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世華 Yang, Shih Hwa |
---|---|
論文名稱: |
奧福(Orff)與高大宜(Kodaly)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究──二個小團體之觀察 A Research of Comparison Between Orff and Kodaly Approach in Music Behavior and Creative Behavior ── The 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
指導教授: |
方銘健
Fang, Ming-J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1993 |
畢業學年度: | 8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創造力 、奧福教學法 、高大宜教學法 、音樂行為 、創造行為 、幼兒音樂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creativity, Orff approach, Kodaly approach, music behavior, Creative behavior, early child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台灣教育普及,幼兒音樂教育受到重視,六歲是幼兒正式音樂學習的
最佳時機,而且創造力最強。奧福與高大宜教學法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廣被
採用。故本研究擬對奧福與高大宜教學法在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這兩方面
做比較的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分別採用奧福及高大宜教學法的台北市兩個
兒童音樂班,實際拍攝其上課情況,再加以觀察,並輔以文獻探討及教師
訪談,以求整體的了解,以「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師生互動矩陣」做為評
量工具,以老師啟導,學生反應,師生共同行為,以及老師對學生行為所
做反應行為次數的多寡,來了解二種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在矩陣
上的分佈情形,進而分析、解釋與比較這二種教學法在音樂行為與創造行
為的內涵。由觀察、訪談、文獻探討,三方面的研究結果得到一致結論如
下:奧福教學法由教師啟導之後,大多數是學生自己的活動,教師居輔助
的地位,並對學生的創造行為多所鼓勵,而在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中的認
知、技能、情意各項都同時兼顧,因為是初學的幼兒,故認知行為集中於
節奏,而技能方面集中於精確的演奏與即興二項,情意則集中於對音樂感
覺的表達,創造行為方面的認知行為以流暢及獨創思考的行為最多,由於
有許多即興活動,故解決問題的技能及好奇心、冒險性、挑戰性、想像力
各項的行為都存在於奧福教學法中。高大宜教學法,教師居主導地位,啟
導學生之後即進入師生共同活動,音樂行為主要分佈於認知的節奏與曲調
二項,技能方面則集中於演唱,但創造行為則尚未出現。由本研究結果得
知奧福教學法為「創造」取向而高大宜教學法為「品質─美感」取向的教
學法,二者可合併使用,發揮各教學特長,且不互相衝突。除此之外,教
師應參考各創造性教學策略應用到音樂教學中,同時也應使用創造性發問
技巧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創造性的人格特質,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