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巧薇 Chiang, Chiao-Wei |
---|---|
論文名稱: |
SCAMPER創造思考法在國小視覺藝術黏土課程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SCAMPER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 in Teaching Visual Arts with Clay in Prim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潘裕豐
Pan, Yu-Fong |
口試委員: |
邱發忠
Chiu, Fa-Chung 陳偉仁 Chen, Wei-Ren 潘裕豐 Pan, Yu-Fong |
口試日期: | 2022/07/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創造力思考技法 、奔馳法 、CPAM 、視覺藝術課程設計 、黏土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 SCAMPER, CPAM, visual arts curriculum design, clay teaching |
研究方法: | 準實驗設計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99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Arnheim著,李長俊(1985)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4版),臺北市:雄獅。
Barbara Clark著,林寶貴(1987)譯。啟迪資優:發展兒童的潛能。臺北市:巨流。
Donald J. Treffinger, Patricia F. Schoonover, Edwin C. Selby著,潘裕豐、鄭聖敏、王曼娜、桑慧芬、顏靖芳(2014)譯。創造力與創新教育-創造力教學實務指引。臺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E. W. Eisner(1991),郭禛祥譯。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Lowenfeld著,王德育(1991) 譯。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三民出版社。
Lowenfeld著,李叡明(1992)譯。兒童美術與成長-寫給家長和教師的指南。臺北市:世界文物。
Michael Michalko著,謝佩妏(2007)譯。創意的技術-100位天才的9種思考習慣。臺北市:究竟。
R.Fisher與M.Williams著,方德隆(2007)譯。開啟創造力之門 : 跨課程領域的教學。新北市:高點文化。
Robert J. Sternberg原著(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I.理論。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大前研一(2005)。思考的技術。臺北市 : 商周。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臺北市:教育文物。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8,1-7。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緒論)。臺北市:心裡。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出版二刷)。
王友龍(2012)。會圖解思考的人最厲害!寫報告、提企劃案、開發新產品、解決問題,一生受用無窮的38種思考法。臺北市,臉譜。
王秀雄(1990)。各派心理學的研究對美術教育的啟示。美術與藝術教育。臺北市:臺北市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史博館。
王佳玲(2004)。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運用於社區取向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嘉義縣竹崎國小五年級美術才能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慧萍(2010)。國小一年級視覺藝術黏土教學單元設計及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大元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左美雯(2018)。幼兒平面繪畫與黏土黏塑作品之藝術表現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田孟心(2020)。PISA加考「創意思考」迎戰108課綱,人才必備5大特質。天下雜誌710期,天下雜誌網站:
多湖輝(1987)。做個真正有創造力的人。臺北市:允晨文化。
朱湘吉(2006)。創造與生活。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朱源清、高振耀(2014)。神話在語文與視覺藝術領域的創造力教學運用:以山海經為例,特教論壇,17,38-51。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教育,44(2)。
何秀美(2010)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Scratch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宜軒(2005)。透過網路化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以培養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何秉慧(2013)。國小藝術才能美術班美術創造思考課程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舜文(2003)。創意的學習與教學-音樂教育師資創造力教育之規劃研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館。
吳進鳳(1994)。觸覺是打開兒童智慧之門。陶藝,5,100-102。
吳隆榮(1986)。近三十年我國國民小學美術教育發展與現況。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11),579-593。
吳隆榮(1990)。造型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臺北市:千華圖書。
吳靜吉(2010)。創造力禛的重要嗎。親子天下雜誌,14期,66-67。
吳靜吉(2020)。創造力的激發。臺北市:遠流。
吳靜吉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吳麗雪(2006)。創造思教學方案對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學習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呂桂生(1990)。美勞科評量。美勞科-八十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臺北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桂生(1994)。台灣地區國小兒童美勞科人物繪畫與塑造表現能力研究。1994年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臺北市立師院,臺北市。
呂清夫(1984)。造型原理。臺北市:雄獅美術。
呂清夫(1984)。造型原理。臺北市:雄獅圖書。
呂愛麗(2009)。教出創造力。遠見雜誌,創刊號,34-35。
呂燕卿(1996)。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
李奇展(2010)。奔馳法(SCAMPER)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園會(1997)。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臺北市:心理。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台灣商務。
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鴻騰(2001)。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動戶外體驗學習的意義與實例。科教館學刊,2,44-74。
林巧玲(2010)。視覺藝術創意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永禎與周小鈴(2013)。提高價值之奔馳法-結合奔馳法7個切入點與TRIZ工具之檢核表格工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2(3), 38-50.
林均瑋(2018)。以六頂思考帽融入國小環境教育課程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09-113。
林志軒與范斯淳(2018)。SCAMPER在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應用。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4),1-19。DOI: 10.6587/JTHRE.201806_4(4).0001
林佩嬈(2008)。心智圖法對國小兒童繪畫內涵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育對資賦優異者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建平(1984)。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203-265。臺北市力師範專科學校,臺北市。
林玲仙(2013)。美感教育教學運用創造思考策略對於國小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林祖研(2016)。設計策略於創新產品開發之研究-以電競滑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國平(1991)。認知發展與學習立體造形之有關問題解決(續)。國教園地(37),61-75。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美術。
林淑鈴(2013)。聯想畫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朝鳳(1986)。幼兒教學原理。高雄市:復文。
林筆藝(2004)。兒童黏土人物形式特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麗真(1995)。兒童美勞教學叢書(七)-兒童土屬工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武欣源(2005)。視覺型與觸覺型表現之研究-以兒童立體創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邱永福(1991)。造型原理。臺北市:藝風堂。
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臺北市:亞太出版社。
姜焙仁(2017)。SCAMPER創意思考法應用在生活科技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立體造型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玫菁(2017)。黏土貼塑之擬真植物-柯玫菁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祥偉(2014)。資訊科技與創造思考策略融入國小賞析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羽球比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胡瑞娟(2013)。黏土動物園。新北市 : 新手作。
胡寶林(1986)。立體造型與積極自我。臺北市:五南。
范如菀(2018)。黏土動畫角色材料探討-以<遺留>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范信賢(2018)。領域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設計。臺北市:教育部。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網站: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336/66601/a8bf9103-e68a-4be5-8073-500136711c34.pdf
范斯寒(2011)。數位雕塑軟體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雕塑創作影響之行動研究─以sculptris軟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范榮靖(2009)。教出創造力。遠見雜誌,創刊號,63-79。
原來(2020)。腦力激盪與SCAMPER。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2),35-64。臺北市:華騰文化。
唐維麟(2014)。國中英語多元智能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易新(2007)。心智圖法創造思考訓練方案對激發企業人士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徐庭蘭、郭靜緻(2009)。以創造思考策略為媒介之藝術活動對幼兒創造力表現影響之研究。民生論叢,2,109-140。
徐德成(2001)。玩泥巴的小手。臺中市:四季文教。
高橋誠(2002)。新編創造力事典。日本東京:日科技連。
國立中央大學(2008)。創意的發想與實踐巡迴課程計畫。創意與創新研發中心網站:http://www.taiwancreativity.com.tw/upload/file/9703.pdf。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五南。
張玉山(2002)。藝術創意的激發與實現-在國小的試探性研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77-398。
張玉山、楊謦鲛(2015)。SCAMPER在國小生活科技創作教學的應用。科學研習,54(2),32-39。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市:心理。
張明麗(2013)。以視覺藝術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創造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長傑(1981)。立體造型基本設計。臺北市:東大圖書。
張保中(2008)。C-Kano Model之發展以探索魅力品質要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家琳(2006)。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振成(1997)。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以培育豐富有創意的學生。中等教育,48(3),68-72。
張祖勵(2006)。國小高年級創造思考陶藝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張富雅與陳冠吟(2015)。創意教學法在小學科技教育的應用-以組合與取代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3),21-39。doi:10.6587/JTHRE.2015.1(3).2
張蓮妤(2010)。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
教育部(1997頒布、2015修正)。藝術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37
教育部(2001)。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創造力正在發生:2000-2004台灣創造力教育。台北:教育部顧問室。
教育部(2013)。教育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
教育部(2013)。轉型與突破-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新課綱推動相關法令規定網站: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11C2C6C1-D64E-475E-916B-D20C83896343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新課綱推動相關法令規定網站: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11C2C6C1-D64E-475E-916B-D20C83896343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賦優異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新課綱推動相關法令規定網站: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11C2C6C1-D64E-475E-916B-D20C83896343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課程手冊。臺北市:教育部。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網站:https://cirn.moe.edu.tw/WebFile/index.aspx?sid=11&mid=55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修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新課綱推動相關法令規定網站: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11C2C6C1-D64E-475E-916B-D20C83896343
梨益伶(2016)。導入奔馳法運用於流動廁所之太陽能燈具設計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莊惠文(2013)。創意思維的英詩之旅 : 我與英語資優生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信雄(1984)。兒童藝術的發展與輔導(Viktor Lowenfeld & W. Lambert Brittain原著)。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兒童發展叢書之五。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8-11。
郭義文(1996)。美國現代陶藝現象-兼談美國陶藝大師佛克斯。陶藝雜誌,45,臺北市:五行圖書。
郭榮瑞(1989)。創意的黏土教學。臺北市:親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潘茂昌(1977)。黏土造型教學研究。教師之友,18(10),12-13。
陳文亮、江雅媚與張旭銘(2013)。雙向式吹風機產品創新設計。機械技師學刊,2013,6(2),53-58。
陳以亭、林瑩滋、蕭文、陳先郡(2015)。從理論到實踐:創意的發想與實踐巡迴課程之設計與成果。創造力的研究與實踐,1,1-36。臺北市:華藤。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玉梅(2006)。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臺中縣大甲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志銘(2013)。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沛蓉(2008)。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六年級劇本創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尚蕙(2005)。打造優質學校藝術環境。國教輔導(44),6,34-36。
陳亭伃與孟瑛如(2020)。玩陶藝融入注意力訓練改善學前疑似ADHD幼兒課堂注意力問題成效之探討。特教論壇(28),72-91。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美術資優兒童創造力之探究。美育(126),92-96。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97-111。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0,1990)。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市:復文。
陳海波(2009)。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學泥塑課教學。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5),27-28。
陳惠英(2002)。基本形狀繪畫能力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思考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朝平與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逸平(2017)。兒童黏土手作之課程設計探討-以<聖經>故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慧英(2012)。摺紙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慶帆與莊杏如(2007)。向量繪圖中的圖像創造力。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165,70-75。
陳靜玫(2004)。點子獲取方式與技能適用情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裡。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簡明版。臺北市:心裡。
陳龍安(2015)。臺灣的創造力教育發展與突破之道。創造力的研究與實踐,1,1-36。臺北市:華藤。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臺北市:心理。
彭震球(1978)。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一泓與王貞雯(2011)。以心智圖做為筆記工具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數學科的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91-114。doi:10.6388/JES.201112.0091
黃壬來(1992)。創意美勞。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壬來(1993)。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兆伸(2002)。黏土創造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型認知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黃致豪(2019)。達達主義應用於首飾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黃浩榮(2009)。教出創造力。遠見雜誌,創刊號,31-55。
黃崑林(2005)。將生活經驗化為故事的教學研究-以桃園縣大勇國小陶藝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淑惠(2003)。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鼎超(2010)。解構主義理論應用於家具創意設計之研究-以Wegner創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楊文蘋(2014)。可塑性素材應用於國民小學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溫惠珍、王麗惠、曾仰賢、沈翠蓮、王曉菁(2010)。視覺藝術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 五南。
董淑慎(2007)。美術鑑賞創造性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開朗。
廖偉雄(2008)。心智繪圖教學對提升國小資優生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21)。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網站:
https://pisa.irels.ntnu.edu.tw/
趙長寧、邱浩政、林碧芳(2015)。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效能與內在動機模式之檢驗。創造力的研究與實踐,3,58-82。臺北市:華藤。
劉思量(1985)。創造性的教學。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劉振源(1983)。造型教育。臺北市:三協。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潘裕豐(2020)。創造力理論與創造力思考策略。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1),1-34。臺北市:華騰文化。
蔡孟芳(2011)。土素材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昆瀛、黃牡丹、陳予荷、羅璧倫與潘玉琪(2010)。搓搓揉揉玩黏土¬-特殊需求幼兒的黏土教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臺北市。
蔡進雄(2018)。各國發展創新的政策作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67。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67&content_no=2953
蔣馨儀(2014)。黏土課程教學設計促進兒童觸覺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鄭永熏、王嘉慧(2015)心智圖法運用在國語文領域對提昇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能力和創造力成效之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3(4),89-124。
鄭明憲(1991)。創造性與美術教育:舊關係的西看法(Roland C.原著)。國教輔導,31(4),7922-7925。
黎益伶(2016)。導入奔馳法運用於流動廁所之太陽能燈具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盧秀琴、柯琳耀、洪榮昭(2009)運用社區資源實施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活動。教育實踐與研究,22(2),1-32。
蕭育婷(2015)。創造力教學方案運用於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儀芝(2020)。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融入國小永續發展課程:以綠色環保餐具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霍強生(2004)。故宮兒童教育活動評量之個案研究-以陶瓷教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臺南市。
戴裕惠(2015)。應用創造力思考技法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秉諺(2015)。黏土於意識中的零件重構-謝秉諺陶藝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修璟(2002)。創造力與藝術創作。第一屆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韓淑慎(1997)。「石」在花蓮地區國小美勞科鄉土教學之應用-以花師附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羅文基(2001)。培養全腦思考的創意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3),4-5。
蘇碧麗(2008)。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Alter (2009).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Australian primary school visual art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rt i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Journal,1.
Amabile, T. M. (1983).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Verlag.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357-376.
Amabile, T. M. (1988). A mod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40-167.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oew.
Amabile, T. M., & Gitomer, J. (1984). Children’s artistic creativity: Effects of choicein task materi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0, 209-215.
Arasinah Kamis, Widihastuti, Che Ghani Che Kob, Gwendolyn Hustvedt, Norhanisah Mat Saad, Rahimah Jamaluddin, Baity Bujeng (2020). The effectiveness of SCAMPER techniques on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among fashion design vocational college. EurAsian Journal of BioSciences, 14, 4109-4117.
Avant, B. (1992). Curiosity, creativity an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ttp://www. esc13.tenet.edu/ãvant/curiosity.html.
Besemer, S. P. & Treffinger, D.J. (1981). Analyzing of creative products: Review and Synthesi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5, 158-178
Caroff, X., & Besancon, M. (2008). Variability of creativity judgment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 367-371.
Cho-Hee Yoon (2017).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with a sample of Kore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26, 38–50.
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Dubuque, IW: Kendall/Hunt.
Dianaros Ab. Majid, Ai-Girl Tan, Kay-Cheng Soh (2003). Enhanc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Using the Internet and SCAMPER as Creative Writing Tools. The Korean Journal of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 13(2), 67-81.
Dollinger, S. J. (2007). Creativity and conservat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1025-1035.
Eberle, B. (1984). Help! In solving problems creatively at home and school. Carthage, IL: Good Apple.
Eberle, Robert F. (1971). Scamper : Games for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Buffalo, NY : D.O.K. Publisher.
Eisner, M.w. (1972). 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 Harper & Row.
Florida, R. (2004). America’s looming creativ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7, 122-134.
Fogler, H. S. & Le Blanc, S. (1995) Strategies for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entice Hal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5(1), 29- 37.
Gladding, S.T. (2011). Using creativity and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urkis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Journal, 4 (35), s.1-7.
Guilford, J. P. (1967). Creative: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3-13.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Guilford, J. P. (1977). Way beyond the IQ. 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Inc.
Gundogan (2019). SCAMPER: Improveing Creative Imagination of Yoing Children. Creativity studies, 12(2), 315–326. https://doi.org/10.3846/cs.2019.11201
Gündoğan, A. (2019). The test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Making the test suitable to the age group of 5–6 yea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9(8), 1219-1227. https://doi.org/10.1080/03004430.2017.1372429
Harman, D.C.G. (2015). The Effect of the SCAMPER Technique in Raising Awareness Regarding the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Methodology, 6(10).
Horn, D., & Salvendy, G. (2006b). Product creativity: Conceptual model,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Issues in Ergonomics Science, 7(4), 395-412.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571
Hui Liu (2017).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Fine Arts Teach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172, 590-595.
Hussain, M., & Carignan, A. (2016). Fourth graders make inventions using SCAMPER and animal adaptation ideas. Journal of STEM Arts, Crafts, and Constructions, 1(2), 48-66.
Ji-Su An1, Yoon-Jung Huh (2019). Effect of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Art Collaboration Class. Journal of the Korea Convergence Society, 10(7), 121-131.
Katz, 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2 nd, New York: Wiley.
Koberg, Don & Bagnall, Jim (1974). The Universal Traveler: A Soft-Systems Guide to: Creativity, Problem-Solving, and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Goals. Los Altos, Calif.: W. Kaufmann.
Kok Yew Ang & May Chan Yuen (2014). Student’s Perspective of SCAMPER Technique Used for Multimedia Asset Cre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ve media, design & Technology.
Kwon, O. H., & Song, K. S. (2013). Enhancement Idea Concep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EDULEARN13 Proceedings (pp. 6425-6430). IATED.
Lewis, P. H. (1989). Using clay to help children develop cognitive and Aafective skills for Learning. http://www.amazon.com/Clay-classroom-children-cognitive-affective/dp/0807729655
Lowenfeld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Malchiodi, C. A. (2005). C¸ ocukların resimlerini anlamak,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rawings. (T. Yurtbay, trans.). Istanbul, Turkey: Epilson.
May, R. (2001). Yaratma cesareti, The courage to create. (7th ed.; A. Oysal, trans.). Istanbul, Turkey: Metis Yayınevi.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449-4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odi Ozyaprak (2016). The Effectiveness of SCAMPER Technique on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Young, 4(1), 31-40. DOI: http://dx.doi.org/10.17478/JEGYS.2016116348
Michalko, M. (1911). Thinkertoys: A Handbook of Business Creativity. Berkeley.
Moreno, D. P., & Yang, M. C. (2014). Creativity in Transactional Design Problems: Non-Intuitive Findings of an Expert Study Using Scamper. In DS 77: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 2014 13th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 569-578.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 Principles and pre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3rd ed). NY : Scribner.
Parnes, S. J. (1967). Guide to creative action. NY: Scribner’s.
Piaget, J. & Inhelder, B. (1956). The Child’s Concreation of Space. New York : The Humanities Press.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
Poon, J. C., Au, A. C., Tong, T. M., & Lau, S. (2014). The feasibility of enhancement of knowledge and self-confidence in creativity: A pilot study of a three-hour SCAMPER workshop on secondary student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14, 32-40.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pp.216-2220). N. Y. : Bearly Limited.
Rule, A. C., Baldwin, S., & Schell, R. (2009). Trick - or - Treat Candy-Getters and Hornet Scare Dwvices: Second Graders Make Creative Inventions Related to Animal Adaptation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3(3), 149-168.
Runco, M. A., Nemiro, J., & Walberg, H. J. (1998).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1-17.
Sinem Toraman & Sertel Altun (2013). Application of the six thinking hats and scamper techniques on the 7th grade course unit “Human and environment” an exemplary case study. Mevla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MIJE), 3(4), 166-185.
Sternberg, R. J. (2012).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an investment-based approach.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4(1), 3–12. http://dx.doi.org/10.1080/10400419.2012.652925
Sternberg, R. J., & Lubart, Lubart, T.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Tan, A.G. (2000).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4(4), 259-284.
Ting-Ting Wu, Yu-Tzu Wu (2020). Apply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SCAMPER teaching strategi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on cognition, personal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trait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5.
Torrance, E. P. (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orrance, E. P. (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 Y. : Harcour Brance and World.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Y: D.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 F. E. (1972). A total creativity program for individualizing and humaniz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 J.: Education Technology Publivations.
Williams, F. 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School. G/C/T. Sep./Oct.,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