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綺敏 Lee, Chi-Min |
---|---|
論文名稱: |
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之研究 The study on community empowerment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earning at Zhong-Sheng Village in Taoyuan City |
指導教授: | 張德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營造 、社區學習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learn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8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8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桃園市中聖里自2006年成為新興的里,面積小、人口密度稠密,里內幾乎都是高樓大廈,是一個典型的都市型社區。首任里長連任迄今十餘年,一直以「社區營造」的理念推動社區各項事務與大小活動。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作法,並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等終身學習五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及其具體的內涵,分析及提出中聖里民、志工參與社區營造過程獲致的社區學習。
研究採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經由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歸納中聖里社區營造三大目標為創造在地記憶、重建人際網絡、落實生態社區,並經由舉辦各項社區活動、推動流浪貓TNVR、開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團購、環保資源管理等以達成目標。同時也運用理念宣導、動員社區民眾、行動帶領等方式引導社區居民進行學習。參與社區營造使中聖里民與志工經由非正式學習在不知不覺狀態下學習許多事物:
一、在學會求知方面:因應科技進步,時常運用網路資源學習及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二、在學會做事方面:運用科技創新工作技能、培養里民合宜的社會行為、從做中學習處理事情的步驟及互助學習。
三、在學會共處方面:培養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培養同理心,社區居民可以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四、在學會發展方面:自我導向學習以促進自我實現並獲得歸屬感,學習認同社區在地文化、學習審美和欣賞、學習關懷和尊重,無形中豐富了人格特質。
五、在學會改變方面:促進個人及社區接受全球氣候變遷、大自然反撲,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改變居民思考行為模式,培養人與生態環境的友善關係。也希望將中聖里廣受內、外肯定的社區營造經驗,擴展到臺灣其它地方。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社區營造、社區學習
Zhong-Sheng Village in Taoyuan City has become an emerging village since 2006. It is small and densely populated. Many skyscrapers are located in the village and it is a typical urban community. The first Chief of Village has continued in office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has been promoting community affairs and activities with the no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goals and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Zhong-Sheng village community in Taoyuan City. Besides, the study analyzed and proposed the community learning which Zhong-Sheng villager and volunteers had gain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referring to the five basic learning abilities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ir specific connotations proposed by UNESCO as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 and learning to change.
This study us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ollected dat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goals of the Zhong-Sheng villag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re creating local memories, rebuilding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communities. The village achieve these goals by organizing various community activities, promoting stray cats TNVR, starting a community care center, community group purchase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management. Simultaneously, guide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learn by applying concept propaganda, mobilizing the community people, and action leading.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make Zhong-Sheng village residents and volunteers learn many things through informal learning unconsciously.
1. In learning to know: Thanks to advanced technology, villagers often use online resources to learn and to solve problems,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how to learn."
2. In learning to do: Innovating work skills via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learning the steps to dealing with things and helping each other from doing.
3. In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mselves and others, cultivate empathy. Therefore, residents can work for common goals.
4. In learning to be: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n promote self-realization and gain a sense of belonging. Also, learn to identify the community's local culture, aesthetic and appreciation, solicitude and respect. These invisibly enrich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5. In learning to change: Induc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to accept global climate change, nature’s revenge,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o change the residents' mode of thinking, and to develop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hoping that the experience of Zhong-Sheng Village’s community empowerment, which is widely recognized, will be promoted to other parts of Taiwan.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Keywords: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learning
力云(2008年10月20日)。全里總動員為貓咪TNR。國語日報社網站。取自https://www.mdnkids.com/academic/detail.asp?PublishDate=2008/10/20
人間福報(2012年6月11日)。建立善循環 社區媽媽縫包中御守。人間福報網站。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4448
文化部(無日期)。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內政部(2018a)。人口遷徙。2018年第8週內政統計通報。取自https://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1&sn=13523
內政部(2018b)。都市計畫區與人口密度。內政統計年報。取自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09-02.ods
內政部(2018c)。老年人口突破14% 內政部: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新聞發布。取自https://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13723
內政部(無日期)。土地與人口概況。內政統計查詢網。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8年11月30日)。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取自http://mocfile.moc.gov.tw/mochistory/images/policy/1998YellowBook/index.htm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本壯(2007)。序。載於王本壯(主編),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ⅰ-ⅱ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本壯、董鳴娟(2008)。綠色城鄉、永續社區實驗計畫-以宜蘭三星地區、桃園中聖中泰兩里、馬祖南竿鐵板三社區為例─子計畫二:都市社區生態綠化之永續社區營造-以桃園市中聖、中泰兩里為例 (II)。科技部學術補助獎勵查詢-補助-專題研究計畫2007年度。取自https://was.most.gov.tw/WAS2/Award/AsAwardMultiQuery.aspx
王本壯、董鳴娟(2010)。綠色城鄉、永續社區實驗計畫-以宜蘭三星地區、桃園中聖中泰兩里、馬祖南竿鐵板三社區為例─子計畫二:都市社區生態綠化之永續社區營造-以桃園市中聖、中泰兩里為例 (III)。科技部學術補助獎勵查詢-補助-專題研究計畫2007年度。取自https://was.most.gov.tw/WAS2/Award/AsAwardMultiQuery.aspx
王政彥(2000)。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19-4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政彥(2010)。我國社區終身學習的現況評析與精進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17-3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德愷(2010年2月7日)。堅持小事做到好 社區碎碎念里長【談話節目】。一步一腳印。TVBS電視臺官網。取自news.tvbs.com.tw/local/81863?from=Copy_content
台灣動物協會(無日期)。什麼是TNR? 。http://www.animalstaiwan.org/promotion.html
伊佳奇(2017年6月20日)。由文化破碎談成功老化。中國時報,A8版。
李永展(2014a)。社區組織運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 (57-94頁)。臺北市:唐山。
李永展(2014b)。生態社區:建構永續社區之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 (113-128頁)。臺北市:唐山。
李永展(2014c年10月11日)。透過社區力量建構韌性社會。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1964。
李易駿(2012)。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第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9)
李娉婷、王作城(2016年9月5日)。打造貓咪理想國 里長TNR一隻不漏。台灣動物新聞網。取自http://www.tanews.org.tw/info/11194
李瑋婷(2013)。社區教育與社區營造如何共構?以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明烈(2004a)。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吳明烈(2004b)。邁向富有的人生:成為終身學習者。T&D飛訊,28,1-13。
吳明烈(2009)。從社區總體營造論析社區終身學習的發展。成人及終身教育,20,27-41。
吳明烈(2010)。U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3(1),45-75。
吳明烈(2011)。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策略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14(3),67-96。
吳茂成(2008)。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探究─以台南市安東庭園公寓大廈社區營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臺北市:光寶文教。
林振春(2002)。學習型社區的願景與系統動力營造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的突破與創新 (45-6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添富(2006)。社區大學與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以宜蘭社區大學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 (75-10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姚美華、胡幼慧(2010)。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 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節能減碳行動網(2015) 。桃園區中聖里。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3&cad=rja&uact=8&ved=0ahUKEwjul_uE88rMAhVGVZQKHUM8BXkQFgghMAI&url=http%3A%2F%2Fwww.enviromo.org.tw%2F102comm%2Fn07.pdf&usg=AFQjCNH-9yJL1fUgwYdbtQrOdfwJkLCfnA
桃園社區大學(2019)。桃園社區大學108春季班課程。取自https://www.tydcc.org.tw/uploads/files/%E6%A1%83%E5%9C%92%E7%A4%BE%E5%8D%80%E5%A4%A7%E5%AD%B8108%E6%98%A5%E5%AD%A3%E7%8F%AD%E8%AA%B2%E7%A8%8B.pdf
桃園區長青學苑(2019)。取自http://www.tysep.org/news/2019-06-11%2011:17:30
桃園區公所(無日期)。取自http://www.tao.tycg.gov.tw/home.jsp?id=24&parentpath=0,3,22
桃園區戶政事務所(2019)。取自http://www.taoyuan-hro.tycg.gov.tw/home. jsp?id =13&parentpath=0,11,12&mcustomize=multi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802010012&aplistdn=ou=data,ou=PeopleCount,ou=HRO_model,ou=HRO,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桃園縣文化局(2007)。現代社區土地公土地婆-行政社造理論與實務。台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8/87.03%E9%82%81%E5%90%91%E5%AD%B8%E7%BF%92%E7%A4%BE%E6%9C%83%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許政文(2009)。社區網絡與環保社區營造之執行-以桃園市中聖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0)
陳秀筑(2009)。社區學習:從個人學習到社區參與-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一同打造社區花園」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怡如(2009)。團購風潮席捲全台 你揪了沒?。數位時代網站。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12618/BN-ARTICLE-12618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原作者:Steinar Kvale)。臺北縣: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陳其南(1995a)。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載於文建會策劃,「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5頁)。
陳其南(1995b)。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載於曾旭正(著),台灣的社區營造(20-25頁)。臺北縣:遠足文化。
陳忠偉、林詩敏(2006)。社區營造過程中民眾培力之策略探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 (437-46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昭妤(2018年5月16日)。收貓大體收到崩潰 她花12年讓這裡變貓咪天堂【真英雄】。壹週刊網站。取自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405318
陳雪雲(1999)。學習型社區:全球化與終身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8,21-46。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2(3),63-90。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隋復華(2002)。成人的學習動機。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79-107頁)。臺北市:五南。
張菀珍(2006)。社區學習的創新思維-體驗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 (159-17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終生學習的關聯與價值。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195-222頁)。臺北市:心理。
張德永(2000)。社區終身學習的策略思考。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 (145-15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8)。社區學習的成效評估-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方法 (27-4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2013)。社區、成人學習與社會資本。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月純(2001)。重要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6,181-207。
黃月純(2002)。成人學習者。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23-44頁)。臺北市:五南。
黃世輝、邱勇嘉 (2016)。社區大學對公民社會形成的施力與阻力。載於王本壯、藍忻怡(主編),社區X營造─政策規劃與理論實踐(159-176頁)。臺北市:唐山。
黃富順(2002)。緒論。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1-22頁)。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專論】。成人及終身教育,4,27-37。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臺北縣:遠足文化。
曾鈺雯、何武璋(2008)。環境改造之社區參與學習模式-以宜蘭蓁巷社區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方法(163-18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3月)。愛凝聚力量:新北市社區營造成果專輯.2012。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取自:http://www.culture.ntpc.gov.tw/files/ file_pool/1/0g263588564264836301/2012.pdf
葉至誠、葉立誠(201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惠君(譯)(2004)。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原作者:Sharan B. Merriam & Rosemary S. Caffarella)。臺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1999)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6,87-122。
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2011)。內湖區推動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說明書。取自http://www.com-lct.tp.edu.tw/files/15-1010-887,c132-1.php
蔣玉嬋(2000)。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蔣玉嬋(2006)。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蔣玉嬋(2011)。社區學習、人文空間營造與資源整合策略初探。新北市終身教育,2,44-54。
劉巧玲(2011)。都市型社區永續發展之社區資源整合分析研究-以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秀美(2004)。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1(1),11-18。
蔡承家(2006)。社區終身學習的創新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 (175-18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晃二(2006)。從環境景觀看社區營造— 如何讓生活空間更好。載於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80-89頁)。內政部。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5%85%A7%E6%94%BF%E9%83%A8_%E7%A4%BE%E5%8D%80%E7%87%9F%E9%80%A0%E7%A0%94%E7%BF%92%E6%95%99%E6%9D%90-%E5%BF%83%E8%A8%A3%E8%A6%81%E7%BE%A9%E7%AF%87
衛福部(2014)。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取自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AT0202.aspx?lsid=FL002605
衛福部(2019)。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取自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AT0202.aspx?lsid=FL035754
賴昭志、何青蓉(2009)。營造社區意識活絡農村社區:以嘉義市圓林仔志工參與社區營造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2,81-116。
蕭佳純(2009)。臺灣成人終身學習能力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2,117-155。
環保署(無日期)。低碳永續家園資訊網。取自https://lcss.epa.gov.tw/LcssViewPage/Responsive/AreaDoc.aspx?CityID=10003&DistrictId=1000301&VillageID=1000301070&ActDocId=632ceaec-bff9-4062-9903-514766de92d3
嚴祥鸞(2010)。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163-184頁)。臺北市:巨流。
Kearns, A. & Paddison, R. (2000). New challenges for urban governance. Urban Studies,37(5-6) :845-850.
Lackey, A.S. & Dershem, L. (1992). The process is pedagogy: What do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each? Community Developmont Journal, 27(3),220.
Wilson-Doenges, G. (2000). An exploration of sense of community and fear of crime in gated communities. Environmont and Behavior, 32(5),597-611.
Zhu, E. & Baylen, D.(2005). From learning community to community learning: pedagogy, 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ity.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42(3), 2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