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宛鈞
Cheng, Wan-Chun
論文名稱: 漢唐醫學之「人神」禁忌研究
'REN SHEN' Acupuncture Taboo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during Han and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藤井倫明
Michiaki Fujii
劉增貴
Liu, Tseng-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人神人氣天人相應針灸癰疽血氣醫療禁忌
英文關鍵詞: ren shen, ren qi,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cupuncture, yong ju, blood and qi, medical taboo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5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漢唐時期醫療方面的「人神」禁忌。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所指出的,醫者施行針灸前必須先知道病人的「行年」以及「人神所在」。若醫者在診療時誤傷了患者的「人神所在」,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在漢唐時人的眼光中,究竟如何理解「人神」?漢唐醫家如何避免犯傷「人神」?「人神」禁忌的理論基礎為何?目前對於「人神」的源流未清,爭議仍多。全文聚焦在「人神」概念的發展、傳承、變異以及應用,希冀能重建「人神」禁忌在漢唐時期中的原始面貌,拼湊出古代醫學地圖缺漏的「人神」區塊。
    本研究主要採取輯佚的方式將各種「人神」資料勾稽出來。藉由整理《黃帝蝦蟇經》、《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等醫學典籍,以及秦簡、楚簡與漢簡文獻和敦煌醫學卷子,耙梳出各式「人神」禁忌並且試圖說明當中的意涵。經研究發現,在漢末三國到南北朝時期的醫學發展中,「人神」概念仍處於一個發展期,各家各派都有其依時避忌的學說。「人氣」、「人神」的說法相互滲透、結合,到了唐代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匯流成一套「人神」禁忌學說。在實際操作方面,為了避免誤傷患者的「人神」,醫家所採取的解決之道就是取「天醫」。
    本文可總結成三大結論。第一、人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是「人神」立論的核心。第二、犯傷人神容易使人發癰疽,刺癰疽也需避「人神」。第三、周期節律是「人神」原理的精髓。總之,「人神」禁忌有其一定的規律,其時間和空間的搭配是固定不變的。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the taboo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out Acupuncture-mox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The acupuncture taboo originates from Han dynasty and becomes a theory in Tang dynasty. A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edical doctor, Sun, described in his book Qiānjīn yì fāng千金翼方the pre-requite ritual before acupuncture is performed: to grasp the ‘xíng nián ’行年of the patient and ‘rén shén suǒ zài.’人神所在. The taboo above is of little concern, however, if the patient is in emergency. If the co-existence of ‘rén shén’人神preclude acupuncture, then is the non-existence of them an approval? Since the notion of ‘ren shen’ still eludes easy definition, bu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elve in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of its popular medical realities in the both dynasties and find its theoretic ground for a still controversial issue.
    To historicize ‘rén shén’ —to bring a historical controversy to light— this thesis relies heavily on such medical classics as ‘Huángdì háma jīng’黃帝蝦蟇經, ‘Bèijí qiānjīn yàofāng’備急千金要方, ‘Wàitái mìyào fāng’外臺秘要方,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and Dūnhuáng Medial Paper. On this matrix of medical documents, by these medical documents, a historicized edifice of ‘rén shén’ taboo can be shed some light. Its aim is to map the contour of ‘rén shén’ during Tang and Han dynasties, and, most importantly, to integrate the ‘rén shén’ vignette into the tapestry of ancient medicine. According to research, ‘rén shén’, from the latter Han Dynasty into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s still in its formative stage in which its practice does not consolidate into a consistent scholarship. ‘Rén shén’ and ‘rén qi’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intermingle. It is not until the Tang Dynasty that these various notions form a stringent system of the ‘rén shén’ taboo. In practice, to preserve the will-being of the patient’s ‘rén shén’, medical experts adopt the approach of ‘ tiān yī’天醫.
    In a nutshell, there are three points of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First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human and sky/earth is the essence of ‘rén shén’ theory. Second, to harm ‘rén shén’ can cause yōng jū癰疽, but treat such ulcer must take ‘rén shén’ into account. Third, ‘rén shén’ follows a rigorous pattern. In sum, ‘rén shén’ is a constellation of taboos that plays out itself along the coordinates of time and spac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緣起、研究範圍與取徑……….………………………………………………..1 一、研究緣起………………………………………….………………………………………………..1 二、研究範圍與取徑……………………………………………………………………………….3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6 一、文獻回顧…………………………………………………….……………………………………..6 二、問題意識……………………………………………………………………………………..…….8 第二章、「人神」源流與概念試析……………………………………………………………………10 第一節、「人神」概念的形成…………………………………………………………………….10 一、《黃帝內經》記載的「神」………………………………………………………………….10 二、《黃帝內經》記載的「人氣」…………………………………………………………11 三、《黃帝蝦蟇經》的記載……………………………………………………………………13 第二節、「人神」概念的確立與沒落…………………………………………………………..16 一、唐代醫書的記載……………………………………………………………………………….16 二、敦煌文書的記載………………………………………………………………………………17 三、宋代醫書的記載………………………………………………………………………………20 第三節、「人神」概念試析……………………………………………………………………………21 第四節、小結………………………………………………………………………………………………24 第三章、人神的種類與內容………………………………………………………………………………26 第一節、逐日人神與六十日人神………………………………………………..………………26 一、逐日人神………………………………………………………………………………………….26 二、六十日人神……………………………………………………………………………………..32 第二節、四季人神與逐年人神……………………………………………………………………37 一、四季人神…………………………………………………………………………………………37 二、逐年人神…………………………………………………………………………………………43 第三節、十干人神與十二支人神………………………………………..………………………47 一、十干人神………………………………………………………………………………………….47 二、十二支人神……………………………………………………………………………………..54 第四節、十二時與十二祇人神……………………………………………………………………58 一、十二時人神……………………………………………………………………………………..58 二、十二祇人神………………………………………………………………………………………63 第五節、小結…………………………………………………………………..………………………….72 第四章、自然天象對「人神」的影響………………………………………………………………74 第一節、人氣不和而疣贅生……………………………………………………………………….75 第二節、日月薄蝕損「人神」………………………………………………………………………78 一、日鬪月毀………………………………………………………………………………………….80 二、禁合陰陽…………………………………………………………………………………………81 第三節、月亮周期應人身血氣……………………………………………………………………85 一、按月相療疣目…………………………………………………………………………………..86 二、推測「人神」為血氣之屬……………………………………………………………………90 第四節、小結……………………………………………………………………………………..………93 第五章、「人神」的應用層面…………………………………………………………………………….94 第一節、刺癰疽需避「人神」…………………………………………………………………..94 一、疽病所發避「人神」………………………………………………………………………94 二、疽病避「人神」試析………………………………………………………………………101 第二節、「人神」取「天醫」…………………………………………………………………...102 一、「人神」取「天醫」的意涵………………………………………………………………..102 二、「推行年天醫法」試析………………………………………………………………….106 第三節、小結……………………………………………………………………………………….……108 第六章、結論………………………………………….……….……………………………………………….109 參 考 文 獻………………………………………….……….……………………………………………….113 附 錄.……………………………………………..……………..………………………..………………………122 表 目 錄 表一、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曆P.3247【每月人神注在當日足下】……………….……..…18 表二、雍熙三年丙戌歲具注曆日P.3403【人神】…………………………….………..………..18 表三、《新集備急灸經》P.2675【人神】………………………………………….…………………..19 表四、《范汪方》、《黃帝蝦蟇經》、《華陀方》【逐日人神】對照表………..….……....25 表五、《黃帝蝦蟇經》【蝦蟇圖隨月生毀日月蝕避灸判法】………………..……….….….….28 表六、《備急千金要方》【日辰忌】………………………………………………..…………….……….30 表七、《外臺祕要方》【日忌法】………………………………………………………….…….………….30 表八、《黃帝明堂灸經》【人神所在】………………………………………………………..….……..31 表九、《太平聖惠方》【日神忌】…………………………………………………………….…...….…….31 表十、《黃帝蝦蟇經》【年神舍九部法】…………………………………………………….……..………43 表十一、《備急千金要方》、《黃帝明堂灸經》、《外臺祕要方》【推行年人神法】....44 表十二、《備急千金要方》【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44 表十三、《千金翼方》【行年人神所在法】………………………………………………..………....45 表十四、《外臺祕要方》、《黃帝明堂灸經》【十二部人神】…………….…….….…….....45 表十五、《新集備急灸經》【十二部人神】…………….…………………………….…….…….....46 表十六、十二支人神互參表…………….………………….……………………….……..………………..57 表十七、十二時人神…………….………………….……………………………………….…………………..62 表十八、放馬灘秦簡《日書》甲種《建除》…….…………………………….…………………..65 表十九、十二祇人神…….……………………………………………………………………..….……………..71 表二十、「建」日避「破」時(推斗擊時)……………………………………...…………….…..71 表二十一、推行年天醫法……………………………………………………………….………..……….…107 圖 目 錄 圖一、六甲日神遊舍…………………………………………….………………………………...…….……….35 圖二、六甲日神遊舍圖【《黃帝蝦蟇經》衛生彙編本】……………………………...….……36 圖三、六甲日神遊舍圖【《黃帝蝦蟇經》臨模影寫舊鈔本】……………………...……….36 圖四、四季人神九宮八風圖…………………………………………………………..……………………..38 圖五、十干人神……………………………………………..……………………………………….………..…….53 圖六、十二支人神……………………………………………..……..………………………….……..…………57 圖七、十二月建……………………………………………..……..…………………………….…………………66 圖八、推行年天醫法…………………………………………………………………..………………………108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按時代順序排列)
    《黃帝內經素問》,收入錢超塵主編《中華經典醫書》第一冊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
    《黃帝內經靈樞》,收入錢超塵主編《中華經典醫書》第一冊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
    《黃帝內經素問》,收入徐寒主編《黃帝內經》上冊(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周〕秦越人撰,〔明〕王九思《難經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
    (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7月)。
    〔漢〕《太平經》,《正統道藏》第四十一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
    〔漢〕王充《論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
    (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不著撰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年)。
    〔漢〕華佗元化著;〔唐〕孫思邈編集;彭靜山點校《華佗神醫秘傳》
    (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第十八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
    《黃帝蝦蟇經》,《東洋醫學善本叢書》第二十八冊
    (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2年)。
    〔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晉〕葛洪《抱朴子》,《正統道藏》第四十七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
    〔晉〕皇甫謐著,張燦玾、徐國仟主編《針灸甲乙經校注》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
    〔晉〕陳延之《小品方》(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
    〔南北朝〕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叢書集成續編》冊四十六。
    (臺北:新文豐,1985年)。
    〔南齊〕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東洋醫學善本叢書》第二十八冊
    (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2年)。
    〔隋〕蕭吉《五行大義》,《叢書集成續編》冊二十四(臺北:新文豐,1985年)。
    〔唐〕孟安編集《道教義樞》,《正統道藏》第四十一冊
    (臺北:新文豐,1985年)。
    〔唐〕《全唐詩》第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東洋醫學善本叢書》第六冊
    (大阪:東洋醫學研究會,1981年)。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醫學全書》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收入《孫思邈醫學全書》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收入曹洪欣主編;鄭金生,柳長華副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冊十一(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撰人不詳《黃帝明堂灸經》(臺北:士林出版社,1988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撰年不詳)。
    〔宋〕《銅人針灸經》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收入《四庫全書鍼灸古書》冊六
    (臺北:南天書局,1976年)
    〔宋〕王懷隱、陳昭遇等《太平聖惠方》,曹洪欣主編;鄭金生,柳長華副主編
    《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1999年)。
    〔宋〕楊維德《景祐六壬神定經》,收入劉永明主編《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四集《六壬集成(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金〕何若愚撰、閻明廣注《子午流注針經》,章威主编,王雪苔審定《中華醫書集成》第十八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元〕竇漢卿《重校宋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收入《四庫全書總目‧瘡瘍經驗全書十三卷》(臺北:莊嚴,1995年)。
    〔元〕李鵬飛(1222-?)《三元參贊延壽書》(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元〕李仲南《永類鈐方》,收入曹洪欣主編;鄭金生,柳長華副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冊二十一(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李一楫《月令採奇》(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冊七(臺北:新文豐,1987年)。
    〔明〕汪機、李守先《繪圖針灸易學 附七十二番全圖 針灸問答》
    (臺北:新文豐,1997年7月)。
    〔明〕高武《新校本鍼灸聚英》(臺北:新文豐,1969年)。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中華醫書集成》第二十八冊
    (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章威主编,王雪苔審定《中華醫書集成》第十八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倪維德《原機啟微集》(臺北:新文豐,1987年)。

    〔明〕佚名氏《神農皇帝真傳針灸經》,鄭金生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第十二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
    〔明〕樓英《醫學綱目》,〔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991年)。
    〔清〕允祿、梅瑴成、何國宗等奉敕撰《欽定協紀辨方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上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張志聰著,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清〕不著撰人《銅人針灸經》,《四庫全書鍼灸古書》冊六
    (臺北:南天書局,1976年)。
    〔清〕鄭玉壇《彤園醫書(外科)》,《湖湘名醫典籍精華‧外科卷 針灸卷 五官科卷》(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清〕吳謙等編《醫宗金鑒》(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年)。
    〔清〕京江鐵甕子《六壬經緯》,劉永明主編《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四集《六壬集成(四)》(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朝鮮〕許浚編著,郭靄春等校注《東醫寶鑒》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

    (二)出土文獻(按著者、編者筆畫順序排列)
    〔日〕大庭脩《敦煌漢簡》(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
    〔日〕大庭脩《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京都:同朋舍,1990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秦簡・周家台秦簡・龍崗秦簡・孔家坡前漢簡》(東京:二玄社,2009年)。
    胡之主編《甘肅敦煌漢簡》﹙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编《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 : 文物出版社,1974年)。
    勞榦編《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57年)。
    勞榦編《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0年)。彭浩、雷志雄《張家山漢墓竹簡》(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三)敦煌文書(按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大唐同光四年具暦》,黄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七冊
    (臺北:新文豐,1986年)。
    《灸經》,黄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四十四冊
    (臺北:新文豐,1986年)。
    《星占書‧七星人命屬法》,黄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三冊
    (臺北:新文豐,1986年)。
    《新集備急灸經》,黄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三冊
    (臺北:新文豐,1986年)。
    《雍熙三年丙戌具注曆日》,黄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一百二十八冊
    (臺北:新文豐,1986年)。

    (四)專書(按著者、編者筆畫順序排列)
    〔日〕小曾戶洋,長谷部英一,町泉壽郎著;馬王堆出土文獻譯注叢書編輯委員
    會編《五十二病方》(東京:東方書店,2007年)。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學院編《中醫名詞術語選釋》
    (臺南:大孚書局,2004年)。
    王子今《睡虎地《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玉川著;張年順整理《運氣探秘》(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王洪圖總主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青斗《大中醫》(臺北:尖端出版社,2009年1月)。
    俞曉群《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秘意義》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郝樹聲、張德芳《懸泉漢簡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
    馬保平《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馬保平《古方術研究導引》(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馬繼興主編《敦煌古醫籍考釋》(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馬繼興等輯校《敦煌醫藥文獻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繼興《出土亡佚古醫籍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馬繼興《馬繼興醫學文集》(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年)。
    培琳編輯部編著《正宗少林銅人簿》(臺北:培琳出版社,1986年)。
    張寅成《中國古代禁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張儂《敦煌石窟秘方與灸經圖》(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
    張燦玾《中醫古籍文獻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梁峻等主編《范行準輯佚中醫古文獻叢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年)。
    郭志城,李郅高,劉英杰《中國術數槪觀(卜筮卷)》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
    郭穎《《諸病源候論》的詞語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 : 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
    (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陳國印《靈樞經新識》(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增岳《敦煌古醫籍校證》(廣州:廣州科技出版社,2008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繼文《中國數術結構》(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程莘農主編《中國針灸學》第四章〈氣血津液〉(臺北:淑馨,1989年)。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硏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趙益《古典術數文獻述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趙健雄編著,徐鴻達、張士卿協編《敦煌醫粹:敦煌遺書醫藥文選校釋》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鄢良《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
    (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劉永明主編《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九集《雜術集成》
    (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韓雲波、郝敬、張莉譯注《日者觀天錄》(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鄧文寬輯校《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叢春雨主編《敦煌中醫藥全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年)。
    叢春雨《敦煌中醫藥精華發微》(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
    嚴世芸,李其忠主編《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學總集》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饒宗頤,曾憲通著《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硏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饒宗頤《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新文豐,2003年)。

    (五)學位論文(按著者、編者筆畫順序排列)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肖昌云《針灸人神禁忌學說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燕萍《《赤松子章曆》擇日避忌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淑女《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選擇術-以「人神」及「妊娠」禁忌為例》
    (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陳于柱《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敦煌祿命書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陳炫瑋《孔家坡漢簡日書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雅雯《說文解字》數術思想研究(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六)期刊論文(按著者、編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子謨,王曉萍〈范汪與《范汪方》勾沉〉,《中醫文獻雜誌》第3期,1994年。
    王宇恒,常存庫,黃寅焱〈針灸療法禁忌症的歷史探究〉,《針灸臨床雜誌》第21卷,第7期,2005年。
    王洪琦〈《內經》「月—人相關」理論及現代的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1988年。
    王磊等〈子午流注與生物節律的關係〉,《中華中醫藥雜誌(原中國醫藥學報)》第26卷,第11期,2011年。
    王縉,和中浚〈《劉涓子鬼遺方》的癰疽分類法及其特點〉,《中華中醫藥學刊》第29卷,第7期,2011年。
    王濱〈《黃帝蝦蟇經》與針灸禁忌的時空觀〉,《內蒙古中醫藥》第4期,2000年。
    吳中朝〈《黃帝蝦蟆經》時間醫學思想探賾〉,《山西中醫》第6期,1990年。
    吳涵冰〈丹波一家對中醫學術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第14卷,第2期,1984
    年。
    宋鎮豪〈試論殷代的紀時制度〉,《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
    李戎〈針灸「人神禁忌」學說中的「尻神」辨誤〉,《中國針灸》第22卷,第8
    期,2002年。
    李均明〈漢簡所見一日十八時、一時十分計時制〉,《文史》第22輯,1984年。
    李秋云〈子午流注納甲法系統理論形成時期之商榷〉,《中華醫史雜誌》第14卷,
    第2期,1984年。
    李清良〈中國身體觀與中國問題──兼評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哲學動態》第5期,2006年。
    李雁等〈《內經》中「神」的研究進展〉,《陝西中醫》第12期,1987年。
    李經緯等〈隋唐時期中外醫藥之交流〉《中華醫史雜誌》第15卷,第4期,1985
    年。
    李解明〈秦漢時期的一日十六時制〉,《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李磊〈針灸日時知避忌——試論針灸日時避忌的原則和方法〉,《上海中醫藥雜誌》第6期,1995年。
    李濱〈中醫神志學說的文獻研究〉,《中醫文獻雜誌》第4期(安徽:安徽中醫學院,2001年)。
    李濤〈隋唐時代我國醫學的成就〉,《中華醫史雜誌》第1號,1953年。
    肖嫻〈中醫對精氣血津液神的認識之(六):漫談人體之「神」〉,《開卷有益‧求醫問藥》第12期,2004年。
    孟琳升〈月經周期與月亮圓缺——120例資料分析〉,《浙江中醫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1985年。

    林伯欣〈在「黃帝的身體」成形之前—淺談殷商至春秋的醫學發展〉,《2007學士後中醫學系系友回娘家暨國醫節學術研討會》(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07年)。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2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3年)。
    姚警鐘〈從《醫心方》看中日古代醫藥交流〉,《中華醫史雜誌》第13卷,第4期,1983年。
    唐衛華〈月亮盈虧變化與針灸臨床之管窺〉,《針灸臨床雜誌》第19卷,第9期,2003年。
    郝葆華等〈《內經》「七篇大論」成書年代新論――據天文律歷史料源流探〉,《中華醫史雜誌》第14卷,第1期,1984年。
    高明,張純德〈秦簡日書「建除」與彝文日書「建除」比較研究〉,《江漢考古》第2期,1993年。
    馬惠芳,郭長青〈《黃帝蝦蟇經》對針灸學的貢獻〉,《針灸臨床雜誌》第13卷,第3期,1997年。
    張勝忠〈月相盈虧對人體的影響〉,《中醫藥信息》第8卷,第6期,1991年,頁5-8。
    張福慧,陳于柱〈遊走在巫、醫之間――敦煌數術文獻所見「天醫」考論〉,《寧夏社會科學》第2期,2008年3月。
    張儂〈敦煌遺書中的針灸文獻〉,《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總68期)(敦煌市:敦煌研究編輯部,1984年)。
    張德芳〈懸泉漢簡中若干「時稱」問題的考察〉,《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慶文,劉敏如,陳維生〈女體「月虧」、「月滿」血氣狀況的初步研究──附44個月經週期血流變資料分析〉,《天津中醫》第2期,1994年。
    曹春平〈明堂初探〉,《東南文化》第6期,1994年。
    陳于柱〈敦煌寫本《祿命書‧推人游年八卦圖(法)》研究〉,《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8年。
    陳心智,閻洪臣〈中風死亡與月亮圓缺——附716例中風死亡時間分析〉,《吉林
    中醫藥》第6期,1987年。
    陳心智,閻洪臣〈淺談人體朔望月節律〉,《中醫藥學報》第4期,1987年。
    陳夢家《漢簡年曆表敘》,《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童伯瑛,董曉燕,趙建國〈淺談繆刺法與月節律的關係〉,《上海針灸雜誌〉》第30卷,第4期,2011年。
    賀海軍〈抑鬱狂躁與月亮圓缺變化的關係〉,《遼寧中醫雜誌》第7期,1991年。
    黃一農〈從尹灣漢墓簡牘看中國社會的擇日傳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年9月)。
    黃一農〈嫁娶宜忌:選擇術中的「亥不行嫁」與「陰陽不將」考辨〉,《法制與禮俗: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黃俊傑〈中國歷史思想中的時間觀念〉,《當代》第158期,2000年10月。
    楊振平、傅貞亮〈《內經》天文醫學思想初探〉,《中華中醫藥雜誌(原中國醫藥學報)》第8卷,第5期,1988年10月。
    楊建宇,魏素麗〈人神避忌略論〉,《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第11卷,第11期,2005年。
    靳士英〈明堂圖考〉,《中華醫史雜誌》第21卷,第3期,1991年。
    趙貞〈敦煌文書中的「七星人命屬法」釋證──以P.2675bis為中心〉,《敦煌研究》
    2006年第2期(總第96期)
    趙健雄,蘇彥玲〈敦煌醫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甘肅中醫》第9卷,第5期,1996年。
    劉道超〈秦簡《日書》五行觀念研究〉,《周易研究》第四期,2007年(總第八十四期)。
    劉增貴〈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年9月)。
    劉增貴〈睡虎地秦簡《日書》〈土忌〉篇數術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4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7年12月)。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第18卷,第4期(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7年12月)。
    鄧文寬〈敦煌三篇具注曆日佚文校考〉,《敦煌研究》第3期,2000年。
    鄭宛鈞〈漢唐時期之醫療術數研究-以行年、人神為中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台灣民間宗教學術中心主編《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第一集》(新北:輔大臺灣民間宗教學術中心,2012年)。
    蕭放〈明堂與月令關係新證〉,《民族藝術》第1期,2001年。
    錢超塵〈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殘卷)考略〉,《江西中醫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
    叢春雨〈論敦煌針灸文獻的學術價值〉,《上海中醫藥雜誌》第10期,1993年。
    魏靜〈敦煌占卜文書中有關游年八卦部分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輯刊》第2期,2008年。

    (七)外文資料(按著者、編者筆畫順序排列)
    〔日〕丹波康賴《醫心方:仁和寺本影寫本・多紀家舊藏本》
    ﹙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1年)。
    〔日〕丹波康賴《醫心方:國寶半井家本醫心方》
    ﹙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1年﹚。
    〔日〕丹波康賴《醫心方:日本醫學叢書活字本》
    ﹙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1年﹚。
    〔日〕丹波康賴撰,高文鑄等校注硏究《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日〕丹波康賴撰,趙文山等注釋《醫心方》(瀋陽:遼寧出版社,1996年)。
    〔日〕多紀元胤編《中國醫籍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
    〔日〕長野仁〈《黃帝蝦蟇經》臨模影寫舊鈔本の出現〉《鍼灸》第17卷,第1期,2001年。(通卷61號)
    〔日〕浦山菊花〈《黃帝蝦蟇經》について〉」《東洋—比較文化論集—宮澤正順博士古稀記念》。(東京:青史出版,2004年)。
    〔日〕浦山菊花〈經書の中の數と身體〉,《東洋の身体知―[からだ]を通して見るアジア》(總特集)《鍼灸OSAKA》別冊,第1卷,2004年。
    〔日〕浦山菊花〈中國傳統醫書中「禁忌」的變遷〉《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日〕坂出祥伸〈《黃帝蝦蟇經》について-成書時期を中心に〉,《解說‧研究》《東洋醫學善本叢書》,冊二十九(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6年)。
    〔日〕坂出祥伸〈《黃帝蝦蟇經》の成書年代について〉,《中國思想研究‧醫藥養生‧科學思想篇》(大阪:關西大學出版社,1999年)。
    〔日〕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57年)。
    Vivienne Lo(羅維前),“Huangdi Hama jing (The Yellow Emperor’s Toad Canon),” Asia Major 14, pt. ( 2001):7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