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宇苹
Tai, Yu-Ping
論文名稱: 漢語「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及教學啟示
A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 陳俊光
Chen, Jyun-G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AABB形容詞重疊式語義動態性對比焦點主觀程度性
英文關鍵詞: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dynamic continuity, contrastive focus, subjective degre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雙音節形容詞的重疊式研究是個相當複雜的課題。Li & Thompson(1981)清楚的列舉出可重疊及不可重疊的形容詞,但並未進一步探討其背後重疊動因為何。另外,在Li & Thompson所列出不能重疊之詞中,筆者卻於語料庫中找到反例,可見有關形容詞的重疊式研究相對有限。因此,大多華語教師於教學時也無法告知學生規則為何。此外,大多教課書中也僅說明形容詞重疊表加深程度之義,因此學生們在未了解使用規則下,便易有以下病句:「*這輛自行車漂漂亮亮的。」(汝淑媛,2007)。顯見形容詞重疊式仍有諸多難點有待克服。因此重疊式其內在動因和篇章、語用功能為何,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議題。
    相較於過去文獻多著重於程度量上的探討,本研究以語義層面上的動態延續性、篇章層面中的信息焦點以及語用層面中的主觀程度性的概念切入,透過「漂亮、美麗」、「高興、快樂」及「輕鬆、容易」三組形容詞之重疊式來探究重疊的內在動因及篇章語用功能,並提出教學應用。本研究經由語料庫得自的642筆語料,以Halliday(1985)為理論基礎,發現研究結果如下:第一,在語義層面上,形容詞重疊式表動態義,可進入重疊式之形容詞其內在語義須有一定程度的動態性。第二,在篇章層面上,在具焦點性的形容詞重疊式下,即使趨向靜態的形容詞亦可進入重疊式中。第三,於語用層面上,母語者在前文有特定情境的鋪陳下,往往會選擇重疊式以加強其程度性,以達到主觀性的表達。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評析現行教材後提供了實質上的建議與教學參考方向,將其應用於教學層面。

    The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has long been a complicated topic in research literature. Li & Thompson (1981) , for example, indicated that only certain adjectives can be reduplicated, but they did not provide any rules for tha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listed some adjectives that cannot be reduplicated. However, the author did find counter-examples from linguistic corpuses. Thus, it suggests that the exact mechanism underlying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lack of any substantial rules to follow, most Chinese teachers would simply request their students to memorize the usage. Additionally, textbooks only mention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functions as a degree intensifier, but do not provide any specific rules for it. As a result, students are prone to produce ungrammatical sentences, such as”zhe liang zixingche *piaopiaoliangliang de.”
    Previous research focused mainly on the degree of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and its semantic motivation without further going into the domains of discourse and pragmatics. The present thesis has adopted the tripartite framework of Halliday(1985), which encompasses the ideational (semantics), textual (discourse) and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planes. Sematically, we utilize the notion of dynamic continuity as a motivation for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In addition to semantic motivation, this thesis has delved into discourse and pragmatics functions. Methodlogically, we collected 624 authentic data from two linguistic corpuses, composing of six reduplicated adjectives: i.e., “piaoliang, meili”, “gaoxing, kuaile”, and “qingrong, rongyi”. It is found that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is used to convey dynamic continuity at the senmantic level; consequently, only dynamic adjectives can be reduplicated. At the discourse level,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is used to convey contrastive focus; thus, a stable adjective can be reduplicated to highlight contrast. At the pragmatics level, Chinese speakers tend to use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as a degree intensifier to express their subjectivity.
    Finally, at the pedagogical level, the author utilizes the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thesis as a basis to review four L2 Chinese textbooks, and suggests some teaching stragegies and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 for teachers of L2 Chinese.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8 一、研究動機 8 二、研究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方向和範圍 12 一、研究方向 12 二、研究範圍 1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7 第四節 本研究架構 19 第五節 術語解釋 20 一、語義及語用 20 二、篇章與語用 20 三、量幅與量點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重疊式」的語義及程度量探討 22 一、重疊式與程度量的關係 22 二、小結:重疊式的核心語義 38 第二節 「形容詞重疊式」的句法分析探討 40 一、形容詞重疊式之句法功能 40 二、形容詞重疊式之選擇及制約 43 三、小結 52 第三節 「形容詞重疊式」的篇章分析探討 54 一、相關理論概念 54 二、「重疊式」篇章相關研究 56 三、小結 59 第四節 「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用研究探討 61 一、相關理論概念 61 二、「AA形容詞重疊式」語用相關研究 67 三、小結 7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2 一、語料分析架構 72 二、研究問題一 74 三、研究問題二 76 四、研究問題三 8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3 一、語料來源 83 二、教材評析及教學建議 8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6 第一節 研究問題一 86 一、形容詞重疊式的動態性語義制約 86 二、以「靜態性」及「動態性」作為重疊類別的重疊表現 92 三、小結 100 第二節 研究問題二 101 一、「AABB形容詞重疊式」信息焦點類型與範距大小 101 二、不可重疊之形容詞於篇章層次的再審視 111 三、小結 122 第三節 研究問題三 123 一、AABB形容詞重疊式與主觀程度性 123 二、程度副詞「很」及重疊式之差異 135 三、不可重疊之形容詞於語用層次的再檢視 139 四、小結 139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44 第五章 教學應用 146 第一節 教學需求 146 第二節 現行教材檢視 147 一、實用視聽華語 147 二、當代中文課程 149 三、新實用漢語課本 150 四、綜合評析及建議 151 第三節 教學建議 153 第四節 小結 158 第六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5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60 參考文獻 162 附錄 168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England: Clarendon.
    Croft. W. (1990).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gle,http://www.google.com/。
    Halliday, M.A.K. (1985,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U.K.
    Lakoff, G.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ravcsik, Edith A. (1978). Reduplicative constructions. Greenberg J. (ed.)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 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ch, J.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 C.N., Thompson, S. (1981).
    Tai, James H. -Y. AND Frank F.S. Hsueh (eds). (1989). Functionalism and Chinese Grammar. 漢譯本為《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葉蜚聲等譯,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Teng, S. H.[鄧守信] (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JCLTA). Vol.9:2, pp. 84-92.
    Teng, Shou-hsin. [鄧守信](1998). Sequence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JCLTA), 33(2), 41-52.
    Teng, S. H. [鄧守信] (2008).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Co.
    Tsai, Mei-chi, Chu-Ren Huang, Keh-jiann Chen, and Kathleen Ahrens. (1998). Towards a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 An Approach Based on Near-Synony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66-74.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http://wordsketch.ling.sinica.edu.tw。
    方梅(1995)。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中國語文,4,279-288。
    王力(1959)。中國現代語法(上冊)。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王天佑(2006)。對比焦點在取捨句中的理論蘊含。呂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4),12-15。
    王斯倩(2009)。「A」、「很A」、「A點兒(些)」作狀語主觀性分析及留學生習得情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市。
    王德春、陳晨(2001)。現代修辭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1993)。漢語形容詞的有標記和無標記現象。中國語文,6,401-409。
    石毓智(1996)。試論漢語的句法重疊。語言研究,2,1-12。
    石毓智(2003)。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朱景松(1998)。動詞重疊式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5, 378-386。
    朱景松(2003)。形容詞重疊式的語法意義。語文研究,3,9-17。
    朱德熙(1956)。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汝淑媛(2007)。對外漢語教學中相近表達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詞AABB重疊式和「很+形容詞」為例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132-137。
    吳吟(2000)。漢語重疊研究總述。漢語學習,3,28-33。
    呂淑湘(1944)。中國文法要略。香港: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1981)。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印書館。
    李大忠(1984)。不能重疊的雙音節形容詞。語法研究和探索,2,208。
    李宇明(1996)。論詞語重疊的意義。世界漢語教學,1,10-19。
    李宇明(1996)。雙音節性質形容詞的ABAB式重疊。漢語學習,4,24-27。
    李宇明(2000)。漢語量範疇研究。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希奇(2015)。現代漢語引導碼的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秀珠(2011)。現代漢語程度副詞「很」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勁榮(2006)。形容詞重疊式的程度量。學術交流,1,142-146。
    李勝梅(2005)。排比的篇章特点。南昌大學學報,36(5),121-127。
    李菁菁(2009)。漢語動詞與形容詞重疊式之程度量分析。清華學報,39(4),567-613。
    李馥蘭(2012)。漢語副詞「還」之語義篇章、語用研究及其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沈家煊(1997)。形容詞句法功能的標記模式。中國語文,4,242-250。
    沈家煊(2009)。漢語的主觀性和漢語語法教學。漢語學習,1,3-12。
    邢福義(1980)。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邢福義、李向農、丁力、儲澤祥(1993)。形容詞AABB的反義疊結。中國語文,5,343-351。
    卓淑玲、陳學志、鄭昭明(2013)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中文情緒詞常模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5(4),493-523。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從認知、功能到篇章結構。台北:文鶴出版社。
    林欽惠(2003)。漢語句末助詞「啊」之教學語法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莉芹(2004)。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義變化特點及類化作用。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2),103-106。
    邱莉芹、許偉(2004)。試析形容詞重疊式語法功能的突破與限制。淮海工學院學報,2(4),50-52。
    邵敬敏(2007)。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吳吟(2000)。 動詞重疊的核心意義、派生意義和格式意義。漢語學報,1,39-47。
    姚瑜雯(2002)。現代漢語動詞重疊探討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台茜、倪佩晶(2003)。華語文網路言論負向情緒用詞檢核軟體研發。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ICICE2003)論文集,393-4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3。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台北:正中書局。
    崔建新(1995)。可重疊為AABB式的形容詞的範圍。世界漢語教學,4,14-22。
    張文賢(2009)。轉折連詞「但是」的整體連接功能。第四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兩岸四地語言與生活。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張國憲(2000)。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典型特徵。中國語文,5,447-458。
    張敏(1997)。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國外語言學,2,37-45。
    梅立崇(1998)。關聯副詞「卻」試析。語言教學與研究,3,114-126。
    許餘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郭志良(1987)。有關「AABB」重疊式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60-70。
    郭謦維(2011)。漢日語尾助詞對比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小荷(1994)。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世界漢語教學,3,18-24。
    陳光(1997)。現代漢語雙音節動詞和形容詞的特別重疊式-兼論基本重疊式的類化作用與功能滲透。漢語學習,3,54-58。
    陳光(2010)。現代漢語量級範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俊光(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俊光、劉欣怡(2009)。漢語「好」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6(2), 45-98。
    陳韻竹(2005)。近義詞「美麗」與「漂亮」詞義辨析。華語文教學研究,2(1),101-129。
    湯廷池(1982)。國語形容詞的重疊規律。師大學報,27,279-294。
    華玉明(2013)。現代漢語重疊和詞性遷移-以重疊式AABB的狀態形容詞類化功能為例。湖南社會科學,6,236-239。
    閏安陽(2012)。現代漢語AABB疊結式結構形式分析。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1-64。
    黃琡華(2005)。現代漢語動助詞的語義與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慶萱(1997)。修辭學(增訂八版)。臺北:三民書局。
    楊平(2003)。動詞重疊式的基本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5,8-15。
    劉丹青(1986)。蘇州方言重疊式研究。語言研究,1,7-28。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1989)。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灣:師大書苑。
    劉欣怡(2008)。漢語「好」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沂庭(2014)。漢語副詞「可」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鄧守信(2008)。對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鄭貴友(2002)。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外文出版社。
    錢乃榮(2000)。現代漢語的反覆體。語言教學與研究,4,1-9。
    龍果夫(1958)。鄭祖慶(譯)。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國:科學出版社。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librar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