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春鎂 |
---|---|
論文名稱: |
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新埔 、金幢教 、嘗會 、惜字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6 下載:17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內容:
本論文撰寫的動機,主要在對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作一整體性的探究,屬於整體性的歷史地理研究。研究的主題分為自然環境的探討,漢人聚落的開發,漢人社會的整合,與地方人口的變遷、產業的發展等四大部分。
由於早期先民土地拓墾過程中,常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故以自然環境作為討論的起點。況本區屬於丘陵狀臺地,地質多為礫石層,土壤酸性強而瘠薄;冬季又多強風。為適應此環境不佳的生活空間,漸發展出有別於他地的人文活動。其次在漢人聚落的建立方面,主要探討原住民在漢人不斷入侵墾耕的脅迫下,生活型態遭受衝擊逐漸轉變。同時,透過漢人土地的取得方式、水利的開發、街庄的興起等議題,觀察漢人移墾社會的建立與發展。
至於漢人社會整合方面,則討論如何透過祭祀圈的建立、宗族嘗會的形成、文教的提倡,凝聚認同意識以整合人群。最末一部分則是探討隨著政治力量的改變,日本時代新埔地區的人口結構產生何種變化?以及經濟發展雖仍以農業為主,但具有濃厚經濟價值導向,不僅農作物種類增加,單位生產面積提高,柑橘、茶葉亦逐漸成為本區輸出的主要經濟作物。
一、 史料
1. 地方志
王必昌 《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范成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4。
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
周鍾瑄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 《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2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09。
高拱乾 《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陳培桂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陳朝龍、鄭雲鵬 《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連雅堂 《臺灣通史》,臺北:黎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1985。
黃旺成編《台灣省新竹縣志稿》,新竹:繼文商行承印,1955。
黃旺成 《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7。
新竹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新竹州第四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6。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新竹州第一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21。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新竹州第十一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3。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新竹州第十三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1935。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新竹州第十六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1938。
林柏燕編《新埔鎮志》,新竹:新埔鎮公所,2000。
溫仲和 《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劉良壁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趙汝适 《諸番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新竹:新竹州沿革史刊行會,193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臺灣文獻委員會編 《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73。
鄭雲鵬,曾逢辰 《新竹縣志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觀音鄉編纂委員會編輯 《桃園縣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1986。
2. 檔案、奏議、族譜、契書
不著撰人《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人《清德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不著撰人《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
不著撰人《清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9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不著撰人《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6。
不著撰人《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3。
不著撰人《清奏疏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不著撰人《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始語言研究所,1972。
不著撰人《臺案彙錄庚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4。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十輯第十二冊,編號10.01.004.522。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1977。
沈起元 《皇朝經世文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吳明光編《吳氏族譜》,1985。
林礽賞 《林氏源流總序》,影印手抄本。
林木潭提供 《西河林六和派下家譜》,手抄影本,時間不詳;與民國七十六年浩流公祭祀公業公產登記登錄表。
陳光維藏《陳氏族譜》,手抄影本,時間不詳。
劉天楨 《瑞閣家乘》,新竹:劉學梧祭祀公業管理會,1997。
新竹市文獻室藏 《銀江李氏家乘》,手抄影本,時間不詳。
國立臺灣大學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 《淡新檔案》(三、四)第一編〈行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5。
義民廟提供 《六家林氏所藏古文書》,手抄影本(未出版)。
義民廟提供 《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未出版)。
潘宣君提供 潘逢雨製作:「潘家世系簡表」,時間不詳(未出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 《新竹廳竹北二堡土地申告書----大旱坑庄》,明治三十四年(190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宮中檔乾隆奏摺》第六十七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2。
3. 文集、遊記
丁曰健 《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江日昇 《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吳子光 《台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杜臻 《粵閩巡行紀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夏琳 《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陳第 《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陳璸 《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郁永河 《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藍鼎元 《平臺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藍鼎元 《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4. 地圖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 《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不著撰人《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9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4。
二、 專書
丁光玲 《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尹章義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王世慶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伊能嘉矩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台灣之部》,東京:富山房,1909。
宋增璋 《臺灣撫墾志》上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何培夫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新竹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印,1998。
杜正勝 《中國文化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李壬癸 《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1997。
李亦園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李國祁 《中國現代的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李登輝 《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林滿紅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林衡道 《臺灣勝蹟採訪錄》,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8。
林祥熊主編 《臺灣文化論集》(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林滿紅 《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書局,1970。
周憲文 《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1980。
林美容 《鄉土史與村庄史》,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
枋寮褒忠義民廟 《新竹縣新埔義民廟史》,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印,1981年。
枋寮褒忠義民亭管理委員會編 《新竹縣枋寮忠亭簡史》,新竹:新竹枋寮義民廟編印,1979年。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1984。
施添福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叢書第十五號,1987。
陳其南、陳秋坤編譯;馬若孟著 《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
陳正祥 《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
陳其南 《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陳其南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
陳孔立 《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紹馨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陳金田(譯) 《臺灣臨時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報告書---臺灣司法》,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陳運棟 《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莊英章 《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各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張炎憲編 《臺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9。
張炎憲、李季樺 《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一竹塹社》,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3。
張勝彥 《臺灣史研究》,臺北:華世,1981。
溫吉(譯) 《臺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溫振華、戴寶村 《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黃富三、曹永和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范國鈺 《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6。
楊南郡譯註、伊能嘉矩原著 《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
新竹文獻會編 《新竹文獻會通訊》,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劉克智 《臺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劉枝萬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
劉寧顏等主編、伊能嘉矩著 《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臺灣慣習記事研究會編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一至四編)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
潘朝陽 《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潘 英《臺灣拓殖民及其姓氏分布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92。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褒忠義民廟特刊編輯委員會 ,1989。
歐用生 《邁向課程新紀元(二)》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0。
賴進貴 《地圖、鄉土和社區》,臺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鍾義明 《台灣地理圖記》臺北:武陵出版社,1988。
戴炎輝 《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62。
戴炎輝 《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臺北:南天書局,1995。
羅爾綱 《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二冊,臺北:中正,1977。
羅香林 《客家史料彙編》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1。
.
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古亭書局,1975年。
三、 論文
王世慶 〈臺灣地區族譜與古文書之蒐集與運用〉,《中國民族學通訊》19:7-15,臺北:中國民族學會,1983。
王世慶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1-33,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2。
王啟宗 〈臺灣傳統教育〉,《90年冬令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活動--講義彙編》:227-236,南投: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印行,2001。
王崧興 〈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5。
王崧興 〈臺灣漢人社會的反思〉,《臺大考古人類學刊》47:1-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會,1991。
王惠琛 〈清代臺灣府縣廳學的設立與發展〉,《南科技大學學報》26:167-185,臺南:南科技大學,2001。
王業鍵 〈清代經濟芻論〉,《食貨月刊》復刊2(11):541-549,臺北:食貨出版社,1973。
任茹、王柏山 〈明清臺灣中北部地區之水利之開發〉,《臺灣文獻》49(3):137-14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李壬癸 〈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1):138-211,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
李鹿苹 〈鳳山溪及頭前溪河谷地區聚落分布的地理基礎〉,《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265-318,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李鹿苹 〈新竹縣土地資源利用〉,《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319-365,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李亦園 〈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臺灣史蹟源流會》:209-226,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1。
李棟明 〈臺灣早期的人口成長與漢人移民之研究〉,《臺北文獻》13-14:134-160,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李宜洵 〈「土地申告書」內容要項介紹〉,《臺灣風物》38(1):117-119,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
池永歆 〈維達爾地理學影響下的布勞岱論著〉,《思與言》35(4):27-52,1997。
全漢昇、王業鍵 〈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1。
邱彥貴 〈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收於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150-184,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吳學明 〈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
林偉盛 〈分類械鬥蔓延全臺的原因〉,《臺灣風物》38(3):27-51,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
林衡道 〈重刊新竹縣新埔鎮風物座談會記錄〉,《竹縣文教》5:9-20,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1。
林美容:〈由祭祀圈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林仁煥 〈新埔義民廟在鄉土教育之意義〉,《竹縣文教》23:7-10,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1。
林會承 〈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1978。
林柏燕 〈清代新埔社會概況〉,《客家雜誌》82:60-62,臺北:客家雜誌社,1997。
林正慧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壓之演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7。
林泓祥 〈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1989。
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7。
施振民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施添福 〈臺灣歷史地理研究創記(二),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233-241,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1。
洪燦楠 〈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29(2):13-47,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8。
連希文 〈客家人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6-27,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1。
陳宇卿、蔡兆翼 〈新埔的開發沿革與宗教信仰〉,《臺灣文獻》32(2):171-17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1。
陳漢光 〈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85-104,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2。
陳運棟 〈三級古蹟新埔劉家祠的歷史研究〉,《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陳其南 〈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與結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所,1975。
陳其南 〈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8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
陳乃孽譯、岡田謙著 〈臺灣北部村落的祭祀圈〉,《臺北文物》9(4),1960。
許嘉明 〈彰化福老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3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許嘉明 〈祭祀圈之於居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9,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6。
莊英章 〈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3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8。
莊英章 〈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33-24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
莊英章 〈林杞埔—一各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莊英章 〈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3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8。
莊英章 〈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臺灣風物》35(1):91-10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8。
莊英章、周靈芝 〈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297-333,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莊英章、陳運棟 〈晚清臺灣北部漢人拓墾形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1-4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6。
莊吉發 〈義民與會黨〉,收於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126-13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莊吉發 〈清初閩粵人口壓迫與偷渡臺灣〉,《大陸雜誌》60(1):25-33,臺北:大陸雜誌社,1980。
盛凊沂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 ,《臺灣文獻》31(4):154-176;32(1):136-154,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0、1981。
張耀錡 〈平埔族社名對照表〉《文獻專刊》2(1-2)(別冊):38-53,臺中 :臺灣省文獻會,1951。
張炎憲、李季樺 〈竹塹社的家族發展-以衛姓和錢姓為例〉,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4。
張我軍 〈臺灣之茶〉,《臺灣銀行季刊》2(3)71-88,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張勝彥 〈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形態之研究〉,《臺灣史研究》:53-114,臺北:華世,1981。
張興國 〈新埔市街祠堂建築之空間分布的之意義〉,《新竹文獻》6:66-78,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1。
曾振名 〈褒忠義民廟的社會功能:從宗教組織看新竹客家人之都市化〉,《中國民族學通訊 》15,1977。
游振明 〈當客家遇到福佬一中壢地區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黃清漢 〈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1986。
黃富三 〈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土著的影響〉,《食貨月刊》復刊11(3):16-80,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
詹素娟 〈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近代中國區域史論文集》:195-22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新竹文獻委員會編 《新竹文獻會通訊》9:1-22,新竹:新竹文獻委員會,1953。
富田芳郎 〈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9,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溫振華 〈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8。
溫振華 〈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11:43-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83。
劉萬枝 〈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4:101-120;5:45-110;6:48-66,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63。
劉萬枝 〈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79-107,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9。
楊淑玲 〈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的演化〉,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1978。
蔡志展 〈明清臺灣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49(3):21-74,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蔡采秀 〈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北部拓墾〉,《北臺灣發展史學術論文》:1-28,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蔡淵洯 〈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7:55-65,臺北: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1985。
蔡淵洯 〈清代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0。
蔡宏進 〈臺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變遷〉,《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429-458,1981。
謝見 〈志願社團的組織原則:新加坡華人社團中的各案研究〉,《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127-146,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
賴玉玲 〈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羅烈師 〈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各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1997。
羅烈師 〈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廟〉,收於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136-150,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