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慈謙
Lee, Tzu-Chien
論文名稱: 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之演變——以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為核心
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之演變——以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為核心
指導教授: 黃瑩暖
Huang, Ying-Nuan
口試委員: 楊自平 劉滄龍
口試日期: 2021/07/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陽明後學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6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中晚期,由陽明四句教所引發「混良知為情識」的流弊逐漸受到陽明後學的討論與重視,「重意思想」也就此產生。有別於以往陽明後學們視良知(心體)為主宰的工夫討論型態,有其他陽明後學開始提出以「意」為中心的思想理論,並試圖透過改變、提升「意」的地位,使「意體」成為實踐工夫的入手處。他們的目的在於凸顯陽明良知教中「意」所本有的「好善惡惡」之向善性,「意」不再是陽明四句教「有善有惡意之動」中,隨著後天情識搖擺而時善時惡之「意」,而是成為一具有「向善性」的「意體」。

    「重意思想」主要是討論次種具備「向善性」且能等同於「獨」之「意」,此種思想的出現,彌補了中晚明良知學「狂放恣肆」、「近似於禪」等批評聲浪,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強了陽明四句教理論中對「意」二重性解釋而產生工夫落實上的漏洞,更能深入了解中晚明良知學的發展情況。而主張以「意」作為本體背後的問題意識,以及對「誠意」、「慎獨」工夫理論新的詮釋與作法,皆是本文討論的核心範圍。

    本文以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三位代表人物: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對「意」的概念演變分析。從「重意」角度背後的問題意識出發,三者除了對「意體」的重視外,也有不少對「幾」、「獨」概念的相關討論。本文透過對三者「重意」理論的討論,補足歷來對「意體」思想發展脈絡在細部討論上的不足,以及三者「重意理論」對於中晚明良知學發展的影響與意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3 一、陽明對「意」的理解與詮釋 4 二、陽明後學與蕺山對「意」的不同詮解 8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9 一、從「時代演變」來看「重意思想」發展之相關研究 12 二、以單一學者(一庵、塘南、蕺山)之「意論」為研究焦點 18 第三節 研究進路 27 一、研究步驟 27 二、研究價值與預期成果 29 第二章 王一庵「重意」思想探析 31 第一節 王一庵的生平論著簡介 32 一、王一庵的生平簡介 32 二、現存文獻狀況概述 33 第二節 王一庵對陽明良知學的理解與闡釋 34 一、王一庵對陽明「致良知」說法的修正 34 二、王一庵對於心齋「淮南格物」思想的繼承與轉變 40 第三節 王一庵的「重意」理論 44 一、本體論 45 二、工夫論 50 第四節 結語 57 第三章 王塘南「重意」思想探析 61 第一節 王塘南的生平論著簡介 62 一、王塘南的生平簡介 62 二、現存著作與資料運用說明 63 第二節 王塘南對陽明良知學的理解與闡釋 64 一、王塘南理論中「性」與「心」、「意」、「知」的關聯 65 二、王塘南對「性體」的提升與重視 68 第三節 王塘南的「重意」理論 71 一、本體論 72 二、工夫論 81 第四節 小結 88 第四章 劉蕺山「重意」思想探析 93 第一節 劉蕺山的生平論著簡介 93 一、劉蕺山的生平簡介 93 二、現存文獻著作概述 94 第二節 劉蕺山對王學的理解與承繼 94 一、劉蕺山對陽明「良知學」的理解 95 二、劉蕺山對「良知」與「心意知物」的新詮釋 96 第三節 劉蕺山的「重意」理論 99 一、本體論 100 二、工夫論 108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結語 125 第一節 中晚明「重意思想」研究之重點回顧 125 第二節 從「中晚明良知學」看「重意思想」的發展意義 126 第三節 本論文尚待發展處 130 參考書目 133

    一、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列):
    〔宋〕朱熹:《四書集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中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十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鈔本。
    〔明〕王棟:《一庵王先生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十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鈔本。
    〔明〕王時槐:《王時槐集》,陽明後學文獻叢書,錢明、程海霞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胡煦:《周易函書別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據明崇禎壬申嘉善錢士升等刊本影印,1986年。
    〔明〕羅念菴著,徐儒宗編校整理:《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吳光主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增訂版)十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今人論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日〕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重慶出版社,2016年。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吳光主編:《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中華文化研究集刊》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東方朔:《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林月惠 《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5年。
    李證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中國哲學青年學術文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侯潔之:《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儀:《王塘南思想研究:明代中晚期良知學的辯證發展》,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7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屠承先:《本體功夫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中國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頁212。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鄭曉江主編:《江右思想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鍾彩鈞:《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20年。
    鍾彩鈞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
    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二)期刊論文:
    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
    林月惠:〈劉蕺山「慎獨」之學的建構——以《中庸》首章的詮釋為中心〉,《台灣哲學研究》4期,2004年。
    吳震:〈論王棟的誠意慎獨之學〉,《哲學門》(總第十七輯),第九卷第一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頁149-185。
    周丰堇:〈石經大學略議》和王時槐的「主意」思想〉,《儒學新論》,《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11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245-263。
    侯潔之:〈由王塘南的宗性思想看晚明王學的轉折〉,《東華漢學》第十期,2009年,頁151-185。
    侯潔之:〈泰州學派的轉折:王一庵的誠意思想及其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四十三期,2016年,頁65-96。
    侯潔之:〈劉師泉「悟性修命」說的工夫內涵 與理學意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一期)》(總第十三期),2009年。
    黃文樹:〈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鵝湖學誌》第二十期,1998年,頁133-178。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哲學與文化》,25卷(11期),1998年,頁1018-1033。
    黃淑齡:〈泰州學派的早期風貌——淮南三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史哲》,第13期,2008年,頁121-156。
    張克偉:〈泰州王門巨擘——王一菴哲學思想抉微〉,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1996年,頁30-36。
    張學智:〈王時槐的透性研幾說〉,《中國哲學史》第3期,1997年。
    張學智:〈江右王門王塘南的哲學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2期,2008年。
    張樹俊:〈王棟「主意說」妙意及其不傳奧秘〉,廣州: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總期第57期),2017年,頁102-104。
    張錦枝:〈朱子誠意論及其對明中晚期主意學者的影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2018年,頁35-43。
    張錦枝:〈明儒「意」論分歧及其發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14年,頁120-126。
    陳劍鍠:〈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明清史集刊》,卷5,2001年,頁161-200。
    彭國翔:〈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第31卷,第3期,2001年,頁368。
    錢明:〈儒學「意」範疇與陽明學的「主意」話語〉,《中國哲學史》,2005年,頁11-18。
    錢明:〈明代「主意」學說的展開與終結〉,吳光主編:《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中華文化研究集刊》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233-255。
    錢明、程海霞:〈江右思想家王時槐考述〉,《中國哲學史》第2期,2007年。
    劉榮茂:〈心體與工夫:論王陽明之「未發——已發」〉,《鵝湖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五期,總號第四六一,頁21-31。
    劉毅鳴:〈王一菴的思想〉,《鵝湖月刊》第33卷,第9期,總號第393,頁32-42。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和群:〈宋明理學中「意」的概念之研究-以朱子、王陽明、劉蕺山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畢業論文,林文彬教授指導,2006年。
    王和群:〈從明末清初論「意」的形下趨向談明清義理學的轉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畢業論文,林文彬教授指導,2013年。
    楊錦璧:《劉蕺山「主意」說到「大統會」思想之研究》,劉錦賢教授指導,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四、網路資料:
    游騰達:〈試探王棟之學——從淮南格物到誠意慎獨〉,資料來源:https://in.ncu.edu.tw/~phi/confucian/newsletter/no1/14.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