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宜蓉
論文名稱: 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
指導教授: 沈秋雄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7
中文關鍵詞: 晚明場域狂士文化身分認同
英文關鍵詞: field, cultural ident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 要
    本論文以《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作為探討主題,採取後現代史學﹑詮釋人類學之方法工具,拆解歷來狂士論述,重新編織狂士知識,依序開展的議題如下所述﹕
    第一編﹑編織與拆解的共舞
    第一章第一節,在四庫館臣的宏偉敘述之外,考掘出四條擬塑狂士譜系的線索,分別為:地域認同的收編書寫﹑擬世說體的傳抄聯衍﹑私家史傳的隱性論述﹑序跋評點的揄揚與傳播。第二節,嘗試重新編織狂士譜系的意義,指出譜系之存在乃是為狂士此一知識社群,提供了一組「認同譜系﹑敘述庇護所及文化參照系統」﹔其二指出:擬塑譜系時的懷古心理,其「時間圖示」,實為一現時﹑空洞的心理時間,並不具有「回復古典」之實際意義﹔其三﹑「眾聲喧嘩的狂士意蘊」,則初步歸納出明代談狂的意義,點明複雜多元的詮釋現象。其四﹑「諸家論述的角力競逐」,則揭露「狂士吳中論」﹑「四庫全書狂士論述」為霸權論述,作為開啟下文多元小論述之伏筆。
    第二章選擇譜系中的狂士個案,追索中明到晚明的歷時變化。掘發其中相應的互動關係——因為文藝場域接受角度的變遷,而導致說話者所描繪的「狂士圖像」產生變化。其變因分兩部分論述:文藝觀方面,乃是由「典雅華麗的復古文風」﹑朝向「與人格合轍的自我書寫」遞變。人物觀方面,則是由「懷柔收編與訓戒懲罰––官權中心」﹑朝向「自我主體意識的彰顯––個體中心」遞變。其次,則以個案為研究中心,分別探討了吳中的唐寅﹑祝允明﹔湖北的王廷陳﹑蜀地的楊慎。除了呼應前述由接受氛圍探討狂士圖像變化的論點之外,更考察出數位吳中以外的狂士個案,可見得狂士非吳中所獨有。
    第二編﹑表演與觀看的對話
    本編針對「形狂心亦狂」一類狂士作深度考掘,第一章「狂姿逸態的文化表演」,除了概覽狂士風氣之外,也交代本文作為核心研究對象之狂士取樣。此外,則嘗試歸納場域上集體描繪的狂士圖像,具有下列狂態特質:(一)﹑自負高才﹑大言進取 (二)﹑邊緣化型態(三)﹑狂蕩不羈的行止(四)﹑標舉狂誕簡傲的才性。其次,則企圖勾勒一幅「人造合成的狂士圖像」作為概觀,從而由此開展相關的衍生論述。
    第二章 「觀看氛圍的深化論述」,則聚焦在文藝場域上風行的尊狂論述,依其脈絡分為「陽明學的狂者胸次」以及「晚明尊狂論之分殊」。其次,則就形狂論述擇選「傲岸公卿」主題,探討文藝場域中,運用文化參照系統,對此形狂特質進行文化加工的現象。在此,筆者歸結出三種深化論述的話語策略:(一)﹑區辨薰蕕(二)﹑詮釋深意(三)﹑標舉境界。此結論可作為其他形狂論述之基礎分析模式。
    第三編﹑耽溺與超拔的辯證
    本編切入角度,採取回歸該人物說話脈絡,探究其深層意蘊,考掘出狂士縱放行徑的諸多心理層次。其中狂士應世接物的寄物心態,有兩種基模,分別為:一﹑寄情於物––不遇心態的消極應物﹔ 二﹑寄物彰我––豪傑狂者的積極應物。其次,就明人觀點再現其「縱放寄物」論之內在建構,並由回溯魏晉縱放論﹑王陽明論縱放寄物來看該說特質與發展。
    第二章「寄而不住的生活美學」,則由明人袁宏道等人對「寄物」心態的反思﹑戀物固著的掙扎與擺脫,推展出肯定俗世生活﹑追求主體自適的生活美學。
    第四編﹑流離與返歸的跨越
    將狂士認同納到整體文化困境中的生存焦慮來談,就狂士明志表性的書寫,分析其內在自我的追尋歷程——由流離失所處境的自我鏡視,到返歸自我的生命家園。其中又依次歷經「斷裂的覺知到重劃疆界」,以及表彰率性任真的自我圖像的過程。
    末了以「疆界跨越與尊重他人」,作為本論文之結語,同時開啟了跨越疆界﹑尊重多元文化的無限視角。
    結 論——研究成果與展望未來
    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並闡述其學術價值,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附錄及參考書目
    最後,本論文之附錄,檢附了「資料一:《四庫全書總目》之狂士論述」﹑「圖表十:中晚明狂士小傳資料彙集表」,以應讀者方便檢索之需。

    目次 ■緒 論 一﹑回顧成說﹑採取方法與問題之提出 二﹑研究材料與論述進程 ■第一編、編織與拆解的共舞 引言––文學場域中的敘事論述與文化認同 第一章、狂士譜系之舉隅繫連 第一節﹑編織的拆解––擬塑譜系的幾個途徑 一﹑地域認同的收編書寫 二﹑擬世說體的傳抄聯衍 三﹑私家史傳的隱性論述 四﹑序跋評點的揄揚與傳播 第二節﹑拆解的編織––重構譜系的多重意義 一﹑認同譜系﹑敘述庇護所及文化參照系統 二﹑懷古心理的時間維度 三﹑眾聲喧嘩的狂士意蘊 四﹑諸家論述的角力競逐 圖表一﹕擬世說體的狂士論述 圖表二﹕多重構築的狂士譜系 圖表三﹕向心式的聚合 圖表四﹕離心式的發展 圖表五﹕桑悅小傳資料一覽表 第二章﹑狂士個案的漸進積累 第一節﹑斷層的考掘––世論觀點的移轉 一﹑人物賞鑑取向的斷層 (一)﹑懷柔收編與訓戒懲罰––官權中心 (二)﹑自我主體意識的彰顯––個體中心 二﹑文藝賞鑑取向的斷層 (一)﹑典雅華麗的復古文風 (二)﹑與人格合轍的自我書寫 第二節﹑縱深的探勘––追蹤個案的嬗變 一﹑吳中––唐寅﹑祝允明 二﹑湖北––王廷陳 三﹑蜀地––楊慎 圖表六﹕沈自徵《簪花髻》雜劇附圖版 圖表七﹕陳洪綬〈楊升庵簪花圖〉 圖表八﹕唐寅狂士形象之積累 圖表九﹕祝允明狂士形象之積累 ■第二編﹑表演與觀看的對話 引言––文化表演與深化論述 第一章 狂姿逸態的文化表演 第一節﹑風氣概覽與狂士取樣 第二節﹑集體描繪的狂士圖像 一﹑狂態特質之列舉 (一)﹑自負高才﹑大言進取 (二)﹑邊緣化型態 (三)﹑狂蕩不羈的行止 (四)﹑標舉狂誕簡傲的才性 二﹑人造合成的狂士圖像 三﹑衍生論述之開展 第二章 觀看氛圍的深化論述 第一節﹑尊狂論 一﹑陽明學的狂者胸次 二﹑晚明尊狂論之分殊 第二節﹑ 「傲岸公卿」論7 一﹑表演﹑觀看與說話 二﹑深化論述的話語策略 (一)﹑區辨薰蕕 (二)﹑詮釋深意 (三)﹑標舉境界 ■第三編﹑耽溺與超拔的辯證 引言––「心態」研究之切入面向 第一章﹑狂士縱放寄物的心態 第一節﹑「寄」物心態的兩種基模 一﹑寄情於物––不遇心態的消極應物 二﹑寄物彰我––豪傑狂者的積極應物 第二節﹑「縱放寄物」論之內在建構 第三節﹑「縱放寄物」論的特質與發展 一﹑由回溯魏晉縱放論來看其特質 二﹑由王陽明論縱放寄物來談其發展 第二章、寄而不住的生活美學 第一節﹑「寄物」心態之反思–戀物固著的掙扎與擺脫 第二節﹑「寄而不住」生活美學在中晚明的開展 一﹑對俗世生活的肯定—以前期心學﹑屠隆為主例 二﹑自適的生活美學—以屠隆為主例 ■第四編 流離與返歸的跨越 引言––文化困境中的生存焦慮 第一章﹑流離失所的鏡視 第二章﹑返歸自我的重生 第一節﹑斷裂的覺知到重劃疆界 第二節﹑率性任真的自我表彰 一﹑質性差異﹑循性而動﹑去偽存真 二﹑勾勒癖嗜任情﹑精神自主的自我圖像 結語––疆界跨越與尊重他人 ■結論––研究成果與展望未來 ■附錄及參考書目 一﹑附錄 附錄之一﹕「資料一﹕《四庫全書總目》之狂士論述」 附錄之二﹕「圖表十﹕中晚明狂士小傳資料彙集表」 二﹑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凡例﹕
    ◎古籍部分,一律於書目前標明撰著或編輯者的朝代,如〔明〕﹑〔清〕﹑〔民〕﹔其他近代論著﹑期刊論文部分,則略去不標。
    ◎凡古籍出自下列叢書者,其編輯﹑出版社﹑年月,皆條列於此,單本則不再重複列入。本論文運用的叢書如下﹕
    ‧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紀昀等 總纂,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1983-1986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 ﹕莊嚴文化事業, 1995-1996
    ‧《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2
    ‧《四庫禁燬書叢刊》 /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 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
    ‧《明代傳記叢刊》/周駿富 輯,臺北市 ﹕明文書局,1991
    壹﹑古籍:
    〔宋〕劉義慶 著﹔〔梁〕劉孝標 注﹔〔趙宋〕劉辰翁 批﹔〔明〕何良俊 增﹔〔明〕王世貞 刪定﹔〔明〕王世懋 批釋﹔〔明〕李卓吾 批點﹔〔明〕張文柱 校注《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臺北市:廣文書局,1980)
    〔明〕尹守衡《明史竊‧列傳》(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082-084冊)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文震亨 著,陳植 校注,陽超伯 校訂《長物志》(江蘇省: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另一版本為《筆記小說大觀》第20編第6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記》(臺北市:明文書局,1991年《明代傳記叢刊》第148冊影印清光緒壬午長洲蔣氏心矩齋校本)
    〔明〕王世貞 著,羅仲鼎 校注《藝苑卮言校注》(齊魯書社,1992)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四部明人文集叢刊」)
    〔明〕王世懋《學圃雜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第1355冊)
    〔明〕王兆雲 輯《皇明詞林人物考》(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016-017冊影印萬曆年間刊本)
    〔明〕王兆雲《白醉王巢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8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徐應瑞刻本)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二版),1987)
    〔明〕王廷陳《夢澤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2冊)
    〔明〕王象晉《清寤齋心賞編》(《四庫全書子部存目》子部雜家類第139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王陽明 著﹔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 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
    〔明〕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市:華文書局,1970.5《叢書彙編》第一編之一影印清.道光二年刻本)
    〔明〕王畿《龍谿王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8冊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十五年蕭良幹刻本)﹔另一版本為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近世漢籍叢刊」,臺北:廣文書局印行。
    〔明〕王錡 著,張德信 點校《寓圃雜記 》(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又一版本為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叢書集成新編》 第87冊(文學類)。
    〔明〕朱國禎 著,繆宏 點校《湧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另一版本為《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第7冊,臺北:新興,1978。
    〔明〕江盈科 著,黃仁生 校注《雪濤小說》(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
    〔明〕江盈科 著,黃仁生 輯校《江盈科集》(長沙市:岳麓書社,1997.4)
    〔明〕何三畏 編著《雲間志略》(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145冊)
    〔明〕何良俊 著﹔〔明〕王世貞 刪定《世說新語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242冊影印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張懋辰刻本)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11三刷)﹔另一版本為「筆記小說大觀」第15編第7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臺北:中央圖書館出版,1971《明代藝術家彙刊》續集)
    〔明〕屠隆《考槃餘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龍威秘書》本);又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8/180-240。
    〔明〕何良俊《語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另一版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1冊。
    〔明〕何喬遠 輯《名山藏‧列傳》(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74-78冊)
    〔明〕呂坤《呻吟語》(臺北:漢京出版社,1981.3.20影印萬曆間刊本)
    〔明〕宋登春《宋布衣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96冊,頁543-588)
    〔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第22冊,﹔另一版本為明萬曆庚戊(三十八年)雲間李氏原刊本,見《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第8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
    〔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2-93冊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至隆慶間刻本)
    〔明〕李詡 著 ; 魏連科 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李贄《初潭集》(臺北:漢京,1982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臺北:漢京,1984年5月10日)
    〔明〕李贄《藏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8初版,1995.10三刷)
    〔明〕李贄《續藏書》上﹑下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8初版,1986.6二刷)
    〔明〕沈沈《酒概》(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0冊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沈泰 輯編﹔〔清〕鄒式金 編﹕《盛明雜劇》(臺北市﹕廣文書局,1979.6)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臺北﹕廣文書局,1969.6)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一版,1997三刷)另一版本為《筆記小說大觀》第15編第5冊,臺北:新興書局,1976。
    〔明〕周耕伯 著﹔徐奮鵬 評﹔周家賢 註《新鍥官板批評註釋虞精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 93冊影印無錫市圖書館藏明書林鄭大經刻本)
    〔明〕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085-086冊)
    〔明〕洪自誠 ,王進祥 述疏《菜根譚析注》(臺北:頂淵出版社(九版一刷),1993)
    〔明〕洪自誠 ,王進祥 述疏《菜根譚後集析注 》(臺北:頂淵出版社(五版),1991)
    〔明〕胡廣等 纂修:《四書大全‧論語集注大全》(濟南市 : 山東友誼書社, 1989年《孔子文化大全》 經典類)〔明〕樂純 《雪庵清史》(北京圖書館藏明書林李少泉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1冊
    〔明〕胡廣等 纂修:《四書大全‧論語集注大全》(濟南市﹕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孔子文化大全》 經典類)
    〔明〕茅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0)
    〔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臺北市:漢聲出版社,更名為《唐伯虎全集》出版,1975.2)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6第一版,1994.5第五版據大道書局1925年版影印)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集部第76冊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萬曆刊本)
    〔明〕徐渭《徐渭集》(共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1999 標點排印本,以徐文長三集、徐文長逸稿、徐文長佚草為底本)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臺南縣 : 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24-125冊)
    〔明〕徐學謨《歸有園麈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寶顏堂祕笈》)
    〔明〕桑悅《思玄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冊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桑大協活字印本)
    〔明〕祝允明《祝子罪知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3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
    〔明〕祝允明《祝氏詩文集》(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6《明代藝術家集彙刊》影印明嘉靖甲辰二十三年(1544)謝雍手鈔本)
    〔明〕袁 袟《世緯》(臺北:新興書局 ,1983《筆記小說大觀》)
    〔明〕袁中道 著,錢伯城 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袁宏道 著﹔錢伯城 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收入荒木見悟、岡田武彥 主編《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中文出版社,臺北市:廣文書局印行,1975)。
    〔明〕袁宗道 著,錢伯城 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
    〔明〕馬嘉松《十可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3冊影印中國社科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屠隆《由拳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0/358影印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馮夢禎刻本)﹔另一版本為(臺北﹕偉文,1977.9《明代論著叢刊》)。
    〔明〕屠隆《白榆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0/1-384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龔堯惠刻本)﹔另一版本為(臺北﹕偉文,1977.9《明代論著叢刊》)。
    〔明〕屠隆《娑羅館清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寶顏堂祕笈》本)
    〔明〕屠隆《栖真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0冊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18年(1590)呂氏栖真館刻本)
    〔明〕屠隆《游具雅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8/240-246影印江西省圖書館藏涵芬樓影印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學海類編本)
    〔明〕屠隆《鴻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8/625;89/1;90/1-211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八年茅元儀刻本)
    〔明〕屠隆《續娑羅館清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寶顏堂祕笈》本)
    〔明〕康海《對山文集》(臺北市:偉文,1976《明代論著叢刊》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刊本)﹔又一版本十卷,《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6冊。
    〔明〕康海《對山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52冊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吳孟祺刻本)
    〔明〕張大復《吳郡人物志》(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49冊)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版共三冊)﹔另一版本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04冊。
    〔明〕張岱 著,朱宏達 點校《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6)
    〔明〕張岱 著,夏咸淳 校點《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
    〔明〕張昶 著﹔張獻翼 論贊《吳中人物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97冊影印明隆慶四年(1570)張鳳翼等刊本影印)
    〔明〕張慎言 著,李蹊 校注《泊水齋詩文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116-124冊影印民國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學社本)
    〔明〕張瀚 著,盛冬鈴 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11二刷)﹔另一版本為蕭國亮 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明〕曹臣《舌華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43冊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又一版本為臺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第5冊。
    〔明〕陳繼儒《眉公先生全集》,國家圖書館藏
    〔明〕陳繼儒《陳眉公四種–太平清話、偃曝餘談、眉公群碎錄、枕譚》(臺北市:廣文書局,1968年6月)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明〕陸紹珩《醉古堂劍掃》(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五版二刷), 1993)
    〔明〕陸雲龍等 評點,蔣金德 點校《明人小品十六家》上、下冊(原名《翠娛閣評選皇明小品十六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2 )
    〔明〕陶望齡《歇庵集》(臺北市:偉文,1976.9《明代論著叢刊》)
    〔明〕曾異撰《紡授堂詩集八卷文集八卷二集十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3冊,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湯顯祖 著﹔徐朔方 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明〕焦竑 著,李劍雄 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5﹚
    〔明〕焦竑 編《國朝獻徵錄》(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109-114冊共6冊)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程羽文《清閒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昭代叢書」別集)
    〔明〕費元祿《甲秀園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2冊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費元祿《晁采館清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8冊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又收入《甲秀園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2冊影印明萬曆刻本)。另一版本見「寶顏堂祕笈」,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明〕閔于忱 輯《枕函小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49冊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明松筠館刻朱墨套印本)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臺南縣﹕莊嚴,1995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18冊影印江西省圖書館藏涵芬樓影印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
    〔明〕馮夢龍 著,陸國斌、吳小平 校點《古今譚概》,收入《馮夢龍全集》(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第6冊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楊循吉 撰﹔黃魯曾 續撰《吳中往哲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89冊)
    〔明〕楊慎《升庵全集》(臺北市﹕台灣商務,1968,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明〕萬尚父《聽心齋客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93冊影印山西省祁縣圖書館藏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笈本)
    〔明〕葉盛 著,魏中平 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明〕董份《董學士泌園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7冊影印重慶市圖書館藏明萬曆董嗣成刻本)
    〔明〕鄭仲夔《耳新》(《叢書集成初編》第29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又一版本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8冊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明〕鄭仲夔《冷賞》(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初編》第2947冊影印硯雲甲乙編本)
    〔明〕鄭瑄 輯《昨非庵日纂》二十卷二集二十卷三集二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9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盧柟《蠛虻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89冊)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
    〔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148冊影印《紀錄彙編》本一百二一卷)
    〔明〕薛岡《天爵堂文集》(《四庫禁毀書叢刊》第6輯第25冊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謝肇淛《小草齋集》三十卷《續集》三卷《小草齋文集》二十八卷(《小草齋集》《續集》: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配抄本﹔《小草齋文集》:江西省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5_176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8編第6-7冊)另一版本為(上海:上海書店、世紀出版集團,2001.8)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臺北市:西南書局,1991.10)
    〔明〕鍾惺 著﹔李先耕、崔重慶 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
    〔明〕顧起元《嬾真草堂集》(臺北市:文海,1970沈雲龍 選編《明人文集叢刊》第一輯影印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年)
    〔明〕顧璘《國寶新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89冊影印首都圖書館藏明嘉靖吳郡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
    〔梁〕吳均 著﹔〔明〕湯顯祖 敘錄 ﹔〔明〕屠隆 點閱 ﹔〔明〕袁宏道 參評 《虞初志》(臺北市 ﹕廣文書局, 1987「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
    〔清〕 陳允衡 輯《詩慰》(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6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順治刻本影印)
    〔清〕王弘撰 著,何方本 點校《山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9)
    〔清〕何文煥 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3四刷)
    〔清〕吳偉業《梅村家藏稿》(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5《歷代畫家詩文集》影印清宣統三年武進董氏誦芬室刊本)
    〔清〕周亮工 輯《賴古堂尺牘新鈔》(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2.11)
    〔清〕周亮工《書影》(臺北:漢京文化,1984.3.10)
    〔清〕徐乾學等 著《徐本明史‧列傳》(周駿富 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03冊》)
    〔清〕張潮﹑楊復吉﹑沈懋惠 編纂《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類第244冊)
    〔清〕陳田《明詩紀事》(臺北市:鼎文書局,1971年)
    〔清〕黃宗羲 編《明文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7冊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初版,1997.4十二刷)
    〔清〕顧炎武 著 ﹔ 周蘇平,陳國慶 點注《日知錄》(蘭州市﹕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
    〔清〕龔煒 著,錢炳寰 點校《巢林筆談》六卷《續編》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民〕丁福保 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市﹕中華,1997.3)
    〔民〕朱劍心 選注《晚明小品選注》(臺北:台灣商務,1984.3台六版)
    〔民〕李保民、胡建強、龍聿生 輯《明清娛情小品擷珍》(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9.1)
    〔民〕杜聯哲 編《明人自傳文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民〕周作人 編《明人小品集》(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
    〔民〕施蟄存 編《晚明二十家小品》(臺北:新文豐,1977.9)
    〔民〕容肇祖 整理《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
    〔民〕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9.2)
    〔民〕陳萬益 編著《性靈之聲﹕明清小品》(臺北:時報,1983.11.10)
    〔民〕黃卓越 輯著《閒雅小品集觀─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9)
    〔民〕楊家駱 主編《鼎文版二十五史并附編五十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
    〔日〕合山究 選編,陳西中﹑張明高 注釋《明清文人清言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1)
    貳﹑近人論著
    甲﹑專著
    個人
    卜鍵《李開先傳略》(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11)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1.5)
    王忠閣、孫宏典 主編《中國近古文學思潮》(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6)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1997)
    王長安《徐渭三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重印)
    王愷《公安與竟陵——晚明兩個新潮文學流派》(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12)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1990)。
    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臺北:聯經,1992)。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9.9)
    王璜生《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陳洪綬》(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1997.9)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
    任冠文《李贄史學思想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
    成復旺《神與物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5三版)
    江建俊《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劉邵人物志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83.3)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台灣學生,1989.10)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
    余英時《中國歷史上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199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76)。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吳承學《旨永神遙——明小品》(廣東省:汕頭大學,1997.7)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吳金娥《唐荊川先生研究》(臺北市:文津,1986.6)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蘇州市: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9)
    宋克夫﹑韓曉《心學與文學論稿﹕明代嘉靖萬曆時期文學概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5)
    李哲良《人欲—奇人李卓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7)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允晨出版社,1988)
    李劍雄《焦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12)
    李德仁《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徐渭》(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1997.9)
    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8)
    邢建昌《世紀之交中國美學的轉型》(石家庄:河北教育,2000.10)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3)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周群《袁宏道評傳》(附袁宗道、袁中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3)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季羨林 名譽主編;張燕瑾、呂微芬 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
    宗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0)
    林 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8)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7)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2002)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2)
    故宮博物院 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市:台灣學生,1993.5)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11)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9)
    容肇祖《李卓吾評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1962.3一版,1978.10五版)
    容肇祖《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3.7)
    徐梵澄《左派王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六版),198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初版六刷),1988)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馬濤《呂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0.10)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
    張永堂等 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張節末《狂與逸—古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1)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7.2)
    張夢新《茅坤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9)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6)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市:文津,1988.7)
    淡江大學中文系 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4)
    莊耀嘉 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1997.3四刷)
    許蘇民《李贄的真與奇》(南京市:南京出版社,1998.1)
    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香港:三聯書店,1992)﹔另一版本為臺北市:錦繡,1992。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時報出版社,1986)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區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2)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縣:佛光文化事業,2000.7)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陳書良《中國小品文史》(臺北市:桂冠,2001)
    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臺北:廣文,1995)
    陳清橋 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陳寶良《中國社與會》(杭州市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2)
    陳蘭村 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1)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上海:三聯書店,1999.9)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成都:巴蜀書社,2001.11)
    傅承洲 著,周兆新 審定《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9增定版)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1990)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據民國三十二年上海開明書店原版編校再版,1996)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費振鐘《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8)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2)
    閔定慶《俳優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11)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12)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10)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北京:商務出版,1994)
    黃桂蘭《張岱生平及其文學》(臺北:文史哲,1977.2)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Negative aesthetics: Frankfurt school's theories of literature and art)(臺北市:麥田,1995)
    楊永安《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之思想與史學》(香港:先鋒出版社,1987.9)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7)
    楊匡漢、班瀾《遊子之魂》(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6)
    楊念群 主編《空間.記憶與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型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6)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6)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1997)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
    葉永文《排除理論-Exclusion Theory》(臺北市:揚智文化,1998)
    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
    鄒元江《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市:南京出版社,1998.7)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5)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9)
    趙伯陶《明清小品:個性天趣的顯現》(廣西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1)
    劉俊文 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麥田,2001.3)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Bakhtin’s dialogism and cultural theory》(臺北市﹕麥田,1995)
    劉綱紀《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文徵明》(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1997.9)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9)
    潘運告《沖決名教的羈絡––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湖南省:湖南教育,1999.11)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市:東大發行,1995)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1995)
    盧建榮 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
    錢仲聯 主編《明清詩文研究資料集》第1、2輯,(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9)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市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3)
    謝建華《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唐寅》(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1997.9)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1985)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臺北:仲信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 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市﹕書林,1996)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9)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
    魏崇新《狂狷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11)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0)
    饒龍隼《明代隆慶萬曆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詩文部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1995)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
    〔丹麥〕克斯汀‧海斯翠普(Kirsten Hastrup)編,賈士蘅 譯《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11.1)
    〔巴拿馬裔美國〕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 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
    〔日〕川合康三 著;蔡毅 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6)
    〔日〕吉川幸次郎,鄭清茂 譯《元明詩概說》(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日〕內山知也(1926-)《明代文人論》(東京都:木耳社,昭和61(1986))
    〔日〕岡田武彥 著 吳光、錢明、屠承先 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5)
    〔日〕松浦友久 著,劉維治、尚永亮、劉崇德 譯《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10)
    〔加〕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 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臺北市﹕桂冠,1992)
    〔加裔美國〕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 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2.4)
    〔法〕米歇‧傅柯 著,王德威 譯《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1993)
    〔法〕米歇爾‧傅柯 著,林志明 譯《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文化,1998)
    〔法〕米歇爾‧福柯 著,謝強、馬月 譯《知識考古學》(三聯書局,1998)
    〔法〕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作,孫智綺 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2002.2)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M.) 著﹔畢然﹑郭金華 譯《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法〕傅柯 著,劉北成、楊遠嬰 譯《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臺北:桂冠,1992)
    〔法〕傅柯(Michle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 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臺北:桂冠,1998.4)
    〔美〕Diane K.Osbon編;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
    〔美〕Jeffrey C.Alexander,Steven Seidman編,吳潛誠 總編校《文化與社會》(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
    〔美〕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 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assay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 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爾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On”What is History”: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0)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 譯《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3)
    〔愛爾蘭裔〕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作﹔吳叡人 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n編《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張京媛等 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論文集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主編《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臺北市:明代學會,2001)
    王成勉 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 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5)。
    李豐楙﹑ 劉苑如 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林慶彰、賈順先 輯《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上、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10)
    胡曉真 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市: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
    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 主編《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張宏生 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0)
    淡江大學歷史系 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1987)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 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乙﹑博碩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11。
    朱書萱《明代中葉吳中書家及其書風的形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6。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9號抽印本,1995.6。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5。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6。收入《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4號(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0)。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6。
    廖肇亨《明末清初の文藝思潮と佛教》,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研究科2001年博士論文。
    蔣靜文《論張岱小品文學:從生命模塑到形式意義的完成》,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 國立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7。
    鄭幸雅《晚明清言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6。
    盧曜煌《明代《菜根譚》社會思想的外緣考察》,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6。
    丙﹑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報紙﹕
    王璦玲﹕〈明清之際江、浙地區文人風流劇作之審美造境與其文化意涵〉,李豐楙﹑ 劉苑如 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王鴻泰﹕〈明清士人的生活經營與雅俗的辯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及蔣經國中心合辦之「中國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0月25-27日。全文見http://www.ihp.sinica.edu.tw/~wensi/col%20schedule.htm
    余英時﹕〈魏晉與明清文人生活與思想之比較〉,《中國時報》,1985年6月24-25日,第8版。
    李有成:〈論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1日),頁28。
    李焯然﹕〈祝允明(1461-1527)與晚明的思想文化變遷〉,陳榮照 主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學叢》第5期(2000年6月),頁141-159。
    林宜蓉﹕〈晚明尊藝觀之研究〉,《古典文學》第15期(臺北市:台灣學生,2000年),頁139-178。
    柯塞(Lewis A Coser),邱澎生 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1日),頁35。
    孫書磊:〈從矯枉過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論中的一個特异現象〉,《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
    荒木見悟:〈《西方合論》解題〉,收入荒木見悟、岡田武彥 主編:《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中文出版社,廣文書局印行,1975年)。
    高居翰﹕〈唐寅與文徵明作為藝術家的類型之再探〉,故宮博物院 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3月),頁1-21。
    張寧:〈知識分子的身分危機及其文學的表達〉,《當代》第56期(1990年12月1日),頁96-107。
    郭紹虞:〈明代文學批評的特徵〉,《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
    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1992年3月),頁63-94。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2000年2期。
    楊新:〈人生﹑個性與藝術風格__略論文徵明與唐寅之異同〉,故宮博物院 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3月),頁347-359。
    葛榮晉:〈楊慎哲學思想初探〉,原載《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1期,頁55-63,收入林慶彰、賈順先 輯:《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上、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10月),頁671-688。
    趙軼峰:〈山人与晚明社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鄭幸雅〈晚明清言中的禪意─以屠隆為中心〉,「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1993年3月14日。
    鄭培凱﹕〈名賢與自我:張大復筆下的理想人生〉,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主編:《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臺北市:明代學會,2001年),頁167-188。
    鄭培凱:〈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態與書法藝術〉,《當代》119期(1997年7月1日),頁84-101。
    參、外文資料:
    日文資料:
    專書
    〔日〕小田 晉《東洋の狂氣論》(思索社,1980)
    〔日〕西丸四方《狂氣の價值》(東京市:朝日新聞社,1979.9.20)
    〔日〕溝口雄三《中國の人と思想_10李卓吾》(東京﹕集英社,1985一刷,1995二刷)
    藤堂明保《狂—中國の心 日本の心—》中央圖書1971.7
    期刊論文
    〔日〕小路口聰﹕〈朱子の曾點觀––陸象山批判の一視座〉,見《日本中國學會報》四九號,1997,頁105-104。
    〔日〕佐藤鍊太郎﹕〈陽明學における狂禪について〉,《禪文化研究所紀要》,1988.12,頁173-194。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