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毓瓊 |
---|---|
論文名稱: |
桃花扇之文學及其舞臺藝術研究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桃花扇 、孔尚任 、崑曲 、舞臺藝術 、戲曲改編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3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康熙朝,孔尙任有感於時代興衰與己身經歷,以其嚴謹的治史考證功夫、深厚的詩學造詣,結合高超的藝術手法,將南明歷史與侯李愛情緊密綰合,呈現離合興亡的主題,創造出清代傳奇雙璧之一的《桃花扇》。孔氏一生與《桃花扇》三易藁而書成的撰作過程緊密相繫,此部傳奇亦是他一生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全然投注,其人生際遇也隨著該劇的撰作與搬演而有所變化。值得關注的是,筆者以為孔尚任罷官疑案,應因文名(尤其是《桃花扇》)致禍的可能性遠勝其他諸說。
《桃花扇》內容閎深、思想深刻,詳實地記載南明歷史興亡、反映易代之際的社會景況,由此可見孔尚任「以曲為史」的創作目標、「目為信史」的創作態度與「徵於史實」的創作原則;並從他針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揀選詮釋,到劇中所有人事時地特意安排,呈現作者對於該段歷史的見解與反思。其中,孔尚任精準地意識到《桃花扇》乃是以戲劇作為載體,而能將歷史與文學藝術創作完美結合,體現出「藝術真實感」,呈現出絕佳的戲劇張力。筆者提出《桃花扇》中「徵實」取向的創作特徵有兩大特色:一為銜曲史之命演史補史;二為執春秋之筆陟罰臧否。筆者並認為孔尚任為求達到體現藝術真實的創作目標,而以移動、刪改的方式,對於人事時地進行幅度不一的改造,藉以提昇了《桃花扇》的思想價值與藝術層次。尤其,孔尚任在將歷史人物轉化為戲劇人物時,能從戲劇的角度審視,依照腳色制的原則,透過具體事件的細節細膩地刻劃呈現人物,使得戲劇人物更貼近真實人性,深具藝術價值與藝術感染力。
孔尚任在進行《桃花扇》創作時,透過情節結構、人物排場以及音樂聯套等安排,積極展現身為文人作家獨具匠心的創作理念與成果,並著意凸顯與一般伶工在度曲作劇上的差異,企圖以雅正之音端正歌場低劣俗謔的風氣。
孔氏以「桃花扇」作為中心意象,貫穿全劇整體發展,形成「神龍曲珠」的結構模式。他並提醒觀眾當以「巨眼」觀劇,方能掌握曲珠(桃花扇),瞭解神龍全貌(全劇脈絡),全劇在傳遞桃花扇的過程中,順勢將命題從離合深化拓展到興亡,得以彰顯《桃花扇》真正情韻所在。然在創作實踐方面,孔尚任尚存有無法貫徹理論的問題,在整體情節架構設計猶有完整性不足的缺失。在《桃花扇》的細節部分,充分展現孔尚任講求對應性、互補性與縝密性的三大美學特徵,處處可見孔尚任細膩精準的設計,完整傳達其致力追求「奇」與「天然」雙重交織的美學品味。然其戲劇藝術品味上的堅持與結構理論的創造發明,卻未受到後世劇作家與演員的重視與接受,因此《桃花扇》所呈現的孤高境界與文人獨特藝術品味更顯得曲高和寡。
由於,孔尚任深諳戲曲腳色排場之道,洞悉各種腳色與內涵,故經其精心規劃下,排場設計周詳細密、環環相扣。孔氏大抵依循傳統「十門腳色」安排《桃花扇》中眾多人物類型,並依照一己獨特見解而另有變化;甚至因為演員無法精準掌握同一腳色但不同人物的差異,而撰作〈桃花扇綱領〉來協助演員進行人物塑造。在此筆者從腳色制的角度重新審視、評價〈桃花扇綱領〉的意義與價值,並澄清「正色」、「間色」意義。從人物腳色與排場安排,介入演員表演尺度,與協助指導演員表演的角度來看,孔尚任不只注重案頭劇本的創作,亦重視舞台實踐的整體藝術成效。至於,曲文格律部分,由於孔尚任詩學底蘊深厚,故雖非精諳曲學字句格律,亦罕有誤謬。在用韻方面,筆者以王季思校注版本為依據一一檢覈,歸納出孔尚任用韻特徵。整體看來,孔尚任雖偶有違律,然全劇大抵用韻謹嚴。因此,前人批評《桃花扇》失於格律,實非公允之論。音樂格律與聯套組合方面,孔尚任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費心經營,以掩不擅曲學、疏於音律之弊,然猶存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自然使得《桃花扇》一劇缺乏奪目精彩的舞台表現,故影響其總體藝術評價。
《桃花扇》在清代劇壇,作為文人作劇的極致之作,不僅題材命意極佳,亦充分展現文人非凡獨到的藝術品味格調,然其流播傳佈遠不及同期的《長生殿》,只能以精緻讀本的形式流通於文人雅士的案頭之間,而絕響於氍毹。因此,筆者根據相關搬演記載,勾勒出完整的搬演始末,並對《桃花扇》演出盛況不再提出三項原因。然而,當《桃花扇》登上現代舞台後,卻能在現當代改編者、導演與演員的演繹創造下,再現璀璨奪目的藝術生命;且深受其他各類表演形式與影視劇作的青睞,而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風華。筆者將各種改編版本分為崑曲折子戲、崑劇改編全本戲、其他劇種或表演形式三類,進而針對各種版本在劇本改編與舞臺藝術實踐之良窳深入評析細究,並提出對於改編《桃花扇》之展望,藉此找出適合《桃花扇》的改編方向或是表演形式的再創造。希冀在戲曲現代化的浪潮下,能長遠延續《桃花扇》的文學與舞台生命,使得孔尚任案頭場上兩相兼美的創作理念與精神能得以實踐,進而對於崑劇改編能提出有效的建議,對當代崑曲的發展進程有所裨益。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桃花扇》【清】孔尚任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小忽雷》暖紅室彙刻傳奇【清】孔尚任著,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桃花扇註》【清】孔尚任著、梁啟超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陳美林、皋于厚校注,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孔尚任全集輯校注評》【清】孔尚任著、徐振貴主編,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西廂記》【元】王實甫原著、王季思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琵琶記》【元】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燕子牋》暖紅室彙刻傳奇【明】阮大鋮,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殺狗記》【明】徐仲由(姬,左改作田)原著、孫安邦、孫蓓評註,黃竹三、馮俊杰編著《六十種曲評註》冊二十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浣紗記》【明】梁辰魚原著,周華斌、呂文麗評註,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註》冊三,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紫釵記》【明】湯顯祖原著、曲家源評註,黃竹三、馮俊杰編著《六十種曲評註》冊八,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還魂記》【明】湯顯祖原著、黃竹三評註,《六十種曲評註》集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邯鄲夢記校注》【明】湯顯祖著,李曉、金文京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牡丹亭》【明】湯顯祖著、俞為民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長生殿》【清】洪昇,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錢南揚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曲律》【明】王驥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品》【明】呂天成,《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顧曲雜言》【明】沈德符,《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度曲須知》【明】沈寵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遠山堂曲品》【明】祈彪佳,《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律》【明】魏良輔,《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閒情偶寄》【清】李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雨村曲話》【清】李調元,《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籐花亭曲話》【清】梁廷柟,《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劇說》【清】焦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律易知》【清】許守白,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集成曲譜》【清】王季烈、劉富樑合撰,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
《重印六也曲譜》【清】怡庵主人,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納書楹曲譜》【清】葉堂定譜、王文治參訂,臺北:大華印書館,1969年
《板橋雜記》【明】余懷,《叢書集成初編》第418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五雜俎》【明】謝肇淛,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梨園佳話》【清】王夢生,臺北:學海出版社,1972年
《藝舟雙楫》【清】包世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菊部群英》【清】邗江小遊仙客,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越縵堂菊話》【清】李慈銘,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三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巾箱說》【清】金埴撰、王湜華點校,《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稗類鈔》【清】徐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談龍錄》【清】趙執信著、陳邇冬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辛壬癸甲錄》【清】蕊珠舊史,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夢華瑣簿》【清】蕊珠舊史,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幷附編二種》【漢】司馬遷、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滄浪詩話》【宋】嚴羽,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闕里文獻考》【清】孔繼汾,《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恕谷詩集二卷》【清】李塨,《叢書集成三編》第4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壯悔堂文集》【清】侯方域,《四部備要》集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明季南略》【清】計六奇,《臺灣文獻叢刊》第148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續明紀事本末》【清】倪在田,《臺灣文獻叢刊》第133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小腆紀年》【清】徐鼒,《臺灣文獻叢刊》第14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李恕谷先生年譜》【清】馮辰,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十二朝東華錄》康熙朝(一)【清】蔣良驥原纂、王先謙纂修,臺北:文海出版社:無出版年月
《闕里述聞》【清】鄭曉如,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顏氏家藏尺牘》全四冊【清】顏光敏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心雕龍讀本》【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紅樓夢校注》【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二、近、今人專著
孔尚任與《桃花扇》研究專著
《孔尚任年譜》袁世碩,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清孔東塘先生尚任年譜》陳萬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孔尚任與桃花扇》李季平,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孔尚任與桃花扇》洪柏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孔尚任評傳》徐振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孔尚任桃花扇考述》耿湘沅,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5年
《孔尚任研究》陳萬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廖玉蕙,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桃花扇研究與欣賞》蔣星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曲學專著
《曲律學》王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南北曲小令譜》汪經昌,臺北 : 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北詞簡譜》吳梅,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76年
《顧曲麈談》吳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曲律探勝》齊森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5年
《曲選》楊振良、蔡師孟珍,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曲學探賾》蔡師孟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曲韻與舞台唱唸》蔡師孟珍,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沈寵綏曲學探微》蔡師孟珍,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盧前曲學四種》盧前,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上宧文存》錢南揚,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戲曲史類與通論著作
《中國戲曲概論》吳梅著、陳乃乾校,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清代戲曲史》周妙中,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國戲劇史長編》周貽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清代戲曲發展史》秦華生、劉文峰主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明清傳奇史》郭英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陸萼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謝柏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其他參考書目
《當代戲曲》王安祈,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靜庵文集》王國維,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新綴白裘》王蘊明、叢兆桓主編,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年
《永綏縣志》永綏縣旅臺同鄉聯誼會縣志修纂委員會編,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中國古典戲曲論稿》朱偉民,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中國戲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卷四:江蘇省崑劇團卷江蘇省崑劇團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1699˙桃花扇:中國傳奇巔峰》江蘇省演藝集團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中國崑劇大辭典》吳新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沈新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洛地戲曲論集》洛地,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孫書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新編崑劇《李香君》2009年演出節目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製作,2009年
《新編歌劇《桃花扇》2008年演出節目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製作,2008年
《明清傳奇結構研究》許建中,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詞林觀止清代卷》陳邦炎主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
《清代戲曲與崑劇》陸萼庭,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長生殿研究》曾永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創始人──焦菊隱論導演藝術》焦菊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6月
《董每戡文集》董每戡著、黃天驥、陳壽楠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國曲學大辭典》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歐陽予倩代表作》歐陽予倩著、中國現代文學館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明清詞賞析文集》潘慎、梁海主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琵琶記的表演藝術》蔡師孟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蔡毅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續詞選》鄭騫編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管錐篇》錢鍾書,臺北:友聯出版社,1981年
《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譚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三、期刊論文
王永敬:〈從曲論到劇論〉,《藝術百家》1996年2月
伏滌修:〈論長生殿、桃花扇在古代歷史劇創作中的典範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2005年6月
朱偉明:〈兩種不同的理論品格及其意義——李漁與孔尚任戲劇理論之比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朱偉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途徑──評崑劇《桃花扇》和黃梅戲《徽州女人》〉,《文藝爭鳴》2001年 03期
余新華:〈從舞臺特性看《桃花扇》之失誤〉,《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04年4月)
吳新雷:〈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李谷鳴、王 偉:〈一次成功的改編與創新──評黃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桃花扇》〉,《黃梅戲藝術》1994年第1期
李 曉:〈崑曲名著改編的美學追求──改編《長生殿》的一點心得〉,《藝術百家》1994年第4期
杜秀珍:〈淺談尹小芳的唱腔藝術〉,《戲文》2001年第5期
林 星:〈六十年前的一次海下兩岸文化交流──新中國劇社赴台演出〉,《兩岸關係》2008年第9期
俞為民:〈崑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藝術百家》2009年第1期(總第106期)
施德玉:〈台灣戲曲音樂發展的新景觀〉,《PAR表演藝術》1月號,2009年第193期
洛 地:〈關於崑班演出本〉,《戲曲藝術》1986年第1期(總26期)
胡志毅:〈田沁鑫戲劇的多重透視〉,《戲劇文學》2005年第3期(總第262期)
胡金望:〈古代歷史劇創作特色初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18)
茅 盾:〈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從《臥薪嘗膽》的許多不同劇本說起〉,《文學評論》1961第6期
夏咸淳:〈明清之際文學的崇實潮流〉,《天府新論》1997年第4期
孫書磊:〈以曲為史:中國古代文人的歷史劇創作〉,《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9月第3期
孫書磊:〈曲史觀:中國古典史劇文人創作的中心話語〉,《求是學刊》2002年7月總第29卷第4期
孫書磊:〈崑曲改編期待文學性回歸〉,《戲劇文學》2006年第10期(總第281期)
孫書磊:〈關於崑曲熱的反思〉,《大舞臺藝術雙月刊》2005年第5期
孫敏強:〈試論孔尚任〈曲珠〉說與《桃花扇》之中心意象結構法〉,《文學遺產》2006年第5期
婁際成:〈性格的形象、行為的形象——從朱端鈞先生的幾部代表作品談演出形象〉,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2008年第4期(總144期)
張正學:〈明清劇家史劇見解述評〉,《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2期
張 宇:〈錯位──《桃花扇》原著與舞臺演出的衝突〉,《戲劇文學》2007年第6期(總第289期)
張阿利:〈《桃花扇》不同文本流變之探析〉,《人文雜誌》2003年第4期
張 淼:〈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崑劇《1699˙桃花扇》的舞臺美術設計〉,《演藝設備與科技》2006年第3期
梁士奇:〈歐陽予倩與桂劇改革〉,《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
梁 燕:〈《桃花扇》改編本的結局模式〉,《戲曲藝術》1994年第2期(總59期)
梁 燕:〈齊如山的戲曲腳色論〉,《當代戲劇》2009年第2期
莊培成:〈理解˙奉獻˙求索──一個崑曲從業者的心聲〉,《劇影月報》2009年2期
郭英德:〈明清之際時事劇的思想藝術特色〉,《中州學刊》1985年第2期
郭英德:〈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古代戲劇家的戲曲虛實論〉,《戲曲藝術》1986年第2期(總27期)
郭啟宏:〈《桃花扇》京崑合演改編本巵言〉,《劇本》2002年第10期(總第449期)
陳安娜:〈桃花扇傳奇之研究〉,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曲學集刊》 1964年
陳朝紅:〈一齣好聽的《桃花扇》〉,《上海戲劇》2003年第7期
陳貽亮:〈歷史劇創作問題〉,《戲曲研究》第十六輯1985年9月
喬 然:〈話劇《桃花扇》重排上演〉,《現代中國》1992年8月
程榮華:〈孔尚任罷官原因初步探明〉,《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黃卓明:〈有關評價孔尚任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1981年第2期
黃 熾:〈孔尚任研究零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1981年第18卷
黃醒醒:〈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PAR表演藝術》1月號,2009年第193期
解玉峰:〈「腳色制」作為中國戲劇結構體制的根本性意義〉,《文藝研究》2006年第5期
廖 奔:〈北京戲曲舞台演出觀後偶錄〉,《戲劇之家》2006年Z1期
趙山林:〈孔尚任罷官之謎〉,《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5期(總38期)
趙科印:〈孔尚任罷官原因再探──兼與程榮華先生商榷〉,《淮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1卷第4期(總85期)
齊如山:〈戲劇腳色名詞考〉,《中國京劇》1996年03期
劉中光:〈脈勢韻──《桃花扇》藝術結構的傳統美學觀照〉,《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劉世杰:〈孔尚任罷官疑案探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2000年第3期第十九卷(總第73期)
劉彥君:〈功名文名相生相剋──孔尚任的命運癥結〉,《河北學刊》1993年第3期
劉習良:〈借電視螢屏威力,揚民族戲曲美名──在全國電視戲曲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中國電視戲曲》1995年第4期
劉章春:〈一生寫戲:關注中國知識份子的命運──郭啟宏作品研討會綜述〉,《劇本》2004年第5期
劉寶川、王評章:〈不能以歷史真實代替審美價值〉,《戲曲研究》第十六輯1985年7月
歐陽予倩:〈劇運在台灣〉,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08年第2期(總第128期)
穆海亮:〈魏明倫戲曲的現代意識〉,《藝術廣角》2009年02期
薛若琳:〈歷史劇的意涵與構建〉,《文藝研究》2003年第6期
謝真元、顏 健:〈論《壯悔堂集》對《桃花扇》創作的影響〉,《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7年2月
鍾藝兵:〈好聽、好看、好懂──談胡連翠黃梅戲音樂電視劇〉,《中國電視》1995年第3期
韓 鑫:〈清前期戲曲家的遺民情結與《長生殿》創作主旨〉,《學海》1992年第2期
顏南海:〈我所了解的尹小芳〉,《上海戲劇》2008年第3期
魏明倫:〈「編劇主將制」與「角兒制」──在國家圖書館的學術演講〉,《四川戲劇》2002年02期
譚志湘:〈五朵梅花聯袂出演《桃花扇》的啟示〉,《中國戲劇》,1996年第10期
顧聆森:〈淺論崑曲名著的改編演出──兼評首屆中國(蘇州)崑劇藝術節優秀古典名著展演〉,《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00年6月
四、學位論文
林美周:《清傳奇《桃花扇》之當代戲曲劇作藝術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徐愛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論》,濟南:山東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徐瑞嬪:《孔尚任的歷史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5年碩士學位論文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博士學位論文
楊惠芬:《從浣紗記到桃花扇──對明清傳奇一種結構模式的分析》,揚州:揚州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謝麗淑:《桃花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年碩士學位論文
五、影音出版品
《江蘇省崑劇院表演藝術──秣陵蘭熏》第三集 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錄製,臺北新舞臺演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1998年11月。
天《杜近芳、葉盛蘭錄像版本桃花扇》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持錄製,天津市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桃花扇電影》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製,中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無出版年月
《驀然又回首˙茅威濤表演藝術專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
六、網路資料
《桃花扇˙沉江》影片:中國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錄製,參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4z8J9K1J5A/,2009年10月24日下載版本
《侯方域追念》影片:尹小芳演出,參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7rqVCtvWY/,2009年10月25日下載版本
〈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落幕,新一代青年演員漸成台柱〉:黃長怡,《南方都市報》GB28版2009年6月28日,參見http://gcontent.nddaily.com/1/7e/17ed8abedc255908/Blog/cd4/997089.html,2009年10月25日下載版本。
〈六百年經典再現新魅力──江蘇省崑劇院在改革與創新中求發展〉:鄭晉鳴、姚佳,光明日報2009年7月2日,參見寧波文化網http://www.nbwh.gov.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035&Itemid=29,2009年10月24日下載版本。
〈失卻了原著的靈魂:《1699˙桃花扇》缺失與遺憾〉:龍迎春,《廣州日報 》 2008年11月17日,參見http://www.ce.cn/kjwh/ylmb/ylpl/200811/17/t20081117_17400254.shtml,20091025下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