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端儀
Hsu Tuan-Yi
論文名稱: 旅遊意象與真實性形塑之比較研究 -以中國浙江烏鎮與臺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urism Image and shaping of authenticity - In Wuzhen, Zhejiang, China and Taiwan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Cas
指導教授: 林伯修
Lin, Po-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懷舊旅遊真實地方意象解碼位置目的地品牌
英文關鍵詞: Destination brand. , Decoding position , Local image, Tourism reality, Nostalgi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文化研究角度取徑,個案是同樣以懷舊為主題的中國浙江烏鎮與臺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研究方法為文本探討、實地參訪及個案研究。此雙個案成功主因似能以霍爾(Stuart Hall)的理念詮釋之,優勢團體依特定目的製碼,再以傳播不斷分享,降低製碼與解碼之間衝突,最後霸權製碼普遍受到消費解碼端歡迎是個案成功主因,他強調意義是當下時空背景的偶然,每個接合點都是當下社會作用力的碰撞,它承繼了過去,也為下一個接合鋪路,不僅是一段過往兩岸文化縮影,中間還夾雜了國族意識形態的糾葛。研究目的希望了解雙個案從景點規劃、經營、行銷傳播到解碼,乃至符號再生產過程的迴路分析,從研究結果發現雙個案已克服過去缺乏統籌規劃管理的缺陷,雖然在不同歷史脈絡下有不同理念,卻同樣以呈現真實為目標計畫性地再造真實,近年來更試圖強化電影宣傳與體驗行銷,以差異化其旅遊市場區隔、及涵蓋性概念完成目的地品牌,研究結論認為懷舊旅遊理應彰顯真實,因為它是對歷史傳承價值的維護,也是核心精神所在,但更須有創新與整合的策略,才能滿足多元的現代/後現代的遊客需求,微觀而論目的地品牌可平衡淡旺季,有利市場區隔,巨觀而論是一種全球在地的行銷,還可以蓄積旅遊地文化資本,最後讓目的地品牌就是一個無可取代的體驗。

    The study path tak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case is the same as the theme of nostalgia Wuzhen, Zhejiang, China and Taiwan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ext, field visit and case studies. This double success cases the main reason seems to be able to interpret the Hall (Stuart Hall) concept, the advantages of group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purpose of the system code, and then to spread continue to share and reduce conflict between system code and decode the last hegemony universally consumption decoding system code Welcome to the successful end of the case main reason, he stressed the significance is the moment of space-time background accident, each bond point is the moment the collision of social forces, it inherited the past, but also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next engagement, not only was a microcosm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past, middle also mixed with nationalist ideological disputes. Objective want to know the circuit analysis twin cases spread from attractions planning, operations, marketing to the decoder, and the symbolic reproduction process, from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double case has been overcome in the past the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concep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 , but the goal is also to present a real plan of land recycling true that in recent years more experience trying to strengthen film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to differentiate its tourism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covers the complete destination brand concept,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the nostalgic tourism should highlight the real, because it is a historical heritage value of maintenan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spirit, but more must be innovative and integrated strateg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diverse modern / post-modern tourist demand, in terms of microscopic balances seasonal destination brand favorable market segmentation, macroscopic terms is a global marketing in place, it can accumulate tourist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finally make a destination brand is no substitute for experien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v 目 次 v 表 次 vi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觀光旅遊真實性 8 第二節 現代旅遊與符號消費 12 第三節 旅遊活動的製碼與解碼 16 第四節 本章小結-旅遊真實性的詮釋循環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個案選擇 30 第二節 跨文化比較研究 32 第三節 研究資料收集 35 第肆章 烏鎮真實性形塑 39 第一節 烏鎮背景介紹 39 第二節 烏鎮真實的實際作為 44 第三節 烏鎮導覽文本的解碼位置 53 第四節 烏鎮存在真實的建構 64 第五節 本章小結 78 第伍章 臺灣懷舊意象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集中呈現 81 第一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沿革與經營 81 第二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懷舊製碼 85 第三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懷舊解碼 91 第四節 本章小結-以臺灣古早味為主題的懷舊樂園 9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懷舊旅遊中的文化展演 100 第二節 假久亦真也是真 101 第三節 體驗旅遊真實與目的地品牌 103 第四節 結論 108 第五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11 引用文獻 113 附錄一、重要國際憲章決決議文宣言 122

    方芷絮 (2007)。輪廓台灣文化園區。傳藝雙月刊,73,16。
    王秀紅、楊桂華、張曉萍 (2010)。旅遊存在真實性的思考。思想戰線,2010 (4),118-128。
    王國強 (譯) (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出版。(Gillian Rose,2001)
    王毅、鄭軍、呂睿 (2011)。文化景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東南文化,3,15。
    王曉曉 (2007)。歷史城鎮真實性感知差異研究—以烏鎮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王曉曉、張朝枝 (2007)。遺產旅遊真實性理解差異與遺產地管理。旅遊科學,2007(21),13-16。
    白凱 (2009)。旅遊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評-基於心理學視角的分析。旅遊科學,2009(23),10-15。
    余琪 (2008)。從體驗經濟視角探求古鎮旅遊產品的深度開發。江西師範學院學報,2008(2),40-43。
    吳柏勳 (2013)。台北靈安社躍上大螢幕-參與《大稻埕》電影拍攝。傳藝雙月刊,2013 (109),100 - 103。
    吳緯疆 (譯) (2015)。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新北市: 八旗文化。(Elizabeth Becker, 2015)
    李明宗 (2014)。時間‧空間‧人間:閒思書簡。臺北市:康德出版社。
    李湞、雷冬霞 (2008) 。情境再生與景觀重塑-文化空間保護的方法探討。建築學報, 2007,5,377。
    肖鵬 (2008)。以真實性的討論透視旅遊中的舞台展示。市場論壇,2008(1),35-37。
    阮儀三 (2011)。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的曲折故事。阮儀三文集。武漢:華中科技。
    周曉麗 (2011)。旅遊地品牌化初探。宜春學院學報,2011(1),50-53。
    林伯修 (2004) 。美日臺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曉燕 (2011) 。體驗理論視角下的烏鎮旅遊廣告探析。東南傳播,83,124-125。
    林蕙玟 (2014) 。由文化資產的複合性意義邁向創新體驗的觀點。台灣建築學會會刊,76,82-87。
    邱誌勇、許夢芸 (2012)。細讀文化研究基礎。臺北市:韋伯文化。(Jeff Lewis, 2003)
    胡家瑜 (1994) 。 博物館中的觀光文化: 現代脈絡下 [傳統] 的變型。博物館學季刊,8,39-45。
    唐維敏 (1999) 。文化研究: 霍爾訪談錄。臺北市:元尊文化。
    孫洪波 (2009)。旅遊:人際符號互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9 (11),32-35。
    孫洪波 (2010)。旅遊世界的符號學闡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10 (33),28-31。
    孫華翔 (2014)。臺灣文化藝術節慶發展的觀察與策略思考。傳藝雙月刊,2014(112),48 -61。
    馬凌 (2011)。旅遊社會學科中的建構主義範式。旅遊學刊。2011(1),1-8。
    高宣揚 (2002) 。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常青 (2011)。關於建築遺產保存與修復的反思。建築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論文集。天津:天津大學。
    張朝枝、馬凌、王曉曉、于德珍 (2008) 。符號化的“原真”與遺產地商業化─基於烏鎮、周庄的案例。旅遊科學,22 (5),59-66。
    張維倫 (譯) (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市:典藏雜誌社。(Throsby, D., 2000)
    曹永康、王竹 (2006)。歷史城市和歷史建築保護國際學術導論會論文集。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梁曉鶯等 (譯) (2000)。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文化。(Bernd H. Schmitt, 1999)
    許功明 (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 (2),3-8。
    許功明 (1994)。遺產觀光與經營的省思-從舊好茶聚落談起。博物館學季刊,8 (2), 19-24。
    許夢芸 (2008)。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臺北市:韋伯。(Ann Gray, 2003)
    郭士榛 (2007)。輪廓台灣文化園區。傳藝雙月刊,73,32-35。
    陳向宏總編 (2014a)。立志園雙月刊第56期。浙江: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
    陳向宏總編 (2014b)。立志園雙月刊第58期。浙江: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
    陳向宏總編 (2014c)。立志園雙月刊第61期。浙江: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
    陳宜君 (2011) 。旅遊圖像的建構與複製— 以「北歐旅遊書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昭妙 (2004)。台灣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現--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嘉萍 (2007)。輪廓台灣文化園區。傳藝雙月刊,2007 (73),10-15。
    麥丁 (2013)。烏鎮東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湯幸芬、吳楨、張俊彥 (2007)。鄉村旅遊特產飲食消費動機與體驗。休閒與遊憩研究,2007(11),113-136。
    焦勝、柳肅、曾光明 (2006)。歷史城市和歷史建築保護國際學術導論會論文集。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程霞、單芳 (2011)。旅遊網站特性對潛在旅客行為意向的影響。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1(1),63-69。
    馮悅 (譯) (2007)。被展示的文化:當代 “可參觀性” 的生產。北京:北京大學。 (Bella、Dicks, 2004)
    黃正銘 (2014)。對於傳統文化的幾點思索。傳藝雙月刊,2014 (111),18 - 29。
    黃光男 (2012)。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楊純純 (2014)。「穿越大稻埕,相遇在傳藝」系列活動。傳藝雙月刊,2014 (110),116-121。
    葉浩 (譯) (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出版。 (Urry, J., 2002)
    趙宏禧 (2010)。文化旅遊與地方發展--以「中國第一水鄉」周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010(15),21-34。
    趙紅梅 (譯) (2009)。人類學與旅遊時代。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Nelson Graburn, 2009)
    趙偉妏 (譯) (2008)。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市:韋伯文化。 (Jane Stokes, 2003)
    趙偉妏等 (譯) (2009)。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臺北市:韋伯文化。 (Nick Stevenson, 2002)
    趙嘉裕 (2012)。主題公園休閒旅遊資源總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以德審譯 (2012)。文化節慶管理。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Greg Richards, Robert Palmer,2010)
    劉俊廷 (2013)。《大稻埕》在傳藝中心-文化與電影的跨界交流。傳藝雙月刊,2013 (112),104 - 109。
    劉俊廷 (2014)。傳藝文昌祠安座十週年系列活動。傳藝雙月刊,2014 (111),110 - 117。
    劉維公 (2007)。風格競爭力。臺北市: 天下。
    劉慧璇 (2003)。觀光凝視下的古村落空間─徽州宏村旅遊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抵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潘桂成譯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段義孚,1977)。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世卿、王大悟 (2012)。烏鎮旅遊發戰模式解析。上海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31 (5),85-94。
    鄭自隆(2007)。打造「台灣」品牌。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鄭健雄、曾喜鵬主編 (2013)。鄉村旅遊發展新視界。臺北市:前程文化。
    魯肖荷 (2015)。烏鎮戲劇節:當戲劇與旅遊產業“互溢。2015文化研究學會。2015年3月淡水真理大學。
    燕珍宜 (2015)。老城新經濟。今周刊,2015(966),62
    蕭瑞麟 (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培生教育。
    龍梅 (2009)。懷舊文化與城市懷舊旅遊開發。學術論壇,2009(11),95-98。
    謝世忠 (1994)。山胞觀光。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謝彥君、鮑燕敏 (2007)。旅遊網站的符號及其功能分析。旅遊科學,2007(21),46-51。
    鍾韻永 (2014)。二○一四傳藝陸拾陸夜-霹靂3D立體奇幻特展。傳藝雙月刊,2014 (112),116 - 121。
    顏瑞瑩、謝寶煖 (2014)。官方旅遊網站好用性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2014(5),24-50。
    羅世宏等 (譯) (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出版。(Chris Barker,2003)
    譚杰倪、曾文萍、劉學強 (2010)。懷舊旅遊及其開發探索。旅遊市場,2010(1),82-84。
    Barthes, Roland (1977) .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In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 79-124.
    Cohen, E. (1988)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943-960.
    Cohen, E. (2012). Authentication: Hot and Cool.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 39(3). 1295–1314.
    David Throsby (2010)。建築遺產的經濟分析:經濟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第二屆歷史建筑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Dicks, Bella. (2004). Culture On Display: 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Open University Press; 1 edition
    Genc&Pirnar (2009). Managerial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marketing activities of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DMOs) . Tourism analysis : Vol. 14.2009, 6. 833-839.
    Hailin Qu (2010).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32, Issue 3, June 2011, 465–476.
    Hede Anne Marie (2005) . Perceptions of the host destination as a result of attendance at a special event: a post-consumptio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 1-12.
    Jokilehto, J. (2005) . Defini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ferences to documents in history. ICCROM Working Group ‘Heritage and Society, 5. 529–58.
    Jokilehto, J. (2006) . Considerations on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in World heritage context. City & time, 2 (1) , 1.
    Lull, James. (Ed.). (2001). Cul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age. London: Routledge.
    MacCannell, D. (1973) .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MacCannell, D. (1976) .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MacCannell, D. (2001) . Tourist agency. Tourist studies, 1 (1) ,23-37.
    Noel Scott (2011). Tourism Branding and Nation Building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08/2011; 5(3),227-234.
    Pike, S. (2002).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 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
    Tourism Management, 23(5), 541-549.
    Wang, N. (1999) .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2) , 349-37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