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盈彰 Ying-Cha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男性繼承家業之生涯選擇歷程敘事研究 Career Choice Process for a Male who is Considering Inheriting Family Career:A Narrative Research |
指導教授: |
金樹人
Jin, Shuh-R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繼承家業 、生涯選擇 、敘事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inherting family career, career choice, narrative resear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5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敘說,理解其生命主題和社會文化脈絡對男性繼承家業之生涯選擇的影響,並了解其敘説生命故事的歷程中,對未來生涯發展的期待與想法之改變。研究對象為一位正在經歷繼承家業之生涯選擇的成年男性,共進行10次總計16小時的訪談。研究方法採取敘事研究方法,並以「整體──內容」模式與Crossley(2000)敘事心理分析步驟,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研究參與者繼承家業生涯選擇歷程的生命主題為「學飛的風箏──尋找完整自我的長子之路」。而其生命主題的發展脈絡呈現出:
(1).早期生命經驗在整體故事脈絡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敘事基調與生命主題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影響。
(2).個人生命角色之間的交互影響,塑造個人獨特的生涯模式。
(3).生命主題的發展脈絡乃是尋求解決核心生存問題的過程。
2.影響研究參與者繼承家業之生涯選擇的社會文化脈絡分為「男人的肩膀千斤重」、「成為一個家的傳人──孝順」、和「『金仔子』的樣板戲」三大類,其內涵呈現出:
(1).重視「孝道」德行的價值觀
(2).「子承父業」的性別刻板印象
(3).「以考試為晉升之階」的生涯發展觀點
(4).「自我」活在社會文化脈絡所建構的各種角色之下
3.研究參與者經由敘說生命故事的過程產生之改變包括:「生命角色的覺察,讓生涯選擇從被動轉變為主動」;「重要事件發生喚起內在做自己的聲音與力量」;「讀書深造帶來衝破長子角色束縛的信心與力量」;「發現父親是『做自己』的楷模與支持力量」;「對家族的認同帶來追求自由的支持與允許」。其中影響改變的因素包括:
(1).敘說過程中的共構與解構,對舊故事產生視框的改變,獲得不同的意義理解,並重新建構新的故事。
(2).敘說過程中,說出更多被忽略和遺忘的故事,帶來新的意義。
(3).藉由敘說的過程產生新的洞察,是未來生涯發展的力量與立足點。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討論,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及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s of career themes of the narrator, who is considering inheriting family career, and how the culture and the society influence him to make the decision. Furthermore, the changes of his expectation on his ideal career in the future also reflected during the interview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one young male, who is 25 years old. There are ten interviews, sixteen hours in total. The methodologies thesis is narrative research. The narrative interview data is analyzed with the holistic-content method. Several finding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1.The career theme of the narrator, who is considering to inheriting family career, is “To find a complete self in the process of indentifying himself with the role of eldest son”.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development contexts are as follows: (1) Early experiences during his childhoo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s of career themes, and the experiences have powerful influence in shaping his narrative tone. (2) The reciprocal effects among his personal life roles mold his career pattern. (3) The development contexts of career themes are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resolutions to essential living problems.
2.These influences from social contexts are: “Male’s obligation towards families”, “Being a son with filial piety, he must become the successor of the family career”, “If other eldest sons can do it, you have to do it, too!”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these are as follows: (1) Filial piety is extremely emphasized. (2) The stereotype of gender role: The successors of a family must be sons. (3) Pursuing diploma would be the only family approved alternative. (4) “Self” is confined to life roles construct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expectations.
3.His expectation of ideal career in the future was changed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sixteen-hour interview, the narrator gradually reconstructed his original viewpoint of being a successor into new one. Undertaking the family career is acceptable and even could be more meaningful than he had expected. (2) The long forgotten and neglected family history had the chance to be discussed and rediscovered. The narrator even got the chance to identify himself with the family spirit. (3)Through narration, people could get new insights. And these are anchor points and energies f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narration is like an initiation empowers the narrator to have more confidence to follow his own will and in the meantime not to violate his social and cultural roles in a family.
王梅霞 (2003)。性別意向與社會建構:一個人類學的研究途徑。婦研縱橫,67,55-60。
王叢桂 (2002)。影響工作價值觀傳遞之因素:男性中小企業主及一般職業工作者子女之比較。應用心理研究,14,117-150。
田秀蘭 (1998)。男女大學生生涯阻隔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1),133-148。
朱蘭慧 (2003)。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應用心理研究,17,85-119。
余德慧 (1987)。中國人心底的故事。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2-4。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坤池 (1986)。國內家族企業接棒人培育之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 (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4。
李美枝、鍾秋玉 (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0。
林美珠 (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邱珍琬 (2004)。大學生眼中的父親形象-以一次焦點團體討論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6,69-108。
金樹人 (2003)。我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6,76-79。
金樹人 (2004)。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效果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台北:中央研究院,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
金樹人 (2007)。生涯諮詢與輔導。北京:高等教育。
胡幼慧 (2005)。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59-170。台北:巨流。
范揚富 (1986)。家族企業管理承續之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 (1991)。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台北:張老師文化。
翁開誠 (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26,261-274。
張小鳳(2003)。家族主義認同與接班行為—個人生涯選擇模式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畢恆達 (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洪文龍 (2004)。男性研究與男性主義。婦研縱橫,70,43-47。
莊耀嘉,楊國樞 (1997)。角色規範和認知結構。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281-338。台北:桂冠圖書。
許士軍,陳光中 (1989)。「台灣家族企業發展與家族結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會專題研究。
許育光 (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維素 (1998)。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佑任 (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陳佩錦 (2005)。盔甲內的男人:三位中年男性的生命故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君 (1996)。家族企業繼任與組織、策略變革及其績效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陳泰和 (2000)。台灣家族企業接班人選擇因素之研究-以『交易成本』、『信賴機制』、『網絡關係』之觀點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英慈 (2004)。成年男性喪失父(母)親之哀傷經驗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淑瑜 (2002)。華人家庭孩子問題產生觀點與治療介入觀點--與結構家庭治療的對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 (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149-192。台北:遠流。
黃光國 (1995)。知識與行動:中國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學詮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 (1999)。華人的企業文化與生産力。應用心理研究,1,163-185。
黃汝斈 (2005)。台灣百年老店接班人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分析—以老雪花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瓊貞 (2003)。泰山企業發展史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囇莉 (2000)。是盟友還是對手?男性研究vs.女性主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5-27。
楊國樞 (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與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87-14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國樞 (1998)。家族化歷程、泛家族主義及組織管理,海峽兩岸之組織與管理。台北:遠流。
楊國樞、葉光輝 (1991)。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193-260。台北:遠流。
楊淑涵 (2002)。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明華,楊國樞 (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169-225。
葉銀華 (2004)。「創業家族的傳承與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證」,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葉光輝 (1997)。台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載於張苙雲等主編,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葉光輝 (1998)。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9,53-117。
葉光輝 (2005)。華人孝道的心理與行為。載於楊國樞、楊中芳、黃光國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第9章,293-330。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劉惠琴 (2002)。性別與心理學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16,83-108。
劉惠琴 (2003)。進步男性雖多,女性仍需多努力。應用心理研究,18,35-37。
鄭伯壎 (1998)。家族主義與領導行為。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365-407。台北市:遠流。
操禮芹 (1993)。台灣大型家族企業接班過程的網絡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承桂 (1992)。台灣家族企業傳承之研究──第二代企業主傳承條件與組織類型之關係,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靜怡 (2005)。台灣家族型態之中小企業接班問題的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國際經貿組碩士論文。
Bly, R. (1990). Iron John : a book about men. 譚智華譯 (1996)。鐵約翰:一本關於男性啟蒙的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Bruner, J. S., (1990). Acts of meaning. Cambri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jold, C. (2004). Constructing career through narrativ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4, 470-484.
Cochran, L. (1997). Career counseling : A narrative approach. 黃素菲譯 (2006)。敘事取向生涯諮商。台北:張老師文化。
Coelho, P (1988). O alquimista. 周惠玲譯 (2004)。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台北:時報文化。
Corey G., Corey M. S. & Callana, P. (2003).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6th. ed.).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 (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
Erikson, E. H. (1997).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 W.W. Norton & Company.
Kindlon, D., & Thompson, M.(1999). Raising Cain :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 吳書榆譯(2000)。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台北:商周出版。
Laband, D. & B. F. Lentz. (1983). Occupational inheritance i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5, 311-314.
Laband, D. & B. F. Lentz. (1990).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nd occupational inheritance among proprietor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3 (3), 101-117.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吳芝儀譯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
Marceau, J. (1989). A family business? the making of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Richert, A.J. (2002). The Self in Narrative Therapy: Thoughts from a Humanistic/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12 (1), 77–104.
Sharf, R. S. (2002).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3rd ed.).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pp. 197-26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