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恆玉 Heng-yu Chao |
---|---|
論文名稱: |
漢語「有」的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 A Semantic and Pedagogical Study of YOU in Mandarin Chinese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有 、語義 、教學語法 、領有 、存在 、特性 、概念語義學 、有+NP |
英文關鍵詞: | YOU, semantics, pedagogical grammar, possession, existence, characteristics, conceptual semantics, YOU+NP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8 下載:3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華語「有」字句其基本語義及其教授外籍學生時的教學語法。截至目前為止,研究「有」的學者相當多,但各有各的分析,本論文將針對各家說法,加以歸納並彙整,試圖架構出適合外籍學生的分類,並利用語料與教材分析、及處方式教學,提供華語教師教學時的參考。以下是本論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介紹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動機、範圍、及架構;
第二章 探討與「有」相關的文獻;
第三章 從語義的角度出發,探討「有」的基本語義;
第四章 對「有」的另一種特殊用法:「有+NP」,針對其語義之「定、指」做分析,並與英語“some”和“someone”做比較;
第五章 利用平衡語料庫、華語教材及語法等級大綱、中介語的分析結果,歸納出合宜的教學排序,並提供教師教學之指引;
第六章 針對本論文之探討做出總結,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中文部分
呂叔湘.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92.《中國文法要略》.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吳竟存.梁伯樞. 1992.《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分析》. 北京:語文出版社.
房玉清. 1992.《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芳如. 1999.《台灣國語中的有字句》. 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徐烈炯. 1995.《語義學》. 北京:語文出版社.
曹逢甫.鄭縈. 1994.〈談閩南語「有」的五種用法及其間的關係〉. 於《中國語文研究》第十一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1997.《實用視聽華語I、II》. 台北:正中書局.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標準局. 1992.《現代漢語字頻統計表》. 北京:語言出版社.
陳如慧. 2000.《從領屬到時貌---客語有字句之研究》. 碩士論文. 台北:政大語言所.
湯廷池. 1979. 〈國語的「有無句」與「存在句」〉. 於《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181-196.
詹開弟. 1981.〈有字句〉. 於《中國語文》第一期. 27-34.
賈彥德. 1992.《漢語語義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宣範. 1992.(中譯本)《漢語語法》.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 1982.(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台北:文鶴.
楊成寅. 1993.《現代漢語句型概論》. 大陸: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 1968.《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台北:敦煌書局.
趙金銘.崔希亮. 1997. 《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 1975.〈On Location and Movement in Chinese〉. 於《言語研究》第67號. 30-57.
鄧守信. 1983.〈Modification and the Structure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於《中國語言學會議論集》(再版). 199-210.
鄧守信. 1990.〈漢語的領屬關係〉. 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 437-457.
鄭良偉. 1997.《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 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 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台北:師大書苑.
盧福波. 1996. 《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魏文真. 1995.《國語的有字句》. 碩士論文. 新竹: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
顧百里. 1985.《國語在台灣之演變》. 台北:學生書局.
二、英文部分
Biber, Douglas. et al.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uang, C.T. James. 1987.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In)definiteness.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efiniteness. U.S.A.: MIT Press.
Helen T. Lin. 1984. 現代中國文法要略. 台北:師大書苑.
Jackendoff, Ray.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Jiang, Yan, Pan Hai-hua, and Zou, Chong-li. 1997.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Noun Phrases. 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Levin, Beth. Pinker, Steven. 1991. Lexical & Conceptual Semantics.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andolph.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Shou-hsin Teng.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2 29-39.
Shou-hsin Teng.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2 41-52.
Odlin, Terence. 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U.S.A.: Cambridge.
三、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辭典》(二版). 1993. 香港:朗文.
《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香港初版). 1998. 香港:朗文.
《病句語料庫》. 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