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宛蓁
論文名稱: 論《千江有水千江月》與《鹽田兒女》女性意識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千江有水千江月鹽田兒女女性意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7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與蔡素芬的《鹽田兒女》二書在文壇上都是榮獲《聯合報》長篇小說首獎的優秀作品,一直到今日也還是許多高中職學校寒暑假必列之閱讀書單。此二書所呈現的女性意識,更有著相當大的共通性。本論文共分六章來探究此現象,希望透過「作者本身背景」、「敘事美學」兩個層次的討論,進而具體分析二書中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識變遷。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與侷限、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蕭麗紅與蔡素芬的創作時空背景〉,作家的生平背景與作品間的關聯性是相當大的,因此本章先就兩位作家所成長的時空背景(政治、經濟、文學)談起,再論及蕭麗紅與蔡素芬兩人的生平。試圖從真實的時空背景下,發現兩位作家的創作思想架構、作品內容鋪陳、及最重要女性意識變遷。第三章〈敘事學觀照下的女性人物塑造〉,本章由故事結構、敘事模式入手,藉由對文本基本概念的爬梳,展開第三節女性人物的分析。並由第二、三章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書中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識。第四章〈傳統下的女性自我概念〉,發現書中時代的女子家庭教育是以傳統美德為教育內容(婦德、婦言、婦功),這造成女性們有著不敢強出頭的壓抑心態(如逆來順受的矮化心理、缺乏自主的依附行為),甚至成為一個慣於被動的女性主體,無論是面對愛情、婚姻,或是家庭,都有著宿命想法。第五章〈覺醒後的女性自我意識〉,首節就女性意識覺醒的利器論起,母親永遠是灌輸女兒身為女人應有之思維的最直接人選,而父親(或丈夫)則是第二個幫手。除此之外,女性教育的普及,也加速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意識的覺醒主要表現在命定觀念的揚棄與重建新的人生道路兩方面。前者針對反思的萌芽、行動的展現、成長的軌跡三部份論述,後者從女性能接納真實自我及提升對自我的認同二部份論述。第六章〈結論〉,《千江有水千江月》與《鹽田兒女》有著高度相似的女性意識變遷,在作者刻意所為之下,夾在傳統與現代中間的兩位書中女主角揚棄命定的桎梏,以不同過往的獨立自主新思維,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侷限……………………… 5 一、研究範疇…………………………………… 5 二、研究侷限…………………………………… 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2 一、學位論文…………………………………… 12 二、期刊文章……………………………………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6 一、研究方法…………………………………… 16 二、研究架構…………………………………… 17 第二章 蕭麗紅與蔡素芬的創作時空背景…… 19 第一節 創作時空背景………………………… 19 一、飽受壓制的政治氛圍……………………… 19 二、自助他助的經濟起飛……………………… 24 三、蓬勃發展的文學沃土……………………… 25 第二節 紅塵打滾,渾身無泥--蕭麗紅…… 34 一、失怙早熟的成長期………………………… 34 二、踏入職場及婚姻後………………………… 36 第三節 尋找俗世裡的感動--蔡素芬……… 39 一、風光得獎的青春歲月……………………… 39 二、職業婦女的蠟燭多頭燒…………………… 41 第三章 敘事學觀照下的女性人物塑造……… 47 第一節 故事結構……………………………… 47 一、環境………………………………………… 47 二、情節………………………………………… 49 第二節 敘事模式……………………………… 51 一、視角………………………………………… 51 二、敘事時間…………………………………… 66 三、非敘事性話語……………………………… 69 第三節 女性人物……………………………… 70 第四章 傳統下的女性自我概念……………… 77 第一節 以傳統美德為教育內容……………… 77 一、婦德………………………………………… 79 二、婦言………………………………………… 84 三、婦功………………………………………… 86 第二節 不敢強出頭的壓抑心態……………… 89 一、逆來順受的矮化心理……………………… 89 二、缺乏自主的依附行為……………………… 93 第三節 慣於被動的女性主體………………… 96 一、愛情觀……………………………………… 96 二、婚姻觀……………………………………… 98 三、家庭觀……………………………………… 100 第五章 覺醒後的女性自我意識……………… 105 第一節 女性意識覺醒的利器………………… 105 一、兩極化的母親形象………………………… 106 二、虛弱化的男性角色………………………… 110 三、突破性的教育力量………………………… 112 第二節 命定觀念的揚棄……………………… 115 一、反思的萌芽………………………………… 116 二、行動的展現………………………………… 117 三、成長的軌跡………………………………… 118 第三節 重建新的人生道路…………………… 122 一、真實自我的接納…………………………… 122 二、自我認同的提升…………………………… 124 第六章 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31 一、專書………………………………………… 131 二、學位論文…………………………………… 137 三、期刊、單篇論文…………………………… 141 四、報紙………………………………………… 146 五、網頁資料…………………………………… 148 附錄……………………………………………… 151

    一、專書
    (一)蕭麗紅作品
    蕭麗紅:《冷金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3月初版,1986年4月5版。
    蕭麗紅:《桂花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1月初版,2002年5月初版37刷。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6月初版,1999年10月2版58刷。
    蕭麗紅:《桃花與正果》,台北:蕭麗紅自行出版,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總經銷,1986年2月。
    蕭麗紅:《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12月初版,1999年9月初版23刷。

    (二)蔡素芬作品
    蔡素芬:《六分之一劇》,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1月。
    蔡素芬:《告別孤寂》,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0月。
    蔡素芬:《鹽田兒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5月初版,2004年11月初版36刷。
    蔡素芬:《姐妹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初版,2005年4月2版1刷。
    蔡素芬:《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4月初版,2010年4月初版41刷。
    蔡素芬:《台北車站》,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5月。
    蔡素芬:《蔡素芬短篇小說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2年11月。
    蔡素芬:《燭光盛宴》,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蔡素芬編:《九十四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蔡素芬編:《小說30家: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4月。

    (三)其他專書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人性能達到的境界》(陜西:陜西師範大學,2010年)。
    大衛‧洛奇(David Lodge, 1935-)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商業周刊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
    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
    巴赫金(Mikhail Bakthin, 1895-1975)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ior, 1908-1986)著,歐陽子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威廉‧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萊辛、歌德、諾瓦利斯、荷爾德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
    (漢)班昭:《女誡》,王相箋註:《狀元閣女四書集註》(卷上)(庋藏於中研院文哲所),文成堂刊本,1885 年。
    (漢)何休注、春秋公羊傳:《十三經注疏‧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呂坤:《閨範(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王相:《狀元閣女四書集註》,(庋藏於中研院文哲所),文成堂刊本,1885年(光緒11年)。
    七股鄉戶政事務所:《七股鄉年終統計報表》,1947-1952年。
    七等生:《削瘦的靈魂》,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發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總經銷,198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
    文訊雜誌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拓:《金水嬸》,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王桂花總編輯:《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王禎和:《嫁粧一牛車》,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85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任一鳴:《女性文學與美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
    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台南:長河出版社,1977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田,1996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5月。
    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市:宏文館圖書公司,2002年。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李敖:《獨白下的傳統》,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李瑞騰編:《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余德慧:《中國人的愛與苦:犧牲與求全》,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吳晟:《吾鄉印象》,新竹:楓城出版社,1976年。
    吳達芸:《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年1月。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吳錦發:《春秋茶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林淇漾:《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季季編:《短篇小說選‧七十五年》,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98年9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政治大學廣告系:《第十七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9年。
    郁賢皓注譯:《新譯李白詩全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6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12月。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12月。
    洪醒夫:《黑面慶仔》,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
    財政部台灣製鹽總廠:《鹽工經濟結構狀況調查資料》,台南:台灣製鹽總廠編印,1972年。
    徐岱:《小說形態學》,浙江:杭州大學,1997年9月。
    莊慧秋:《中國人的姻緣觀》,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師,1991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陶敏、魯茜注譯:《新譯白居易詩文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許俊雅:《八十年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詮釋》,台北:台灣師大國文系,1995年。
    尉天聰:《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2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9月。
    黃希庭、鄭湧著:《心理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黃忠慎:《詩經簡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程良田編輯:《南瀛文學獎專輯,第十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2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4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3月。
    童慶炳:《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須文蔚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8年9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
    董橋:《這一代的事》,台北:圓神出版社,1986年。
    董橋:《鄉愁的理念》,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5月。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Ι》,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楊逵著,鍾肇政、葉石濤主編:《送報伕》,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
    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婦女創作集》,台北: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6年。
    管倖生等著:《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圖書公司,2006年。
    趙知悌編:《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1994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當代臺灣小說論集》,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典雅出版社,1998年。
    劉安海、孫文憲主編:《文學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1年6月。
    劉珠利:《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以臺灣年輕女性性別角色之研究為例》,台北:雙葉書廊,2006年。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1952年。
    賴和:《一桿秤仔》,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文學論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12月。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風雲三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6月。
    鍾玲、周嘯虹主編:《地域文化與兩岸文學:兩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2000年5月。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簡春安:《女性的愛情與婚姻》,台北:教育部社教司,1998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顧瑜君:《中國人的愛情觀》,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師,1991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龔鵬程:《小說創作的美學基礎》,台北:業強出版公司,1995年。

    二、學位論文
    (一)蕭麗紅研究
    江玉珮:《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沈麗香:《蕭麗紅小說中的人物與鄉俗:以《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為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宋怡慧:《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何佳倫:《蕭麗紅小說婚戀書寫之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何淑惠:《蕭麗紅《白水湖春夢》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蕙岑:《《千江有水千江月》儒釋思維的呈現及其意義》,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周淑君:《通俗文學中之特性探討:以台灣蕭麗紅《桂花巷》與德國馬勒爾《出賣的靈魂》等兩部女性小說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慧華:《由蕭麗紅小說看台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邱麗君:《桂花巷中的母親形象》,嘉義: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邱趙藝:《從《桂花巷》看台灣舊社會》,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范玲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鄉土特色及其教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翁姒姍:《蕭麗紅《桂花巷》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佳玲:《《桂花巷》及其改編電影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符明珠:《蕭麗紅小說的文化記憶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莊霈涵:《蕭麗紅小說的民俗書寫》,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玲玲:《蕭麗紅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美蘭:《〈白水湖春夢〉析論》,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文弘:《蕭麗紅小說中的生活空間詮釋:以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為例》,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淑英:《蕭麗紅《白水湖春夢》中的佛教思想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董麗芬:《從鄉土到淨土:蕭麗紅小說的文化意識與宗教情懷》,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詹雅筑:《《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水、月意象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素珍:《蕭麗紅《桂花巷》小說藝術探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劉靜茹:《蕭麗紅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謝惠莉:《蕭麗紅《白水湖春夢》》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蕭涵霙:《蕭麗紅《桂花巷》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藍令筑:《蕭麗紅《桂花巷》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二)蔡素芬研究
    方巧雯:《蔡素芬長篇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林怡蕙:《小說文本中的地理論述:以鹽田兒女小說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雲鈿:《蔡素芬長篇小說女性主體書寫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徐惠玲:《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錫蘭:《蔡素芬小說創作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怡芬:《蔡素芬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偉婷:《從《鹽田兒女》看女性成長》,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葉寶蓮:《從原鄉到都會:蔡素芬小說中的女性遷徙與女性意識書寫》,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劉自華:《論蔡素芬《鹽田兒女》、《橄欖樹》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性別意識》,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賴雅芬:《時代下的悲歡離合:蔡素芬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三)其他研究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朱嘉琦:《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書昀:《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孟元:《一九八○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林昱貞:《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施建安:《戰後台灣傳統鹽業-以布袋鹽場為個案之研究﹝1945-2001﹞》,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翁繪棻:《台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游凌雀:《七股鹽場鹽工生活變遷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就所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黃千芳:《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儀冠:《台灣女性小說與電影之互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彭春:《台灣張派女作家小說的服飾書寫》,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楊雅儒:《臺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小說為觀察對象》,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劉小佳:《兩岸鄉土小說的世俗精神範本:汪曾祺與蕭麗紅創作比較論》,陝西: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2007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鍾靜宜:《台灣地區教育、職業地位取得之性別差異與變遷--女性主義觀點》,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1999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蘇慧貞:《台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三、期刊、單篇論文
    王連生:〈全人幼兒教育的基本理念與教保活動(二)〉,台北:《研習資訊》第11卷第4期,1994年8月,頁7-11。
    王正杰:〈一脈相承的兩株鄉土奇葩:評沈從文的《邊城》與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江蘇:《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9年6月,頁54-57。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台北:《仙人掌》第2期,1977年4月,頁55-73。
    白碧慧:〈蕭麗紅小說語言風格析論〉,貴州:《安順學院學報》第9卷第3期,2007年9月,頁8-10。
    包恆新:〈善良人性的生動展示:評蔡素芬《鹽田兒女》〉,台北:《文訊》第115卷,1995年5月,頁6-9。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台北:《仙人掌》第2期,1977年4月,頁151-171。
    呂正惠:〈80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孟樊,林耀德選編:《世紀末偏航:8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版,頁269-292。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頁3-42。
    李卓:〈中國的賢妻良母觀及其與日本良妻賢母觀的比較〉,天津:《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頁120-125。
    李敖:〈女性--牌坊要大,金蓮要小〉,李敖:《獨白下的傳統》,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頁125-135。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85年,頁449-469。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化特質的蛻變〉,台北:《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0期,1987年8月,頁39-59。
    李雪梅:〈優美典雅的懷舊情節:評蕭麗紅的兩部長篇小說〉,海南:《海南師院學報》總第11卷第42期,1998年4月,頁70-73。
    李仕芬:〈至死不渝?:女作家的愛情神話〉,台北:《聯合文學》第14卷第4期,1998年2月,頁118-126。
    宋澤萊:〈從仿古的鄉土到實在的鄉土:特論蕭麗紅台語小說的高度成就〉,台中:《臺灣新文學》第13卷,1999年12月,頁114-140。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Ι》,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頁2-4。
    林素美:〈問世間情是何物:我讀《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文藝月刊》第221期,1987年11月,頁31-38。
    林玉薇:〈以人物的命運拓印歷史:專訪蔡素芬〉,台北:《文訊》第179期,2000年9月,頁77-79。
    吳訓儀:〈從《千江有水千江月》談蕭麗紅的愛情觀〉,台中:《書評》第58卷,2002年6月,頁22-34。
    吳笛:〈尋找精神原鄉:從《桂》、《千》、《白》三部長篇看蕭麗紅文化身份呈現〉,廣東:《華文文學》總第66期,2005年1月,頁45-50。
    吳璧雍:〈矯飾的古典情懷:論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文星》第110期,1987年8月,頁108-111。
    邱貴芬:〈蔡素芬《鹽田兒女》導讀〉,高雄:《文學台灣》第38期,2001年4月,頁165-167。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北:《臺灣文藝》第5卷,1994年10月,頁34-38。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頁74-103。
    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頁104-114。
    邱貴芬:〈蔡素芬--訪談內容〉,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頁189-214。
    東年:〈女性的性、愛情與婚姻〉,台北:《聯合文學》第14卷第9期,1998年7月,頁168-169。
    秋堇:〈織錦的鶴:訪蕭麗紅〉,台北:《書評書目》第58期,1978年2月,頁119-123。
    秋樵:〈鹽田兒女:導讀〉,台中:《書評》第19期,1995年12月,頁23-26。
    胡為美:〈誰是蕭麗紅小說裡的主角?〉,台北:《婦女雜誌》5卷,1977年5月,頁35-37。
    胡至成:〈深知身在情長在:讀《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後〉,台中:《明道文藝》第78期,1982年9月,頁120-125。
    胡馨云:〈耕耘文學鹽田:蔡素芬〉,台北:《出版情報》第146期,2000年6月,頁12-13。
    郝譽翔:〈紅學傳人?儒學信徒?:閱讀蕭麗紅〉,台北:《幼獅文藝》第87卷第4期,2000年4月,頁44-47。
    郝譽翔:〈論一九八○年前後台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台北:《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年4月,頁161-175。
    高上秦(高信疆):〈探索與回顧:寫在「龍族」評論專號前面〉,趙知悌編:《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頁162-171。
    陳秀玲:〈「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相知相縛的親情〉,台北:《中國語文》第497期,1998年11月,頁100-102。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台北:《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2005年,頁249-268。
    陳美妃:〈蕭麗紅小說的語言建構與鄉土想像〉,台北:《臺灣語文研究》第2期,2004年1月,頁207-220。
    陳燕蓉、孫秀蕙、陳儀芬:〈「現代化」與理想女性角色的建構:以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廣告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系:《第十七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9年,頁159-195。
    尉天聰:〈什麼人唱什麼歌:由戰事聯想起〉,台北:《仙人掌》第2期,1977年4月,頁97-106。
    許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6年6月,頁77-121。
    畢恆達:〈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台北:《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年3月,頁51-84。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新竹:《通識教育》第11期(1∕2),2004年,頁111-138。
    張曉平:〈尋根與重建:讀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廣東:《華文文學》第1期,1997年1月,頁32-35。
    張博鈞:〈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中「月」意象之運用探討〉,台北:《受業集》第2期,2001年8月,頁61-72。
    游淑君:〈女性與傳統民俗: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另一種閱讀〉,台中:《中國文化月刊》第262期,2002年1月,頁86-100。
    傅正玲:〈認同的原鄉:試探蕭麗紅小說中的文化身份〉,台北:《鵝湖》第30卷第6期總號第354,2004年12月,頁46-54。
    程金芝:〈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命運: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淺議〉,四川:《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34-36。
    曾慶瑞:〈兩岸鄉土文學之比較〉,鍾玲、周嘯虹主編:《地域文化與兩岸文學:兩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2000年5月,頁31-51。
    黃進蓮:〈剃人頭者人恆剃之〉,台北:《主流》第7期,1972年12月,頁74。
    褚昱志:〈小說以載道:論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花蓮:《臺灣觀光學報》第2期,2004年6月,頁49-60。
    褚昱志:〈女性主體之自覺及佛法修行:論蕭麗紅的《白水湖春夢》〉,桃園:《通識論叢》第4期,2005年7月,頁30-46。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台北:《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9-95。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台北:《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12月,頁1-41。
    楊劍影、肖國華:〈美的絕唱:論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江西:《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7年5月,頁73-76。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台北:《聯合文學》第1卷第5期,1985年3月,頁6-19。
    董橋:〈給後花園點燈〉,董橋:《這一代的事》,台北:圓神出版社,1986年,頁143-147。
    廖輝英:〈八○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台北:《文訊》第127期,1996年5月,頁42-44。
    鄭雅靜:〈人間情,評千江﹝蕭麗紅著《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圖書館學報‧輔大》第17期,1988年6月,頁68-70。
    劉真:〈鄉土文化中的女性:簡析小說《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特點和魅力〉,《婦女研究論叢》總第67期第5期,2005年9月,頁49-54。
    劉毓秀:〈男人的法律,男人的「國」「家」:《民法親屬篇》的意識形態分析〉,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37-92。
    劉楷南:〈山川日月滋長的鹽田兒女〉,台中:《明道文藝》第247期,1996年10月,頁6-7。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南:《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69-104。
    蔡進雄:〈台灣地區女性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台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5期,1998年11月,頁99-105。
    蔡素芬:〈水源村的新年〉,台北:《聯合文學》第8卷第1期,1991年11月,頁35-37。
    蔡素芬:〈白氏春秋〉,台北:《聯合文學》第11卷第9期,1995年7月,頁35-37。
    蔡素芬:〈得獎感言〉,程良田編:《南瀛文學獎專輯,第十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2年,頁16-17。
    蔡素芬:〈奴役的樂趣〉,台北:《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頁65-68。
    銀正雄:〈墳地裡哪來的鐘聲?:從王拓的一篇小說談起,兼為「鄉土文學把脈」〉,台北:《仙人掌》第2期,1977年4月,頁131-140。
    盧怡文:〈宿命與自主:蕭麗紅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台北:《傳習》第17期,1999年4月,頁121-127。
    賴婉蓉:〈論蔡素芬《鹽田兒女》中的女性情愛經驗及其對臺灣文學領域的拓展〉,台北:《臺灣人文》第10號,2005年12月,頁43-53。
    賴雅芬:〈誰的鄉土:論﹝蔡素芬著﹞《鹽田兒女》中的「女性鄉土」〉,嘉義:《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第7期,2010年12月,頁59-71。
    龍應台:〈盲目的懷舊病:評《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新書月刊》21期,1985年6月,頁22-24。
    謝秀芬:〈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台北:《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4期,1998年3月,頁1-34。
    謝泳:〈中國文化中的寡母撫孤現象〉,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4期,1994年8月,頁113-123。
    瞿海源、楊國樞:〈中國大學生現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係〉,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頁393-422。
    魏可風:〈幫小說中的人物過一生:蔡素芬答客問〉,台北:《聯合文學》第11卷第9期,1995年7月,頁64-67。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歷史月刊》第188期,2003年9月,頁70-78。
    顧燕翎:〈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發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總經銷,1989年,頁125-127。

    四、報紙
    丁亞民:〈再次的誓約〉,台北:《聯合報》第8版,1981年9月23日。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台北:《中國時報》第41-42版,1995年9月14日。
    王雲東:〈對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的現象解讀!〉,高雄:《台灣時報》第2版,2007年6月15日。
    江世芳:〈女性小說眾聲喧嘩〉,台北:《中國時報》第21版,2001年8月5日。
    邱婷:〈鹽田兒女得獎蔡素芬受注意了〉,台北:《民生報》第29版,1993年9月25日。
    阿盛:〈白水湖春夢:紅塵打滾,渾身無泥〉,台北:《聯合報》第34版,1997年1月16日。
    阿盛:〈尋找俗世裡的感動:蔡素芬〉,台北:《自由時報》第41版,1999年4月9日。
    高錦雪:〈我看《千江》的分手問題〉,台北:《聯合報》第21版,1988年11月30日。
    徐淑卿:〈沈潛、沈潛、十八年過去了:蕭麗紅終為春夢留痕〉,台北:《中國時報》第35版,1997年1月16日。
    徐開塵:〈穿梭台北車站,看盡人生樣貌:蔡素芬以九個故事尋找生活在台北的理由〉,台北:《民生報》第4版,2000年4月29日。
    孫梓評:〈一個喜歡寫小說的人:訪蔡素芬〉,台北:《聯合報》第E3版,2008年11月27日。
    張文輝:〈鹽田兒女為台灣鹽業發展留見證〉,台北:《聯合報》第27版,1996年1月16日。
    張文輝:〈公視《鹽田兒女》值得嘉許〉,台北:《聯合報》第23版,1996年3月14日。
    張夢瑞:〈蔡素芬與讀者座談會〉,台北:《民生報》第15版,1994年7月3日。
    陳宏莉:〈鹽田兒女走向台北車站:蔡素芬字字風景〉,台北:《星報》第19版,2000年5月31日。
    陳素芳:〈十問蔡素芬:談《燭光盛宴》〉,台北:《自由時報》第D11版,2009年10月6日。
    黃莉貞:〈校園愛情的分手方式〉,台北:《自立早報》第17版,1998年4月30日。
    楊樾:〈補白女性勞動圖像〉,台北:《中國時報》第42版,1994年6月2日。
    董成瑜:〈蔡素芬抒寫女人曲折婚姻路〉,台北:《中國時報》第39版,1996年12月12日。
    彭碧玉﹑丘彥明﹑吳繼文整理:〈《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總評會議紀錄〉,台北:《聯合報》第14版,1980年11月12日。
    蔡素芬:〈嗜讀《國父傳》〉,台北:《中央日報》第18版,1996年7月24日。
    蔡素芬、蔡詩萍、馬森主講,王瑞記錄:〈在情愛中收放得宜:「掌控情慾」座談紀錄〉,台南:《中華日報》第15版,1998年11月9日。
    蔡素芬主講,黃金鳳整理:〈文學的鄉土關懷〉,台北:《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1月7日。
    鄧蔚偉:〈蔡素芬想續寫鹽田兒女……〉,台北:《聯合報》第35版,1994年7月3日。
    謝玲玉:〈《鹽田兒女》蔡素芬獲得南瀛文學獎〉,台北:《聯合報》第17版,2002年8月30日。
    蕭麗紅:〈老去日子裡的夢〉,台北:《聯合報》第12版,1966年9月15日。
    蕭麗紅:〈隱去波紋的空間〉,台北:《聯合報》第12版,1966年11月9日。
    蕭麗紅:〈都是那太陽〉,台北:《聯合報》第12版,1966年12月6日。
    蕭麗紅:〈黑妮〉,台北:《聯合報》第12版,1974年4月16日。
    蕭麗紅:〈剔紅是我〉,台北:《聯合報》第12版,1976年11月20號。
    蕭麗紅:〈包文拯的臉〉,台北:《聯合報》第12版,1977年12月31日。
    蕭麗紅:〈寫在我的長篇連載之前〉,台北:《聯合報》第8版,1981年3月1日。

    五、網頁資料
    邱靜慧:〈作家座談:創作之路-蔡素芬〉,
    網址:http://studentclub.tku.edu.tw/~tkuwl/a3-w1.htm,
    下載日期:2011年8月4日。
    洪慈勵:〈蔡素芬:創作之路〉,
    網址: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872,
    下載日期:2011年8月4日。
    教育部:〈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9學年度)〉,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下載日期:2011年7月17日。
    謝小芩:〈從兩性平權觀點談臺灣女性的教育處境及改善之道〉,
    網址: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gen_edu.htm,
    下載日期:2011年10月31日。
    謝文華:〈受難者名單增至8296人〉,
    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6/today-p1-4.htm,
    下載日期:2012年1月7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