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品璇 Huang, Pin-Shiuan |
---|---|
論文名稱: |
駱以軍《小兒子》舞臺劇改編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age Adaptation of Luo, Yi-Chun' s “My Little Boys” |
指導教授: |
徐國能
Hsu, Kuo-Neng |
口試委員: |
郝譽翔
Hao, Yu-Hsiang 陳室如 Chen, Shi-Ru 徐國能 Hsu, Kuo-Neng |
口試日期: | 2023/06/2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小兒子 、駱以軍 、黃致凱 、舞臺劇 |
英文關鍵詞: | My Little Boys, Luo, Yi- Chun, Huang, Zhi-Kai, stage play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5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1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駱以軍散文作品《小兒子》及同名舞臺劇為研究對象,其為父子間相處的故事,源於駱以軍發表的臉書文章,有別於其小說敘事綿長、意象繁複,這一系列的文章忠實地呈現家庭生活與親子互動,口吻風趣詼諧,加之網路社群快速傳播,引起廣大熱烈的迴響。《小兒子》於2014年出版後,在商業導向的市場裡取得佳績,成為駱以軍最胡鬧也最賣座的散文集。
夢田文創購買《小兒子》版權並致力打造成超級IP,進攻國際市場,開啟《小兒子》跨界創作計畫,轉譯成不同形式的文本,如:動畫、繪本、橋樑書、本土教材、舞臺劇、歌曲、音樂劇等,試圖以創作說自己的故事,讓世界看見臺灣。舞台劇作品《小兒子》於2018年首演,編導黃致凱從散文作品裡各自獨立的生活事件,揀選出適合發展成故事的情節,並且重新塑造人物形象,再根據自身的生命經驗,扣合當前的社會議題,如:失智症、家庭照護、親子教養,反映真實人生,提升主題層次,改編成一齣交織歡笑與淚水的舞臺劇。
為了解散文作品改編舞臺劇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將駱以軍《小兒子》與黃致凱《小兒子》交叉比對,旨在分析文學作品與舞臺劇作品之間的異與同,探討改編帶來的效果。本研究於第二章回顧駱以軍與黃致凱的創作背景與創作理念,探究其生命經驗對作品的再創造;第三章比較分析散文作品與舞臺劇作品在「人物角色」、「敘事情節」與「主題思想」的異同,從人物的增刪、情節的安排、主題的闡揚,看見散文與戲劇的本質乃根源於現實。第四章探究黃致凱《小兒子》的舞臺美學,期能從場景調度、空間調度體現美感經驗,並嘗試設計戲劇教案,學生能藉由「文本對讀」探究散文作品與舞臺劇作品,親身參與「形象劇場」,履行集體創作。期盼透過本研究,得出《小兒子》的改編結果,教學設計實踐於課堂中,讓學子充分探索現代文學與舞臺劇,激起更多創新與啟發。
關鍵詞:小兒子、駱以軍、黃致凱、舞臺劇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ose work “My Little Boys” and the eponymous stage play by Luo, Yi- Chun as its research subjects.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ather and his son, originating from Luo, Yi- Chun's published Facebook articles. Different from his lengthy and intricately symbolic narrative style in novels, the series of articles faithfully portrays family life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The tone is witty and humorous, and coupled with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through online communities, it has sparked widespread and enthusiastic responses. After its publication in 2014, “My Little Boys” achiev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commercially-driven market, becoming Luo, Yi- Chun's most playful and bestselling collection of pros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company “Dreamland Productions”, after acquiring the rights to “My Little Boys”, embarked on a mission to transform it into a formidable IP, aiming to penetrat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y initiated a cross-disciplinary creative project for “My Little Boys”, translating it into various forms of media, such as animation, illustrated books, bridge literature, local educational materials, stage plays, songs, and musicals. Their objective was to use creative endeavors to tell their own stories and showcase Taiwan to the world.
The stage play adaptation of “My Little Boys” premiered in 2018, directed by Huang, Zhi-Kai. He extracted distinct life events from the prose work, selected plot elements suitable for storytelling, and redefined character images. Drawing from his own life experiences and weav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al issues such as dementia, family caregiving,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he depicted authentic life moments to elevate the thematic depth. The adaptation resulted in a stage play that intricately weaves together laughter and tears.
To compreh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aptation of prose works and stage plays, the research employ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uo, Yi-Chun's “My Little Boys” and Huang, Zhi-Kai's stage adaptation of the same.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iterary and theatrical creation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daptation. In Chapter Two, the research delves into the creative backgrounds and philosophies of Luo, Yi-Chun and Huang, Zhi-Kai, probing how their life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the reimagining of their works. Chapter Three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Character Roles”, “Narrative Plots”, and “Thematic Ideas” between the prose work and the stage adaptation. By examining alterations in characters, plot arrangements, and thematic expansions, the essence of both prose and drama emerges from reality. Chapter Four investigates the stage aesthetics of Huang, Zhi-Kai's “My Little Boys”, aiming to portray aesthetic experiences through scene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It also attempts to design drama teaching materials, allowing students to engage in “Textual Dialogue”, explore both the prose and theatrical rendition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heater of Images”, fostering collective creativ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goal is to arrive at conclusions about the adaptation of “My Little Boys” and implement instructional designs in classrooms, enabling students to thoroughly explore modern literature and stage plays, thereby sparking more innovation and inspiration.
Keywords: My Little Boys, Luo, Yi- Chun, Huang, Zhi-Kai, stage play
一、專書
(一)駱以軍著作
駱以軍:《紅字團》,臺北:聯合文學,1993年4月。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皇冠,1993年11月。
駱以軍:《和小星說童話》,臺北:皇冠,1994年。
駱以軍:《傾斜》,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駱以軍:《妻夢狗》,臺北:元尊,1998年7月。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9月。
駱以軍:《月球姓氏》,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11月。
駱以軍:《遣悲懷》,臺北:麥田,2001年11月,二版。
駱以軍:《遠方》,臺北:印刻,2003年6月。
駱以軍:《我們》,臺北:印刻,2004年10月。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臺北:印刻,2005年2月。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臺北:印刻,2005年11月。
駱以軍:《我愛羅》,臺北:印刻,2006年4月。
駱以軍:《西夏旅館》,臺北:印刻,2008年月10月。
駱以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臺北:印刻,2009年8月。
駱以軍:《臉之書》,臺北:印刻,2012年1月。
駱以軍:《棄的故事》,臺北:印刻,2013年1月,新版。
駱以軍:《遣悲懷》,臺北:麥田,2013年6月,新版。
駱以軍:《小兒子》,臺北:印刻,2014年1月。
駱以軍:《女兒》,臺北:印刻,2014年8月。
駱以軍:《願我們歡樂長留:小兒子2》,臺北:印刻,2016年1月。
駱以軍:《肥瘦對寫》,臺北:印刻,2016年4月。
駱以軍:《胡人說書》,臺北:印刻,2017年2月。
駱以軍:《字母LETTER:駱以軍專輯》,臺北:衛城,2017年9月。
駱以軍:《匡超人》,臺北:麥田,2018年1月。
駱以軍:《純真的擔憂》,臺北:印刻,2018年10月。
駱以軍:《計程車司機》,臺北:印刻,2018年10月。
駱以軍:《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臺北:天下文化,2019年9月。
駱以軍:《明朝》,臺北:鏡文學,2019年9月。
駱以軍:《大疫》,臺北:鏡文學,2022年8月。
(二)中文著作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07年。
李有成:《記憶》,臺北:允晨,2016年。
李國修著、黃致凱編:《李國修編導演教室》,臺北:平安,2016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1992年。
姚一葦:《手槍王——第十三、十四屆時報文學獎作品集》,臺北:時報,1991年。
凌性傑編:《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20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現代詩學》,臺北:唐山,1998年。
黃致凱:《白日夢騎士》,新北:故事工廠,2015年。
黃致凱:《小兒子》,新北:故事工廠,2020年。
黃致凱:《二十分鐘的江湖夢》,臺北:麥田,2020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2011年。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東華,2016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2002年。
Augusto Boal著,賴淑雅譯:《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臺北:書林,2020年。
Darin Barney著、黃手義譯:《網絡社會的概念:科技、經濟、政治與認同》,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David Kirkpatrick著、李芳齡譯:《facebook臉書效應》,臺北:天下雜誌,2011年。
Jamie Bartlett著、林曉欽譯:《人類的明日之戰》,新北:大牌,2022年
Karen Brewster、Melissa Shafer著,司徒嘉慧譯:《劇場設計──基礎舞臺、服裝、燈光設計實務入門》,新北:揚智,2021。
Thomas Koulopoulos、Dan Keldsen著、林添貴譯:《Z世代效應:改變未來企業經營的六股力量》,臺北:時報文化,2017年。
二、學位論文
王億儒:《駱以軍《西夏旅館》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周廷威:《駱以軍小說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林曉亭:《後遺民寫作:記憶、傷逝與悼亡——以朱天心、駱以軍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奕翔:《族裔書寫與自我身分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0年。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曾憶文:《虛擬自傳的形成—論駱以軍小說的主題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乙軒:《現代主義者的鄉愁:駱以軍死亡三部曲研究》,臺中: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嚴婕瑜:《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三、期刊論文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讀駱以軍《遠方》〉,《印刻雜誌》第3期(2003年11月),頁204-207。
邱少頤:〈時差記憶--黃致凱《小兒子》中的親子難題〉,《美育》第231期(2019年9月),頁48-62。
祁立峰:〈作一哥,實難為——讀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臺灣文學評論》第7期(2007年1月)。
林佩珊:〈後現代的歷史言說與身世書寫:論駱以軍《月球姓氏》到《遠方》的敘事轉折〉,《靜宜中文學報》第11期(2017年6月),頁137-160。
侯如綺:〈駱以軍《西夏旅館》中的「屍骸」書寫與主體建構〉,《淡江中文學報》第32期(2015年6月),頁361-384。
徐宗潔〈我們是那樣被設定了身世——論駱以軍《月球姓氏》與郝譽翔《逆旅》中的姓名、身世與認同〉,《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11月),頁173-195。
陳文彬、藍舸方:〈在我們生存的這時代,說自己的故事——駱以軍╳魏德聖 文學與電影對談〉,《印刻》第160期(2016年12月),頁118-125。
陳皇旭:〈戰後臺灣外省小說家文本中的「文化身份」問題〉,《中極學刊》第5期(2005年12月),頁213-231。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8月),頁17-18。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縫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09-125。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369-403。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1):空間考古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2006年2月),頁283-304。
四、網路資源
(一)電子書
黃致凱:《小兒子》(資料來源:讀墨閱讀器 https://new-read.readmoo.com/mooreader/210112406000101,瀏覽日期112.02.18)
(二)網路影音
三立新聞網:〈《小兒子》膠囊時光第二季首映會〉(資料來源: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project.aspx?ProjectID=5028,瀏覽日期111.4.15)。
匡翹:〈駱以軍與他初老的小說家人生〉(資料來源:明周文化 https://reurl.cc/YdyqDO,瀏覽日期111.4.15)。
言叔夏:〈【書與人】愛與生命之可能——駱以軍談《女兒》〉(資料來源:自由副刊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813841,瀏覽日期111.4.15)。
汪宜儒:〈西夏旅館舞台版 魏瑛娟造夢〉(資料來源:http://61.64.60.109/145taipeifestival.Mobile/article_page.aspx?ID=650,瀏覽日期111.03.10)。
李屏瑤:〈《小兒子》駱以軍:這時光讓我覺得,我的孩子正在離開我〉(資料來源:博客來閱讀生活誌 本月大人物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2681,瀏覽日期111.3.10)。
吳致良:〈現場》動畫當先鋒,改編書籍、舞台劇陸續問世,夢田如何打造原創親子IP《小兒子》宇宙〉(資料來源:Openbook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589,瀏覽日期112.6.2)。
吳韻萱:〈李國修子弟兵黃致凱:說故事,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資料來源:經理人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0333,瀏覽日期111.4.1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刑法第十九條〉(資料來源: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flno=19,瀏覽日期111.4.15)。
翁世航:〈【字母會】駱以軍vs.莊瑞琳:小說是艱難的生死之辯(上)〉(資料來源: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392/page2 ,瀏覽日期111.4.15)。
馬岳琳:〈駱以軍最胡鬧卻最賣座的作品 《小兒子》如何改造臺灣文創軟實力〉(資料來源: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9983,瀏覽日期111.03.10)。
陳又津:〈【一鏡到底】小說家這種病〉(資料來源:鏡週刊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Vo6V3V,瀏覽日期111.4.15)。
張大春:〈並非師徒〉(資料來源:張大春的部落格https://shorturl.at/ksQY8 瀏覽日期111.4.15)。
康軒國中教學趣:〈【#康軒國文】在教室搭建舞臺,讓舞臺劇劇本走進康軒國文!〉(資料來源:康軒國中教學趣https://www.facebook.com/945enet/videos/1327420724445117/,瀏覽日期112.02.18)。
畢飛宇、駱以軍〈畢飛宇VS.駱以軍(四之一)南京〉(資料來源:聯副電子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319691/web/#1L-11096012L,瀏覽日期111.4.15)。
黃哲斌:〈黃哲斌訪駱以軍 非典型父親的告白〉(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9948,瀏覽日期111.4.15)。
管仁健:〈一個永和,兩個世界〉——從1977年的竹林路想起〉(資料來源:民報專文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ba00d41f-5311-4e58-97f7-ed199f32fa60,瀏覽日期111.4.15)。
廖佩玲:〈《小兒子》成為跨界IP 駱以軍笑言「被臨幸」【《小兒子》跨界創作之四】〉(資料來源: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713insight005/,瀏覽日期111.4.15)。
駱以軍、楊隸亞〈駱以軍VS.楊隸亞╱創作的黃金時光〉(資料來源:聯副電子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373611/web/,瀏覽日期111.4.15)。
諶淑婷:〈駱以軍X黃致凱:成為父親後,人生有了毀滅與反轉〉(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464,瀏覽日期111.4.15)。
盧慧心:〈【閱讀時光|《降生十二星座》】廖士涵:這篇小說碰觸到我們的青春〉(資料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817,瀏覽日期2022.03.10)。
Shopping Design:〈【專訪】舞台劇導演黃致凱─把世界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資料來源:Shopping Design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1779?,瀏覽日期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