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本研究是在啟發學生思考的前提下重新檢視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進而思考教科書該「如何寫」及「寫什麼」才有助於提昇學生思維能力。
本研究以清末「維新變法」為中心,比較教材編寫與學術研究成果間的差異。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實施至今已十二年,不過在「維新變法」內文編寫卻仍因襲部編本的陳年舊述,未有新觀點的提出。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界陸續對戊戌史事推陳出新,許多新論點顛覆了過去我們的認知。康、梁二人留下有關戊戌史事的著作都被證明是出於某些政治目的之刻意作偽。對照中國歷史學界在1980年代以後對「戊戌史事」的研究盛況,臺灣相對顯得不熱衷,這是受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而這一現況也是教科書在「維新變法」一事上只能因循舊述的原因。
在新課程綱要指導原則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但也是因新課綱課程時數減少的影響,高中教材內容有日益簡化的趨勢。面對日益簡化的教材,我們該如何兼顧歷史教學的理想,是本文探究的重點。本文首先探討「教科書」應如何編寫,才能不失歷史原貌又能符合課綱對於學生歷史能力的要求。一份富有啟發意義的教材文本,除了內文陳述具探索性、全面性外,最好能與學生自身經驗相連結,如此他們才有能力進一步進行思考。不過教科書內文有字數、版面限制,很難在教科書中放進太多的資料,我們可以從「教師手冊」內容進行改善。本文也對「教師手冊」進行探究,除了從教師的角度著手,提出對「教師手冊」的需求之外;也對「教師手冊」編寫提出建議,期能彌補教科書的不足。
一、專 書
1.孔祥吉,《救亡圖存的藍圖》,臺北:聯合報系,1998。
2.王爾敏,〈南學會〉,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二編戊戌變法》,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李守孔,《中國近代史》,臺灣:三民書局,1984。
4.林能士,〈清季湖南新政運動的發軔〉,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
二編戊變法》,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孫會文,〈康有為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態度(1884~1911)〉,收錄於《中國
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二編戊戌變法》,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袁世凱《戊戌日記》,收錄於《清廷戊戌朝變記(外三種)》,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7.徐繼畬,《瀛寰志略》,收錄於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第一輯,臺
北:京華出版,1968。
8.郭嵩燾,《倫敦巴黎日記》,收錄於王立誠校編之《郭嵩燾等使西記六
種》,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
9.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合訂本),香港:中文大學 1989。
10.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
11.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收錄於蔣貴麟主編之《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
3》,臺北:宏業圖書,1976年。
12.康有為,《七次上書彙編》,收錄於蔣貴麟主編之《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
12》,臺北:宏業圖書,1976。
13.康有為,《康有為自編年譜》,收錄於蔣貴麟主編之《康南海先生遺著彙
刊22》,臺北:宏業圖書,1976年。
14.黃政傑,《教科書制度與影響》,臺北:五南書局,2007。
15.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16.斌 椿,《乘槎筆記》,收錄於鍾叔河主編之《走向世界叢書》,長沙:
岳麓書社,1985。
17.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1。
18.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臺北:萬卷樓,2004。
19.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92。
20.薛福成,《出使日記》,收錄於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
海:人民出版社,1987。
21.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書局,2009。
22.蘇繼祖,《戊戌朝變紀聞》,收錄於《清廷戊戌朝變記(外三種)》,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3.《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翰林,2010。
24.《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三民,2008。
25.《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南一,2008。
26.《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泰宇,2008。
27.《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康熹,2008。
28.《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翰林,2008。
29.《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龍騰,2008。
30.《高級中學歷史下冊》,臺北:龍騰,2005。
31.《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32.《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教師手冊》,臺北:康熹,2008。
33.《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教師手冊》,臺北:龍騰,2008。
34.《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教師手冊》,臺北:全華,2008。
35.《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教師手冊》,臺南:南一,2008。
二、學位論文
1.李皖玲,《九五「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台灣史與中國史的
歷史教科 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扶志凌,《教科書內容多元化與意識型態關係的探討-以審定本高中歷史教
科書第二冊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林淑惠,《台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
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4.施曉雯,《史料證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當代台灣與世界:經
濟的成長與挑戰」單元教材教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5.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6.郭智勇,《歷史教育與時代聚焦的轉變:以2000年高中歷史教科書下冊為
例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7.陳怡如,《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研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郭雅馨,《多元智慧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高中一年級中國史單元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曾惠櫻,《近代中國的面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1840-1911)
編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5。
10.彭德全,《「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 ---關於「國共關係」教
材部分》,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11.張凱迪,《檔案在高中台灣史教學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2.葉紫玲,《以歷史人物豐富歷史教材之行動研究---以慈禧為例》,國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3.楊露萍,《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14.劉珍如,《比較台灣、中國、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清末東北之敘
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15.蔡偉娟,《世界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以當代美國、日本、台灣高中世界
史教科書為分析對象》,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2008。
16.駱毓貞,《戰後台灣教科書制度問題之研究--以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例
(1945-2005)》,國立政治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7.謝雨潔,《高中歷史教科書「清領臺灣前期經濟」教材編寫的比較研究 ─
以1999年和2006年審定本為例》,國立中央大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2007。
18.戴淑貞,《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
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三、期刊論文
1.王曉秋,〈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政治主張的再探討〉,《社會科學研究》,
第4期,1984,頁73~78。
2.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竄及其原因〉,《晉陽學刊》,第2期,
1982,頁2~9。
3.付燕鴻,〈戊戌政變的學術新見〉,《歷史教學》,第23期,2009,頁
65~68。
4.余玥貞等整理,〈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會議記錄稿摘要〉,《新史
學》,11:4,2000-12,頁139~194。
5.汪叔子、王凡,〈《公車上書記》刊銷真相〉,《江西社會科學》,第4
期,1990,頁99~106。
6.宋德華,〈維新派的政治綱領及其他---與房德麟同志商榷〉,《華南師範
大學學報》,第4期,1990,第86~96頁。
7.房德鄰,〈康有為與公車上書—讀《「公車上書」考證補》獻疑(一)〉,
《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7,頁116~132。
8.房德鄰,〈康有為與公車上書—讀《「公車上書」考證補》獻疑(二)〉,
《近代史研究》,第2期,2007,頁111~131。
9.房德鄰,〈論康有為1888年上書〉,《浙江學刊》,第4期,2003,頁
135~140。
10.房德鄰,〈戊戌政變之真相〉,《清史研究》,第2期,2000,頁
36~47。
11.房德麟,〈戊戌維新派政治綱領的演變〉,《歷史研究》,第6期,
1989,頁79~94。
12.林克光〈戊戌政變時間新證〉,《歷史教學》,第3期,1987,頁
16~18。
13.茅海建,〈史料的主觀解讀與史家的價值判斷—復房德鄰先生兼答賈小葉
先生〉,《近代史研究》,第5期,2007 ,頁91~107。
14.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一)〉,《近代史研究》,第3期,
2005,頁1~43。
15.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二)〉,《近代史研究》,第4期,
2005,頁85~147。
16.茅海建,〈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先前研究各說的認知、補
正、修正(一)〉,《近代史研究》,第4期,2002年,頁197~289。
17.茅海建,〈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先前研究各說的認知、補
正、修正(二)〉,《近代史研究》,第5期,2002,頁135~192。
18.茅海建,〈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先前研究各說的認知、補
正、修正(三)〉,《近代史研究》,第6期,2002,頁149~201。
19.唐 踔,〈袁世凱告密與戊戌政變的發生孰先孰後〉,《文史精華》,第
208期,2007-9,頁32~38。
20.馬忠文,〈戊戌變法研究三題〉,《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
期,2005,頁59~64。
21.馬忠文,〈康有為自編年譜的成書時間及相關問題〉,《近代史研究》,
第4 期,2005 ,頁274~288。
22.馬忠文,〈戊戌「軍機四卿」被捕時間新證〉,《歷史檔案》,第1期,
1999,頁116~119。
23.郭 霞,〈伊藤博文訪華與戊戌政變〉,《晉陽學刊》,第2期,2008,
頁78~80。
24.郭衛東,〈再論戊戌政變中袁世凱的『告密』問題〉,《清史研究》,第1
期,2002-2,頁31~40。
25.戚學民,〈《戊戌政變記》八卷本作年補證〉,《史學月刊》,第3期,
2003,頁122~125。
26.戚學民,〈戊戌政變記的主題及其與時事的關系〉,《近代史研究》,第6
期,2001,頁81~126。
27.張朋園,〈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6
期,2004,頁1~19。
28.張麗媛、陳志剛,〈從教科書的編寫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戊戌
政變」一課為例〉,收錄於《歷史教學》,第9期,2009,頁48~52。
29.萬齊洲,〈西方憲政文化及其在19世紀中國的傳播—以議會制度的傳播為
例〉,《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8-10,頁
61~66。
30.趙立人,〈袁世凱告密與戊戌政變關係新證---以譚嗣同被捕時間為中
心〉,《廣東社會科學》,第3期,2006,頁140~145。
31.趙立人,〈袁世凱與戊戌政變關係辨析〉,《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
1996,頁95~98。
32.趙立人,〈戊戌密謀事實考〉,《廣東社會科學》,第3期,1990,頁
51~55。
33.歐陽躍峰,〈公車上書:康、梁編造的歷史神話〉,《歷史教學》,第10
期,2002,頁60~62。
34.劉學軍,〈論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求是學刊》,第3期,
1995,頁110~112。
35.駱寶善,〈再論戊戌政變不起於袁世凱告密---兼與趙立人先生商榷〉,
《廣東社會科學》,第5期,1999年,頁102~109。
36.駱寶善,〈袁世凱自首真相辨析〉,《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1994
年,頁99~106。
37.戴 逸,〈戊戌變法中袁世凱告密真相〉,《江淮文史》,第6期,2010
年,頁4~13。
38.戴 逸,〈戊戌年袁世凱告密真相及袁與維新派的關係〉,《清史研
究》,第1期,1999,頁82~88。
39.羅運治,〈「馬關條約」生效前清朝官員諫諍活動之評析〉,《淡江史
學》,第17期,2006年8月,頁141~174。
四、網路資料
1.中國南方都市報。網頁:http://www.sina.com.cn(下載時間:
2007.12.18 04:54)。
2.吳相湘,〈戊戌政變與政變之國際背景〉,收錄於《大學文選》,1968
年,第19期,頁42~47。(網頁: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3966759
3.扶志凌,〈教科書內容多元化的探討-以我國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例〉,《網
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2期,2004-11-15。網頁: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2/42-51.htm(下載時間:
2011.05.21 15:21)
4.魏國泰,〈教科書的重要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2004-
10-15。
網頁: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41.htm
(下載時間:2011.05.20 21:20)
5.圖片來源:
「公車上書」
http://www.takungpao.com/history/top/2011-05-15/807986.html
「松筠庵」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3%AD%E5%B5%A9%E7%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