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慧鈴
論文名稱: 李榮《道德真經注》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楊祖漢
Yang, Cho-H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李榮道德真經注重玄老子唐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1下載:10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榮注解《老子》,立基在先秦莊子、魏晉王弼、郭象以及唐朝重玄學者成玄英之思想基礎上,又徵引佛教中觀之思維方式以及無常空幻之義理,並化用儒家之詞語,融會儒佛道之思想精義或語句,而注釋《老子》,實是反映唐朝三教融合之學術趨勢,然在其篇幅頗疏的《道德真經注》中,雖未若「重玄學之集大成者」─成玄英著有《老子義疏》、《莊子疏》那般豐富,卻能見其融會前朝、當朝之前輩學者的思想於其《注》作中,可謂「雀小臟全」,完成其取資前賢又融通經典之成體系的哲學詮釋,以下羅列研究李榮思想之論文大要:

    第一章〈緒論〉,交代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並界定本文之研究範圍,主在於李榮《道德真經注》,輔以其《西昇經註》作為思想參照,主從道家哲學之角度出發,少部分兼及李榮之道教背景的思想;其次,對於文本之著述概況與版本作交代;進之,省察近代學者對於李榮思想之研究成果,並決定本文之研究方法。

    第二章〈李榮之生平及其時代背景〉,李榮身為有唐一代之道士,平生數度進京參與朝廷所舉行之「三教講論」,此為其撰作《老子注》之學術生涯帶來了儒、釋思想上之啟發,又正值初唐「重玄」思維盛行之際,因此其《老子注》可謂兼融三教色彩,此外,並融合前賢學者莊子、王弼、郭象以及成玄英之思想,入於己注之中,可謂將歷來道家思想之精義融縮在注釋《老子》,故時稱「老宗魁首」、「道士之望」。

    第三章〈道論〉,李榮的哲學思想體系,以「道」為理論上之優先,而關聯著生命之體踐作為其哲學之開展。道是「虛極之理」,取其「虛極」之義,故能作為天地萬物之成其價值之圓滿存在的根據,取其「理」義,則欲嘗試言說本不落言詮之至道的內容,然此一言詮,卻由「三翻不足以言其極,四句未可以致其源」的重玄思想,點明至道不為言說所限又「虛通不礙」之體性,此是受到成玄英思想之極大的影響。其次,申說道與物之關係,則以「自然」、「獨化」之義,作為渾化道之能生與物之所生的生成關係,並且,其看似為宇宙論說法的「虛中動氣」之義,亦已跳脫漢代元氣生物之思考理路,而著重至道虛生、遍運萬物。

    第四章〈心性修養論〉,本文合併心性論、修養論為一章,因李榮之對於心性的關注,即在於修養工夫之理論根據的須要,正因其注重真性、智心的顯發,故有別於此前之先秦以及魏晉道家,李榮扣緊心性之內在根據,作為修養論的憑藉;其次,其修養論更運用佛教中觀雙遣之思維方式,以徹底展開老子「無為」、「致虛守靜」的工夫義涵,並援引佛教無常、空幻之思想以說明其對於執著之看法,於是提出「萬境皆空」之義理,然而不論在工夫上借用佛教思維方式抑或闡明重玄道境之內容,其義理本質仍在於道家哲學,而非佛教緣起性空之義或寂靜涅槃之境。

    第五章〈聖人理國論〉,本章專就李榮思想之外王的一面來談,李榮運用寂動、迹本、體用、權實等概念來說明聖人之體的內容,可知聖人之生命內容兼涵虛靜在己以及聖人設教兩部分,其中聖人施教是因於「為救眾生」而發,而較少提及聖人理國之施行內容,可見聖人之外王功業,不是其生命關懷之焦點,而主在於透過聖人生命以教化或啟發眾生之生命;此外,李榮亦不以儒家孔聖人為理想人格之代表,欲除去儒家君子或聖人所可能帶來的聖迹,故有所謂「聖人垂拱廟堂,不遍周王之轍,賢士銷聲丘壑,不削孔丘之跡」。
    總結李榮之思想體系,以道論作為思想綜軸,內在於人則為心性論,發而為生命實踐之提升則有修養論,修養造極則須有聖人論的說明,聖人之與生命世界結合,則有理國論的產生,只是「聖人設教」遠比「聖人理國」來得為李榮所重視。

    目 次 第一章 緖 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之形成……………………………………………1 一、問題之發端……………………………………………………… …1 二、問題之提出…………………………………………………………… …2 第二節 研究概況與研究範圍… ……………………………………………5 一、往昔研究成果之探討……………………………………………………5 (一)關於李榮《道德真經注》的思想研究… ………………………………6 (二)關於李榮重玄思想的研究篇章…………………………………………7 (三)關於李榮《道德真經注》的其他專題研究………………………………7 二、 研究範圍的貞定…………………………………………………………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9 一、研究的方法……………………………………… …………………9 二、研究的進路……………………………………………… ………………12 第二章 李榮之生平、著作與時代背景…………… ……………12 第一節 生平傳略……………………………………………………15 一、存歿年代…………………………………………………………………15 (一) 字號……… ………………………………………………………… 15 (二)生卒年………………………… ………………………………………… 16 二、生長背景……………………………………………………………………17 (一) 祖籍蜀郡……………………………………………………………… 17 (二) 學道淵源……………………………………………………………… 19 (三) 蜀郡三論宗流行……………………………………………………… 20 第二節 時代背景…………………………………………………………… 20 一、李唐崇道……………………………………………………………………20 二、三教之諍……………………………………………………………………26 (一)三教關係………………………………………………………………… 26 (二)三教講論………………………………………………………………… 29 三、重玄流衍…………………………………………………………………32 第三節 著作概況…………………………………………………………… 41 一、著述源流……………………………………………………………………41 二、成書時間……………………………………………………………………43 三、版本依據……………………………………………………………………45 (一)今人輯佚………………………………………………………………… 45 (二)所據版本………………………………………………………………… 47 第三章 道 論…………………………………………………51 第一節 道的形式意義……………… …………………………………… 51 一、可道之道…………………………………………………………………52 二、虛極之理……………………………… ……………………………60 第二節 道的言詮表述……………………… …………………………… 64 一、李榮重玄思想……………………………………………………………64 二、中和之道…………………………………………………………………72 第三節 道的內涵展示………………………… ………………………… 76 一、道與德………………………………………………………………76 二、無與有………………………………………………………………79 三、三一之致…………………………………………………………………83 第四節 道與物之關係……………………… …………………………… 86 一、自然與獨化………………………………………………………………86 二、虛中動氣…………………………………………………………………91 第四章 心性修養論………………………… ……………… 101 第一節 心性論…………………………………… ……………… 101 一、德與自然……………………………………… ………………………101 二、性論………………………………………………………………………103 (一)自然之性………………………………………… ………………… 103 (二)稟性與情性………………………………………… ……………… 105 (三)人性之義理判準………………………………………………………107 三、心論………………………………………………………………………109 (一)智心……………………………………………………………………109 (二)識心……………………………………………………………………112 (三)制心持心………………………………………………………………114 第二節 修養論…………………………………………………………… 119 一、無為勤行……………………………………………………………… 119 二、援佛入道……………………………………………………………… 124 (一)有為萬境………………………………………………………………124 (二)萬境皆空………………………………………………………………126 三、守一修身……………………………………………………………… 132 四、理教俱空……………………………………………………………… 137 第五章 聖人理國論……………………………………………147 第一節 聖人論……………………………………………… ……………147 一、順俗同塵,導凡入聖…………………………………………………147 (一)從體起用,攝迹歸本…………………………………………………149 (二)應物斯動,動復寂焉………………………………… ………………151 二、行權處實,在染不染…………………………………………………153 第二節 理國論……………………………………………………………… 159 一、以道治國,淡化道教思想……………………………………………159 二、儒道義理揀擇………………………………………… ………………162 第六章 結論…………………………………………… ……… 167 一、回顧與評騭………………………………………………………………167 (一)李榮《道德真經注》思想體系之要義……………………………167 (二) 李榮《道德真經注》在哲學史中之評騭……… ………………171 1.立基在莊子、王弼、郭象與成玄英之詮釋基礎上……………………171 2.再進於道教義學之發展…………………………………………………171 3.三教融合之思想傾向……………………………………………………172 4.唐代老學思想之轉關……………………………………………………172 二、侷限與發展 ……………………………………………………………173 參考書目舉要……………………………………………………175

    一、李榮的著作
    1. 蒙文通輯校李榮《道德經注》,收錄於《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
    2. 嚴靈峰《輯李榮老子注》二卷,1965年,台北:藝文。(《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三函)
    3. 宋‧碧虛子陳景元集註《西昇經集註》,收錄於《正統道藏》冊二十四,台北:新文豐,1985年。(內含任真子 李榮註)
    二、古籍文獻
    (一)道家(道教)[依撰作年代排序]

    1漢‧河上公(嚴靈峰編輯) 《老子道德經》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 1965.3
    2樓宇烈 《王弼集校釋》 台北:華正 1992
    3魏‧王弼 (嚴靈峰編輯) 《道德真經注》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 1965.3
    4魏‧王弼 (嚴靈峰編輯) 《老子微旨例略》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 1965.3
    5晉‧郭象 《莊子注》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函(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影印),台北:藝文 1973
    6唐‧成玄英 《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三函,台北:藝文 1965
    7未詳 《西昇經》 《正統道藏》冊19,台北:新文豐 1988
    8唐‧孟安排 《道教義樞》 《正統道藏》冊41,台北:新文豐 1988
    9唐‧陸希聲(嚴靈峰編輯) 《道德真經傳》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 1965.3
    10唐‧杜光庭 《道德真經廣聖義》 《正統道藏》冊24,台北:新文豐 1988
    11唐‧強思齊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正統道藏》冊22,台北:新文豐 1988
    12南朝‧顧歡(恐為誤題) 《道德真經注疏》 《正統道藏》冊22,台北:新文豐 1988
    13唐‧玄宗 《御製道德真經注》 《正統道藏》冊54,台北:新文豐 1988
    14唐‧玄宗 《御製道德真經疏》 《正統道藏》冊54,台北:新文豐
    15唐‧陸德明 《經典釋文》 《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天一閣刊本影印)台北:商務
    16宋‧范應元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七函(據上海涵芬樓續古逸叢書本景印宋本影印),台北:藝文 1965
    17宋‧李霖 《道德真經取善集》 《正統道藏》冊23,台北:新文豐 1988
    18宋‧張君房 《雲笈七籤》 (據上海涵芬樓借印白雲觀藏正統道藏本)台北:商務(《正統道藏》冊30,台北:新文豐) 1979
    19宋‧杜道堅 《玄經原旨發揮》 《正統道藏》冊21,台北:新文豐 1988
    20清‧王先謙 《莊子集解》 台北:世界書局 2001
    21清‧劉文典 《莊子補正》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9
    22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 台北:萬卷樓 1991

    (二)儒家 [依撰作年代排序]
    1唐‧孔穎達正義/漢‧孔安國傳 《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
    2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 《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
    3魏‧何晏集解 《論語》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
    4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孟子》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8
    5 《中庸》 《四書集註本》,台北:學海 1991
    6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台北:鵝湖 1984.9
    7清‧王先謙 《荀子集解》 台北:華正 2000

    (三)佛教
    [依撰作年代排序]
    1龍樹 《中論》 《大正藏》冊30,台北:新文豐 1973
    2清‧阮元輯 《支遁集》 宛委別藏冊98,陽州市:江蘇廣陵古刻印社出版;江蘇新華書局發行 1988
    3梁‧慧皎 《高僧傳》 台北:廣文 1986
    4隋‧吉藏 《三論玄義》 《大正藏》冊35,台北:新文豐 1973
    5韓廷傑 《三論玄義校釋》 北京:中華 1987
    6唐‧法琳 《辯正論》 《大正藏》冊52,台北:新文豐 1973
    7唐‧道宣 《集古今佛道論衡》 《大正藏》冊52,台北:新文豐 1973
    8唐‧道宣 《續高僧傳》 《大正藏》冊50,台北:新文豐 1973
    9唐‧道宣 《廣弘明集》 《大正藏》冊52,台北:新文豐 1973
    10元‧宗寶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正藏》冊48,台北:新文豐 1973
    11明‧焦竑 《老子翼》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一函,台北:藝文 1965
    (四)史部 [依撰作年代排序]
    1漢‧司馬遷 《史記》 「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 1986
    2晉‧陳壽 《三國志》 「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 1986
    3唐‧令狐德棻 《周書》 台北:鼎文 1978
    4唐‧魏徵 《隋書》 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1965
    5唐‧吳兢 《貞觀政要》 台北:商務(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刻本影印) 1966
    6唐‧劉肅 《大唐新語》 《叢書集成》,台北:商務
    7唐‧高彥修 《唐闕史》 台北:商務 1984
    8唐‧計有功 《唐詩紀事》 台北:商務 1968
    9蒲殿欽等修 《綿陽縣志》 成都:巴蜀書社 1992
    10後晉‧劉昫 《舊唐書》 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1965
    11宋‧歐陽脩 《新唐書》 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1965
    12宋‧贊寧 《高僧傳》 台北:文津 1991
    13宋‧司馬光 《資治通鑑》 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1965
    14宋‧王溥 《唐會要》 台北:商務 1968
    15宋‧宋敏求編 《唐大詔令集》 台北:新文豐 1989
    16宋‧王讜 《唐語林》 北京:中華 1987
    17宋‧馬端臨 《文獻通考》 台北:商務 1987
    18宋‧鄭樵 《通志》 台北:商務 1987
    19清‧董誥編 《全唐文及拾遺》 台北:大化 1987

    (五)集部
    [依撰作年代排序]
    1唐‧盧照鄰 《幽憂子集》 《四部叢刊》,正編31,台北:商務 1979
    2唐‧駱賓王 《駱賓王集》 (明正德間刊唐十二家詩集之一),著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下冊頁一五。
    3清‧聖祖御製 《全唐詩》 台北:文史哲 1978
    4清‧聖祖御製 《全唐文》 北京:中華 1996
    三、今人專著[依出版年代排序]
    1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特質》 台北:學生 1976
    2嚴靈峰 《無求備齋老子知見書目》 台北:中華 1979
    3王邦雄 《老子的哲學》 台北:東大 1980
    4徐復觀 中國思想史論集 台北:學生 1981
    5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學生 1983
    6湯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 台北 : 木鐸 1983
    7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 台北:學生 1986
    8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 台北:谷風 1987
    9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台北:駱駝 1987
    10蒙文通 《古學甄微》 成都:巴蜀 1987
    11楊儒賓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 台北:台文學院 1987
    12李威熊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台北:文史哲 1988
    13許抗生 《魏晉玄學史》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1989.7
    14任繼愈 《中國道教史》 台北:桂冠 1991
    15錢穆 《莊老通辨》 台北:東大 1991.12
    16蕭蓵父、羅熾主編 《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3
    17黃釗 《道家思想史綱》 湖南:湖南師範大學 1991.4
    18羅香林 《唐代研究論集》 台北:新文豐 1992
    19印順 《中觀今論》 台北:正聞 1992.4
    20高柏園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 台北:文津 1992.4
    21陳鼓應 《老莊新論》 上海:上海古籍 1992.8
    22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台北:學生 1993
    23盧國龍 《中國重玄學》 北京:人民中國 1993
    24辛旗 《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 台北:文津 1993
    25于凌波 《簡明佛學概論》 台北:東大 1993.8
    26卿希泰 《中國道教》第一~四冊 上海:知識 1994
    27陳鼓應 《易傳與道家思想》 台北:商務 1994
    28張立文 《道》、《心》、《理》 台北:漢興書局 1994.5
    29吳汝鈞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 台北:文津 1994.6
    30吳汝鈞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 台北:文津 1995.4
    31熊鐵基等 《中國老學史》 福州:福建人民 1995.7
    32卿希泰主編 《中國道教史》 成都:四川人民 1996
    33吳汝鈞 《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 台北:商務 1996
    34楊儒賓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台北:正中 1996
    35牟宗三(盧雪崑錄音整理) 《四因說演講錄》 台北:鵝湖 1997
    36盧國龍 《道教哲學》 北京:華夏 1997
    37何建明 《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 武漢:華中師範 1997
    38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台北:商務 1997
    39黃俊傑 《孟學思想史論》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 1997
    40葉海煙 《老莊哲學新論》 台北:文津 1997
    41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台北:文津 1997
    42劉韶軍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聖祖御點批評》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3吳汝鈞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 台北:商務 1997.1
    44張運華 《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 長春:吉林教育 1998.12
    45莊耀郎 《郭象玄學》 台北:里仁 1998.3
    46余敦康 《中國哲學史論集》 審陽:遼寧大學 1998.3
    47蔡忠道 《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 台北:文津 2000.6
    48鄭志明編 《道教文化的精華》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中心 2000.7
    49蒙文通 《道書輯校十種》 成都:巴蜀 2001
    50劉固盛 《宋元老學研究》 四川:巴蜀 2001
    51高晨陽 《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 山東:齊魯 2001.1
    52龔鵬程 《唐代思潮》上、下 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1.6
    53呂錫琛 《道家道教與古代中國政治》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54熊鐵基等 《二十世紀中國老學史》 福州:福建人民 2002
    55李申 《中國儒教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56強昱 《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57陳鼓應編 《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 北京:三聯 2002
    58董恩林 《唐代老學 : 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2
    59陳鼓應 《道家易學建構》 台北:商務 2003
    60李大華 《隋唐道家與道教》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
    61董恩林 《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 山東:齊魯書社 2003
    62戴璉璋 《玄智、玄理及文化發展》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3
    63尹志華 《北宋《老子》注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2004
    64張成權 《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6
    65李剛 《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 成都:巴蜀書社 2005.1

    四、期刊論文 [依出版年代排序]
    1李斌城 〈唐代佛道之爭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 1981.2
    2砂山稔 〈《靈寶度人經》四注劄記〉 《世界宗教研究》 1984.2
    3張澤洪 〈唐代長安道教〉 《世界宗教研究》 1988.3
    4王志忠 〈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與佛教中道觀〉 《宗教學研究》 1989.1~2
    5李大華 〈略論隋唐老莊學〉 《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 1991
    6胡孚琛 〈唐代道教流派概說〉 《中國道教》 1991.3
    7李明友 〈《廣弘明集》與隋唐初期的佛道爭論〉 《宗教學研究》 四川:四川大學 1992.2
    8李申 〈唐代的《老子》注疏〉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 1992.8
    9李申 〈唐代道教對佛教教義的吸收〉 《宗教學研究》 四川:四川大學 1993.1
    10盧國龍 〈孫登托重玄以寄宗的思想根源〉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 1994.3
    11李剛 〈唐太宗與道教〉 《晉陽學刊》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 1994.5
    12李大華 〈道教重玄哲學論〉 《哲學研究》 廣州: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所 1994.9
    13李剛 〈道教哲學與中國哲學〉 《宗教哲學》1:4 台灣 1995.1
    14張成權 〈重玄學:超越魏晉玄學的道家哲學〉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合肥:聯合大學中文系 1995.2
    15張廣保 〈論中唐道教心性之學--兼與儒、禪心性論會通〉 《宗教哲學》 台灣 1995.4
    16李剛 〈道教老學重玄學派〉 《宗教學研究》 四川:四川大學 1996.1
    17李剛 〈成玄英論三一〉 《宗教學研究》 1996.4
    18莊耀郎 〈莊子逍遙遊與向郭注之義理形態辨析〉 《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1997
    19李養正 〈試論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系〉 《宗教學研究》 中國道教學院,道教文化研究所 1997.2
    20李剛 〈《道教義樞》論本跡與體用〉 《江西社會科學》 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1997.8
    21莊耀郎 〈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 《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 台灣師大國研所1998 1998
    22李剛 〈唐高祖創業与道教圖讖〉 《宗教學研究》 四川聯大宗教學研究所. 1998.3
    23李剛 〈論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生命哲學的分化發展〉 《宗教哲學》卷14 台灣 1998.4
    24文睿 〈論李榮體味虛靜的重玄美學思想〉 《宗教學研究》 四川大學哲學系 2000.1
    25劉固盛 〈《老子》哲學思想解釋的三次突破〉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湖北:武漢 2000.1
    26崔珍皙 〈重玄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 《哲學雜誌》 2000.1
    27陳進國 〈道家與道教的理身理國思想──先秦至唐的歷史考察〉 《宗教學研究》 2000.2
    28宋開之 〈道教重玄思想建構及其文化意義〉 《中國道教》 2000.4
    29戴璉璋 〈玄與重玄──依據成玄英思想探討玄學之與道教〉 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儒釋道三教關係研討會 2000.12
    30張志芳 〈論道教重玄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論體系〉 《青海社會科學》 南京大學哲學系 2001.2
    31董恩林 〈論重玄學的內涵與源流〉 《中國哲學》 北京:論文資料複印社 2002.1
    32若水 〈本體的解構與重建----唐代道教重玄學發展探微〉 《社會科學戰線》 吉林:社會科學學會 2002.5
    33湯一介 〈南北朝佛學對道家重玄學建立的意義〉 《中國思想與外來文化》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2.5
    34李剛 〈道教重玄學之界定及其所討論主要課題〉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 北京:三聯書局 2002.6
    35李大華 〈重玄學說的理論傾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 北京:三聯書局 2002.6
    36胡興榮 〈成玄英《老子義疏》的重玄思想〉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 北京:三聯書局 2002.6
    37胡興榮 〈李榮《老子注》的重玄思想〉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 北京:三聯書局 2002.6
    38強昱 〈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 北京:三聯書局 2002.6
    39周雅清 〈成玄英的思維方式〉 《鵝湖月刊》 台北:鵝湖出版社 2002.8
    40顧春 〈唐代道教重玄學對道體的解構與心體的建構〉 《宗教學研究》 四川:四川大學 2002.12
    41康中乾 〈成玄英「重玄論」的道教思想〉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 陜西:陝西師範大學 2003.3
    42周大興 〈玄與重玄:孫盛的《老子》詮釋〉 《哲學與[文化》 台北:輔仁大學 2003.4
    43周雅清 〈成玄英的天道論〉 《中國學術年刊》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2003.6
    44周雅清 〈成玄英的思維方式及其疏解語言詮表上的特色〉 《孔孟學報》第八十一卷 台北:孔孟雜誌社 2003.9
    45鄭燦山 〈初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儒佛會通〉 《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華梵大學 2003.9
    46張敬梅 〈從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變〉 《宗教學研究》 山東大學哲學系 2004.1
    47張禹鴻 〈唐玄宗御注《老子》理國論析探〉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十一期 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 2004.6
    48張禹鴻 〈唐玄宗《老子》注疏「妙本」義蘊發微〉 《東方人文》第三卷第三期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4.9
    49李剛 〈道教生命哲學的特性〉 《江西社會科學》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 2004.9
    50陸建華 〈老子仁學略論〉 《孔孟月刊》第四十三卷三期 台北:孔孟雜誌社 2004.11
    51林安梧 〈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論「存在場域」、「生命養護」兼及於「意義治療」〉 《鵝湖雜誌》第三十卷六期 台北:鵝湖雜誌社 2004.12
    52莊耀郎 〈魏晉玄學影響論〉 《六朝學刊》 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2004.12

    五、學位論文 [依出版年代排序]
    1顏國明 《魏晉儒道會通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1
    2莊耀郎先生 《原氣》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3莊耀郎先生 《王弼玄學》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
    4羅月華 《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研究》\ 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1997
    5金貞姬 《論道家式的形而上學》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9
    6晏啟瑛 《李榮注老研究》 台北: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7江佳蒨 《《老子河上公注》思想考察》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8鄭燦山 《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2001
    9周雅清 《成玄英思想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10張憲生 《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 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
    11許嫚真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