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珮瑜
Yu, Pei-Yu
論文名稱: 醫療院所籌辦長照2.0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的經驗之研究:醫務社工主管觀點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LTC 2.0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from a Hospital’s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Director Medical Social Worker’s Viewpoint
指導教授: 游美貴
Yu, Mei-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社區健康照護長照2.0跨專業團隊自我認同
英文關鍵詞: Community's Health Care, Long-term Care 2.0, Trans-professional team, Self-ident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W.006.2018.F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1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人口老化及健康照護發展方向的轉變,醫療體系在社區健康照護領域逐漸佔有重要的責任,醫療服務從被動轉為主動,從定點提供醫療服務轉化為與社區共存、提供在地醫療照護。醫療社區化的過程,醫務社工被賦予擔任打通醫院與社區連結的橋樑角色。醫院參與長照2.0 ABC服務體系運作的過程,使醫務社工主管與長照服務產生緊密的連結,也面臨及感受承接創新任務的困境與壓力。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面訪6位分處公私立不同體系醫院的醫務社工主管,希冀透過其協助辦理長照2.0 A級單位的過程主觀經驗之整理,了解所面臨的困境及自我調適作為,以提供未來加入協助推辦A級單位的醫務社工主管實務上的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醫務社工主管可從醫院新任務指派或啟動因素的考量、醫院長官支持態度與跨專業團隊運作等方面著力,減少面對新任務開展的困境。最重要的是醫務社工主管本身在協助辦理長照2.0 A級單位前,須提升自我社區能力、認同並堅定自我專業價值,善用倡議的角色及能力得到醫院主管的力挺,並落實跨專業團隊合作,才能針對長照服務使用者多元的需求進行個別性評估,以提供整合、連續性且適切的長照服務計畫。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health care development, the medical system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s health care takes a role in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the medical service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being passive to active; from fixed point offering medical service to community’s co-existence, providing local medical care. The process of medical socialization, medical volunteers are given a role to bridge a connection between hospitals and communities. Hospital participat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ed LTC 2.0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making directors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long-term care service, they also face and feel the difficulty and pressure of taking the new innovative duty.
    The study deeply interviews 6 directors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different private and public systems of hospitals, hoping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we face and the practice of self-adjustm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operating long-term care unit A from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actual suggestions for the directors who assist to hold unit A.
    Through studi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ors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can lessen the difficulties of facing new duties by taking the new duties assigned by the hospitals or operation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upport attitude from hospitals’ executives and trans-professional teams oper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is before directors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assist to deal with long-term care unit A, he or she must raise the ability of self-community, recognize and persist self-professional value, make favorable use of suggestive role and ability to acquire the support from directors of hospitals plus lift up to reality of trans-professional teams corporations so that they can operate individual assessment toward users of long-term care with various need in order to provide integrated, continual proper long-term care service pl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台灣長期照顧的發展 9 第二節 長照2.0服務模式 24 第三節 醫務社會工作與長照2.0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質性研究選取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65 第四節 研究資料分析 67 第五節 研究嚴謹性及研究倫理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在公立體系地區醫院辦理A級單位 73 第二節 公立區域級以上醫院辦理A級單位 85 第三節 自身醫院辦理A級單位的經驗 9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議題反思 123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27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思 129 參考書目 133 一、中文部分 133 二、西文部分 142 三、網路資料 144 附件一 桃園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與A級單位個案服務業作流程 147 附件二 桃園市長期照顧需求個案轉介流程 148 附件三 研究邀請信函 149 附件四 研究參與同意書 150 附件五 研究訪談大綱 152

    一、中文部分
    尤幸玲(1992)。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及其角色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王卓聖、鄭讚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90-125。
    王秀燕(2014)。刻不容緩的議題—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資源網絡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45,111-127。
    王雲東(2009)。我國長期照護政策與服務的發展方向與挑戰。輔具之友,25,3-9。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增勇(2011)。家庭照顧者做為一種改革長期照護的社會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397-414。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王懿範(2016)。整合照顧的國際趨勢級系統建立的考量。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377-379)。台北市:五南。
    王懿範、李玉春、洪燕妮、陳逸卉、趙于賢(2016)。整合照顧概念及模式的引導。載於邱泯科總校閱,長期照顧概論—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取向(3-39)。台北市:洪葉。
    內政部印(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行政院衛生署(2013)。長期照顧服務網計畫(第一期)。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5)。長期照顧服務量能提升計畫(2015-2018)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
    江俊良(2017)。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公作者專業認同、專業認同衝突與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呂貝蕾、張淑玲、陳晶瑩、吳治勳、張靜怡、陳慶餘(2010)。門診慢性病老人衰弱症之分析。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5(1),36-49。
    呂彥萱、陳心怡、唐宜楨、童伊迪(2014)。老人因病致障於社區照顧介入其生活影響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1),41-82。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市:五南。
    呂寶靜(2005)。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顧政策之構思。國家政策季刊,4(4),26-40。
    李孟芬、石泱、曾薔霓、邱泯科、曾煥裕、趙曉芳……陳柏宗等著(2013)。長期照顧概論—社會政策與服務服務取向。台北市:洪葉。
    李孟芬(2013)。長期照護理念、現況與未來發展。載於邱泯科總校閱,長期照顧概論—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取向(p1-32)。台北市:洪葉。
    李袖芳(2009)。政府及參與者對委外福利方案之績效評估結果及問題探討—以桃園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評鑑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文達(2016)。我國的長照策略及醫療整合的全球發展趨勢。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43-55)。台北市:五南。
    邱泰源(2001)。社區醫學教育與健康照護。臺灣醫學,5(2),212-220。
    邱馨誼、王潔媛、曾淑芬(2001)。老人日間照護服務模式的介紹與現況分析。台中:老人跨領域案例解析團體報告。
    吳肖琪、翟文英(2011)。長期照護服務法之研議。醫療爭議審議報導,系列50,14-20。
    吳肖琪、蔡誾誾、蔡馨婷(2015)。從國際趨勢省思臺灣因應高齡社會的策略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53,48-60。
    吳肖琪(2016)。完善高齡者健康促進與生活品質提升之整合性照顧服務。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4(1),43-52。
    吳明儒(201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運作建議。於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主辦,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教學講員及分組教師培訓課程,台中市。
    吳淑瓊、呂寶靜、盧瑞芬(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
    吳淑瓊、戴玉慈、莊坤洋、張媚、呂寶靜、曹愛蘭、王正、陳正芬(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臺灣衛誌,23(3),249-258。
    吳雅汝、周怡君、詹鼎正(2014)。文獻回顧—肌少症與衰弱症。內科學誌,25,131-136。
    吳明儒、林欣蓓(2010)。社區結盟、社區培力與社區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參與台南市社區旗艦計畫之六個社區為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余尚儒(2015)。日本在宅醫療發展對我國居家醫療的啟示。台灣家醫誌,25(2),105-119。
    杜敏世、陳麗華(2017)。長期照顧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載於胡月娟總校閱,長期照顧(p21-42)。新北市:新文京。
    巫瑩慧(2017)。年輕型失智症的支持探討。健康世界,485,20-25。
    林玉恩(2002)。當代醫院社區化角色功能之探討—以台中市「地區醫院」以上之醫療機構為例。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
    林佳諺(2013)。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之現況與展望及社工的角色內涵。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林秋瑩(2014)。跨專業團隊合作照護中醫務社會工作角色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家德(2007)。從組織文化觀點探討醫務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自主性〜以企業型財團法人醫院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淑萱(2004)。從「長期照護先導計畫」的執行論長期照護體系的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06,97-105。
    林淑萱(2005)。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分析:以老人福利修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392-400。
    林進財、吳政儒、李仁智(2005)。台灣地區長期照護市場供需之研究—灰色預測模式之應用。論文發表於第三屆『管理思維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市:五南。
    林羿君(2011)。社區發展實務工作者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市社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胡月娟、黃惠璣、杜敏世、陳麗華、陳翠芳、許佩蓉……吳岱鋼等著(2015)。長期照顧,第三版。新北市:新文京。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41-158)。台北:巨流。
    洪麗玲、熊曉芳、陳敏麗、張麗春、陳秋月、陳真美(2010)。臺灣地區原住民健康危害行為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北市醫學雜誌,7(3),255-264。
    施睿誼、蔡文玲、溫信學、劉祉延、蔡聚(2012)。台灣醫務社會工作核心才能與培訓模式之初探。論文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邁
    向優質服務:社會工作專業的對話與省思》,台北。
    高偉琴(2008)。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療轉型中的角色反思與因應。輔仁大學,新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貴、周欣宜(2008)。推動在地老化策略之研究--以「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為例。農業推廣文彚,53,35-48。
    翁乙馨(2009)。醫院與社區互動經驗之研究—醫務社工的觀點。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秦燕(1996)。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
    秦燕(2011)。醫務社會工作定位、工作內容與學生實習。社區發展季刊,136,76-85。
    涂心寧、王懿範(2016)。照顧整合的啟動:日間照顧與居家照顧。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337-357)。台北市:五南。
    莊逸洲、黃崇哲(2000)。醫務管理學系列--醫療機構管理制度。台北市:華杏。
    梁亞文、劉立凡、林育秀(2010)。英日兩國長期照護制度對推動我國長期照護制度之意涵。長期照護雜誌,14(3),311-324。
    陳予康(2013)。非營利組織在政府政策網絡中角色之研究—以長期照護政策為例。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66,1-21。
    陳世堅(2000)。社福與衛生體系平行整合的長期照顧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正芬、吳淑瓊(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32,3-121。
    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192-203。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芬婷、邱啟潤(2015)。喘息服務方案對家庭照顧者之效益。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1),53-63。
    陳武宗(2009)。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經驗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26,20-33。
    陳美花、嚴嘉楓(2005)。長期照護機構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1),41-49。
    陳亮恭(2011)。整合式照護推動的成效與目標。未出版演講稿。
    陳淑芬、鄧素文(2010)。台灣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之發展。護理雜誌,57(4),5-10。
    陳淑媛(2013)。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專業團隊之困境與調適策略研究。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惠姿(2010)。長期照顧實務。台北市:永大。
    陳翠芳(2017)。長期照顧之政策與法規。載於胡月娟總校閱,長期照顧(p43-72)。新北市:新文京。
    陳惠姿、王懿範(2016)。照顧管理導入整合的機制。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133-151)。台北市:五南。
    許佩蓉、張俊喜、林靜宜、林壽惠、李世代(2006)。機構式長期照護綜論。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198-215。
    曾思瑜(2017)。老化的相關理念和社區照顧模式。載於曾思瑜、李梅英、陳柏宗編著,高齡者社區照顧環境規劃—在地老化與社區連結(p3-24)。台北市:華都。
    曾思瑜(2017)。高齡者長期照顧機構環境之相關法律規範。載於曾思瑜、李梅英、陳柏宗編著,高齡者社區照顧環境規劃—在地老化與社區連結(p75-92)。台北市:華都。
    張文瓊、吳淑瓊(2014)。整合健康與長照服務:國際經驗與政策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45,98-110。
    張文瓊(2014)。長期照護安排,醫療照護連續性與醫療服務利用。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張江清、陳政智、陳武宗(2007)。跨界、擴點、深耕—長期照顧領域社工人力發展策略。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3,73-100。
    張淑卿、陳妍杏(2013)。長期照護專業間合作策略—以臺灣社區照護場域運用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7(3),213-221。
    張靜怡、黎家銘、陳晶瑩、林莉茹、黃國晉、許志成、林正介、陳慶餘(2013)。臺北市老人衰弱症篩檢試辦計畫。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7(2),14-17。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
    許豪修(2008)。醫務社會工作者工作使命感、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可慈(2008)。專業管理團隊績效衡量模式之建構。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俐婷(2004)。衝突處理過程分析--以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工作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2,159-183。
    黃珮玲(2016)。從社會發展觀點探討臺灣老人在社區安老的可能性。社區發展季刊,153,290-303。
    黃蒂(2000)。臺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部門工作現況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8,137-159。
    黃惠璣(2015)。長期照顧緒論。載於胡月娟、黃惠璣、杜敏世、陳麗華、陳翠芳、許佩蓉……吳岱鋼等著,長期照顧,第四版(p1-20)。新北市:新文京。
    黃源協(1998)。福利混和經濟下的社區照顧—英國的經驗、台灣的借鏡。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39-85。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市:揚智。
    黃源協(2005)。社區長期照顧體系的建構。國家政策季刊,4(4),41-68。
    黃源協(2009)。社區工作的新取向—社區能力與社區資產。社區福利專題研習教材第15輯。內政部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1-36。
    黃志忠(2014)。居家服務使用對老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之緩衝性影響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1),1-43。
    游智雅(2016)。從使用行為探討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空間特質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發表的碩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培珊(2009)。建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社工員之團體身分認同: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1-26。
    溫信學(2011)。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
    溫信學(2014)。從健康促進觀點論醫務社會工作職場安全。社區發展季刊,147,103-112。
    葉乃綸、朱家緯、詹其峰、邱泰源、郭斐然(2012)。社區整合式照護之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台灣醫學,16(2),112-120。
    葉肅科(2011)。安寧照護服務:健康照護社工員的角色與功能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6,180-195。
    詹其峰、邱泰源、陳慶餘(2013)。台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臺灣醫界,56(2),51-56。
    廖榮利(1991)。醫療社會工作。台北:巨流。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青墉(1999)。醫務社會工作者對績效指標重要性看法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鄧素文(2013)。我國長期照護政策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41,19-25。
    鄧素文(2016)。我國長照制度及未來的發展與整合。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85-97)。台北市:五南。
    鄧世雄(2016)。從醫院到社區:以醫院為基礎之長期照護整合模式。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317-328)。台北市:五南。
    鄭惠心、侯建州(2016)。護理之家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的實務困境及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53,470-485。
    諸承明、李晉豪、梁成明(2011)。組織認同與專業認同對於雙軌生涯路徑選擇之關聯性研究—以組織誘因為干擾變項。海運學報,20(2),65-86。
    黎佳伶、林藍萍、徐尚為、林金定(2016)。老年人使用長期照顧服務之需求及困境初探:文獻回顧分析。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2(1),48-57。
    鄭如雅、李易駿(2011)。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知經驗與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1-44。
    鄭怡世、巫麗雪、葉秀芳(2017)。臺灣區域醫院社會工作者工作負荷感受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1),113-150。
    賴靜宜(2010)。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在全人醫療理念中角色與定位之初探—以服務使用者的觀點切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佩倫、王詩涵、陳靜敏、和氣純子、葉千佳(2016)。「地域包括支援中心」在長期照護發展新動向—以日本東京八王子市為例。護理雜誌,63(5),108–114。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初版。台北市:巨流。
    簡慧娟、莊金珠、楊雅嵐(2013)。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現況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41,6-18。
    簡慧娟(2016)。推動老人照顧政策整合與創新。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99-130)。台北市:五南。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2,41-58。

    二、西文部分
    Baguley, P. (2002). Team and team-working. London, England: Hoder& Stoughton。
    Baker, R. (1976). The multirole practitioner in the generic orienta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6(3), 327-352。
    Benefield, L. E.&Holtzclaw, B. J. (2014). Aging in place: merging desire with reality.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9(2), 123-131。
    Bronstein, L. R. (2003).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48(3), 297-306。
    Cole, E. S., Willis, C., Rencher, W. C., & Zhou, M. (2016). Long-term acute care hospitals and Georgia Medicaid: Utilization, outcomes, and cost. SAGE Open Medicine, 4, 1-8。
    Griffiths, R. (1988). Community care: Agenda for action. London, England: HMSO。
    Guba, E.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London, England: Sage。
    Hudson, B., Hardy, B., Henwood, M., &Wistow, G. (2010).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ing across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social care.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17(4), 25-30。
    Mason, M., & Gammonley, D. (2012). Public polic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work in long-term home health care. Hom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 Practice, 24(3), 125-131。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6). Social work in long-term care and aging: Decreased health care costs, increased quality of lif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cialworkers.org/practice/aging/2008/swLTChandout0808.pdf
    Rizzo, V. M., & Rowe, J. M. (2006). Social work in long-term care and aging: Decreased health care costs, increased quality of lif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swdc.org/practice/aging/2008/swLTChandout0808.pdf
    Swezey, R. W., & Salas, E. (1992). Teams: 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Westport, CT: Ablex Publishing。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2003). Shanghai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the Madrid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2002 and the Macao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1999. Retrieved from: http://undocs.org/E/ESCAP/1280
    West, M. A. & Slater, J. (1996). Team working in primary health care: A review of its effectiveness. London, England: Health Education Author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