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信銘 |
---|---|
論文名稱: |
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方式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北市立新北高工為例 Study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Entrance Modes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 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Municipal New Taipei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劉紀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成就 、學習動機 、學習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M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新北市立新北高工為研究對象,在探討不同入學方式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差異比較。主要目的在了解:一、比較性別與不同入學方式學生在校前五學期共同科智育成績與統一入學測驗共同科成績的差異情況;二、探討性別與不同入學方式學生學習動機的差異情況;三、探討性別與不同入學方式學生學習滿意的差異情況。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次級資料分析法,以學生在校五學期成績與統一入學測驗成績為資料進行分析,並以新北高工學生學習動機與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取得有效樣本528 份。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來驗證本研究的假設。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在校五學期共同科智育成績:入學方式免試入學高於登記分發;不同
性別女生優於男生。
二、統一入學測驗共同科成績:入學方式申請入學高於免試入學;不同性
別女生優於男生。
三、整體的學習動機:入學方式登記分發高於免試入學;不同性別女生高
於男生。
四、整體的學習滿意度:入學方式登記分發高於免試入學;不同性別男生
高於女生。在「環境設備」、「教師教學」、「課程規劃」 與「同
儕互動」各構面中,入學方式登記分發高於免試入學;不同性別男生
高於女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Abstract
The study took New Taipei Municipal New Taipei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s the object and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comparison i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ntrance modes.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understand: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on-subject scores of five semesters in school and common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entrance modes; 2.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entrance modes; 3.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entrance modes.
The study analyzed students’ common-subject scores of five semesters in school and common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obtained 528 valid samples with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tool.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adopted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The study obtains following conclusions:
I. As for common-subject scores of five semesters, the score of students by open admi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regis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entrance modes; the score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in terms of gender.
II. As for common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entrance modes; the score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in terms of gender.
III. As for the overall learning motiv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both entrance modes and gender.
IV. As for the overall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entrance modes; the score of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in terms of gender. For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teaching”,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peers interaction” dimens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entrance modes; for gender,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in terms of “peers interaction”.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based on the results as th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opl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亞雯(1998) 。改變考試入學的歷史--高中多元入學方案。高中教育
雙月刊,2 , 22-27。
丁亞雯(1998)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推動--申請入學高中。高中教育
月刊,1,37-39
丁亞雯(2000) 。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臺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
師友,392 , 11-14。
丁嘉慰(2008)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
王文科(1981) 。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臺北,文景。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
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王家通(1995) 。教師的地位與權利。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
編),教育權利與責任(頁67-85)。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3) 。比較教育研究。高雄市,麗文。
王家通(2003) 。各國教育制度。臺北,師大書苑。
王宗斌(1997) 。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
響―網頁設計實地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桃園。
王秋華(2001) 。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
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項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彥妮(2003) 。高中多元入學方式與地理科學習成枕之關係--一個個
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許文光、陳昺菎(2007) 。外籍配偶子女納
入學校教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教育資
館。
王柏鈞(2011) 。遊戲型態生物科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項士論文,未出
版,南投。
王俊傑(2010) 。基北區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
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l)。教育資料統計。2012年l月15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other/_icsFiles/
白莉芳(2012) 。不同入學管道之高中學生學習成效比較研究--以新北
市樹林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
行政院。
行政院(1998)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臺北市,行政院。
朱彩馨(2002)。以科技中介架構探討線上學習成效之詮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毋我(2003) 。五專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
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民寧(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出版社。
巫有鎰(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
縣作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東。
呂溪木、黃武次(2004) 。暢通升學管道之成效與檢討。臺北,監察院。
江明熹(2007) 。國中學生對家政教育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
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明振、吳明全、馮丹白、周碩樑、陳瑞發(2002)。技專校院學生學習
成效評量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部委託專案)。
吳鳳惠(2009) 。雲林地區高職實用技能學程美髮技術科學生學習滿意
度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南。
吳婉如(1992) 。臺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03)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知城
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松溪(2005) 。臺北縣立高中職附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銘輝(2005) 。臺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玉明(1997) 。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辛宜譯(Margaret E‧Gredler著)(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臺北,
心理出版社。
吳英璋(1997)。從教與學的內在歷程談理想的教育。學校衛生,30,3-22。
李建霖(2010) 。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
季刊,13,17-25。
李琪明(1998) 。體檢教育提昇品質--論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與發展。
研習資訊,15,9-19。
李振賢(1998) 。多元入學方式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重志(2000) 。該多元的是教學,而不是入學。教育研究,75,12-14。
李奉儒(2002) 。檢視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批判教學論觀點。教育研究月
刊,101,60-71。
李坤崇(2002) 。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
,24-35。
李明杉(1998) 。國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秉禎(2011)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學生入學方式與學校生活滿意度之
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錫津(1998) 。建國高中不同入學管道學生(自學、推甄、聯招生)之
學習狀況比較研究。建中學報,4,165-174。
李震英(2010)。試析韓國教育公平政策走向。2011年12月26日,取自:
http://www.lunwenda.com/jiaoyu20101122/128682.html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卓旻怡(1999) 。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麗玉(2001) 。多元入學方案不等於基本學力測驗。師友,404,15-19。
周文祥(1996)。壓力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卷4期,28-37。
周虹君(2002)。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東
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雅盛(2010)。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
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淑玲、馬信行(1983) 。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及學前教育
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塗生(1996) 。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58-59。
林明煌(2009) 。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的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61- 96。
林博文(1998) 。重視學生學習滿意度。南港高工學報,16,23-31。
林博文(民87) 。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之,臺北。
林邵仁(2002) 。升高中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學生學業表現之研究。教
育研究資訊,10,85-108。
林騰蛟(1995) 。技職院校多元入學制度之理念與改革。技術及職業教
育,27,26-29。
林長友、朱永瑞、盧益祥(2002)。技職體系不同學生來源學習成效之研
究--以臺北商業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主辦之「第一
屆北商學術論壇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家永(2000)。多元智能開發。臺北教育,596,9-15。
姜博彥(2003)。高雄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登記分發入學採計在校成績之
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姚秀雲(2002) 。不同入學管道高職新生學習成就之研究。載於國立屏
東科技大學舉辦之第十七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
技職及人文教育類)上冊,499-507,屏東。
胡正華(1998) 。廢除高中聯招--多元入學之我見。高中教育,2,28 -32。
施京藩(2002) 。多元入學方案之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3,
84-94。
柯新治(2003)。新新加坡:南海之珠的經濟與社會新動向。臺北市,天
下文化。
柯敏屏(2002) 。高職餐飲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世新大學觀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洪明炎(2002) 。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多元入學實施成效及學生學習
成就之研究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馬向青(2001)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馬芳婷(1989) 。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馬信行(1985) 。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政治大學學報,67,
19-56。
孫清山、黃毅志(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
學刊,19,95-139。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
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
蓮。
徐湛(2001) 。建構多元新價值。師友,404,10 -13。
徐湛(2001) 。多元入學需要多元學習來成就。師友,404,13 -14。
曹正勳(2010) 。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電機與電子群學生對專題製作學
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康宗虎(1998) 。八十六學年度推薦甄選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與成就追蹤
研究。大安高工學報,10,57-72。
教育部(1998) 。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 。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 。高屏澎區九十學年度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宣導暨種子
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許鴻志(2006) 。屏東縣技專校院在職進修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許文敏(2000) 。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錫銘(1998) 。我國試辦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泰益(1998) 。高中聯考廢除後--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規劃簡介。
北縣教育,25,19 -23。
張春興(2002a)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b) 。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春山(1989) 。教育心理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玉茹(1997) 。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
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
張振成(2001) 。多元入學方案的評議。師友,404,19-22。
張添洲(1999) 。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新仁(1998) 。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銘華(2004)。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與實施之研究--以臺北區為例。國立
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單文經、鄭勝耀、曹常仁(2000)。香港教育。臺北市,商鼎文化。
邱皓政(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程介明(1997) 。教育的回顧。載於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下冊)。
香港,三聯。
程介明(1998) 。訪談紀錄。9 月1 日,香港,香港大學。
黃靜子(2004) 。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困窘之探究:以香港、新加坡為
例。比較教育,56, 40-69 。
黃政傑、劉永永、吳明清、何英奇、周慶星、黃光明、游家政、王明富、
方志華(1992)。推薦甄選國中畢業生入學高中及高職方案之規劃研
究。臺灣省教育廳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徐超聖、陳麗華、張煌熙、楊思偉、方志華、
張嘉育(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主編(1999)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刊,
16,383-486。
黃金山(2002) 。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
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黃立賢(1998) 。高中多元入學方式因應策略之探討。北縣教育,25,
24-28。
黃識融(2004) 。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台灣南部地區綜合高中學生學習
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黃文華(2010) 。國民中學職業試探課程學生學習成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
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新加坡統計局(2011)。教育資料統計。2012年2月18日,取自: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education-statistics–
digest/files/esd-2011.pd
詹志禹、鄭同僚、楊順南(2000)。教育探索。臺北,臺灣書店。
雷 文(2000) 。推甄制度浪滔滔。師說,141,24-41。
楊思偉(2000) 。日本臨教審後的教育改革評析。教育研究資訊,8 ( 1 ) ,
24-37。
楊瑞明(2000) 。中等教育變革的多元智能省思。教育研究資訊,8,1-8。
楊思偉(2001) 。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在檢視。師友,403,5-9。
楊思偉(2008) 。比較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
楊麗秀(2003) 。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
國立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雲林。
楊朝祥(2003)。高職教育的重整與再出發。國政研究報告。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小組(1997) 。臺北區八十六學年
度推薦甄選入學高中實施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謝文欣(2009) 。高職工業類科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態
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
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廖佳仁(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不同評量程序對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
策略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廖彥棻(2000)。臺灣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俊男(2009)。以創新指標分析美國、新加坡、香港、丹麥教育現況之
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永順(2004) 。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東華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生玉(1999) 。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書局。
葉和滿(2003) 。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
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芳君(2011) 。韓國終身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淑瑜(2003)。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
就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劉安彥(1994)。運用動機來促進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
劉秀滿(2000) 。高級中等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海鵬(2003) 。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
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劉安倫(2000)。國中學生對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靜宜(2003)。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董向榮(2009) 。南韓:創造奇蹟。香港,城市大學。
董文章(2011) 。完全中學直升學生學業成就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高中職登記分發區之中投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
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錢幼蘭(2002) 。彌合多元入學方案之理想與現實面。師說,168,16-20。
蓋浙生(1979) 。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計畫小組。
陸炳杉(2003) 。多元入學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立中正高級
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陳威仲 (2005) 。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果真(2002) 。教改願景怎麼改良?多元入學方案何去何從?。師說,
168,5-11。
陳木子(2002) 。高中職多元入學的改良之道。師說, 168,12-15。
陳亮妤(2002) 。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 98,
5-36。
陳天寶(2001) 。臺北市公立高工多元入學學生智育成績之比較研究。國
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天寶、楊泯榕(2000) 。高職多元入學學生學習成就之分析研究。大
安高工學報,11,23-33。
陳奎彰(2002) 。高職推薦甄選入學學生學習成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奎彰、馮丹白(2001) 。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
桃園農工為例。慈濟技術學院舉辦之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
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Ⅱ) ,91-108,花蓮。
陳李綢(1991) 。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珮軒(2000) 。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
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瑞洲(2003) 。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
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
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榮老(2003) 。應用AHP模式探討招生方案選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
高中職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雲林。
陳怡靜、林曉雲(2009年9月19日)。李家同重批教部免試入學程度更
差。自由時報。2011年9月27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9/today-life5.
htm
鍾翠芬(2008)。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
成效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鄒浮安(1997) 。著名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雅雅、張雅萍(2008) 。學習動機對學業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
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卷4期,1-18。
蔡雅雅(2008) 。完全中學直升入學與登記分發入學學生學業成就與學
習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立成德高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
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秋霞(2002) 。以多元智力為理論基礎的教學對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
習成就及推理能力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蔡秋明(2002) 。多元入學方案全面實施後的省思。師說,171,9-11。
簡菲莉、謝勝隆、楊世瑞(2011)。高中職免試入學對國高中教育的影響。
2011年9月27日,取自:
http://www.cyhvs.cy.edu.tw/mediafile/4010036/fdownload/114/
75/2011-3-31-15-29-1-75-nfl.pdf
簡茂發(1978) 。國中新生適用學科成就測驗之編製。測驗年刊,25,
64-74。
顏慶祥、湯維玲譯(Cummings著)(1991)。有效的教學。臺北,五南圖書
出版公司。
鄧澤軍(201l) 。試論中考聯招制度的困境與對策。遼寧教育研究,
2006 ,12期。
鄭 田(1995) 。交通部電信研究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增財(1995) 。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依佳(2008) 。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及教師教學滿意度
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嚴貞、陳志漢(2004) 。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專業科目學業成就與學習態
度之研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二技生為例。科技學刊人文
社會類,13(2),91-100。
蘇德祥(1998) 。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配套措施之規劃。高中教育,2,
14-16。
蘇德祥(2002) 。高中多元入學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英文部份
Bandura,A.(1991).Self-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through anticipatory and self-reactive mechanisms.In R. Dienstbier(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Vol.38.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Betz,E.L.,klingensmith,J.E.,&Menne,J.W.(1970).The measurement and am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
Brophy,J.(1987).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on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2),40-48.
Cheng,K.M.(1997).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Gthe East Asian Perpective,Educational Dilemma.4,399-412.
Cohen,R.A.,Malloy,P.F.& Jenkins,M.A.(1998).Disorders of attention.In P.J.Snyder&P.D.Nussbaum(Eds.),Clinical Neur.
Davi,G.A.& Tom,U.S.(1998).Secondary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
DES(1991).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21st centery .London:HMSO.
Dick,W.,Carey,L.,& Carey,(2001).The systemation design of instuction (6th).New York:Harper College press.
Edwadrs,T.,& Whitty,G.(1997).Specialsation and selection in secondary eucation.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3(1),5-15.
Farkas,S.(1992).Educational Reform:The players and the politics.(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al Services No.ED 370234).
Griggs C.(1985).Private Education Iin Britain.London:The Falmer Press.
Horan,J.C.(1991).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Destination of 1980 High School Graduates.Sociology of Education.64,158-171.
Hudspetch,D.(1997).Testing learner outcomes in web-based instruction.In B.H.Khan (ed.).Web-Based Instruction.353-356.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nowles.(197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N.y.Association Press.
Landsberger,B.H.(1981).Sex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7839).
Main,R.G.(1993).Integrating motivatio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Educational Technology.33(12),37-41.
McCombs,B.L.(2000).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Society.37(5),29-39.
Meighan,R.(1993).A sociology of educating.London:Cassell Education.
Murray,H.A.(1938).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than,J.(1989).Public school by choice.the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R.L.,& Nyikos,M.(1989).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ategies by university students.Modern Language Journal.73,291-300.
Raffini,J.P.(1996).150 ways to increa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Needham Heights,MA:Allyn & Bacon.
Reynolds,A.J.,& Walberg,H.J.(1991).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An extension to high schoo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iogy.83,97-107.
Reynolds,A.J.,& Walberg,H.J.(1992).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An extension to high schoo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iogy.84,371-382.
Richard,W.& Joanne,L.W(1988).American eduzation (9thed.).New York :Harp & Row.
Smith,M.S.,& o’Day,J.(1991).Systemic school reform.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and testing.299-268.
Soloway E.,Grant W.,Tinker E.,Roschelle J.,Mills M.,Resnick M.,
Berg R.,and Eisbenerg Michael(1999).Science in the Palms of Their Hand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2(8),250-265.
Sternberg,R.J.(1988).The Nature of creativity.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ass.
Tasi,S.L.,& Walberg,H.J.(1983).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productivity in high school.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6(5),265-272.
Tough,A.(1978).Major learning efforts: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Adult Education.4,250-265.
Tough,A.(1982).The Adult Learn Projects(2rd ed.).Ontari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Weiner,B.(1972).Theories of motivation.Chicago:Rand McNally.
Weiner,B.(1990).History of motiva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4),616-622.
Weinstein,C.E.(1988).Assessment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learning strategies.In R.R.Schmeck(Ed.),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pp.291-316).NY:Plenum Press.
White,R.W.(1959).Motivation reconsidered: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Psychological Review.66,29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