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薌宇 Xiang-yu Chen |
---|---|
論文名稱: |
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交際教學法 、華語文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 、教學語法 、交際功能 、語言能力等級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77 下載:19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人類語言和環境的互動是不容忽視的,語言環境觸發人類的意念,使其產生交際的需求或欲望,在認知了外在情況,並經過內在的評量後,人類會依靠其既有的背景知識,來選擇他認為最恰當的表述形式,當然,對整體情勢的判斷越正確,語言能力越足夠,交際就越容易成功。
但是,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前提的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也不能捨棄語言教學的本質,有計劃地進行語言教學,比隨興的教學更有效率。我們認為,語境能對語篇性質產生制約,應該對語篇進行分析,但變動性不大。在教學上更需考量的是交際功能,以及能恰當表述單項交際功能的語法形式,這兩個層面的數目雖然不是絕對,但必定有基本的模型存在,就算是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也需要雙方對該形式有共同的解讀,這也是人與人間必須擁有的「知識共區」,否則沒有交集便無法溝通。
在課程設計時,參考語境與語用關聯,衡量學習者的程度,再決定要選用何種語言形式,以強化交際能力的實質層面。另一方面,不同的交際功能,也可能由相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每項交際功能都應該有它自身的內部語法要點檢定及排序,因為語言形式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後,其語法性質與內涵都可能產生變化,最後再依照結果,分別納入整體的教學等級中。
華語教學近年來吸收了國外理論後,漸漸有了新的面貌,未來也期待能朝向科學化、系統化、效率化與精確化的方向開展。本論文將循序漸進,層層轉遞,目標是探索語境、交際功能與語法形式的選用與聯結原則,以期未來能建立一套客觀的教學及檢測流程,並將成果運用於語言教學與評量中。
參考書目
英文
Austin, John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omfield, Leonard. 1933. Language. New York: Henry Holt.
Canale, M. &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27.
Charles C. Fries. 1963. Linguistics and Read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ion.
Chomsky, Noam 1991. Linguistics and adjacent fields: A persona view. In a Kasher. The Chomsky a Turn. Cambridge, Mass: Basil Blackwell, 1991:26-55.
Chomsky, Noam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The M. Press.
Gardner Cliff & Wierzbicka Anna. 1985. The Mind’s New Sci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Davis, H. G. & Taylor, T. J. 1990. Redefining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Firth, J. R. 1957. Papers in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ice Pane., 1967b. William James lectures: further notes 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and Morgan, J.L. 1978: Syntax and Semantics 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undy, Peter. 2000. Doing Pragmatics. London: Amold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alliday, M.A.K. 1994. Functional Grammar Sencond Edition London:Arnold.
Harris, Roy. 1998a. Language As Social Interaction. In Roy Harris & G. Wolf. Integrational Linguistics. A First Reader.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p.5-14.
Harris, Roy. 1998b. The integrationist critique of orthodox linguistics. Integrational Linguistics. A First Reader.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p.15-26.
Harris, Roy. 1998c. Introduction to Integrational Linguistics.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Howatt A. P. R.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yland, Ken. 1998 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p. 437~455.
Hymes, D. H. 197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Verschueren Jeffery.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Kubler, Cornelius Charles.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Ann Arbor, Mich: UMI, 1981, 1988 printing.
Lakoff, George. 1969. On generative semantics. London : Cambridge Univ. Press.
Leech,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Harlow: Longman.
Littlewood, W. 1981.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man, Jan-ola. 1982.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gmatic Particles and Impromptu Speech. Nils Erik Enkvist(ed.) p147~177.
Matthews, P. 1985. Whither Linguistic Theory? Linguistics Abstracts. p.1-7..
Quirk, Randolph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Sacks, H., Schegloff, E. A.and G. Jefferson.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Language 50:696-735.
Savignon, S. 198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Schegloff, Emanuel A. 1972. Notes on a Conversational Opening: America anthropologist
Searle, John R. 1975. Indirection speech acts. In Cole, P. and Morgan, J.L.(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homas, J. 1983 .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Vol.4 No.2.
Watts, Richard. 1989. Talking The Pitcher to The Well: Native speakers’ perception of their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convers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3. p203~237.
Wray, A. 1998. Protolanguage as a holistic system for social interactio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p.47-67.
Yalden, Janice. 1983. 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 s: Evalu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文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1994 《詞庫小組技術報告─中文書面語頻率詞典》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2004 《詞庫小組技術報告─中文的意義與詞義》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1996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永德 2004 〈不同母語類型留學生表達漢語句子的比較〉《心理學報》 第36卷第3期 p.274~280.
王永德 2004 〈漢語語法習得異同論〉《安徽大學學報》 第28卷第5期 p.73~78.
王永德 2004 《不同母語學習者對不同標記程度漢語句子加工的比較研究》 博士論文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
王宗炎 1997 《語言問題探索》 上海: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冉永平 2004 〈言語交際的順應─關聯性分析〉《外語學習》2004年第2期 p.28~33
司顯柱 2004 〈從功能語言學的視叫論言語交際因素、語篇屬性與翻譯〉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第2期 p.98~103.
白玲 2004 〈漢語教學中的語義、語境因素分析〉《喀什師範學院學報》 第25卷第5期 p.57-72.
庄文中 1994 〈靜態的語法教學和動態的語法教學相結合〉《語言文字應用》 第2期 p.20~26.
何兆熊 2000 《新編語用學概要》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呂文華 1987 〈漢語教材中的語法項目的選擇和編排〉《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3期 p.25~30.
呂文華 199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叔湘 1983 〈把我國語言科學推向前進〉《呂叔湘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佐文 2001 〈論元話語對語境的構建〉《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p.25~41.
李放 2004 〈強式與弱式交際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17卷第2期 p.54~57.
李泉 1996〈交際功能230項1~12〉《學漢語》 第1期~第12期
李曉琪 2004 〈關於建立詞匯─語法教學模式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1期 p.23~29.
李櫻. 2000 〈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 第18卷 p.323-325.
林江 1994 〈交際中的You-Attitude〉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第2期 p.12~14.
林君穎 2001 《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選擇之初探》 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淑慧 2004 《現代漢語口語交際語法之初探》碩士論文 台北: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所
胡壯麟 1994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壯麟 等 1989 《系統功能語法概論》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孫來麟 2004 〈對外漢語口語課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卷第4期 p.20~22.
孫瑞 2004 〈交際能力理論與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第17卷第3期 p.124~127.
張旺熹1994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理論認識的深化〉《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 期 p.135-139
張黎 2001 〈漢語句子定式系統〉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第4期 p.30~34.
陳立元等 1999 《廣播劇選集》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陳立元&陳怡靜 2003 〈從語言經濟省力原則與禮貌原則看成語,兼談成語網站:成語博覽會建置理念與使用簡介〉《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p.282~293.
彭建武 2004 〈固定用語的語用特點及其交際功能〉《山東科技大學學報》 第6卷第3期 p.94~96.
程同春 2004 〈交際法理論與實踐〉《外語研究》 第85期 p.56~59.
程麗霞 2004 〈交際模式研究的整合趨勢與整合語言學〉《外語教學》 第25卷第5期 p.1~5.
楊寄洲主編.1999 《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功能大綱1、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主編 2000 《遠東生活華語第》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趙金銘主編 2002 《路》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趙建華主編 1999 《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功能大綱》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等 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台北:師大書苑
劉英林 1989 《漢語水平考試研究》 香港:現代出版社
劉英林 1994 《漢語水平考試研究續集》 香港:現代出版社
劉英林1997 〈普通話科成績評估的一些看法〉 《集思廣益─邁向21世紀的普通話科課程》 p.221~224.
鄧守信 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初稿》 未出版
謝小慶 1999 〈能力測量的一些嘗試〉 《中國考試》 第4期 p. 26~31.
謝小慶 2002 《考試研究文集》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龔柏岩 2004 〈論語境對言語交際的制約〉 《學術交流》 2004年5月第5期 p.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