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敏芳
論文名稱: 左傳女子的資鑑意涵
指導教授: 劉正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春秋左傳正名思想列女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3下載:1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禮記‧經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指出「屬辭比事」是研究《春秋》的不二法門。《莊子‧天下》云:「《春秋》以道名分。」指出「正名定分」是《春秋》的核心思想。孔子作《春秋》,志在「正名定分」,劉師正浩曰:「褒貶只是夫子用以戒勸弟子的手段,不是終極目標。夫子據以褒貶的準繩,就是依之則榮、違之則辱的人倫大道;務使世人明此大道,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其止,才是孔子作《春秋》的終極目標與大義所在。」所以,本論文的寫作,欲採用「屬辭比事」法探究《春秋》的大義。
    論文第一章為研究動機。前人對於《左傳》女子的研究,多著眼於藝術形象,或是探討春秋時代婚姻情況。筆者以為《春秋》是一部正名定分之作,不論是君主、大臣,甚至是女子的作為,都應有其資鑑意涵。如《史記‧外戚世家》云:「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指出君主需要后妃協助治理國家。又如《後漢書》所云:「賢妃助國君之政,哲婦隆家人之道。」同樣認為賢婦哲妃可以興國隆家。而歷來多將夏姬、棠姜等女子視為紅顏禍水,這些女子本身雖不守名分,然而將過錯全推諉於女子,是否得當?實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以釐清事件原貌,彰顯《春秋》以道名分的意涵。
    就程發軔先生《春秋人譜》的統計,女子約有一百六十八人,但是有的《春秋》和《左傳》只是提及人名,交待身分,作為敍事開端;有的一語帶過,沒有其詳細論述;擇左氏作具體論述其言行舉止者三十四人,進行研究。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參照劉向《古列女傳‧目錄》加以分類。劉向《古列女傳》是第一本專為婦女所立的傳記,將古到西漢,上至后妃,下及民女,女子一百餘人,依其才德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和孽嬖七類。筆者採其分類,將見於《春秋》經、傳之女子三十四人,分為賢明、仁智、節義和孽嬖四章論述。因劉向〈貞順傳〉特別標榜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的節操,是他受其時代思想所囿,未敢苟同,故將知禮守節的女子列入〈節義傳〉。由於三十四人中只有衛國定姜劉向原列於〈母儀傳〉中,為求章節均勻,筆者從其品德,併於〈仁智傳〉。此外,此三十四人沒有可列於〈辯通傳〉者,所以省略不論。每章之中,再按時代先後,依序排列。找出所有關各人《經》、《傳》之文,探求事情始末,然後梳理經義,評論這些女子的作為,彰顯女子應守的本分,以收懲惡勸善之效。
    本論文第二章為賢明傳,列秦穆姬、趙衰妻和齊姜三人。秦穆姬以死勸諫秦穆公,謹守夫人名分,致力於維護秦、晉兩國友好關係。齊姜捨下兒女私情,勸丈夫早圖大業。晉國趙衰妻,要求丈夫迎回叔隗,且賞識叔隗之子趙盾的才幹,將嫡子之位讓於趙盾。趙衰妻謹守妻子名分,規勸丈夫;能以家族為重,不計名分讓賢趙盾,實是不可多得的賢女子。三人咸曉事理,賢明有禮,謹守本分,相夫匡國。
    第三章為仁智傳,列楚武王夫人鄧曼、許穆夫人、曹國大夫僖負羈妻、衛定公夫人定姜、晉國大夫伯宗妻、齊靈公妾仲子、晉國大夫叔向母親和秦桓夫人,探析這些女子如何運用智慧,消弭禍亂。
    鄧曼規勸楚武王,定姜勸諫定公,二人是安邦定國的賢妃。許穆夫人雖出嫁於許,然不忘自己是衛國之女,故竭忠盡智救衛危亡。而曹大夫僖負羈妻與晉大夫伯宗妻,二人雖為女子,但是能通明政治事理,規勸丈夫,使之避難遠禍,為賢妻之典範。叔向母識見深遠,洞悉禍患於未發。而秦桓夫人深明大義,阻止兄弟相殘,此八人皆有仁智,且謹守名分,符合《春秋》「正名」之旨。
    第四章為節義傳,列舉楚國的息媯、晉國的懷嬴、齊國的辟司徒妻、宋國的共姬、魯國的施氏婦、齊國杞梁妻和楚國季芈和晉文公妻季隗,探論這些女子在面臨困境時,是否能如其名分,依禮而行。
    息媯、懷嬴和施孝婦皆因政治因素而再嫁,然而息媯不對楚王言,表達內心的沉痛;且能以禮自守,婉拒子元的蠱惑。懷嬴能審度名分,顧全人妻和人子之責,處理得宜。施氏婦更是為了顧全大局,含辱改嫁;且能明辨是非,誓不再為施孝叔妻,節操感人。
    共姬和季芈二人同樣面臨名節和生死的抉擇,而共姬不能審察名分,誤行女道,又不能通權達變,以致身亡。然除此之外,共姬一生守禮,實值得嘉許。而季芈審度局勢於先,恪守禮法於後,保全生命與名節,處理得宜。至於辟司徒和杞梁妻,二人地位雖不高,卻明白禮法,足見春秋時期崇禮的風尚。另外,季隗不嫁以待重耳,也是以禮自守。綜上所述,息媯等人在面臨困厄,皆能審度名分,依禮而行,所以將此八人列入節義之列。
    第五章為孽嬖傳,列舉劉向已論宣姜、文姜、哀姜、驪姬、穆姜、夏姬、聲孟子、棠姜、南子和孔伯姬,再增列武姜、出姜、敬嬴、趙莊姬和欒祁、宋平公夫人棄,從她們乖違的言行中,探究《春秋》「懲惡勸善」之道。
    此章所論女子十五人,皆因違禮犯分,而禍及家國,實應引以為鑑。淫行和奪位是這些女子的共罪,然而從魯國文姜開始,《左傳》首記淫行,惡其失禮,自此之後,上至國君與夫人,下至大夫妻與家臣,亂倫淫行層出不窮。宣姜首有奪權惡行,此後熒惑國君,殺嫡立庶之事,亦是罄竹難書。衛宣公等人,或與女子縱淫,或嬖愛女子,或聽信讒言,以致禍起蕭牆,亦是罪無可逭,不可只一味譴責引起禍害的女子。
    第六章結論。女子的資鑑意涵是孔夫子藉由《春秋》表彰謹守本分,具有德行、智慧或恪守禮法的賢妃哲婦,懲戒淫行失禮或處心奪權而不守名分的女子,以及縱女成惡的男子。希望經由《春秋》的懲惡勸善之道,人人能依其名,盡其職分,達到理想世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限與進路 7 第二章 賢明傳 9 第一節 賢而有義的秦穆姬 9 一、憂心母家 10 二、解救晉侯 10 第二節 勸夫立業的齊姜 14 一、季隗待夫 14 二、齊姜勸夫 15 第三節 知禮謙讓的趙姬 18 一、迎女讓賢 19 二、趙衰謙讓 20 第三章 仁智傳 23 第一節 識人知命的鄧曼 23 一、評論屈瑕 23 二、勸諫楚王 24 第二節 賦詩救衛的許穆夫人 25 第三節 洞察時局的僖負羈妻 28 第四節 匡夫教子的衛定姜 29 一、勸諫定公 29 二、評論太子 30 三、與謀軍事 31 四、責備獻公 33 第五節 預知禍難的伯宗妻 36 第六節 謙遜守分的仲子 40 第七節 知人論禍的叔向母 43 一、評叔虎母 43 二、論夏姬 44 第八節 不偏不袒的秦桓夫人 47 第四章 節義傳 49 第一節 謹守禮義的息媯 49 一、息蔡之爭 49 二、息媯不語 49 三、息媯拒子元 50 第二節 處事得宜的懷嬴 51 一、懷嬴不從子圉逃歸 52 二、再嫁文公 53 第三節 進退有節的辟司徒妻 56 第四節 執禮守節的共姬 58 一、共姬出閣 58 二、共姬之卒 62 第五節 深明大義的施氏婦 65 第六節 知禮守禮的杞梁妻 66 第七節 知禮達變的季芈 68 第五章 孽嬖傳 71 第一節 偏愛三子的武姜 71 一、武姜偏愛,兄弟鬩牆 71 二、莊公母子和好如初 73 第二節 不守婦道的文姜 79 一、婚嫁失禮 80 二、生子命名 82 三、文姜淫泆 83 第三節 為子奪位的宣姜 90 一、謀害急子 90 二、昭伯烝宣姜 92 第四節 淫而亂國的哀姜 93 一、哀姜婚禮 94 二、哀姜亂國 96 三、哀姜喪禮 99 第五節 譖害大子的驪姬 100 一、驪姬奪位陰謀 100 二、申生艱難處境 101 三、驪姬逼死申生 104 四、晉國內亂 107 第六節 名實不副的出姜和敬嬴 110 一、出姜婚禮 110 二、敬嬴篡奪王位 112 第七節 辯而不德的穆姜 114 一、迎娶穆姜 114 二、穆姜嫁女 115 三、穆姜逐姒 116 四、私通僑如 116 五、立臧孫紇 120 六、反省己過 122 第八節 禍亂二國的夏姬 124 一、淫亂陳國 124 二、禍亂楚國 127 第九節 淫而滅族的趙莊姬 131 第十節 淫行亂國的聲孟子 132 一、欲通僑如 133 二、私通慶克 133 第十一節 淫而譖子的欒祁 136 第十二節 淫行失禮的棠姜 140 一、棠姜再嫁崔杼 140 二、齊侯私通棠姜 141 三、崔氏之滅 144 第十三節 嬖而奪位的宋平公夫人棄 145 第十四節 淫而亂國的南子與孔伯姬 147 一、南子 148 二、孔伯姬 152 第六章 結論 159 參 引 書 目 164

    一、古籍
    1. 【周】荀況撰,【唐】楊倞注 《荀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2.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管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3.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
    《史記》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3-244 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4.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漢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9-251 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5. 【漢】劉向 《古列女傳》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8 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6.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臺北市:洪業文化 1990年10月
    7. 【吳】韋昭注 《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8. 【南朝宋】范曄撰 《後漢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2-253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9. 【南朝梁】 劉勰 《文心雕龍注》 臺北市:明倫出版社 1971年2月
    10. 【宋】王質 《詩總聞》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11. 【宋】劉敞《春秋權衡》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12. 【宋】孫覺《春秋經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13. 【宋】胡安國 《胡氏春秋傳》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1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14. 【宋】呂東萊:《左氏博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2 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
    15. 【元】程端學 《春秋本義》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4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16. 【明】焦竑 《焦氏筆乘》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
    17. 【清】阮元校刻 《十三經注疏》 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1989年
    18. 【清】萬斯大撰,黃梨洲點定 《經學五書》,臺北市:廣文書局 1977年1月
    19. 【清】高士奇 《左傳紀事本末》,臺北市:里仁書局 1981年12月
    20. 【清】馬驌 《左傳事緯》,臺北市:廣文書局 1967年6月
    21. 【清】顧棟高輯,吳樹民、李解民點校 《春秋大事表》 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年6月。
    22. 【清】孫希旦 《禮記集解》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
    23. 【清】劉文淇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臺北市:明倫出版社 1970年9月
    24. 【清】俞樾 《群經平議‧卷二十五》 《續修四庫全書》第178冊 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25. 【清】焦循 《春秋左傳補述》 《續修四庫全書》第124冊 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26. 【清】魏源 《詩古微》 《續修四庫全書》第77冊 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27. 【清】沈欽韓 《春秋左氏傳補注》 《續修四庫全書》第124冊 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28. 【清】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 續修四庫全書》第124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29. 【清】李貽德 《春秋左氏傳賈服注輯述》 《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30. 【清】馮李驊 《左繡》 臺北市:文海出版社 1967年
    31. 【清】姜炳璋 《讀左補義》 臺北市:文海出版社 1967年
    32. 【清】林琴南 《左傳擷華》 臺北市:光文圖書公司 1957年
    33. 【清】郭慶藩 《莊子集釋》 臺北市:萬卷樓 1993年3月
    34. 【清】王國維《宋本觀堂集林》臺北市:世界書局 1961年3月
    35. 【清】抉經心世主人編《清儒春秋彙解》臺北市:鼎文書局 1972年
    36. 【清】王國維 《宋本觀堂集林》 臺北市:世界書局,1961年3月
    37. 【日】竹添光鴻 《左傳會箋》 臺北市:天工書局 1998年8月。

    二、近人專著(按作者筆劃排列)
    1. 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2. 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3. 余師培林,《詩經正詁》,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2月修訂二版。
    4. 吳闓生,《左傳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3月。
    5. 李振興、簡宗梧註譯:《新譯左氏博議》,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8月再版
    6. 沈玉成、劉寧,《左傳史學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
    7.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1984年4月第二次印行。
    8. 林師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9. 林師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10.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1988-1992和1993-199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11月、1999年5月、2002年4月),
    11.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73年11月11版。
    1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9月初版第十二次印刷。
    13. 張其淦,《左傳禮說》,臺北市:力行書局,1970年6月。
    14.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1991年。
    15. 張素卿,《敍事與解經》──《左傳》經解研究,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4月。
    16.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17.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2年。
    18.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4月。
    19.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9月。
    20.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之詩教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1月。
    21.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22.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開明書店,1947年4月再版。
    2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年7月修訂版。
    24. 楊寬,《西周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4月。
    25.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臺北市:大通書局,1971年5月。
    26.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27. 劉師正浩,《左海鉤沈》,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28. 劉師正浩,《兩漢諸子述左傳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9月二版。
    29. 劉師正浩,《周秦諸子述左傳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2月二版。
    30. 劉德漢,《東周婦女生活》,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
    31. 慶祝瑞安林景伊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慶祝林景伊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北市:政大國文研究所,1969年。
    32. 錢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學院,1989年。
    33.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
    34.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

    三、學位論文
    1. 劉師正浩:《太史公左氏春秋義述》,《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六號,1962年6月。
    2. 奚敏芳,《左傳賦詩引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5月。
    3. 沈恒春,《宗法制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5月。
    4. 張永伯,《左傳書卒條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5. 崔炳圭,《左傳人物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6.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7. 官翰玫,《左傳婦女形象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8. 蔡炯芳,《左傳中有關婦女婚姻的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年。
    9. 唐玉珍,《左傳、國語引易考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0. 曾淑雯,《左傳婦女言行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1年。
    11. 謝育娟,《從春秋五霸之事論《春秋》以道名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四、期刊論文
    1. 王初慶,〈左傳信鬼好巫──災異〉,《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五期,1986年6月,頁99-120。
    2. 陳筱芳:〈論《左傳》中的婦女群像〉(《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頁112-116。
    3. 簡宗梧:〈左傳屬辭比事的成就──以記晉惠公與晉文公為例〉(《東方雜誌》第21卷第10期,1988年4月)頁23-31。
    4. 李新霖,〈左傳原始禮意初探〉,《台北工傳學報》第二十三期,1990年3月,頁299-316。
    5. 黃翠芬:〈從《春秋》、《左傳》談孔子的正名思想〉(《國立編譯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頁41-55。
    6. 顧立三,〈左傳中之禮〉,《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一期,1994年1月,頁1-14。
    7. 劉師正浩:〈怎樣讀《春秋》和《左傳》〉(《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八期,2002年4月),頁1-15。
    8. 周淑舫:〈論《左傳》中所寫的正面女性人物〉(《中國文化月刊》2第262卷,2002年1月),頁18-35。
    9. 林秀蓉:〈孽嬖與賢妃──《左傳》人物性格刻劃舉隅〉(《中國語文》第86卷第5期,2000年5月),頁69-75。
    10. 蔡妙真:〈敍事與褒貶──以《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中的婦女敍事為例〉(《第四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7月),頁199-214。
    11. 劉師正浩:〈從齊桓公之事看「春秋以道名分」〉(《第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頁707-741。
    12. 周淑舫:〈論《左傳》中所寫的反面女性人物〉(《中國文化月刊》第283卷,2004年7月),頁47-67。
    13. 洪瓊芳:〈春秋時期女子的生命安頓──以《左傳》中與魯國有關的女性為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3年5月,)頁83-111。
    14. 劉師正浩:〈孔子作《春秋》考〉(收於《第一屆世界漢學中的春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1月),頁215-248。
    15. 陳惠齡:〈從《左傳》中的夏姬鏡像開展複調式多聲部的文化闡釋〉(《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12月),頁89-113。
    16. 劉師正浩:〈屬辭比事與《春秋》始隱考〉(《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3月,)頁1-4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