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秀嫻
Chan, Hsiu-hsien
論文名稱: 華語文教材發展研究-以系列式教材為例
Th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The Case on Series Textbooks
指導教授: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葉德明
Yeh, Te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華語文教材教材發展系列式教材教材評估教材分級
英文關鍵詞: CSL/CF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development, series textbooks, materials evaluation, materials classifi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5下載:4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華語文教材發展和教學成效良窳密切相關,因為教材體現知識體系之精華,必須經過縝密組織而成,質量兼具的教材更能增益教學雙方的效能。筆者體認探究教材發展的必要性,希冀藉由第二語言教材發展理論的剖析,除探討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地區華語文教材發展狀況外,並建立發展華語文教材發展模式,以之應用於美國大學中文學程華語文系列式教材之設計。
    第一章、緒論。敘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目的及問題、範圍與定義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說明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理論的現況與困境,再導入華語文教材編寫的原則與方法、編寫架構與組織探討,兼及華語文教材評估表初探,最後陳述教材分級的現況和意義,並提出教材分級的參考標準和施行建議。
    第三章、華語文教材發展概況。按照地域畫分介紹台灣、中國大陸及美國三地華語文教材發展過程以及教材出版概況、機構暨編輯運作機制,同時亦探討華語文教材類型分布及畫分建議。
    第四章、華語文系列式教材發展與應用。本章旨在建立華語文教材發展模式,繼之探討系列式教材的概念,並應用於系列式教材之發展。
    第五章、【華語通】主題系列式教材設計範例。以美國漢彌爾頓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文學程作為系列式教材的發展對象,並按華語文教材發展模式發展一套【華語通】主題系列式教材範例。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綜結本論文研究成果並提供後續研究之建議。

    目錄………………………………………………………………………i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論文摘要…………………………………………………………………ix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1.2 研究目的及問題…………………………………………………… 3 1.3 研究範圍及定義…………………………………………………… 5 1.4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2.1 語言教材編寫理論的現況與困境……………………………… 14 2.2 第二語言教材發展通論………………………………………… 18 2.2.1 Brown教材設計的四項指導原則………………………………18 2.2.2 Brown教材規劃的設計藍圖……………………………………21 2.2.3 Brown教材的來源和形成方式…………………………………25 2.2.3.1 選用既有教材…………………………………………………25 2.2.3.2 自行研發編寫適用教材………………………………………28 2.2.3.3 改編既有教材…………………………………………………30 2.3 華語文教材編寫通論─原則與方法………………………………32 2.4 華語文教材編寫架構與組織探討…………………………………38 2.5 華語文教材評估表初探……………………………………………41 2.6 教材分級的現況和意義探討………………………………………47 2.6.1 教材分級探討……………………………………………………49 2.6.2 教材分級的參考標準……………………………………………54 2.6.3 教材分級的施行建議……………………………………………55 第三章 華語文教材發展概況………………………………………… 58 3.1 華語文教材發展概述………………………………………………60 3.1.1 台灣地區華語文教材發展情況…………………………………61 3.1.2 中國大陸地區華語文教材發展情況……………………………63 3.1.3 美國地區華語文教材發展情況…………………………………65 3.2 華語文教材類型綜述………………………………………………71 3.2.1 課程與教學類型和教材類型的關係……………………………72 3.2.2 華語學習者需求分析與教材類型的關係………………………76 3.2.3 華語文教材類型分布現況分析…………………………………80 3.2.4 華語文教材類型畫分建議………………………………………84 3.3華語文教材出版概況暨編輯運作機制…………………………… 86 3.3.1 華語文教材出版概況……………………………………………86 3.3.2 台灣地區華語文教材出版情況…………………………………96 3.3.3 中國大陸地區華語文教材出版情況………………………… 102 3.3.4 美國地區華語文教材出版情況……………………………… 105 小結…………………………………………………………………… 108 第四章 華語文系列式教材發展與應用………………………………111 4.1 華語文教材發展模式之建立…………………………………… 112 4.2 華語文「系列式教材」概念探討……………………………… 118 4.3 華語文「系列式教材」發展範例說明………………………… 122 4.3.1 前置籌備階段:美國大學華語教學環境現況之分析……… 123 4.3.2 背景分析:教學與學習環境分析…………………………… 123 4.3.3. 需求分析:學習者與教學者分析……………………………126 4.3.4 同類型教材分析:現有系列教材-「食」主題之情況分析 ………………………………………………………………………… 128 小結…………………………………………………………………… 136 第五章 【華語通】主題系列式教材設計範例………………………137 5.1 發展執行階段:華語文「食」主題系列式教材設計範例說明…137 5.2 初級系列式教材設計範例【初階華語通】………………………141 5.3 中級系列式教材設計範例【中階華語通】………………………145 5.4 高級系列式教材設計範例【高階華語通】………………………153 小結………………………………………………………………………162 第六章 結論…………………………………………………………… 163 6.1 結論…………………………………………………………………163 6.2 研究限制與建議……………………………………………………168 參考書目…………………………………………………………………170 【附錄一】 台灣地區華語文教材出版書目(1960-2001)………… 183 【附錄二】 美國地區語文教材出版社名單……………………………189 【附錄三】 初級中文教材理想組成要素………………………………194

    【中文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序排列)
    王仁慈. 1998.〈海外中文學校的補充教材製作〉. 於《華文世界》第89期. 頁19-23.
    王方宇. 1985.〈華文課本的課程標準〉. 於《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頁 467.
    王志芳. 1999.〈視聽說對外漢語教材編制初探〉. 於《漢語學習》第二期. 頁49.
    王孫元平. 1989.〈試談國內華語及閩南語教材之編輯目的及編寫重點-中華語文研習所卅三年來編纂之心路歷程〉. 於《華文世界》第53期. 頁8-10.
    王壽椿. 1988.〈淺談漢語語言學理論對教材編寫的重要〉. 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103.
    史世慶. 1999.〈談“視、聽、說“課教材的選擇和使用方法〉. 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華語教學出版社.
    台灣師大國語中心. 1999.《實用視聽華語I和II》.台北:正中書局
    白樂桑. 1996. 〈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併, 還是自主抑或分離?〉.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98.
    石金才. 1990.〈關於編寫外交人員初級漢語教材的設想〉.《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頁188.
    任遠. 1987. 〈評基礎漢語”系列教材”〉. 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任遠. 1995. 〈新一代基礎漢語教材編寫理論與編寫實踐〉. 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2期. 頁82-94.
    任遠.1985.〈基礎漢語教材縱橫談〉. 於《第三屆科學報告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會.
    朴點熙. 2000. 七種漢語教材選詞分析.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余心樂. 1997. 〈談談對外漢語教材英文注釋與說明的”信”與”達”〉.《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頁57.
    吳洁敏. 1987.〈基礎漢語教材之管見〉. 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語言學院.
    吳連英. 1989.〈華語學校華文教材〉. 於《華文世界》第53期. 頁11-13.
    呂必松. 1987. 《對外華語教學探索》.華語教學出版社.
    呂必松. 1994. 〈關於中高級漢語教學的幾個問題〉. 於《呂必松自選集》.河南出版社.
    呂必松. 1997. 〈教學類型及課程設置概論〉. 《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1-7.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呂必松. 1999.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 北京: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查委員會辦公室.
    宋力行. 1985.〈華語教材何處覓〉. 於《華文世界》第37期. 頁72-75.
    宋力行. 1989.〈「台灣新電影」-海外華語教學的新教材〉. 於《華文世界》第53期. 頁14-17.
    宋永波. 1992.〈近年來部分規畫教材評介〉.《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宋永波. 1993. 〈近年來部分規畫教材評介(續完)〉.《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束定芳.莊象智. 1996.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芳杰. 1998. 〈字詞直通,字詞同步-關於基礎漢語階段字詞問題的思考〉. 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1期.
    李英哲、王國維. 1995.〈中文教材編寫軟體的設計和教學上的考慮〉. 於《華文世界》第78期. 頁16-20.
    李英哲. 1986.〈美國最近漢語教學方向與語言使用能力標準的擬定〉. 於《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振清. 1982.〈視聽教具與語言教學-兼論海外中文教材製作的新構想〉 於《華文世界》第23期. 頁20-25.
    李珠. 1998.〈關於初級階段綜合課的詞語教學〉.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李楊 主編. 1997. 《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楊. 1999. 《對外漢語本科教育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憶民. 1987.〈對課程設計縱橫關係的思考〉.於《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頁41.
    李憶民. 1999.〈視聽說對外漢語教材編制初探〉. 於《漢語學習》第一期. 頁48-52.
    李曉亮. 1996.〈對外漢語教材的幾個問題〉.於《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101.
    肖奚強. 1994.〈漢字教學及其教材編寫問題〉.於《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63.
    周小兵、趙新. 1999.〈視聽說對外漢語教材編制初探〉. 於《漢語學習》第一期. 頁53-56.
    周質平. 1991.〈編寫對外漢語教材之我見〉. 於《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 頁1.
    林雪芳 1999. 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信世昌. 1997.〈華語文教學之「領域」思考〉. 於《華文世界》第84期. 頁17-24.
    姚道中、劉月華. 1997.《中文聽說讀寫Integrated Chinese I & II》.Boston:Cheng&Tsui.
    施玉惠. 1996. 〈社會語言學和溝通式的華語教材設計〉. 於《第一屆紐西蘭華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紐西蘭中華書院.
    施光亨、李明. 1987.〈文學作品與中高級漢語教材〉. 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語言學院
    胡明揚. 1999. 〈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 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華語教學出版社.
    胡明揚. 1999. 〈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 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1期. 頁4-7.
    胡明楊. 1999. 〈對外漢語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 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華語教學出版社.
    孫德坤. 1996. 〈組合式—教材編寫的另一種思路〉.《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徐家禎. 1996. 〈從海外使用者的角度評論大陸編寫的初級漢語課本〉. 於《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語言學院.
    袁筱青. 1998. 〈華語文學習者分析考慮面向〉. 於《華文世界》.第89期. 頁35-45.
    馬靜恆. 1993. 〈視聽說合一的新型教材〉. 於《華文世界》第67期. 頁1-3.
    高彥德 等. 1997. 〈外國人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於《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頁274-292.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1992. 漢語水平考試部. 《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1992. 漢語水平考試部《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教學業務處 編. 2001. 《對外漢語教學與教材研究論文集》.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寇成晶(俄)、常寶儒 譯. 1992. 〈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教材的科學性〉.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崔永華. 1997.〈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概說〉. 於《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
    常閣齡. 1991.〈教材教具教師與語言教學〉. 於《華文世界》第61期. 頁49-51.
    張亞軍. 1989.〈歷史上的對外漢語教學〉.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三期. 頁77-95.
    張寧志. 1985.〈口語教材的語域風格問題〉. 於《第三屆科學報告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學會.
    張靜賢. 1998. 〈關於編寫對外漢字教材的思考〉. 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2期.
    許淑良.2001. 在華語與非華語環境下華語教與學現象之探討—以美國與台灣兩所大學之華語文課程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郭志良.楊惠元.高彥德. 1995. 〈《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綜合課本》的總體構想及編寫原則〉.《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86.
    陳希奇. 1996. 〈華文教材與課程標準〉. 於《華文世界第79期. 頁27-29.
    陳灼. 1991. 〈適用中級漢語課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244.
    陳惠玲. 1996. 〈華語教材分級初探〉. 於《華文世界》第79期. 頁21-26.
    陳燕秋. 2001. 台灣現今華語文教材的評估與展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曾金金. 1997. 〈華語文教材的文化走向〉. 於《華文世界》第84期. 頁30-35.
    馮惟鋼. 1995. 〈視聽說教學及其教材的編寫〉.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95.
    黃伯飛. 1980. 〈四十年代以來在美國所用的漢語漢文教材〉. 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四期. 頁135-139.
    黃麗儀. 1996. 〈對外華語教材的評估與其今後之編撰方向〉. 於《華文世界》第79期. 頁1-10.
    楊石泉. 1999. 〈編寫華語教材的幾個問題〉. 於《第三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
    楊金華. 1999. 〈關於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的思考〉. 於《漢語學習》第8期.
    楊國章. 1991. 〈文化教學的思考與文化教材的設計〉.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頁237.
    楊寄洲. 1996. 〈編寫新一代基礎漢語教材的構想〉. 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楊慧文. 1999.《大陸義務教育教材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高雄:復文出版.
    葉德明 .1982. 〈華語文教材之現況比較研究〉. 於《中日中國語言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和中華民國日本研究學會 出版.
    葉德明. 1985.〈自由中國台灣華語教材之現況與展望〉. 於《華文世界》第37期. 頁17-24.
    葉德明. 1989. 〈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教材簡介與展望〉. 於《華文世界》第53期. 頁1-4.
    葉德明. 1996.〈華語文教材規範〉. 於《華文世界》第79期. 頁11-20.
    葉德明. 1997. 〈華語文常用詞彙頻率等級統整研究〉. 於《華文世界》第85期. 頁14-22.
    趙金銘. 1997. 〈對外漢語教材創新略論〉.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趙金銘. 1998. 〈對外漢語教材評估〉. 於《語言與教學研究》第三期. 頁16-19.
    趙賢州、陸有儀主編. 1996. 〈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編寫〉. 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賢州. 1987. 〈教材編寫散論〉.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趙賢州. 1988. 〈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 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賢州. 1996. 〈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編寫〉. 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頁260-273.
    齊沛. 1997. 〈信息處理角度看對外漢語教材建設〉.《漢語學習》. 1997年第2期. 頁36-40.
    劉小梅. 1988. 〈漢語教學教材編訂(摘要)〉. 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 頁221.
    劉月華. 1997. 〈關於中文教材語法的編寫〉. 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教學應用組(下)》.
    劉英林和李景蕙. 1987. 〈試論對外漢語基礎課程(教材)結構〉.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頁48-52.
    劉珣 主編. 1997.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 等. 1981. 《實用漢語讀本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I & II》.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院.
    劉珣. 1994. 〈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展望—再談漢語教材的編寫原則〉.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歐用生. 1981. 《課程研究方法論》. 高雄:復文出版社.
    潘文娛. 1985. 〈關於編寫高級漢語教材的幾點想法〉. 於《第三屆科學報告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學會.
    鄧守信、葉德明 等. 2000. 東亞地區語文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新加坡地區. 國科會研究計畫.
    鄧守信. 1986.〈漢語教材編輯方向〉. 於《華文世界》第42期. 頁26-36.
    鄧守信專案主持. 葉德明、信世昌、曾金金教授分項主持. 2000. 於《美國大學中文環境之調查報告》.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鄧恩明. 1998. 〈編寫對外漢語教材的心理學思考〉. 於《語言文字應用》.第二期. 頁56-62.
    黎天睦(Timothy Light). 1987. 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羅守昆. 1991. 〈集成教材新策略〉. 於《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頁179-182.
    權泫廷. 2001. 論初級漢語教材的練習題設計.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英文書目】
    Allwright, R.L. 1981. What do we want teaching material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36. 1. 5-18.
    Ariew, R. 1982. The textbook as curriculum. In T.V. Higgs, ed. Curriculum, Competence,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he ACTF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eries. 11-33. Hastings-on Hudson, NY: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10 908)
    Bai, Jianhua. 2001. The Spiraling Principle and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 36. 1. 15-30.
    Benevento, J. 1984. Choosing and Using Textbook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cago, November 16-1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3 080)
    Breen, M. 1985. 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 6. 1. 60-70.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
    Byrd, Patricia ed. 1995. Material Writer’s Guide.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
    Chu, Madeline ed. 1999. CLTA United State Four-Year Colleges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Enrollment Survey. (中文課學生人數調查報告). Kalamazoo, MI: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Inc.
    Chu, Madeline. 1999. Curricular Design, in Madeline Chu ed. (1999), Mapping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ield. 3-23. Kalamazoo, Michigan: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Inc.
    Cui, Songren. 1994. Taking ACTFL Guidelines as Curriculum Objectives: Some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 29. 2. 47-69.
    Cunningsworth, Alan. 1995.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Heinemann.
    Dick, Walter and Lou Carey. 1990.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Dubin, Fraida and Elite Olshtain. 1986. Course Design: developing programs and materials for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dley-Evans, Tony and Maggie Jo St 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od. 1997.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51. 1. 36-42.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Kubler, Cornelius C., et al. 1997. NFLC Guide for Basic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s.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 and the OSU Foreign Language publications Office;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Munby, John. 1978.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avid. 1988. Syllabus Desig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acock, Matthew. 1997. The effect of authentic materials on the motivation of EFL learner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51. 1. 144-153.
    Prabhu, N.S. 1992. 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lesson. TESOL Quarterly. 26. 2. 225-241.
    Richards, J.C. and Rodgers, T.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en, Ron. 1994.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advocacy of the task-based syllabus. TESOL Quarterly. 28. 1. 127-151.
    Sheldon, L. E. 1988.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42. 4. 237-246.
    Skierso, Alexandra. 1991. Textbook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In Marianne Celce-Murcia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2nd edition. Boston: Heinle& Heinle Publishers.
    Tomlinson, Brian ed. 1998.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Ek, A. 1990. Thresho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George C. Y. 1989. Research on Teaching Chinese in Forty-five Universities: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 24. 3. 101-113.
    White, R.V. 1988. The ELT Curriculu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Williams, David. 1983. Developing criteria for textbook evaluation. ELT Journal. 37. 3. 251-261.
    Yalden, Jance. 1983. 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Evalu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Yalden, Janice. 1987.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