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雅雪 Yaxue Chen |
---|---|
論文名稱: |
初級中文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Teaching Beginning Chinese Reading |
指導教授: | 葉德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詞彙 、識字 、分詞斷句 、閱讀理解 、閱讀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literacy, vocabulary,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reading, words and phras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2 下載:18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關鍵字:識字、詞彙、分詞斷句、閱讀理解、閱讀教學
長期以來,閱讀在語言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Goodman(1975)提出了自上而下(top-down)的閱讀模式後,閱讀研究的重點已由「閱讀結果」轉向「閱讀過程」,因此深入研究學生的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教師該施用何種方式來幫助學習,就顯得越來越必要。
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外籍學生在進行中文閱讀時,常出現因幾個生難詞或不知如何分詞斷句,以致減緩閱讀速度因而造成閱讀理解的障礙。因此,本研究是針對外籍學生而設計的由識字到分詞斷句的閱讀課程,以選修師大國語中心《初級中文閱讀》的外籍學生為對象而進行的教學行動研究。筆者希望透過漢字識字、詞彙教學及分詞斷句能力的培養,提昇學習者基礎閱讀的能力。
本研究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指出研究動機與假設及相關名詞釋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檢識既有的閱讀概念和前人以建構的閱讀思維模式,整理國內外學者對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指出中文閱讀佔優勢的原因,進而探討閱讀的認知歷程,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在提昇閱讀理解能力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並探討了閱讀教材的選擇和閱讀教學法的應用。
第三章研究設計。介紹研究方法及教學設計過程。第一部分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並擬定研究流程和步驟。第三部分則針對課程教學的程序,擬定教學策略和安排教學進度做說明。最後,根據教學設計的模式進行需求分析與目標規劃。
第四章教學實施與結果探討。根據課程設計的教學理念及設計過程,舉出教學實例,進行課堂反思並隨時修正教學方針,最後,分析課程進行中師生互動的過程,反思學生的學習反應與教學反饋,並經由課堂或課後評量的方式,檢測總體學習效果。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整理分析本研究教學實施的結果發現,並提出幾點未來關於初級中文閱讀教學上的建議。
語言學界普遍認為人的閱讀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讀者本人的知識外,還受讀者的個人經歷、主觀態度及情感等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出現很大的個別差異,本研究裡無法一一詳述。本論文為筆者兼教學者所作的閱讀課程的教學行動研究,希望透過這項研究結果在往後的實際推展閱讀教學活動中,能提供一些可參照的、有建設性的意見。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Beginning Chinese Readings
Abstract
Keywords:literacy,vocabulary,words and phrases,make pauses in 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teaching reading
Since Goodman(1975)mention the top-down reading model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research have already turn to “reading proceeding”.A researcher in the meanwhile as a teacher,through the teaching proceeding to find out most beginners have difficulties about literacy,lots of vocabularies and do not know how to make pauses in reading.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t how to give the right way and promote the reading ability.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reading.Moreover, the research according to learners’ needs via questionnaires and pilot study,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of the course curriculum.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offer proper teaching method and lesson plan on learing beginning Chinese reading.Through this teaching procedure , hope that students can make more progress in Chinese reading step by step.
The summaries of the five chapters in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Chapter Ⅰ: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2. Chapter Ⅱ:the discussion on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reading.Moreover,the reading model and teaching methods were included.
3. Chapter Ⅲ:the research and course design.
4. Chapter Ⅳ:the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beginning Chinese Reading.
Chapter Ⅴ:the conclus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Gagne, E. D.&Yekovich, C. W.&Yekovich, F. R.著;岳修平 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出版社。
H. Douglas Brown著 ;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 : 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H. Douglas Brown著;余光雄 譯。(2002)。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Ken Goodman 著;洪月女 譯(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出版社。
Robert J. Marzano & Diane E. Paynter 著(2003)。王瓊珠 譯。讀寫新法:幫助學生學習讀寫技巧。(New approach to Literacy: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永德(2004)。外國留學生習得漢語句子的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王立非(2001)。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國外外語教學,4,5-12。
王立英(2002)。識字教學方法評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2,6,60-62。
王湘玲(2001)。影響學生閱讀學習效率的內外因素分析。湖南大學學報,15,2,184-186。
王碧霞(1993)。談非視覺信息的培養-基礎階段漢語閱讀教學探討。世界漢語教學,4,309~313。
王碧霞(1994)。從留學生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探討基礎階段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21-33。
王碧霞、李寧、種國勝、徐葉菁(2004)。從留學生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探討基礎階段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21-33。
王魁京(1998)。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石瑞儀(1986)。文字閱讀中,「字形-字音」關係對字彙觸接歷程之影響。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61-68。
李大中(199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李世之(1997)。關於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世界漢語教學,1,78-81。
李大遂(1998)。從漢語的兩個特點談必須切實重視漢字教學。北京大學學報,35,3,128-132。
李大遂(2004)。對外漢字教學發展與研究概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41-48。
李方杰(1999)。字詞直通、字詞同步-關於基礎漢語階段字詞教學的思考。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246-256。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李善邦(2002)。華裔學生的漢語口語教學及其相關因素。華僑大學學報,4,81-86。
李瑋玲(1990)。閱讀華文和英文涉及相同的認知歷程嗎。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 理論分析組下)。
李慧軍(1997)。淺談識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中小學教師培訓。4,27-28。
吳潛龍(2000)。關於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認知心理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32,4,290-295。
吳曉露(1991)。閱讀技能訓練-對外漢語泛讀教材的一種模式。語言教學與研究,1,73-87。
吳曉露(1992)。漢語閱讀技能訓練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杜雯華(2000)。美籍學生中文閱讀過程的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健、唐玲(2004)。對漢語教材練習設計的考查與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4,67-74。
邢欣(1995)。中文漢字教學與詞彙教學中的有關問題之探討。語言與翻譯,4,101-102。
林宜平(1983)。漢字「形」、「音」、「義」的比對:一個語音轉錄的字彙觸接模式。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惠(2005)。網路報刊閱讀測驗及其課程設計:AP中文的暖身練習之一。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CD。549-559。
林秀惠(2005)。從經驗論到科學系統論談漢語教師專業能力鑑定。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09-322。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寧(1994)。關於華僑學生文化教學的若干探討。華僑大學學報,3,114-118。
胡志偉(1989)。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33-39。
胡志偉、顏乃欣(1991)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77-124。
信世昌(2000)。「斷詞分句」的閱讀策略教學──文句認讀的教程發展與實踐。第六屆華文教學研討會。193-203。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閱讀理解教學.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4,15-20。
柯華葳(1991)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31-76。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輯於李詠吟主編的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 主編。語言病理學, 第三卷。台北:心理出版社。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導論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夏明菊(2003)。華裔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分析。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4,46-47。
徐子亮(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75-85。
徐子亮(2000)。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徐筠惠(2002)。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劃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曉晴(1996)。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國外外語教學,4,13-18。
夏明菊(2003)。華裔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分析。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4,46-47。
張大成、伍新春(1999)。語言文字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漢字識字教學的心裡實質與其規律。語言文字應用,4,52-55。
張必隱(1993)。閱讀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朋朋(1994)。語言和文字之間的區別、聯繫和相互轉化。漢字文化。2。15-24。
張朋朋(2005)。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漢字文化。2。23-26。
張笑維(2002)。教學行動研究在對外漢語課堂小組討論中的應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報,3,102-106。
張皓綾(2005)。韓國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以在台韓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菁(2003)。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輔助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美華(2004)。 國小閱讀與寫作統整教學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5,15-31。
許豔麗(2003)。幾種漢語識字教學的比較。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2,64-66。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
陳怡如(2004)。線上後設認知教學對不同英語程度學生學習閱讀或寫作之影響。東吳外語學報,19,57-88。
陳昌來 主編(200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
陳紱(1996)。談對歐美留學生的字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4,97-108。
陳紱(1999)。談漢字及漢字教學。載於 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琳(1996)。真實材料興趣自讀法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外語界,3,15-21。
陳賢純(1998)。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陳賢純(1998)。現代漢語閱讀入門。北京:現代出版社。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雙月刊,62,20-29。
崔永華(2004)。教師行動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3,89-95。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曾志朗、洪蘭(1978)。閱讀中文字: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45-49。
曾志朗、洪蘭(1984)。從神經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閱讀之視覺歷程。世界華語文教學討會論文集(第一屆教材教法組)。515-529。
曾志朗、洪蘭(1990)。漢字裡空間關係的知覺歷程。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理論分析組下)。89-100。
曾佳美(2000)。學生學習、策略學習心理與漢語教學關係之探討。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六屆第四冊,311-321。
曾陳密桃(1989)。國民中小學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喬印偉(2001)。漢語閱讀教學任務其及量化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94-100。
華明玉、黃豔梅(2000)。泰語干擾和對泰漢語教學對象。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6,55-59。
黃葵、俞君立(1996)。閱讀學基礎。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 : 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漢字「認讀」「書寫」之原理與教學。華文世界,94,23-35。
葉德明、陳純音(1998)。外籍學生中文閱讀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靳洪剛(1997)。語言獲得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靳洪剛、梁新欣(2004)。主題導入法:一種利用篇章模式進行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教學的嘗試。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JCLTA)。39,2,85-110。
趙果(2003)。初級階段歐美留學生識字量與字的構詞數。語言文字應用,3,106-112。
趙金銘(200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楊夷平、易洪川(1999)。淺談識字教學的對內、對外差別。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246-256。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鄭昭明、高尚仁合編。(1982)。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就研討會。台北:文鶴出版社。
鄭敏、陳鳳蘭(2000)。教學行動研究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外語教學與研究,6,32,431-436。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劉治、朱月珍(2000)。國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國外外語教學,4,19-24。
劉英茂(1978)。文句脈絡對於詞義學習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20,39-43。
劉頌浩(1999)。閱讀課上的詞彙訓練。世界漢語教學,4,12-23。
蔣怡芳(2001)創造思考在華語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世界華語文教學討會論文集(第四屆教材教法組),301-315。
謝娜敏(1982)。中文「字」與「詞」的閱讀與語音轉錄。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瑜苓(2003)。外籍兒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以韓籍兒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應惠蘭、徐慧芳(200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材料的選擇。外語教學與研究,33,3,206-209。
鍾添騰(2002)。閱讀與寫作整合教學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7-38。
羅青松(2002)。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青哲 主編(1999)。初級中文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
龐繼賢(1998)。外語教學中的行動研究。浙江大學學報。2,12,106-110。
蘇雅珍(2003)。「全語言」閱讀教學策略之內涵。台灣教育,624,65-68。
嚴棉(1984)華僑與非華僑「聽」、「說」、「讀」、「寫」教學之比較研究。世界華語文教學討會論文集(第一屆教材教法組)。719-725。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R.(1981).A proposal to continue 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Urbana,ⅠⅤ:University of Ⅰllinois,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Anderson,R.C. & Person,P.D.(1984).A schema-theories view of basic proces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In P.D.Person(ed.).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New York,NY:Longman.
Cohen,A. D.(1998).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guage. New York : Longman.
Alderson ,J. C.(2000).Assessing Reading.Cambridge University.
Bartlett,F.C.(1932).Remembering.Cambridge:The Cambridge Press.
Beton, M. & Fox,G..(1990).Teaching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 D.(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rown, H.D.(1994).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Prentice Hall Regents.
Carrell, P. & Monroe , L.(1993).Learning style and composition.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7,48-62.
Carrell,P.L.(1988).Interactive approach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viersity Press.
Carver,R.P.(1990). Reading rate :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 San Diego : Academic Press.
Cattell,J.M.(1886).The time is takes to see and name objects.Mind,11,63~65.
Cooper, J.(1986).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
Nuttall ,C.(198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London.
Crookes,G..(1993). A practicum in TESOL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wing, J.&Leong,C.K.(1982).Psychology of reading.New York:Macmillan.
Flavell,J.H.(1976b).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pp.231-235.Hillsadle,N.J.:Erlbaum.
Frank, S.(2004). Understanding reading. Mahwah,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Richards , J.C.&Rodgers,T. S.(2001).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Flavell,J.H.(1977). Cognitiv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Just,M.A. & Capenter, P.A.(1980).A Theory of Reading:From eye fixations to Comprehension.Psychological Review,87,329-354.
Just,M.A.&Carpenter, P. A.(1987).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Boston:Ally and Baon,Inc.
Krashen,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New York:Pergamon.
Johnson,K.(1995).Language Teaching & Skill Learning. UK ;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Gagne ,E.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ibson,E.J.&Levin,H.(1975).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Cambridge,MA:MIT Press.
Goodman,K. S.(1968). The Psycholinguistic of the Reading Proces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Gough,P.B.,&Ehri,C.,& Rebecca, T.(1985). Reading acquisition.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Mandler,J.(1984). Stories,scripts and scenes:Aspects of schema theory.Hillsdale:N.J:Erlbaum.
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logy.NY:Prentice Hall.
O’Malley, J.M.,& Chamot, A.U.(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guage Acquesition.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L.(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Oxford, R.L.(1996).Employing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the Use of Language Strategies.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7:1.25-45.
Palincsar,A.S.(1986).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53,118-124.
Skehan,P.(1989).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E.Arnold: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Routledge,Chapman and Hall.
Person, P.D.& Johnson, D. D.(1972).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Richards, J. C.(1997.From Reader to Reading Teacher: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 language education.
Rubin, J.&Wenden, A.(1987).Learner Strategies in Laguage Learning. Prentice Hall.
Rumelhart, D. E.(1977a).Understanding and summarizing brief stories.In D.Laberge &
Rumelhart, D. E.(1977b).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In S. Doric(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ⅤⅠ.Hillsdale,NJ:Erlbuam.
Skehan,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F.(1978).Understanding 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Stern, H.H. (2000).《語言教學的問題與可選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Stanovich,Keith.E.(1980).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reading : scientific foundations and new frontiers.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Thorndyke, P.(1977).Cognitive structure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narrative discourse. Cognitive psychology. 9.
Urquhart A.H.&Weir. C.J.(1998).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rocess,Product and Practice.Addisom Wesley Longman,New York.
Vygotsky,L.S.(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y proces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nden,A.&Rubin, J.(1987).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N.Y. :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三、網路資源
華語教與學的心路歷程
http://blog.sina.com.tw/happylearning/index.php?pbgid=21626
明慧學校網路學習資源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index.html
樹軒學習網站:閱讀教學
http://www.geocities.com/leolmc/r_def.html
桃園縣陽光國民小學 魏金財之小魏老舖:運用思維腦圖於閱讀與寫作教學
http://www.ymjhs.tyc.edu.tw/~microwei/indexmen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