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思霈
wu, szu-pei
論文名稱: 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Research on Heterosexuali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指導教授: 黃馨慧
Hwang, Shin-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高中生異性交往性別差異
英文關鍵詞: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terosexuality, gender differenc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8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地區國立高中二年級學生異性交往情形。本研究以自編的「高中生異性交往研究調查表」、「個人背景資料」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集非隨機抽樣法,共獲得有效問卷532份,並以SPSS forWindows 1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資料統計與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高中男、女學生異性交往經驗分別為:42.6% 與47.8%。
    二、高中生異性交往在「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對異性交往的
    看法」、「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相關議題上,除了女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之外,大體上呈現中立偏正向之觀點。
    三、父、母對高中子、女異性交往態度隨著個人背景之變項不同而有部份顯著差異。
    四、高中男學生之父、母較能接受兒子異性交往,高中女學生之父、母較反對女兒異性交往。
    五、父、母對子、女異性交往態度,因子、女性別不同有顯著差異情形。
    六、高中生異性交往隨著個人背景變項與父、母對子、女異性交往的態度及異性交往經驗變項之不同,而有部份顯著差異。
    七、高中生異性交往在「對異性交往的看法」、「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議題上,因性別不同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家庭親職教育、學校性別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eterosexuality of Taiwanese senior high second-graders. A total of 532 students from six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items of heterosexuality and information on personal backgroun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mput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test and oneway ANOVA. Based on the dat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respective percentage of experiencing heterosexualit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mong boy and girl students is 42.6%and 47.8%.
    2.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w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item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fter experiencing heterosexuality,” “views on heterosexuality,” “views on the role of different genders for heterosexuality,” and “views toward premarital sex.” However, girl students show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items of “views toward premarital sex.”
    3.Boy students’ parents tend to accept heterosexuality while girl students’ parents don’t.
    4.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incongruence toward the items of “views on heterosexuality,” “views on the role of different genders for heterosexuality,” and “views on premarital sex”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nders.
    5.Taiwanese parents’ attitude toward heterosexuality shows important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6.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w distinguished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variables of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percentag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xperiencing heterosexuality.”
    7.Taiwanese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ity differ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gender.
    The researcher hopes that parents and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re able to app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o future domestic education.

    目 錄 摘 要----------------------------------------------- Ⅰ 目 錄----------------------------------------------- Ⅳ 表 次------------------------------------------------ Ⅵ 圖 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32 第一節 高中生之異性交往--------------------------- 8 第二節 父、母對子、女生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異性交往之性別差異分析--------------------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114 第一節 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53 第二節 父、母對高中子、女異性交往態度之分析與討論--- 68 第三節 不同屬性變項之高中男、女學生其異性交往差異分析 與討論------------------------------------------------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130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31-143 中文部份------------------------------------------- 131 英文部份-------------------------------------------- 144 附錄----------------------------------------------- 146-16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46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47 附錄三 「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預試問卷之項目與信度分析一覽表-----------------------------------------------------153 附錄四 「對異性交往的看法」預試問卷之項目與信度分析一覽表--------------------------------------------------------- 153 附錄五 「對異性交往中性別差異的看法」預試問卷之項目與信度分 析一覽表------------------------------------------- 154 附錄六 「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155 附錄七 正式問卷---------------------------------- 156 附錄八 「父、母對高中子、女異性交往的態度」研究假設與結果對 照摘要---------------------------------------------- 162 附錄九 「高中生異性交往」研究假設與結果對照摘要表--- 163 表 次 表1-1-1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料庫搜尋---愛情相關研究」結果部份列舉--------------------------------------------- 2 表1-1-2 國家圖書館「期刊論文資料庫搜尋---愛情相關研究」結果部份列舉--------------------------------------------------3 表2-1-1 青少年異性交往相關經驗------------------------10 表2-3-1 國內與青少年異性交往之性別差異研究結果部份摘要-29 表3-3-1 研究對象之男女學生人數統計--------------------37 表3-3-2 正式問卷抽樣學校與樣本人數一覽表--------------38 表3-3-3 受試樣本個人背景特質一覽表--------------------39 表3-4-1 正式問卷信度一覽表----------------------------48 表3-6-1 本研究資料處理表------------------------------51 表4-1-1 高中生異性交往經驗次數分配表------------------54 表4-1-2 高中生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分析表------------56 表4-1-3 高中生對異性交往的看法分析表------------------58 表4-1-4 高中生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分析表--------61 表4-1-5 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分析表----------------------66 表4-2-1 父、母對高中子、女異性交往態度次數分配表------69 表4-2-2 高中男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其父親對兒子異性交往態度之卡方考驗分析摘要表-------------------------------------------75 表4-2-3 高中女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其父親對女兒異性交往態度之卡方考驗分析摘要表-------------------------------------------76 表4-2-4 高中男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其母親對兒子異性交往態度之卡方考驗分析摘要表-------------------------------------------77 表4-2-5 高中女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其母親對女兒異性交往態度之卡方考驗分析摘要表-------------------------------------------78 表4-3-1 高中生不同屬性變項其異性交往經驗之卡方考驗分析摘要表---------------------------------------------------------82 表4-3-2 高中男、女學生其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之t檢定摘要分析表-----------------------------------------------------84 表4-3-3 高中男生不同屬性變項其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6 表4-3-4 高中女生不同屬性變項其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7 表4-3-5 高中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其異性交往後課業表現狀況之平均數、標準差-------------------------------------------------88 表4-3-6 高中男、女學生對異性交往的看法之t檢定摘要分析表91 表4-3-7 高中生對異性交往的看法之異性交往經驗t檢定摘要分析表-----------------------------------------------------------92 表4-3-8 高中男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對異性交往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5 表4-3-9 高中女學生不同屬性變項對異性交往的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6 表4-3-10 高中生不同屬性變項對異性交往的看法之平均數、標準差------------------------------------------------------------97 表4-3-11 高中男、女學生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之t檢定摘要分析表---------------------------------------------------101 表4-3-12 高中生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之異性交往經驗t檢定摘要分析表-----------------------------------------------102 表4-3-13 高中男學生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3 表4-3-14 高中女學生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4 表4-3-15 高中生不同屬性變項對異性交往中性別角色的看法之平均數、標準差-------------------------------------------------105 表4-3-16 高中男、女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之t檢定摘要分析表------------------------------------------------------------109 表4-3-17 高中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之異性交往經驗t檢定摘要分析表--------------------------------------------------------110 表4-3-18 高中男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2 表4-3-19 高中女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4-3-20 高中生不同屬性變項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之平均數、標準差---------------------------------------------------------114 表5-1-1 高中男生異性交往各變項統計分析結果綜合摘要表--116 表5-1-2 高中女生異性交往各變項統計分析結果綜合摘要表--117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33

    一、中文文獻
    王雅各(主編)(1999b)。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編者序)。台北:心理。
    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19-158)。台北:女書。
    王慶福(1994)。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燦槐(1999)。約會暴力—兩性平等關係的殺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50-54。
    文榮光,宋素卿(1999:5)。Y世代,你的SQ及格嗎?高中教育,9,4-7。
    方德隆(2000)。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之內涵。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11)。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尤嫣嫣(2002)。大學生體型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原大學新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白瑞聰(1989)。大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賢(2001)。大學生約會暴力現象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雯娟(紀錄)(2002)。兩性平等學術研討會紀實(上)。杏陵天地,10(12),4-7。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2)。89年戶口及住宅普查普查結果提要分析。
    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2月15日。
    網址:http://www.dgbas.gov.tw/census-n/six/lue5/map-main.htm.
    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Bernice Lott著。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吳宗穎(2001)。漫畫內分泌及生殖系統。台北:合記。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 綿(1999)。約會強暴的預防。杏陵天地,1999,3,11-13。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離婚與否)、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吳鴻發(1994)。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松商學報,2,46-83。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秀靜(1998)。國中學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27。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台北:聯經。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6,260-299。
    李清慧(譯)(1999)。女權的辯護。瑪麗.沃爾斯考夫特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3-8)。台北:女書。
    余振民(1999)。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德慧、蔡怡佳(1995)。「離合」在青少年發展歷程的意義。載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3,親子關係與教化(頁93-141)。台北:桂冠。
    何志培(1999)。國三女生產女—談性育的省思。杏陵天地,8(3),14-17。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出版:台北皇冠文化。
    何春蕤(2000a)。教改理念下的性別教育。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65-73)。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何春蕤(2000b)。教學互動關係的重塑:性教育的動力學。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26-130)。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何俊青(1995)。高雄市高中生戀愛經驗調查研究。高市鐸聲,5(2),24-28。
    何穎怡(譯)(2000)。Joy Magezis 著。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沈利君(2002)。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孟祥森(譯)(1998)。Theodor Reik著。感情世界的性別差異。台北:圓神。
    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台北:女書。
    林松齡(1997)。台灣中部地區已婚婦女之婚姻品質的決定因素:一個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台大社會學刊,25,179-220。
    林家興(2002)。讀書心得--怎樣愛青春期的孩子。張老師月刊,300,130-131。
    林淑貞(2001)。唐傳奇中的愛情美學。輔仁國文學報,17,107-144。
    林顯宗(1998)青少年的心靈改革---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1),51-75。
    卓紋君(2000a)。台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論兩性輔導之重點。諮商輔導文粹,5,1-30。
    卓紋君(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
    范情(刪修)(1999)。家庭、私有財產和國家的起源。恩格斯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461-465)。台北:女書。
    胡悅倫(1997)。親子關係中的性別差異。學生輔導,48,70-81。
    胡真萍(2000)。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405-423。
    胡興梅(1995)。談情說愛—論兩性相處應有的態度與溝通技巧。學生輔導,40,36-45。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洪瑞兒、李佩珊、林靜茹、黃寶堂、陳淑芬、劉永元等(1998)。高雄市區中小學教師與對於兩性平等教育認知狀況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洪賢明,彭仁雄(1992)。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6。
    施寄青(1999)。迷失於星座的愛情。科學月刊,30(2),115-120。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49。
    晏涵文(主編)(1991)。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台北:張老師。
    晏涵文(1998)。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理論與政策,47,165-180。
    晏涵文(1999)。八十八學年度大專性教育研習活動紀實。杏陵天地,8(3),39-43。
    修慧蘭(1997)。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之輔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65-68。
    陳千智、蔡耀明(1999)。兩性的性與愛-專訪孫中興教授。科學月刊,30(2),110-1114。
    陳玉書、許春金、馬傳鎮(2000)。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影響因素及防制對策之研究。出版: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月靜(2001)。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的研究。通識教育年刊,29-42。
    陳明月(200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溝通與其性知識、性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易甫(2000)。 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聯性研究。東吳社會學報,9,31-76。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48,126-138。
    陳南君(譯)(2002)。從美國女性怕婚探討婚姻殺手。杏陵天地,10(10),15-17。
    陳雪花(譯)(2001)。中搗真澄著。愛情號誌燈。台北:園丁生活房。
    陳素琴(民89)。阿美族中學生婚姻態度及擇偶條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皎眉(1986)。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桂冠。
    陳皎眉(主編)(2000a)。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編者序)。出版:教育部。
    陳皎眉(2000b)。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58-62)。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陳皎眉(2000c)。焦點話題:男女溝通大不同。載於陳皎眉(主編),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69-72)。出版:教育部。
    陳蓓青(1992)。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曉真(1991)。「兩性與異性交往問題」座談會。訓育研究,30(2),38-44。
    秦玉梅(1987)。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章順慧(2000)。性別角色與國中學生生活科技學習興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子秀(1996)。後現代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97-338)。台北:女書。
    莊明貞(1999)。「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畫。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莊淑寶(1998)。性教育面面觀。杏陵天地,7(4),38-40。
    莊瑞飛(2003)。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懷義、劉焜輝、曾瑞真、張鐸嚴(199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空中大學。
    畢恒達(1999)。性別與空間。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5-62)。台北:心理。
    程樹德(1999)。愛情的社會生物學。科學月刊,30(2),100-103。
    曾昭旭(1996)。解情書。台北:聯合文學。
    張令恬(1999)。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 玨(2000)。兩性平等教育。載於陳皎眉(主編),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28)。出版:教育部。
    張振成(2001)。如何落實學校性教育。杏陵天地,9(12),9-13。
    張娟芬(譯)(1999a)。性的雜想:情慾政治的激進理論。蓋兒.魯冰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271-278)。台北:女書。
    張娟芬(1999b)。「人盯人」式的父權。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48-58)。台北:女書。
    張娟芬(譯)(1999c)。交易女人:性的「經濟學」。蓋兒.魯冰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167-177)。台北:女書。
    張春興(1979)。青少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鈺珮(2000)。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態度影響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245-279)。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著。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增治(1999)。青少年對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以中部五縣市國中學生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游恆山(譯)(2001)。Carol K.Sigelman David R. Shaffer 著。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小鳳(200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心怡(2002)。壓抑不住的青春,叛逃。張老師月刊,293,108-110。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尹杰(2002)。國小兒童兩性態度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安邦(譯)(1986)。David o. Sears. Jonathan L. Freedman. L. Anne Peplau著。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載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3,親子關係與教化(頁276-338)。台北:桂冠。
    黃炤宏(2002)。拆解青少年性愛觀。張老師月刊,295,118-119。
    黃俊豪、連廷嘉(合譯)(2004)。F.Philip Rice&Kim Gale Dolgin 原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
    黃玲蘭(2002)。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誤解—從兩性社會行為的差異談起。諮商與輔導,202,19-23。
    黃羨斐(2000)。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之分析研究-以大學校園女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馨慧(2000)。台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59-80。
    黃口麗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學研究,2,41-82。台北:五南。
    熊賢芝(譯)(2001)。青少年的性。翻譯改寫自Adolescent sexuality:A fact of life ,原著Peter Gourlay。杏陵天地,9(11),26-28。
    蔡淑鈴(200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進雄(1998)。兩性平等與校園規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31-134。
    蔡耀明(1999)。專訪李美枝教授-男歡女愛心理學。科學月刊,30(2),105-109。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ivien Burr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22(1),51-70。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關係、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22(1),51-70。
    楊國樞、張春興(1984)。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碧雲(2001)。家庭教育與性別角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43-53。
    楊語芸(譯)(1994)。Darley Glucksberg. Kinchla著。心理學。台北:桂冠。
    詹美涓(1992)。青少年知覺之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淑珠(1999)。家庭系統研究研究中之性別議題。應用心理研究,2,125-139。
    潘婉茹(2000)。母親性別教養態度與高職女生性別特質、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至慧(譯)(1999)。性交。安菊雅.朵金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188-196)。台北:女書。
    鄭淑子(1992)。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23,55-103。
    鄭美瓊(2003)。某大學女生外表吸引力知覺與塑身美容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 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玲君、黃瓊瑢(1995)。青少年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1,136-143。
    劉玲君(1996)。高職學生對異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與看法。測驗與輔導,135,2791-2794。
    劉雪真(1995)。筆記小說中狐妻故事的婚姻內涵與理想女性形象。載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3,親子關係與教化(頁339-377)。台北:桂冠。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35-176)。台北:心理。
    劉惠琴(2000a)。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53-91。
    劉惠琴(2000b)。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維公(2001)。愛情之完全正常混亂。東吳社會學報,10,299-311。
    劉毓秀(主編)(2003)。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劉慧琪(2001)。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美秀(1993)。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爾柔、黃馨慧(199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載於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研究會(頁10-18)。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賴爾柔(1999)。淺談高中生的「兩性交往」。高中教育,9,8-11。
    謝小苓(2000)。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91-201)。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謝小苓、楊佳羚(1999)。教育研究中的性別論述:十年來台灣性別與教育的文獻回顧。本文於台灣社會學會及東吳大學社會系所舉辦的「跨世紀台灣社會與社會學」研究會中宣讀。
    謝素瑜(2002)。謝謝你曾經愛我-談青少年的失戀輔導。輔導通訊,70,39-42。
    薛 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臨 淵(譯)(1999)。論婦女的附屬地位。約翰.米爾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9-14)。台北:女書。
    鍾思嘉(2000)。青少年的友情與愛情。載於陳皎眉(主編),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47-55)。出版:教育部。
    鍾佩怡(2002)。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台北:女書。
    戴靜文(2002)。父母婚姻衝突對不同依附風格青少年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魏慧美(1993)。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慧美(1994)。高雄市高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3(6),131-147。
    魏慧美(1995)。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6,111-129。魏慧美(1998)。高雄市高中高職學生家庭因素、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婚前
    性行為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35-78。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慧娟(譯)(2001)。Asha Philips著。愛他也要說不。台北:麥田。
    羅燦煐(1999)。性別暴力與性別歧視。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57-100)。台北:心理。
    羅燦煐(2000a)。解構迷思,奪回暗夜:性暴力之現況與防治。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44-179)。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著。
    羅燦煐(2000b)。解構性侵害迷思,重構性侵害防治:兩性平等知性侵害防治教育芻議。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41-44)。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著。
    羅燦煐(2000c)。強暴迷思與兩性平等。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34-143)。出版: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著。
    羅燦煐(2000d)。媒體的性別,性別的媒體。載於陳皎眉(主編),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28)。出版:教育部。
    蘇倩雪(2001)。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17-338)。台北:心理。
    蘇芊玲(2001)。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3-18。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等 (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顧燕翎(1999a)。評介Dorothy Dinnerstein的《人面魚身及牛面人身:性階排置與人類病態》。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120-132)。台北:女書。
    顧燕翎(刪修)(1999b)。情慾之為用。奧菊.羅德著。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265-270)。台北:女書。
    龔超(1993)。淺談高職生的異性交往。學生輔導通訊,26,86-90。
    二、英文文獻
    Abramson,P.R.,Mickelsen, K.D.,Waite, M.S.,&Penna, L.B.(1983).Parental family about sex education: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variate controls.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12(5), 381-396.
    Angrist, S.S., Mickelsen,R., &Penna,A.N.(1977).Sex differences in sez-role conceptions and family orient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6,179-186.
    Block, J.H. (1973).Conceptions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lock, J. H.(1983). Diffe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the sexes:Some conjectures. Child Development, 54, 1335-1354.
    De Gaston J.F., & Weed,S.(1996).Understand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sexuality.Adolescence, 31(21),217-232。
    Greenberg, E.F., &Nay, W. R.(1982).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instability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44(2), 335-347.
    Hazen, C., & Shaver, P.R.(1990).Love and work: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270-280.
    Hu, Y., & Goldman , N.(1990). Mortality differentials by marital status :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Demography, 27, 233-250.
    Kennendy,M.A.,&Gorzalka,B.B.(2002).Asian and non-Asian attitudes toward rape,sexual harassment,and sexuality. Sex Roles, 46(7/8),227-238.
    Larson, J. H., Benson, M. J., Wilson, S.M., & Medora, N.(1998). Family oforigin influence on marital attitudes and readiness for marriage in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6), 750-768.
    Long, E. C. J., Cate, R. M., Fehsenfeld, D. A., &Williams, K. M.(1996).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a measure of premarital sexual conflict. Family Relations, 45(3), 302-308.
    White,B.H. & Kurpius,Robin S.E.(2002). Effect ofvictim sex and sexual orientation on perceptions of rape . Sex Roles, 47(5/6),191-1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