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玉枝 |
---|---|
論文名稱: |
探討國二學生詮釋地球科學課本附圖的相關因素 |
指導教授: |
譚克平
Tam, Hak-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圖形 、直覺法則 、心智模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五:一、以Levin(1982)的圖片功能分類法來分析國中自然科學科教科書中的圖形分布情形。二、探討國中地球科學課本附圖所用不同的表徵是否會干擾國二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三、探討國二學生在詮釋國中地球科學課本中的圖形時,是否有受直覺法則影響的跡象。四、世界地圖有兩種常見的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地圖中央線是經度0°線,台灣在世界地圖的右邊。第二種類型是地圖中央線是國際換日線(經度180°線),台灣在世界地圖的左邊。本研究想探討在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地圖下,國二學生解讀這兩類圖形時是否有差異,其所應用的解題策略是否有所不同。五、探討國小學習地球科學之後,且尚未正式學習國中地球科學課程的國二學生,對於地球內部構造會有哪些的心智模式。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二學生。本研究所涉及的評量工具題目,以國中地球科學課本為主。在研究方法採學生接受前後測驗(約相隔一週)及問卷調查與晤談。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顯示:一、國中自然科教科書課本中附圖平均每一頁有1.1張以上的圖形,但卻以表徵類圖形最多。二、當題目的圖形為有背景圖時,學生在判斷情意的題目時,會因背景圖而造成判斷上的差別,判讀背景圖為有煙囪冒煙之圖形時,較多學生會認為代表溫度升高;判讀沒有背景圖之圖形時,比較多學生會認為代表溫度較低或沒有變化。三、學生在回答箭頭停留位置與箭頭長短圖形題目時,有隨more A—more B直覺法則判斷的可能,但可能也會因學科知識因素做判斷。四、圖形中的不同的排列順序產生不同的答對率,當題目上的兩個國家在國際換日線同側時,及題目上有直接給兩個國家之間的時差時,學生的答對率較高。而由於整體答對率不高,無法明確判斷出地圖排列情形對學生的答對率有沒有太大的影響。圖形的左右對調對學生而言,需花較多心思去弄懂。五、國二學生對地球內部構造的心智模式中,發現受試者會根據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創造出自己的地球,在地球內部構造與板塊運動想法部分有5個模式:、地球由泥沙、化石、岩漿等組成;板塊運動就是泥土動‚、地球分成地殼、岩漿、地心;地心中的岩漿造成板塊運動ƒ、地球是很多層組成,地表底下的岩漿造成板塊運動,岩漿底下還有東西,但不知道岩漿底下還有什麼。„、地球是很多層組成,岩漿造成板塊運動,地心也是岩漿。…、地球除地心是岩漿外,其餘全是板塊組成,可稱為「磚塊模式」。
一、中文部分
石慶得 蘇永生(1992 ):兒童對環境認知之地圖學研究—兒童之地圖學系列研究(一)。地圖,3,頁1-42。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李春生(1997):怎樣教好國民中學地球科學新課程。台北市:國立編譯館通訊,9(3),頁5-16。
李春生(2001):編寫中學地球科學教科書的一些經驗談。台北市:國立編譯館通訊,14(2),頁20-24。
杞昭安(1995) :國小兒童圖形認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7,頁219-265。
林菁(1994) :圖像複雜度與兒童的認知學習。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8,頁172-207。
林菁(1996 ) :動畫中之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10,頁37-81
林顯輝(1991):我國中中地球科學及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科學本質文字敘述含量之分析。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冊)數理教育,頁233-25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顯輝(1992):依科學教育新目標分析我國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科書之研究(NSC-01110S0153-01)。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邱美虹 翁雪琴(1993):國三學生「四季成因」之心智模式與推論歷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教月刊,163,頁2-8。
姜滿(1993):國小學童地球科學概念之理解。台南師院學報,26,頁193-219
姜滿(1996):國小學童地運動之想法與概念改變歷程。台南師院學報,30,頁217-243。
姚伊美 羅倫新(1996 ):圖形效益與互動性多媒體教學。視聽教育,37(5), 頁25-29
翁雪琴(1994):探討國三學生對於「晝夜及四季」成因之心智模式及其概念改變歷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淑芳(1996):國中學生通論地理課程學習困難的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編譯館(1994):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一冊。
國立編譯館(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二冊。
國立編譯館(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三冊。
國立編譯館(1996):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五冊。
國立編譯館(1996):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四冊。
國立編譯館(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七冊。
國立編譯館(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六冊。
國立編譯館(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九冊。
國立編譯館(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八冊。
國立編譯館(1999):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十一冊。
國立編譯館(1999):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十冊。
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第十二冊。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生物上冊。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認識台灣地理篇全冊。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地球科學全冊。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健康教育上冊。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理化第一冊。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理化第三冊。
國立編譯館(2002):國民中學生物下冊。
國立編譯館(2002):國民中學健康教育下冊。
國立編譯館(2002):國民中學理化第二冊。
國立編譯館(2002):國民中學理化第四冊。
張欣怡(1997):地球科學不同課文表徵教材對學習者表現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莊福泰(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地球形狀概念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頁23-36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頁121-131。
郭純慧(2001):國小學童地震與地球內部構造之另有概念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比較之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沛慈(1992):學生建構假說歷程及其表徵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的理論基礎與運用。研習資訊,15(6),頁54-59。
傅武嫦(1995 ):談隔空教學書面教材中插圖之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0,頁42-50。
單文經(1996 ):插圖的種類與設計原則。教學科技與媒體,28,頁30-37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萬義昺(1995):國中生曲線圖基本能力個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進貴(1999 ):中小學生地圖認知之研究。地圖,10,頁49-58。
謝展文(2000):直覺法則對於數學及科學學習的影響—以國小四、五、六年級為對象。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雅齡(1998):讀圖訓練對國二學生理解地球科學圖形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Blystone, R. V. & Dettling, B. C. (1990). Visual literacy in science textbooks. In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The Process of Knowing, Vol. 6. No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 C.
Dove, J. E. (1998). 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 in earth science: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13(2), 183-201
Fishbein, E (1987). Schemata and Intuitions in Combinatorial Reason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4, 27-47
Greca, I., & Moreira, M. (2000). Mental models, conceptual models, and mode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1), 1-11
Hegarty, M., & Just, M. A. (1989). Understanding machines from test and diagrams. In H. Mandl & J. R. Levin(Eds.),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 and picture (p.171-194). New York: North Holland.
Holyaok, K., & Thagard, P. (1995). The an alogical child. Mental Leap : Analogy in Creative Thought. London : MIT Press.
Johnson-Laird, P. N. (1983). Mental Model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 J. R. (1982). Picture as prose-learning devices. In A. Flammer & W. Kintsch (Eds.), Discourse processing (p.412-444). New York:North Holland.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 (Eds.), Illustration, graphs and diagrams :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Verlag.
Levin, W. H., & Lentz, R. (1982). Effects of text illustrations:A review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30(4), 87-108
Lowe, R. (1993). Scientific diagrams: How well can students read th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 787 )
Lowe, R. (1993). Successful Instructional Diagrams. London:Kogan Page.
Lowe, R. (1993). Using visual media technologies to investigat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technical dia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3 435 )
Norman, D.A. (1983). Some observations on mental models. In D. Gentner & A. L.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etersen, R. G. (1985).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N. Y. : Marcel Dekker.
Piaget, J. (1973). The Child and Reality. London: Frederick Muller LTD. Pp49-pp61
Stavy,R., Tirosh, D., Tsamir, P., & Ronen, H. (1996). The role of Intuitive Rul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Unpublished thesis. School of Education, Tel-Aviv University, Israle.
Tirosh, D., & Stavy,R., (1996). Intuitive Rul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The Case of “ Everything can be Divided by Tw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6), 669-683.
Tirosh, D., & Stavy,R., (1999). The Intuitive Rules Theory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Fou-Lai Lin (Ed),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Viscuso, S. R., & Spoehr, K. T. (1986). How does a mental model facilitate comprehension of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New Orleans, LA, November.
Vosniadou, S (1988). Knowledge restructuring and Science Instruction. 16p;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5-9, 1998 ). (Eric Document Rep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5820)
Vosniadou, S.(1991). Capturing and modeling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 45-69.
Vosniadou, S.(1994). Capturing and modeling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 45-69.
Vosniadou, S., & Brewer, W. F. (1992). Mental models of the earth : A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Cognitive psychology, 24, 535-585
Weidenmann, B. (1989). When good pictures fail: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to the effect of illustrations. In H. Mandl & J. R. Levin, (Eds.),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 and picture. N.Y.: North-Hol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