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琪庭 |
---|---|
論文名稱: |
香港僑資與台灣紡織業(1951-65) |
指導教授: | 林滿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紡織業 、僑資 、華僑 、產業發展 、僑外資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旨在了解1965年之前台灣紡織業最重要外資—香港僑資,在台灣紡織業發展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此時香港僑資扮演的角色大致有三:
首先,1950年韓戰爆發,香港政經局勢隨之陷入動盪不安,為了尋求有利和安全的投資環境,一些香港華僑選擇到台灣投資設廠。當時台灣紡織業正值草創時期,雖然在政府的高度保護和大陸資本的移入等因素下有驚人的發展,但內部卻也出現諸如多數工廠設備老舊簡陋而生產規模過小、因缺乏專業技術使部份產業無法開展等問題。香港華僑來台投資一方面為台灣帶來紡織業需要的專業技術,另一方面,在國內普遍因缺乏資金而生產設備簡陋不全的情況下,這些僑廠生產規模於同業中名列前茅,有助提升台灣紡織業發展的體質。
再者,政府遷台後,由於通貨膨脹和外匯短缺等問題嚴重,政府當局採取嚴格的外匯貿易管制措施以有效支配外匯。當時台灣所有進口物資分為許可進口、暫停進口和禁止進口三類進行管制,人造纖維例如人造絲、人造棉和尼龍絲等均被列入管制進口類物資。因為國內所需人造纖維大多仰賴進口,在被列入管制進口類物資下,紡織業者常苦於無法取得所需的生產原料。華僑回國投資相關條例賦予僑資得不輸入現金,改以機器設備、原料、出售物資等各種物資的形式輸入,且僑資輸入這些物資時不受管制和禁止進口類物資的分類限制(出售物資的規定除外,時有變化)。國內紡織業者看準這點遂與華僑合作,利用華僑來台投資之名義申請輸入人造纖維,解決自身生產原料不足的問題。僑資輸入原料雖解決國內紡織業者缺乏生產原料的問題,但因華僑輸入這類物資可能妨礙國內相關利益團體的獲利,因此有關華僑輸入原料引起的爭議屢見不鮮;此外,這些管制或禁止進口類物資在國內市場利潤很高,於是也出現一些國內人士與華僑合謀舞弊的情形。
最後,台灣外銷成衣業發展之初因紡織染整等技術不佳、不諳國際市場流行趨勢以及沒有自己的外銷管道等原因,一直受制於日商,成衣外銷業務無法自行開展。1950年代末開始香港出口紡織品遭英、美等國設配額限制,香港紡織業者開始向沒有配額限制的地區投資設廠,這啟動香港僑資來台設立外銷成衣業的開端。因為香港紡織染整等技術較台灣進步、外銷經驗和網絡豐富、又熟悉國際市場的流行趨勢,這些香港僑廠來台後不僅協助台灣改善紡織染整等技術和拓展成衣外銷管道,另外因香港商人深諳國際市場的流行趨勢,他們在台投資生產的產品因此成為國內企業設廠生產時的參考和模仿。
壹、檔案、政府出版品
一、檔案
(一) 中研院近史所藏
1.外交部檔案
檔號:464.1/0003,冊名:華僑及外人投資案(資料)。
檔號:430.4/0006,冊名:外人及華僑來台投資。
檔號:430.4/0016,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24,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28,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31,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37,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44,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45,冊名:外國人及華僑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48,冊名:外國人及華僑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62,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64,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74,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085,冊名:外國人及華僑投資事件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
檔號:430.4/0102,冊名:華僑投資審議綜合意見。
檔號:430.4/0104,冊名:華僑投資審議綜合意見。
2.生管會檔
館藏號:49-04-07-003-019,〈富華織造廠遷台生產〉。
館藏號:49-04-07-001-004,〈各民營工業申請遷台設廠〉。
3. 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檔案
館藏號:50-324-026,〈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324次會議〉。
館藏號:50-624-035、50-624-038、50-624-039,〈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624次會議〉。
館藏號:50-630-047、50-630-033,〈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630次會議〉。
館藏號:50-631-035,〈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631次會議〉。
4.經合會檔案
館藏號:36-19-001-007,《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
館藏號:36-19-001-011,《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
館藏號:36-19-001-012,《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
(二)國史館藏
1.外交部檔案
目錄號/案卷號:172-3/0700-3,冊名: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會議記錄。
目錄號/案卷號:172-3/0700-4 ,冊名: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會議記錄。
目錄號/案卷號:172-3/0700-10,冊名: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會議記錄。
目錄號/案卷號:172-3/0700-18,冊名:經濟部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審議委員會會議記錄。
目錄號/案卷號:172-4/1380,冊名:便利僑胞返國投資。
目錄號/案卷號:172-4/1381,冊名:華僑回國投資。
目錄號/案卷號:172-8/1278,冊名:僑民返國投資。
目錄號/案卷號:172-8/1280,冊名:發展華僑經濟增進對台貿易。
目錄號/案卷號:110/0029, 檔號:3813,冊名:促進僑資運用。
2.行政院經建會檔
目錄號/案卷號:110/078-3,冊名:外人及華僑投資。
目錄號/案卷號:110/078-4,冊名:外人及華僑投資。
目錄號/案卷號:110/0027,檔號:3801,冊名:外華投資。
目錄號/案卷號:110/0029,檔號一:3813,冊名:促進僑資運用。
目錄號/案卷號:110/0078,檔號:15,冊名:外人及華僑投資。
二、政府出版品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中華民國歷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技術合作、對外投資、對外技術合作、對大陸間接投資統計年報》,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1995。
僑務委員會編印,《僑生回國升學教育之研究》,台北:編者自印,1982。
僑務25年編輯委員會,《僑務25年》,台北:海外出版社,1957。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編印,《華僑回國投資的現況與展望》,台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編印,1960。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華僑志 總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78。
中華民國僑資協進會編,《中華民國僑資事業協進會概況》,台北:僑資會印行,1967。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中國國民黨在海外:海外黨務發展史料初稿彙編(上篇)》,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自由中國工商人物誌》,台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55。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編印,《中華民國工商人物志》,台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63。
中華民國人士錄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士錄》,台北:中國科學公司,1953。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資料室編,《台灣工商名人錄》,北京:時事,1988。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地區政商名人錄》,台北: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中華民國企業名人錄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企業名人錄》,台北:哈佛企管,1978。
自由中國工商業概覽編輯委員會,《自由中國工商業概覽》,台北:大地出版社,1955。
熊啟放,《自由中國工礦建設》,台北:大同書局,1960。
陳先輝,《自由中國工業要覽》,台北:亞洲經濟出版社,1957。
中央日報社,《中華民國之經濟建設》,台北:中央日報社,1958。
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民國紡織工業年鑑》,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1985。
高越天,《工商協進二十年》,台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71。
行政院外匯貿易委員會編,《外貿會十四年》,台北:行政院外匯貿易委員會,1969。
貳、專書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台北:國史館,1997。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概論》,福建:廈門大學,1988。
黃紹倫著,張秀莉譯,《移民企業家—香港的上海工業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賡武主編 ,《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8,上冊。
盧受采、盧冬青,《香港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2002。
薛鳳旋,《香港工業:政策、企業特點及前景》,香港:香港大學,1989。
雷震,《雷震全集 第一個十年(三)雷震日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葛中平、董寧祥主編,《上海新光內衣染織廠五十五年(1933-1988)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
定治中,《僑資與祖國》,台北:作者自印,1986。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
劉鳳文,《外匯貿易政策與貿易擴張》,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谷浦孝雄編,《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賴金城,《台灣經濟國際化與海外華人》,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Edward Szczepanik. The Economic Growth of Hong Ko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Steve Tsang. 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New York: I.B. Tauris. 2004.
參、期刊論文
瞿宛文,〈重看台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19:1(台北:2008.3)。
林忠正,〈台灣近百年的產業發展—以紡織業為例〉, 《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
黃麗珠,〈從產銷關係探討1960年代台灣人纖成衣工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22 (台北:1997)。
黃麗珠,〈台灣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與特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9(台北:1995)。
李道緝,〈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39-47年)的僑務工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桃園:2007.7)。
作者不詳,〈台灣之成衣輸出業〉,《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7:4(1971.10)。
謝國興,〈產業調整與企業經營:光復以來的台灣紡織業〉,收錄於《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 第17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5.5)。
謝國興,〈1949年前後來台的上海商人〉,《台灣史研究》,15:1(2008.3)。
行政院僑委會編,〈條件優越 前途光明 核准者十四家〉,《僑務月報》,1:2(1952.8)。
行政院僑委會編,〈香港工商考察團抵台〉,《僑務月報》,11(1953.5)。
行政院僑委會編,〈東方衣帽廠〉,《僑務月報》,31(1955.1)。
行政院僑委會編,〈香港僑資廠商共九家 經政府批准來台設廠〉,《僑務月報》,5(1952.11)。
行政院僑委會編印,〈新光內衣公司〉,《僑務月報》,31(1955.1)。
行政院僑委會編,〈中華民國僑資生產事業促進會成立大會誌盛〉,《僑務月報》,27(1954.9.30)。
本刊記者,〈大美絲織廠〉,《僑資會訊》,8:9、10(1962.10)。
本刊記者,〈曉光織造廠股份有限公司〉,《僑資會訊》,9:12(1963.12)。
作者不詳,〈台灣絲織工業最近概況〉,《紡織界》,54(1954.9)。
李潤海,〈一年來的毛紡織工業〉,《紡織界》,58(1955.01.10)。
作者不詳,〈最近紡織要聞彙編〉,《紡織界》,9(1952.7)。
黃東之,〈台灣之毛紡織工業〉,《台灣銀行季刊》,8:2 (1956.6)。
黃東之,〈台灣之紡織工業〉,《台灣銀行季刊》,5:3 (1952.12)。
林泰山,〈台灣地區之外國資本與對外貿易結構〉,《台灣銀行季刊》,31:4(1980.12)。
周文,〈台灣外銷紡織品銷售分析〉,《台灣銀行季刊》,24:1(1973.3)。
劉敏誠,〈台灣僑外資事業與經濟發展〉,《台灣銀行季刊》,22:4(1971.12)。
薛琦,<我國外資廠商出口傾向的研究>,《台北市銀行》9:11(1978.11)。
定治中,〈華僑回國投資條例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華僑問題論文集 二十六輯》(台北:中國僑政學會編印,1979)。
陳霞洲,〈僑資輸入情況的分析〉,《中國經濟》,183(1965.12)。
作者不詳,〈香港工商業極度不景氣,游資紛紛向外流往南洋一帶〉,《中國經濟月刊》,21(1952.6)。
陳善鳴,〈台灣之人造纖維〉,收錄於《台灣之新興工業》,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林為信,〈台灣歷年紡織品輸出入概況〉,《台灣經濟金融月刊》,4:6 (1968.9)。
楊曉泉,〈關於自備外匯問題的探討〉,《台灣經濟月刊》,15:3 (1956.9)。
呂士炎,〈外匯制度改革後的工業原料外匯問題〉,《台灣經濟月刊》,18:5 (1958.5)。
呂士炎、黃興,〈民營工業原料器材外匯核配的檢討〉,《台灣經濟月刊》,24:1(1961.1)。
呂士炎,〈近年來工業原料外匯核配的檢討〉,《台灣經濟月刊》,16:1(1957.1)。
僑委會第三處編印,〈香港僑匯變化概述〉,《華僑經濟參考資料》,226(1965.5)。
僑委會第三處編印,〈香港成衣工業的成長〉,《華僑經濟參考資料》,231(1965.7)。
僑委會第三處編印,〈美英限制進口下香港紡織業情形〉,《華僑經濟參考資料》,160 (1962.8)。
僑委會第三處編印,〈香港棉織業遭受限額輸出〉,《華僑經濟參考資料》,153(1962.4)。
僑務委員會第三處編印,〈香港工業資金南移的趨勢〉,《華僑經濟參考資料》,202(1964.5)。
本刊記者,〈台灣與香港工業條件之比較〉,《工商論壇》,49(1959.8)。
本刊記者,〈人造棉紡業前途樂觀〉,《工商論壇》,51(1959.10)。
作者不詳,〈香港工商業環境簡報〉,《自由中國之工業》,11:1(1959.1)。
夏期岳,〈泛論鼓勵僑胞回國投資〉,《自由中國之工業》,3:6(1955.6)。
孟祥瀚,〈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政府遷台初期的經濟發展,1949-1953年〉,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台北:2000)。
李君星,〈經安會與台灣工業的發展(民42-47年)〉,文化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台北:1995)。
許馨燕,〈華僑在台投資之檢討,1952-89年〉,暨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南投:2004)。
Steven Phillips, “Nationalist Policies and Huaqiao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Cold War,”,汪榮祖主編,《地方史研究集》(嘉義: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2007)。
Man-houng Lin,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A New Boundary for Taiwanese People and Taiwanese Mone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 Asian Histor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8 Dec. 2004, Academia Sinica, Taipei.
肆、報紙(依時間順序排列)
〈由於本省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外商及僑胞工廠申請遷臺漸增多 一年來經核准十 二家〉,《聯合報》(台北),1952年8月10日,3版。
〈香港僑商參展團定十日來臺北 一行計廿四人〉,《 聯合報》(台北),1952年10月8日,1版。
〈香港工業界訪問團昨抵達台北 籌備在台設立分廠協助祖國經濟自足〉,《聯合報》(台北),1952年10月20日,1版。
〈新光廠進口府綢 引起同業間爭議〉,《聯合報》(台北),1953年12月22日,5版。
〈新光公司進口府綢案 經濟部徐次長 說明核准經過〉,《聯合報》(台北),1954年1月9日,5版。
〈華僑投資案 昨通過六起〉,《聯合報》(台北),1956年1月12日,4版。
〈加工樹脂人造棉 到處風行凡立丁〉,《聯合報》(台北),1956年5月6日,4版。
〈遷台華僑工廠簡介〉,《 聯合報 》(台北),1956年10月25日,6版。
〈香港二僑商回國投資辦紡織廠〉,《聯合報》(台北),1959年12月29日,5版。
〈港商來台設製衣廠 聯新公司 七月開工〉,《聯合報》(台北),1960年6月3日,5版。
〈經濟漫談 製衣廠的投資〉,《聯合報》(台北),1960年6月5日,5版。
〈美國限制香港棉織品進口 形勢發展更惡化〉,《聯合報》(台北),1962年4月4日,2版。
〈益新紡織公司 二次擴建完成〉,《聯合報》(台北),1962年8月10日,5版。
〈假出口案新高潮 檢警官員涉嫌受賄 四人被扣偵辦 朱逸民已供出全部案情 檢察官王鎮等迄仍否認〉,《聯合報》(台北),1963年4月2日,2版。
〈尼龍、白布假出口 案情已告大白 另有一批鋼筋出口 專案小組劃上問號〉,《聯合報》(台北),1963年4月27日,3版。
〈假出口案第一幕 24人被起訴 虛報出口冒領退稅真真假假有有無無〉,《聯合報》(台北),1963年5月11日,3版。
〈冒充僑資進口案 被告十一人 分別提公訴〉,《聯合報》(台北),1964年3月8日,3版。
〈尼龍絲假出口案 北市兩家公司 九人被判徒刑〉,《聯合報》(台北),1964年3月27日,3版。
〈僑資設飛騰公司 製各式毛衣外銷〉,《聯合報》(台北),1964年5月10日,5版。
〈中本與僑商合資 創中聯針織廠 製羊毛衫手套等外銷〉,《聯合報》(台北),1964年10月28日,5版。
〈僑資來台設廠 製手套外銷〉,《聯合報》(台北),1964年11月20日,5版。
〈印尼客戶詢價 洽購棉紗約三千件 申一公司已與印商簽約成交一批〉,《經濟日報》,1968年6月23日,3版。
〈國產蚊帳窗簾布等 馬拉威需要甚殷〉,《經濟日報》(台北),1969年6月26日,4版。
〈首創悅新益新紡廠 再建嘉新水泥公司〉,《經濟日報》(台北),1969年10月6日,4版。
〈運通製衣公司 新建廠房竣工 年產成衣一百萬打〉,《經濟日報》(台北),1969年11月10日,5版。
〈旅港企業家董之英捐250萬美元 設董氏健康基金會〉,《聯合報》(台北),1984年2月18日,3版。
〈各行各業 笑淚交織中迎向大未來 紡織業孕育大型企業功臣〉,《經濟日報》(台北),1997年4月20日,4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