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玲
CHEN, HUI-LING
論文名稱: 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Taipei Buskers
指導教授: 陳李綢
Chen, Li-Chou
林正昌
Lin, Cheng-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街頭藝人生活型態心理健康
英文關鍵詞: busker, lifestyle, mental healt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06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現況,及生活型態與心
    理健康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抽取97 年度至99 年度台北市街頭藝人有效樣本合計191 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樂活問卷成人版」及「精健指數量表」。所得資料以t 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心理健康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潛在抗壓之生活型態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
    四、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中「生活品味」及「潛在抗壓」與心理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五、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對心理健康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街頭藝人管理
    與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Taipei buskers. There were a total of 191 valid subjects who were 97 to 99 annual Taipei buske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Instrument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Basic Data Form” , “LOHAS for Adult” and “Mental Heal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test,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aipei buskers’ lifesty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pending on gender and age.
    2.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aipei busker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3. Taipei buskers’ mental healt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pending on Resist Pressure Index (RPI).
    4. Taipei buskers’ Life Quality Index (LQI) and Resist Pressure Index (RPI)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5. Taipei buskers’ lifestyles were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mental health.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for management and counseling for Taipei busk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目錄 致謝詞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表次 Ⅳ 圖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24 第一節 街頭藝人之相關探討 6 第二節 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 11 第三節 心理健康之相關探討 15 第四節 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之相關性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72 第一節 台北市街頭藝人背景變項之描述統計 41 第二節 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現況分析 4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 差異分析 52 第四節 不同生活型態之台北市街頭藝人心理健康差異分析 60 第五節 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相關性分析 66 第六節 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對心理健康預測力分析 67 第七節 綜合討論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77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78-86 中文部分 78 西文部分 84 附錄 87-91 附錄一「台北市街頭藝人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 87

    心理出版社(無日期)。測驗館。2011年4月11日。檢索自:http://www.psy.com.tw/categorylist.php?cPath=26。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台北:心理。
    王瑞霞、許秀月(1997).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以高雄市三民區老人為例.護理研究,5(4),321-330。
    全國華人藝術圖書館(無日期)。許忠英關於自己。2011年3月31日。檢索自:http://blog.artlib.net.tw/author_page.php?act=view&ename=hsu_chung_ying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何慶燕(2010)。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台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沛璁(2006)。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地方產業街道規劃因子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為例。朝楊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宋岡玲(2010)。單車族之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美遠(2010)。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岳永逸(2007)。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林女理(2002)。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泰華(2010)。機關型志願役軍人生活型態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燕姿(2010)。臺灣國際街頭藝術節經營策略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際街頭藝術節為例,國立中中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宛瑜(2002)。北台灣社區老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柯永河(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台北:張老師。
    沈東翰(2010)。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孫治本(2002)。社會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11,79-111。
    國立臺灣美術館(無日期)。打開台灣美術畫匣子-編年紀事。2011年3月31日。檢索自:http://www1.ntmofa.gov.tw/opentaiwanart/b/b1982.htm
    張忘(2008)。街頭藝人,上街頭:比創意、比搞怪、比人氣,我們把街頭變樂園。台北:原點。
    張芳杰(1984)。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台北:東華。
    張春興編著(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
    張慧儀(2003)。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台
    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彭鳳美(2001)。民眾生活型態、醫療資源利用與健康狀況之探討∼以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1981)。重編國語辭典第二版。台北:臺灣商務。
    梁實秋(1979)。遠東英漢大辭典 Far East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台北:遠東。
    唐維澤(2007)。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李綢(2011)。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的關連性研究。師大研發處(正投稿中)計畫執行期間98.10.01~99.9.30。
    陳李綢(1983)。國小自我概念發展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怡嘉(2009)。創意階級聚集於觀光目的地之探討—以淡水街頭藝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柔鳴(2009)。心理健康量表測量模式之後設分析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憲雄、蔡秀滿、蘇東興、曾秋榮、黃慶堯(2005)。資料探勘 Data Mining。台北:旗標。
    傅憶珍(2008)。臺東地區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游昌憲(2010)。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測驗出版社(無日期)。心理健康評量。2011年4月12日。檢索自:http://www.psytest.com.tw/ifpage.aspx?ifid=psy
    黃燕玲(2009)。臺北縣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國彥、林美珍(1977)。老人健康自我評價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9-68。
    黃禎貞(2006)。台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玲(2000)。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瓊慧(2010)。成人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明仁、何啟攻、蘇以青、楊美賞(1997)。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以重工業工廠男性作業員為例。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3,332-341。
    湯慧娟(2003)。高雄市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瑞珍、黃璉華、胡幼慧、白璐(1995)。自費安養機構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護理研究,3(4),353-364。
    葉琇珠(2000)。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鉅融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0)。工作環境定位系統。專利公報,37(6)。2011年5月17日。檢索自http: // www. patent. org. tw /pShow. asp? offset= 5726&uniname=k:\TEMP\guest.331323007&dbno=12。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劉靜芳(2007)。台北地區街頭藝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2e(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雙葉書廊。
    德龍(2003)。街頭表演解禁藝人粉墨登場。兩岸關係,11(68)。2011年4月10日。檢索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archive/444528.htm
    蔡孟如(2010)。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珊珊(2010)。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金門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振和(2011a)。樂活量表說明手冊。林淑真(主持人),大專院校使用樂活量表之未來展望。樂活量表(LOHAS for youth)解測晤談研習會,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301教室。
    鄭振和(2011b)。HRK中文手冊。2011年4月13日。檢索自:http://hrk. morgenstern.com.tw/ flies / HRK%20Brochure(cht).pdf
    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慧玲(譯)(1985)。人格心理學(原作者:Lawrence A. Pervin)。台北:桂冠。
    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錢麗安(2004)。移動的表演饗宴-台北街頭藝人的光影。表演藝術,84,26-31。
    謝仁庭(2009)。文章專欄街頭珍寶。台北市文化局。2011年3月31的。。檢索自: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publications/article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jYyMw==
    蘇國興(2003)。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慶齡(2009)。由生理、心理、社會層面探討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整體健康狀況與影響因素。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慎賢(2010)。街頭藝人之商業模式。靜宜大學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羅沁芳(2003)。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順蘭(2002)。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
    Ardell, D. B., (1979).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high level wellness, or why “ normal health” is a rather sorry state of existence. Health Values, 3(1), 17-24.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Brieman, L., Friedman, J. H. , Olshen, R. A., & Stone, C. J.(1984)。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Belmont, CA: Wadsworth.
    Clarke, A. E., Bloch, D. A., Danoff, D. S., & Esdaile, J. M.(1984). Decreasing costs and improving outcom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iosus: using regression trees to develop health policy.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1, 246-2253.
    English, H. B., & English, A. C. (1958). 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Psychoanalytical Terms: a guide to usage. New York: Longmans.
    Gay, L.R. & Airasion, P(2000).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Jersey:Prentice-Hill.
    Gay, L.R. (1987).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3rd ed.).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Hawkins, Del. I., Roger J. Best and Kenneth A. Coney, (1992), “Consumer Behavior: Implication For Marketing Strategy”(5th ed.), Mass: Irwin.
    Keyes, C. L. M.(2005). Mental illness and/ 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73(3),539-548.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Larson, J. S. (1999).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ealth.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 ,56(2), 123-136.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 Greyserm (Ed.),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pp.140-151).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Maglacas, A.M. (1988). Health for all: Nurs ing's role. Nursing Outlook, 36(2), 66-71.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1, 33-37.
    Reynolds, F.D., & Darden, W. R. (1974).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 D. Wells (Ed.).Life style & psychographic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71-96.
    Rudolph W. Struse (1977). Lifestyle research inappropriate for some categories of product, Marketing New,10(7), 234-239.
    Seligman,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Singer, J. E. (1982). The need to measure lifesty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31, 303-315.
    Smith, J. A. (1981). 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3), 43-50.
    Sobel, M. (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definitions, and analysi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ravis, J. W. (1977). Wellness workbook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Mill Valley, CA: Wellness Resource Center.
    Vaillant, G. E. (2003). ’’Mental Health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8), 1373-1386.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Wells, D. W. (Ed.) (1974). Life style &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Wells, D. W., & Tigert, D. J. (1971). Activities, interests &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4), 27-35.
    WHO (2001).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report: New understand. N Hope. Geneva: WHO.
    Wind, Y., & Green, P. E. (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style research. In W. D. Wells (Ed.). Life style & psychographics, pp 36-54.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