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文斗 Huang Wen-Tou |
---|---|
論文名稱: |
板橋市自強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Leisure Sport Needs & Constraint Factors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in Zih Ciang Community, Banciao City,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休閒 、休閒運動需求 、休閒運動阻礙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leisure, Leisure sport need, Leisure sport constrai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社區居民休閒運動現況、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的因素、差異與相關之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進行,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451份,根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自強社區居民有規律性運動習慣者為34.6%;而最想參與的休閒運動類型為球類運動;社區推行休閒運動時最重要的因素前三名依序為「充足的場地設施」、「符合居民的需要」及「經費」;最困難的因素前三名依序為「缺乏經費」、「缺乏專責單位」及「項目不符合民眾需要」。
二、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婚姻狀況在「場地設施」需求構面上均達到顯著水準,顯示不同背景變項之社區居民在「場地設施」需求上有明顯的差異情形。
三、不同年齡、職業及婚姻狀況在「休閒覺知」、「家庭阻礙」及「個體阻礙」構面上均達到顯著水準,顯示不同背景變項還是會造成社區居民在休閒運動阻礙上的差異情形。
四、休閒運動需求與休閒運動阻礙各因素構面,大部份呈現正相關的情形,其中又以「指導人員需求」與「技術指導阻礙」之間的相關係數最高。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leisure sport needs, constraint factors,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conditions between leisure sport needs and constraint factor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residents in Zih Ciang Community was conducted by a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5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5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valid return rate was 90.2 percent. All collected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a number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tudy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34.6% of residents in Zih Ciang Community made exercise a habit. Their favorite leisure sport was playing ball games.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successfully alluring community residents into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sports in sequence were “spacious venues and adequate facilities,” “needs catering for residents,” and “overheads.” On the contrary, the three most constraining factors in sequence were “lack of funds,” “lack of specialized units” and “failure to cater to the needs of residents in terms of availability of sports items.”
Next, factors including sexes, ages, education levels, professions and marital statuse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on the construct of users’ demand of the item “venues and facilities,” which showed tha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varied significantly.
Thirdly, factors including ages, professions and marital statuse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on the construct of users demand relating to items “leisure awareness,” “family-related constraint,” and ”individual constrain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levels of leisure sport constraint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somehow differed.
Last, most of the construct users demand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eeds of leisure sport and constraint factors. Among them,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needs of guides” and “needs of technical guidance” were larger.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1990)。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台北:作者。
內政部社會司(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作者。
內政部社會司(2003)。社區發展。2006年10月19日,取自社區發展雜誌
網站 http://sowf.moi.gov.tw/06/920919.htm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作者。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方進隆(1993)。健康適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天威(2005)。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芬(1992)。從休閒觀點談單親青少年的健全發展。學生輔導通訊,
23,14-19。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
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傳銘(1996)。Recreation與Leisure的涵義。戶外遊憩研究,9 (1),
107-114。
王薰禾(2005)。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現
況。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6)。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文化活動需要調查報告。台
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1994)。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作者。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台北縣板橋市自強里電子地圖。2007年1
月26日,引自網路村里網站:
http://village.gov.tw/dept/index.jsp?vcode=37641510001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a)。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千翔。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b)。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
研究。台北:作者。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
67-74。
自強社區通訊(2005)。自強新村介紹。台北:作者。
江澤群、林國瑞(2001)。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
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學報,9,5-112。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東海大
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台北:國科會。
沈易利(1999)。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
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國華(1994)。台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
究。台南師院學報,27,307-326。
李 晶(2004)。居民參與校園休閒活動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民
中學為例。體育學報,36,195-205。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
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學報,9,119-147。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余嬪(2001)。創造健康安全的休閒空間。2006年11月19日,取自
http://taiwan.yam.org.tw/nwc/nwcb/leisure/leisure01.htm
社區發展季刊(1995)。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
化。社區發展季刊,69,1-4。
利志明( 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
閒運動學系系刊,3,55-62。
林木俊(1994)。桃園縣立體育館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宏恩(1997)。休閒生活與品味人生。師友,336,10-14。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宣傳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32,25-
39。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
39。
林清山(1985)。研究大專院校學生與職工休閒實態調查。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
21。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學刊,118,8-17。
林銀河(2001)。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及未來展望。2006年10月14日,取自
http://www.fa.gov.tw/chn/recreation/recreation_01_01_25.php
吳成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
:知域。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文化。
吳淑玲(1996)。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月刊,546,36-39。
馬布雷(1990)。休閒運動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77,8-9。
孫孟君(1998)。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休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1),69-78。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期刊,90,6。
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1999)。臺灣社區工作的新形勢與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88,168-
176。
教育部體育司(1993)。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籌建運動公園作業要點。國
民體育季刊,21(1),47-51。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
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良漢(200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現況及需求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
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1。
張秀慧(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
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83)。成長中自我的探索。台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80)。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
(1),28-36。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
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陸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會。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
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欣宏(2004)。台中市中老年人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
29。
陳宗瑞(2005)。眷村改建後中老年人居住者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
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7-42。
陳思倫、歐聖榮(1996)。休閒遊憩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隊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
135。
陳瑪莉(2003)。公務人員休閒認知、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
48,75-81。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
印。
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
機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娟(2003)。台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麗華(1991)。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義雄(1983)。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
許義雄(1989)。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
地」。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陳皆榮(1993)。調查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
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大葉
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
行政院體委會。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之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
(4), 25-30。
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社區發展的
回顧與展望,6,248-263。
游淑如(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彭超群(2005)。基隆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
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宏志(1990)。旅遊選擇與阻礙。台北:淑馨。
楊孝榮(1995)。社區有線電視網絡之規劃與社區意識之凝聚。社區發展季
刊,69,90-94。
楊坤芳(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
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楊燕餘(2006)。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憲清(1987)。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6-
21。
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
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雲林。
廖威彰(1993)。從大專體育課談學生體育性休閒活動之培養。中華體育,6
(4),33-38。
鄧正忠(1993)。專科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傾向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專科學
校為例。宜蘭農工學報,7,169-201。
鄧正忠(1994)。運動員的休閒運動態度傾向研究。大專體育,13,70-
75。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需求級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
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宏裕(1994)。戰後台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
為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學刊,24, 21-26。
鄭琦玉(1995)。日月潭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及遊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
研究學報,1(4),39-53。
賴清財(2000)。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台北:幼獅
文化。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
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
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顏妙桂(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
霧社鄉情報(2004)。我對「清流社區」發展之展望。2006年10月25
日,取自清流網站:
ttp://www.gluban.org.tw/main/newspaper/index.php?
index_mid=11&
index_id=64
蘇文彬(1996)。台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葵玲(1998)。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瑛敏(1996)。台灣婦女休閒活動與休閒圈域初探。台北技術學院學報,
29,297-327。
二、英文部分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1996). Leisure and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1990)。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台北:作者。
內政部社會司(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作者。
內政部社會司(2003)。社區發展。2006年10月19日,取自社區發展雜誌網站 http://sowf.moi.gov.tw/06/920919.htm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作者。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方進隆(1993)。健康適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天威(2005)。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芬(1992)。從休閒觀點談單親青少年的健全發展。學生輔導通訊,23,14-19。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傳銘(1996)。Recreation與Leisure的涵義。戶外遊憩研究,9 (1),107-114。
王薰禾(2005)。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現況。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6)。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文化活動需要調查報告。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1994)。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作者。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台北縣板橋市自強里電子地圖。2007年1月26日,引自網路村里網站:http://village.gov.tw/dept/index.jsp?vcode=37641510001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a)。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千翔。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b)。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作者。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67-74。
自強社區通訊(2005)。自強新村介紹。台北:作者。
江澤群、林國瑞(2001)。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學報,9,5-112。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台北:國科會。
沈易利(1999)。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國華(1994)。台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307-326。
李 晶(2004)。居民參與校園休閒活動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體育學報,36,195-205。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9,119-147。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余嬪(2001)。創造健康安全的休閒空間。2006年11月19日,取自
http://taiwan.yam.org.tw/nwc/nwcb/leisure/leisure01.htm
社區發展季刊(1995)。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 社區發展季刊,69,1-4。
利志明( 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55-62。
林木俊(1994)。桃園縣立體育館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宏恩(1997)。休閒生活與品味人生。師友,336,10-14。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宣傳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32,25-39。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林清山(1985)。研究大專院校學生與職工休閒實態調查。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學刊,118,8-17。
林銀河(2001)。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及未來展望。2006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fa.gov.tw/chn/recreation/recreation_01_01_25.php
吳成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域。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文化。
吳淑玲(1996)。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月刊,546,36-39。
馬布雷(1990)。休閒運動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77,8-9。
孫孟君(1998)。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休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1),69-78。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期刊,90,6。
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1999)。臺灣社區工作的新形勢與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88,168-176。
教育部體育司(1993)。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籌建運動公園作業要點。國
民體育季刊,21(1),47-51。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良漢(200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現況及需求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 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1。
張秀慧(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83)。成長中自我的探索。台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80)。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1),28-36。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陸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欣宏(2004)。台中市中老年人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宗瑞(2005)。眷村改建後中老年人居住者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7-42。
陳思倫、歐聖榮(1996)。休閒遊憩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隊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
陳瑪莉(2003)。公務人員休閒認知、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印。
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娟(2003)。台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麗華(1991)。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義雄(1983)。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
許義雄(1989)。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 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陳皆榮(1993)。調查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之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 (4), 25-30。
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6,248-263。
游淑如(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彭超群(2005)。基隆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宏志(1990)。旅遊選擇與阻礙。台北:淑馨。
楊孝榮(1995)。社區有線電視網絡之規劃與社區意識之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90-94。
楊坤芳(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楊燕餘(2006)。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憲清(1987)。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6-21。
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廖威彰(1993)。從大專體育課談學生體育性休閒活動之培養。中華體育,6(4),33-38。
鄧正忠(1993)。專科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傾向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專科學校為例。宜蘭農工學報,7,169-201。
鄧正忠(1994)。運動員的休閒運動態度傾向研究。大專體育,13,70-75。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需求級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宏裕(1994)。戰後台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學刊,24, 21-26。
鄭琦玉(1995)。日月潭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及遊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
研究學報,1(4),39-53。
賴清財(2000)。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 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顏妙桂(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
霧社鄉情報(2004)。我對「清流社區」發展之展望。2006年10月25日,取自清流網站:ttp://www.gluban.org.tw/main/newspaper/index.php?index_mid=11&
index_id=64
蘇文彬(1996)。台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葵玲(1998)。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瑛敏(1996)。台灣婦女休閒活動與休閒圈域初探。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297-327。
二、英文部分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th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 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attern, T. R. (1980).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56, 291-294.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radshaw, J. (1972). 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s, needs,
New Society, Vol.30, No3, pp. 640-643.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Brill, A. (1973). Working with people : The helping
process. Philadelphia: J. B. Lppincott.
Caspersen, C., Powell, K., & Christenson, G.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 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31-146.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9, 119-127.
Drive,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Driver, B. L., Tinsley, H. E. A., & Manfredo, M. J.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 Results from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 of leisure (pp.263-286).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Ellis, G. D., & Rademacher, C. (1987).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 Lar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84-292.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ldale, T. (1993). Parks recreation.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59 (20), 632-637.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 10, 203-215.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elly, J. 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lly, J. R. (1996). Leisure(2nd ed.). Boston: Allyn Bacon.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Maclean, J. R.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Y:John Wiley & Sons, Inc.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Maslow, A . (1943). A theory ohhum 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 (50), 370-396.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
NY: Harper Collins.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al sport. (3rd ed.). Human Kinetics.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Witt, P. A., & Ellis, G. D. (1989). 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users manual.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human behavior (2th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 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attern, T. R. (1980).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56, 291-294.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radshaw, J. (1972). 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s, needs,
New Society, Vol.30, No3, pp. 640-643.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Brill, A. (1973). Working with people : The helping
process. Philadelphia: J. B. Lppincott.
Caspersen, C., Powell, K., & Christenson, G.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 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31-146.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9, 119-127.
Drive,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Driver, B. L., Tinsley, H. E. A., & Manfredo, M. J.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 Results from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 of leisure (pp.263-286).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Ellis, G. D., & Rademacher, C. (1987).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 Lar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84-292.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ldale, T. (1993). Parks recreation.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59 (20), 632-637.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 10, 203-215.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elly, J. 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lly, J. R. (1996). Leisure(2nd ed.). Boston: Allyn Bacon.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Maclean, J. R.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Y:John Wiley & Sons, Inc.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Maslow, A . (1943). A theory ohhum 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 (50), 370-396.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
NY: Harper Collins.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al sport. (3rd ed.). Human Kinetics.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Witt, P. A., & Ellis, G. D. (1989). 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users manual.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