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陸鳳 Chu, Lu-Feng |
---|---|
論文名稱: |
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的中年婦女療癒書寫之旅 A Journey of Healing Writing for Middle-aged Women Based on Individual Psychology |
指導教授: |
秦秀蘭
Chin, Hsiu-Lan |
口試委員: |
張德永
Chang, Te-Yung 陳柏霖 Chen, Po-Lin 秦秀蘭 Chin, Hsiu-Lan |
口試日期: | 2022/06/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Labov敍事結構 、自我敘說 、自我轉化 、自我療癒 、療癒書寫 |
英文關鍵詞: | Labov's narrative structure, self-narrative, self-transformation, self-healing, healing writing |
研究方法: | 敘事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03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2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之內涵,探討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轉換心情的心路歷程。研究目的希望能達成的目標包含:一、探究療癒書寫的功能。二、探究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轉化自我的契機。三、探究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自我療癒及自我轉化之歷程。
論文以研究者為研究對象,運用自我敍說研究法,擷取研究者十五年療癒書寫資料為探索基礎,按照設定好之訪綱,敍說書寫療癒與轉化歷程;深入理解、分析探究療癒書寫之於書寫者的心靈轉化痕跡。
研究結果以三階段作分析:泥沼、谷底及翻身;由古(舊札記)今(自我敍說書寫)之對話,逐步解構各個階段的心情故事,及療癒書寫所帶來的心靈轉化;以走過逆境的心,去感受並分析研究者透過文字洗滌後,逐步轉變中的人生。
敍說書寫內容,以Labov的敍事結構六步驟作分析。套入重點生活記錄及思緒,以理解三階人生歷程中,故事背後之意涵。透過套入Labov圖表中的文字脈絡,照見研究者透過療癒書寫心靈轉換於潛移默化之中。
研究歷程中,包括自我揭露、自我省思、自我轉化等記錄呈現,期能帶給遇困境的中年婦女參考,並促發運用療癒書寫探索自我、轉化自我及轉化思維。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Adler's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 goals of the research that we anticipate to achieve include how middle-aged women use healing writing to change their moo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research is that we hope to achieve include: 1.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healing writing. 2. Examin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for midlife women to transform themselves using healing writing. 3. Explore the process of self-healing and self-transformation of middle-aged women using healing writing.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i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self-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15 years of healing writing data as the basis for exploration.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the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set interview outlin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alysis and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healing writing on the inn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writer.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nalyzed in three stages: mud, valley bottom and reversal; dialogue from ancient (old diary) to present (self-narrative writing). Then they gradually deconstruct different stages of mood storie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and life transformation.
Using narrative writing content, in Labov's narrative structure for analysis. Putting the key data into the Labov chart, we can see the researchers' mood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healing writing.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records including self-disclosure, self-reflec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are presented. It is hoped that middle-aged women wh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can learn to use healing writing to explore themselves, transform themselves, and transform their thinking.
壹、中文參考資料
丁宜芬(2009)。返身尋傷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原作者: Jonathan A. Smith)。遠流。
王佳元(2010)。重構生命故事—一個經驗韌力的自我敍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 K. Riessman)。五南。
王郁惠(2013)。一位諮商學習者自我追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王勝忠(2017)。一位教師實踐情意教育自我敘說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學教育學系。
王雅涵(2013)。和犯行青少年自我轉化的故事相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聖華(2021)。透過催眠探索前世與療癒的關聯性。諮商與輔導,432,21-24。
田淑惠(2020)。心靈探索及自我療癒之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大學美術工藝系。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敍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濤石文化。
余思妤(2018)。降落,再起飛-社會企業青年創業家自我轉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吳孟昌(2005)。七等生小說研究:自我治療的書寫旅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吳宸希(2014)。透過基督信仰尋找自我認同與生涯轉換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吳菊美(2015)。卡關的故事-從社會工作實踐中認了自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吳曉明(2017)。看見「不重要的自己」-一位護理女人追尋自我的旅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吳瓊華(2015)。在犯罪被害人服務中實踐法律社會工作:一段法律人與自我內在相遇的敍說(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呂以榮、李雪媛、柯乃瑜(譯)(2009)。向生命說Yes!(原作者:Viktor E. Frankl)。啟示出版社。
呂旭亞,詹美涓(2009)。以書寫開創人生的新局—一個台灣婚姻受暴婦女表達性書寫治療團體的行動研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55-69。
李佳穎(2020)。成年初期離婚單身女性之自我轉化及其對親密關係影響之敍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系。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博雅書屋。
李碧如(2015)。父母婚姻衝突下的母女枷鎖:一位單身自主女性愛的迷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李慶芳(2013)。質化研究之經驗敍說: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高立圖書。。
金樹人(2018)。心理位移:位格特性與療癒效應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3,117-149。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敍事、隱喻、自由書寫。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02)。生命的禮物(原作者:Irvin D. Yalom)。心靈工坊。
林玉英(2019)。一位寄養媽媽的自我敍說:在寄養關係中的自我覺察與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
林玉恩(2010)。纏迴無路再立新局:拯救孤單的三段愛情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林杏足(2013)。敘事諮商中當事人自我認同轉化歷程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209 - 241。
林劼宏(2017)。浴火重生:社會運動者的自我轉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
林明申(2018)。心理助人工作者的內觀禪修和情緒涵養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林建勳(2020)。凝視的勇氣:一個尋求自我的敍事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林彥宏(2017)。找回寫作創造力─以正念「典型一日記錄」搭配「自由書寫」之討論(下)。慧炬雜誌,609,32-43。
林韶怡、蔡敦浩、楊明磊、許育光(2013)。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臺灣應用心理學會,57,1-20。
林曉芳(譯)(2016)。阿德勒談人性。遠流出版。
金雯煌(2021)。「結」、「解」與「結」—通過說故事達成自我轉化與生命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洪仲清(2017)。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遠流出版。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敍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敍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巨流出版社。
胡展誥(2016)。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煉筆記。聯經出版社。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原作者:Gerald Corey)。雙葉書廊。
紐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雙葉出版社。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39。
郝明義(2017)。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網路與書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文化。
張又驊(2020)。情緒設計元素對療癒系手機遊戲使用者療癒感受與自我接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張可妮(2018)。從結合心理位移書寫的愛情關係團體探究大學生愛情關係中的自我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0)。心理位移書寫法之位格特性驗證與療癒效果分析。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29-60。
張堂錡(1994)。中學課本上的作家。幼獅文化事業。
張靜軒(2021)。幸福習慣—心理學家一直在說的事(下)。諮商與輔導,432,52-57。
郭正敏(2011)。青少年情傷經驗與自我轉化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陳一斌(2016)。覺察與實踐的往返—在專業實習歷程中成為諮商人的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陳育瑜(2015)。中年女性教育工作者生命故事之交會與轉化:敍事教育學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研究所。
陳佩鈺(2004)。僧侶自我轉化經驗及其自我觀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陳宛鈴(2011)。自我轉化歷程與親密關係移動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陳昱蒨(2014)。羽翼下的風:透過書寫家庭的自我轉化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陳相如(2020)。占星學習者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陳美莉(2005)。「非凡三十」一位三十女性的自我轉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陳瑩淑(2012)。張炎的「創傷與療癒」書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
游千慧(2021)。運用繪畫鏡映內在真實的自我轉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心理碩士班。
游慧萍(2016)。風告訴我—從書寫治療論田威寧《寧視》之父親形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黃孟嬌、鮑順聰、田育慈、周和君、江孟蓉(譯)(2017)。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原作者:Heinz L. Ansbacher, Rowena R. Ansbacher)。張老師文化。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華立圖書。
楊志章(2017)。「返」求諸己-一位助人工作者自我覺察生命故事的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楊明綺(譯)(2014)。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遠流出版。
楊淑貞、林邦傑、沈湘縈(2007)。禪坐之自我療癒力及其對壓力、憂鬱、焦慮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玄奘佛學研究,7,63-103。
溫澤元(譯)(2021)。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當個體心理學大師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原作者:Alfred Adler)。商周出版。
詹宇霈(2017)。以閱讀,療癒創傷、強大心志、觀照人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0,11-15
詹晏妮(2016)。論邱妙津小說〈臨界點〉中的創痛書寫。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32,189-204
蔡美娟(2012)。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心靈工坊。
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敍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敍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台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鄧伯宸(譯)(2016)。寫在燦爛的春天(原作者:Natalie Goldberg)。心靈工坊文化。
鄭秀梅(2017)。尋找字跡—書寫療癒。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0,1-1。
鄭珮瑜(2013)。成為有勇氣老師的自我敘說—阿德勒鼓勵對幼師生涯歷程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班。
鄭納無(譯)(2017)。意義的呼喚(原作者:Viktor E. Frankl)。心靈工坊。
鄭棨中(2020)。返家.kaku minokay:原漢雙族裔男性的自我敘說與認同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蕭真真、李英年(2021)。疫情下專業助人者的心理療癒與自我書寫。彰化護理,28(3),152-154。
蕭景容、徐巧玲(2011)。生涯未確定當事人對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內涵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3),445- 466。
賴志超、蘇倫慧(2015)。正念、自我療癒力與心理適應:自我悲愍與自我貶抑的中介效果。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2,93-124。
賴怡如(2014)。揭開體制的網罩—一位小學女教師探索內在視界的敍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
謝俊宏(2016)。跨越黑色邊界:生命書寫、療癒、行李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鍾瑞麗(譯)(2017)。從個體到群體(原作者:Henry T. Stein)。張老師文化。
鍾曉菲(2017)。書寫的療癒力量及自我轉化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鍾燕昭(2007)。在生命轉折處探見心靈之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原作者:Natalie Goldberg)。心靈工坊。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顏文君(譯)(2003)。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原作者:Alfred Adler)。華成圖書。
顏妤安(2014)。認同、主體性、社會處境—一個白化症女性的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顏遵灣(2007)。不幸少女中途學校生活經驗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碩士學位班。
羅玫君(2019)。生命中引導的光—幼教傳承實踐與探究自我的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蘆娜(譯)(2014)。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人本自然文化。
蘇舜華(2018)。身體感知下的療癒書寫—以李欣倫此身為例(未出版之論文)。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龔卓軍、石世明(譯)(2013)。自由與命運(原作者: May, Rollo)。立緒出版社。
貳、英文參考資料
Alves, D., Fernández-Navarro, P., Baptista, J., Ribeiro, E., Sousa, I., & Gonçalves, M. M. J. P. R. (2014). Innovative moments in grief therapy: The meaning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the processes of self-narrative transformati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4(1), 25-41. (2022.01.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citedby/10.1080/10503307.2013.814927?scroll=top&needAccess=true
James W. Pennebaker (1997). 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8(3), 162-166. (2022.01.5)http://www.jstor.org/stable/40063169
Chambers, J. (2017). William Labov: An Appreciation. Annurev-linguistics, 3(1), 1-23. (2022.06.30)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10.1146/annurev-linguistics-051216-040225
參、網路參考資料
阮明淑(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2022.01.5)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莉竹(2000)。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Adlerian Psychotherapy。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教育大辭書。(2022.06.9)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7074/(國家教育研究院)。
俞懿嫻(2000)。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教育大辭書。(2022.01.5)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109/(國家教育研究院)。
壹心理(2022/1/28)。自我療愈是什麼意思?取自:https://cuowu.com/204821.html
葉乃靜(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2022.01.5)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06/(國家教育研究院)。
蔣德誼(2020)。50歲是人生折返點!心理師周志建:人生不需完美,但需要完整。Fifty Plus。(2022.01.5)取自: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7785
謝智謀(2020)。1套公式+3個方法‧學會獨處不孤獨。(2022.01.5)取自: 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91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