時傑(1994)。一百七十年來的基督教。載於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3-28)。台北市:宇宙光。初版七刷。
周策縱(1981)。五四運動史。台北市:龍田。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作者:Emile Durkheim)。台北:桂冠。
帥峰、李建(主編)(2005)。宗教事務條例釋義。北京:宗教文化。
海外校園同工(2009)。海歸手冊。CA:Overseas Campus Magazines。美國出版、台灣印刷。
高師寧(2005)。當代北京的基督教與基督徒---宗教社會學個案研究。香港:道風書社。
夏鑄九、黃麗玲、黃肇新、楊長苓、黃慧琦、劉昭吟(譯)(2002)。認同的力量(原作者:Manuel Castells)。台北市:唐山。
國家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編)(2012)。宗教政策法規讀本。北京:宗教文化。三刷。
張敏(2006)。基督徒身分認同:浙江溫州案例。載於張靜(主編),身分認同研究(85-139)。北京:世紀文景。
陳獨秀(2000)。基督教與中國人。載於魯珍晞(編),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109-113)。台北縣:國史館。
麥禮遷(1992)。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
黃一農(2005)。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華大學。
費子智(2000)。文化的對立與溝通的障礙。載於魯珍晞(編),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193-209)。台北縣:國史館。
葉仁昌(1992)。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台北:九大文化。
葉仁昌(1993)。近代中國的宗教批判---非基運動的再思。台北:雅歌。三版。
趙天恩(1986)。中共對基督教的政策。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
趙天恩、莊婉芳(1997)。當代基督教發展史1949-1997。台北市:中國福音會。
趙旭東、方文(譯)(2003)。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原作者:安東尼.紀登斯)。新北市:左岸文化,初版二刷。
鄧肇明(1997)。滄桑與窘境---四十多年來的三自愛國運動。香港:基督教宗教文化。
簡又文(1960)。中國基督教的開山事業。香港:基督教輔僑。
譚樹林(2003)。馬禮遜與中西文化交流。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Anderson, Benedict(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in the Origin and Spreads of Nationalism. London, England: Verso.
Carolyn Chen(2008). Getting Saved in America: Taiwanese Immigrat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nggang Yang(1999). Chinese Christians in America: Conversion, Assimilation, and Adhesive Identities.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Fenggang Yang(2006). The Red, Black, and Gray Markets of Religion in China.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7(2006), 93-122.
Richard Madson(1999). China’s Catholics: Tragedy and Hope in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轉引自張敏著,張靜主編。<基督徒身分認同:浙江溫州案例>。《身分認同研究》。北京:世紀文景,2006。頁85-139。)
Stuart Hall (1990). Culture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Rutherford, J. (Eds.),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Difference (pp.222-237). London, England: Lawrence & Wishart.
Victor W. Turner(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IL: Aldine.
二、期刊、雜誌、報紙
方文(2005)。群體符號邊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體為例。社會學研究,20,25-59。
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課題組(2003)。世界宗教發展趨勢對上海的影響及對策思考。上海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20-2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課題組(2010)。《中國宗教報告2010》中國基督徒入戶問卷調查報告。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官方網站,2010年8月18日。2013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ccctspm.org/times/2010/818/10818187.html
王敏俐(譯)(2010)。美國華人海歸基督徒歷史簡介(原作者:Stacy Beiler)。舉目雜誌,41。2011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02
王曉恩(2007)。香港證主---中國教會「海歸派」知多少?。基督日報,2007年6月12日。2011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gospelherald.com/news/den-8102-0/香港證主——中國教會「海歸派」知多少?-基督日報
安提阿事奉團(2013)。第三日:海外的中國人。中國的呼聲,2003年1月號,5。
朱鑫海、徐寶安、楊莉萍、張連石和馮治強(2008)。關於對上海海歸派現狀、問題和對策的調研報告。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60-64。
余俊銓(2012)。校園禾場 宣教良機。華傳,16。2013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gointl.org/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1466
林安國(2007)。華人教會宣教現況與突破。舉目,25。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2325。
周雅潔(2010)。范亞峰指《宗教藍皮書》侷限性大,家庭教會未被認可。基督日報,2010年8月19日。2012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gospelherald.com/news/den-15170-0/%E8%8C%83%E4%BA%9E%E5%B3%B0%E6%8C%87%E3%80%8A%E5%AE%97%E6%95%99%E8%97%8D%E7%9A%AE%E6%9B%B8%E3%80%8B%E5%B1%80%E9%99%90%E6%80%A7%E5%A4%A7%E5%AE%B6%E5%BA%AD%E6%95%99%E6%9C%83%E6%9C%AA%E8%A2%AB%E8%AA%8D%E5%8F%AF-%E5%9F%BA%E7%9D%A3%E6%97%A5%E5%A0%B1
周傳初(2010)。教會如何參與海歸事工---從若歌教會的經驗展望海歸事工。舉目,41。2013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03&keywords=海歸
孟慶(2002)。宗教古今談(上)。中國宗教,2,37-39。
神州華傳(2011)。中國城市教會與學生事工。華傳,7。2013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gointl.org/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1257
柯嘉怡(2007)。大使命中心本周進行「海歸」研討會。基督日報,2007年4月12日。2011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gospelherald.com/news/mis-7759-0/大使命中心本週末進行「海歸」研討會-基督日報
韋韡(2009)。真好!藍卡來了。人民日報海外版,5,2009年7月25日。2012年1月9日,取自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07/25/content_304657.htm
晏可佳(2008)。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上海宗教事業的發展。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5,37-41。
海外校園編輯部(2008)。事工:海歸事工研討會。海外校園雜誌社,2008年9月16日。2012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00
海外校園編輯部(2011)。海外校園通訊。海外校園雜誌社,2011年3月17日。2012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11
海外校園編輯部(2012)。海外校園通訊:2012年事工的新亮點。海外校園雜誌社,2012年11月15日。2013年1月17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94
海外校園同工(2009)。海歸手冊。海外校園雜誌社。網路版於2012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22&bdsn=865&fullscreen=
徐妍(2003)。「海歸」.十六大.小康社會。神州學人,1,17。
徐阿晴(2009)。海歸公寓能否解決安居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5,2009年12月5日。2012年1月9日,取自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12/05/content_397745.htm
張化(2009)。當前上海基督教研究報告。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6,37-42。
陳陽(2010)。心理諮詢助海歸就業。人民日報海外版,5,2010年6月19日。2012年1月9日,取自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6/19/content_547796.htm
張路加(2004)。歸去來兮---透視今日「海歸」熱。舉目,13。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627
張緒軍(2003)。「海歸」人才的煩惱。中國人才,2003年9月號,14-15。
郭瑩玉(2003)。「海歸派」,你要融入中國社會。神州學人,3,28。
張儒民(2009)。海外華人教會對海歸基督徒的責任與義務。海外校園通訊,2009年6月25日。2013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32
陳鐳(2011)。創啓地區宣教士之挑戰。華傳,10。2013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gointl.org/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1345
陳鐳(2012)。大陸學生歸主運動在中國。華傳,15。2013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gointl.org/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1453
彭召羊(2012)。校園宣教的再思。華傳,16。2013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gointl.org/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1464
黃昉(2007)。我理解的基督徒雙重身分---上海大學李向平教授訪談錄。天風,9,40-41。
葛壯(1997)。上海地區宗教文化歷史鉤沉。學術季刊,2,155-158。
蔡少琪(2005)。中國信徒究竟有多少?是未得之地還是宣教強國?。基督教時代論壇,950,2005年11月13日。2012年4月25日,取自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2030&Pid=2&Version=950&Cid=105&Charset=big5_hkscs
劉同蘇(2010)。城市家庭教會崛起的緣由與意義。舉目雜誌,45,41-46。2013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074&keywords=海歸
劉俊(2010)。新移民海歸文學:新立場、新視野、新感受、新文學。華文文學,4,18-21。
編輯部(2011)。「十二五」期間海歸將新增50萬以上。中國人力資源社會特刊,2011年10月,10-11。
蘇文峰(2010)。迎接海歸時代。舉目,41。2013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01&keywords=海歸
Fenggang Yang(2006). The Red, Black, and Gray Markets of Religion in China.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7(2006), 93-122.
三、學位論文
左紹棠(2004)。中國大陸基督教政教關係:新制度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晶(2008)。逆向文化衝擊中的文化適應---對上海市歸國人員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復旦大學,上海市。
黃意植(2007)。後極權發展模式下的政治甄補:以中共海歸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鄭仲甫(2010)。中國大陸基督教家庭教會管理法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四、網頁資料
上海千人計畫【千人計畫】。2013年2月25日,取自:http://www.1000plan.org/qrjh/channel/137
海歸【維基百科】。2012年3月27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BD%92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2003年度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1/201001/xxgk_78194.html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05年2月21日)。教育部公布2004年度各類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1/201001/xxgk_78193.html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06年2月20日)。教育部公布2005年度各類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1/201001/xxgk_78192.html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07年2月14日)。教育部2006年度各類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1/201001/xxgk_78191.html
教育部(缺)。教育部公布2007年度各類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98/200806/35565.html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公布2008年度各類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1/200905/48301.html
教育部(缺)。教育部公布2009年度各類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1/201006/90108.html
教育部(2011年3月2日)。2010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雙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112/128436.html
教育部(2012年2月10日)。2011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3/201202/130328.html
教育部(缺)。教育部對外合作與交流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04/201302/148024.html
連鎖店【維基百科】。2013年4月2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A3%E9%8E%96%E5%BA%97
童劍(2011年12月17日)。洋文憑光環難再,海歸整體貶值【新東方網】。2012年1月11日,取自:http://goabroad.xdf.cn/201112/993378.html
劉同蘇(2010)。中國城市家庭教會的定義。2013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91(作者發表年參考<劉同蘇牧師個人網頁>。網址:http://www.liutongsu.net/test1/?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