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官昕蓓 Kuan, Shin-Pei |
---|---|
論文名稱: |
同志學生的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學習經驗對其性別意識啟發之探究 Exploring the Inspiration of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Studies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their Gender Consciousness |
指導教授: |
劉恆妏
Liu, Heng-Wen |
口試委員: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張樹倫 Chang, Shu-Lun 劉恆妏 Liu, Heng-Wen |
口試日期: | 2023/05/1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同志學生 、性別意識 、高中公民與社會 、課程學習經驗 |
英文關鍵詞: |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Gender Consciousness,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Learning Experience |
研究方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60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同志學生的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學習經驗,對其性別意識之啟發。基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徑的半結構式訪談法,以男女同志各三名受訪者作為訪談對象。研究結果如下:
一、同志學生對於教材內容涉及多元性別與性別不平等相關概念,多半印象深刻。有部分同志學生察覺教材內容潛藏的異性戀主流思維。而針對教材內容呈現尊重包容同志的論述,同志學生有不同觀點。整體而言,同志學生從教材內容感受到安慰與支持的程度不一。
二、同志學生印象教師多以講述教學法為主,其次搭配影片或案例教學。教師針對同志議題的教學方式與立場各異。特殊教學內容及教師教學特色令部分同志學生印象深刻。有同志學生認為教師多僅著重在兩性關係的教學。
三、同志學生多半印象課堂並未發生師長不友善或同儕歧視等情形。其中有同志學生表示,當教師提到同志相關內容時,同儕可能有開玩笑的反應,但不會感到受傷或不適。此外,有同志學生對於課堂氛圍沒有深刻印象。
四、同志學生於教材內容與教師教學的學習經驗,從認知與情意層面啟發其性別意識,使其認識多元性別概念,看見性別不平等現象,並體認到性別平等的價值。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多元性別及性別不平等概念令同志學生印象深刻。
二、教材內容與教師教學令同志學生感受異性戀中心思維。
三、課堂並無師長或同儕歧視等讓同志學生感受不友善的氛圍。
四、課程學習經驗啟發同志學生認識多元性別與性別不平等,體認性別平等價值。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who have gone through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and the inspiration of these courses on their gender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purpose, the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utiliz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ree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generally gained a deep impression of the gender concepts related to gender diversity and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ome students perceived underlying heteronormative perspectives hidden in textbook content. Additionally, there were varying perspectives among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regarding the presence of respectful and inclusive discourse toward LGBTQ+ issues in the course curriculum. Overall, the extent to which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derived comfort and support fro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varied.
2.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teachers primarily employed lecture-based teaching methods, supplemented by videos or case studies. Teachers had varying approaches and position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for LGBTQ+ issues. The special teaching content and unique teaching style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some of the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Some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eachers primarily focused on teaching about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3. The majority of the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did not perceive any instances of unfriendly behavior from teachers or pe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classroom. Among the students, one mentioned that when teachers addressed LGBTQ+-related content, peers might react with joking remarks, but this did not lead to him feeling hurt or uncomfortable. Furthermore, one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have any profound impression of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4. Concern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ers’ approach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had an impact on their gender consciousness at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vels. These experiences have sparked their recognition of diverse gender concepts, allowed them to perceive gender inequality phenomena, and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gender equalit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gender diversity and gender inequality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2.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ers’ approaches made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experience a sense of heteronormative thinking.
3.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did not foster feelings of unfriendliness or discrimination from teachers or peers towards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4.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within the course curriculum have inspired gay and lesbian students, enabling them to recognize diverse gender diversity, gender inequality and the value of gender equality.
Ciwang Teyra、黃炤愷、謝宛蓉(2021)。只想好好地生活:原住民同志之交織處境與因應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3),1-53。https://doi.org/10.6171/ntuswr.202106_(43).0001
Earl Babbie(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林秀雲譯〕。臺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75)
Kvale, S. (2010)。訪談研究法〔陳育含譯〕。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7)
尤珮蓉(2014)。教師多元性別意識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38599
王大維(2012)。提升職前教師性別意識之研究:以「性別教育」課程實踐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1(1),1-24。https://doi.org/10.6388/JES.201206.0001
王振圍(2009)。疑?我是什麼戀-不確定的性傾向認同。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及台灣女性學學會合辦之第三屆亞太地區性別平等教育論壇發表之論文,高雄市,臺灣。
王雅各(1998)。大學學生社團中男性社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9),245-277。https://doi.org/10.6254/1998.9.245
王瑞壎主編(2011)。性別議題與性別平等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王錦雀(2017)。公民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
王駿原(2018)。從二元到多元:《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同志教育」的浮現。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812 (9期),93-127。
王儷靜(2005)。修習性別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性別意識影響之探究:以札記寫作為媒介。教育學刊,(25),155-176。https://doi.org/10.6450/ER.200512.0155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1年12月7日)。2020台灣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
白亦方、盧曉萍(2005)。性別課程的回顧與前瞻。課程與教學,8(4),117-130。https://doi.org/10.6384/CIQ.200510.0117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5)。認識同志手冊。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6)。認識同志。https://hotline.org.tw/sites/hotline.org.tw/files/field_upload/2016_認識同志.pdf
成令方(2006)。都是異性戀父權惹的禍!載於畢恆達、游美惠(主編),性別解碼全紀錄。38-53 ,台北市:教育部。
江佩璇(2007)。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h66c8
何文揚(2006)。當國中生遇上男女翹翹板--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意識發展之影響。﹝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qch3nv。
何春蕤主編(2003)。跨性別。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吳孟儒(2022)。台灣女童軍進程改革與推動歷程(2014-2021)之研究—以女童軍至資深女童軍進程標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459nj
吳書昀(2002)。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t8gj8
吳清山、林天祐(2014)。教育U辭書。高等教育。
李怡君(2009)。性別平等教育法校園實施之現況-以宜蘭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0804200910275100。
李芳森(2008)。嬰幼兒教保概論。台北市:五南。
李淑菁(2015)。性別教育:政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淑菁、謝小岑(2018)。性別與教育。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211-229。高雄:巨流。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174。https://doi.org/10.6255/JWGS.2011.28.133
阮北安(2021)。性別平等校園空間下男同志學生之身體展演。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5x765
周玫君(2018)。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就業轉銜學生性別意識- 身體自主權培力成效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mr568n。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16(3),31-58。https://doi.org/10.6384/CIQ.201307_16(3).0002
官曉薇(2019)。臺灣民主化後同志人權保障之變遷-法律與社會運動的觀點,中研院法學期刊,2019特刊1,頁551-615。
居佳勳(2018)。在爭議之中教學: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同志議題教學經驗詮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40,99-132。
性別平等教育法(民國111年1月19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108年4月2日)修正公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林安邦主編(2017)。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第三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有土主編(2016)。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第一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佩君(2012)。南投縣國中三年級學生性別平等觀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1610201315273421。
林怡君(2015)。高中學生對同志及實施同志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7c85u
林東霆(2020)。從高中服儀抗爭運動(2010-2016)抗爭者看法治教育對學生法治意識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m3ftq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b149a1ddbd222231b49f8a9dc3dcec5c/?startswith=zh&seq=2
林姿秀(2016)。高中校園人權教育的實踐與困境─從「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s7mwd
林曉芳、黃碧惠(2010)。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通識論叢,(8),97-114。https://doi.org/10.6954/MJGE.201007.0097
邱紹一、洪福源(2013)。性別教育。台北:新文京。
施悅欣(1999)。師生性別意識與教師教學立場--以性別相關課程為場域。﹝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ypgj4。
施悅欣、陸偉明(2002)。教師與學生之性別意識:以一個性別相關課程為場域。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275-31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6834852-200211-x-14-275-311-a
柯欣瑩(2021)。提升學童覺察髒話性別意識之性平課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5n8xn。
洪芯蕾(2016)。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g8w9z
倪芊熙(2015)。未來的公民、現在的參與者!-高中生政治參與歷程經驗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mqsqe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定稿版)。2022年8月18日。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9143/105750.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2021)。講述教學法。2023年6月19日。取自:
張永霖、黃國彰(2022)。同志諮商師運用自我揭露技巧於同志青少年個案出櫃之倫理反思。諮商與輔導月刊,439,32-35。
張玨(2006)。從性教育到性別平等教育。載於畢恆達、游美惠(主編),性別解碼全紀錄。6-15,台北市:教育部。
張盈堃(2018)。在教育現場,同志教育不該成為失語的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3),4-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29716-201809-201810220009-201810220009-4-5
張茂桂(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的訂定。教育研究月刊,166,44-53。
張德勝、游家盛、王采薇(2013)。大學生對男同志和女同志人際關係態度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S),411-431。https://doi.org/10.6251/BEP.20110524
畢恆達(1998)。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3642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09251-200303-x-17-51-84-a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莊易霖(2015)。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和平教育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42265。
許振傑(2021)。台灣中南部大學生之性別意識、語言性騷擾知覺及語言性騷擾態度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y3hzw。
郭彥廷(2008)。教師的性別實踐和學生的學習經驗:以高中課程「公民與社會」科為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1-1907200811144200。
陳光諭(2019)。性別意識覺察之探索-以技術型高中男生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uxbe7。
陳向明(201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育菁(2009)。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意識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f5z2m。
陳品妤(2021)。男同志於青少年時期的學校場域經驗對其同志認同影響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2vwpq。
陳威志(2004)。國小六年級女生性別意識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fjsmz3。
陳晏蓁(2019)。大學生申訴制度的規範與實踐-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2008-201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2yb7m
陳素秋、黃馨慧(2019)。十二年國教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與其融入課程之實施。學校行政,(123),20-35。https://doi.org/10.6423/HHHC.201909_(123).0002
陳素秋、劉勉均(2018)。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四大學科的性別論述探究:從公民主體觀點出發。中等教育,69(2),57-79。國https://doi.org/10.6249/SE.201806_69(2).0018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dhyx5。
陳逸駿(2014)。從男同志學生的霸凌生命經驗省思多元性別友善校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x6f3m。
陳聖允(2020)。由公民身份探討2010-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爭論:以反同派、平權派與毀廢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cbh8j3。
陳慧榮(2017)。迪士尼動畫影片教學提升臺灣國小學童英語識字能力與性別意識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bmw6gr。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2022年8月11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1性別平等教育議題991229.pdf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23年5月18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99普通高中課程綱要.pdf
教育部(2018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臺北市:作者。
梁雁(2023年3月22日)。烏干達將通過反同法案 最重可判處死刑。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28662
陳麗華(2008)。書評: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https://doi.org/10.6481/JTR.200812.0137
陸偉明(2016)。性別教育與生活(二版)。雙葉書廊。
曾敏慧(2010)。案例教學法應用在性別教育之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zh4xg
曾渼津、游美惠(2008)。試論台灣雙性戀者的身分認同、社會處境與情慾實踐。研究台灣,(5),73-105。https://doi.org/10.6456/JTS.200812.0073
游美惠(2008)。「性別主流化」—從性別意識談起。清流月刊,6。取自https://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9009df1dc3d24f22980290b269a09362/Section_file/9706a6ef9db24d83acefe580a16aae53.pdf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臺北:巨流。
游美惠(2015)。「異性戀霸權」是什麼?巷仔口社會學。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2/03/youmeihui/
游美惠(2016)。性別教育與台灣社會。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3-22。台北:華都文化。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8。https://doi.org/10.6745/JGE.200406_11(1_2).0001
游舜雯(2018)。自然科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https://doi.org/10.6345/THE.NTNU.DCEL.028.2018.F02。
鈕文英(201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心儀(2011)。繪本之力-青少年性別意識自我覺察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upjcx
黃欣慧(2009)。高職女同志學生校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a326
黃羚蓉(2017)。以性別相關繪本探究國小學生性別意識與英語閱讀能力。﹝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28a94
黃鳳娟(201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性別意識與圖像性別表徵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98yqz。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5-272)。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曬莉(2018)。性別歧視的多重樣貌。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125-145。高雄:巨流。
楊巧玲(20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9,86-97。
楊巧玲(2008)。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
楊巧玲(2011)。夾縫中求生存:高中男同志學生的校園經驗。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6),98-103。https://doi.org/10.6486/GEEQ.201112.0020
楊巧玲(2017)。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有多重大?從空無課程到正式課程。教育脈動,(9),13-2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60218002-201703-201703060014-201703060014-13-21
楊亦喬(2019)。父母重男輕女價值觀與女兒相對剝奪感之關係─以世代為調節變項。﹝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y6672d。
楊幸真(2016)。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23-49。台北:華都文化。
楊竣堯(2008)。高中生之性知識、性別互動和性別意識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duyq5
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臺北:洪葉文化。
廖昱維(2018)。國小學生性別意識的形塑、轉化與斷裂: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 https://doi.org/10.6345/THE.NTNU.GCI.011.2018.F02
廖美蓮(2012)。性別與社會建構:初探社會工作系學生性別意識形塑。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5),1-50。https://doi.org/10.6171/ntuswr2012.25.01
瑪達拉·達努巴克、卓耕宇(2018)。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211-229。高雄:巨流。
趙淑珠、郭麗安、劉安真(主編)(2008)。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教育部。
劉安真(2018)。同志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55-5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29716-201803-201804110006-201804110006-55-59
劉杏元(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b2u73
劉育瑄(2019)。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踐之探究-以兩位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bkw66
劉勉均(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3j6pu
劉澐涵(2015)。跨性別者國高中校園經驗之回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tsqbh
潘才學(2015)。大學生參與性別教育經驗和性別意識關係研究:以逢甲大學修習性別教育相關課程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3),18-34。https://doi.org/10.6506/SAGC.2015.5403.0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夢竹(2018)。原住民學童性別成長團體輔導 對其性別意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r8nq5。
蔡松哲(2022)。人權教育的國家義務:以性別平等教育中同志教育於台灣的發展與反挫為例。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c3yn7
鄧毓浩主編(2016)。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第一冊。臺北:南一書局。
鄧毓浩主編(2017)。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第三冊。臺北:南一書局。
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6spx4
盧姿里(2002)。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333-351。台北:五南。
蕭惠蘭(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aw388
諶淑玟(2008)。高中拉子之歌:身份認同、校園處境與過關策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49dp5
賴玉真(2011)。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中的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中部地區三所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材及教師訪談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exvaj
謝宜珊(2020)。性別意識培力的歷程-檢視軍校生性別主流化思維的實踐。﹝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qbxxn2。
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謝美娟(2016)。澎湖男同志學生的校園生活經驗探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fe3kr
韓宜臻(2019)。以愛家之名:台灣反同運動人權轉譯中的家父長主義與社會排除。﹝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hqbay。
顏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涵及啟示。學校行政,(46),279-299。https://doi.org/10.6423/HHHC.200611.0279
羅瑞玉(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策略。載於連廷嘉、徐西森(主編),兩性教育-方案設計與活動實務,95-110。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國立屏東高級中學出版。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女書文化。
蘇苑瑜(2012)。高中性別運作課程與經驗課程之性別差異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1-2006201209044600
蘇苑瑜、劉美慧(2015)。性別化的課程轉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性別議題教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3),1-37。https://doi.org/10.6151/CERQ.2015.2303.01
龔峴萱(2020)。高中同志教育教材分析—以公民與社會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vzjk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5). 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 with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70(9), 832-864
Anderson, S. M. (2020). Gender matters: The perceived role of gender expression i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isgender and transgender LGBQ individual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44(3), 323-341.
Blau, F. D., & Kahn, L. M. (2017). The Gender Wage Gap: Extent, Trends, and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55(3), 789-865.
Eagly, A. H., & Koenig, A. M. (2008). Gender prejudice: On the risks of occupying incongruent roles. Beyond common sens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courtroom, 63-81.
Gerson, J. M., & Peiss, K.(1985).Boundaries,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32(4),317–331. https://doi.org/10.1525/sp.1985.32.4.03a00020
Gurin, P. (1985). Women’s Gender Consciousnes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9(2), 143–163. http://www.jstor.org/stable/2748824
Pride Education Network (2011). The gender spectrum: What educators need to know. Retrieved March, 21, 2012.
Rinehart, S.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1st ed.).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866482
Summers, R. W. (Ed.). (2016). Social Psychology: How Other People Influence Our Thoughts and Actions [2 volumes]. ABC-CLIO.
Susan S. Klein, General Editor (2007).Examining the achievement of Gender Equity in and through education . In S. S. Klein et.al (Eds.), Handbook for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2nd Ed.) (pp. 1-13). New Jersey: Routledge.
Todd Dinkelman & Alexander Cuenca (2017). Qualitative inquiry in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In M. M. Manfra & C. M. Bolick (Eds.), The Wiley handbook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pp. 95-131). West Sussex, UK: Wiley Blackwell.
Wani, Z. A., & Dastidar, R. G. (2018). Gender inequality–A Global iss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5(19), 383-395.
Wilcox,C. (1997).Racial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Women and Politics,17(1),73-94.
Woolley, S. W. (2017). Contesting silence, claiming space: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he neo-liberal public high school. Gender and Education, 29(1), 8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