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大才
論文名稱: 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while Participating the Recreation Activities on Family Day- A case study of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黃金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休閒參與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家庭日
英文關鍵詞: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recre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ffectiveness, Family Da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之研究
    ---以新竹市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研究的結果將提供學校及教育當局改善或安排教師相關家庭休閒活動之規劃、設計、輔導方向與發展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十五所,市立國、高中教師進行抽樣,研究工具為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效益問卷量表,內容包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量表及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期間共發放問卷470份,回收450份,其中有效問卷421份,有效問卷達89.5%。回收之有效樣本依研究目的及驗證假設之需,分別採用描述統計、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爾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結果發現: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人口統計特性:
    本研究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不同背景變項特徵在性別方面以女性居多;教育程度別方面以大專居多;生命週期方面以已婚子女在六歲以下居多;現任職務屬性方面以導師方面居多;任教年資屬性方面以6至10年居多。
    二、受試者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的特徵依得分高低為:人際互動、健康舒壓、自我成長及成就需求。
    三、教師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的特徵依得分高低為:社交效益、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
    四、教師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會因年齡及行政職務不同而有差異。
    五、教師在家庭日休閒活動參與效益會因性別、家庭生命週期及任教年資及職務不同而有差異。
    六、教師在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典型相關分析中發現:典型相關係數均達.05以上,各層面達顯著典型相關水準。

    關鍵詞:休閒參與、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家庭日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while Participating the Recreation Activities on Family Day- A case study of Hsinchu City

    Abstract
    This survey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worked at Hsinchu City when they participated the ecreation activities on Family Da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applied to the planning, designing, and guiding of the recreation activities of teachers for both the schools 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eachers of 15 middle school worked at Hsinchu City were included. The Family Day recreation Activity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Scale were used which included: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 Activity Motivation Scale,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 Activity Effectiveness Scale, an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involved.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a total of 47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450 were returned, of which 421(89.5%) were valid questionnair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tem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t-test, independen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 Post Hoc Comparison were used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First,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showed female gender was predominant and education level with tertiary education got the majority. Married teachers with children under six years old were in the majority; Tutor occupied most attributions of the current duties. Attribution of the years of service mostly was between 6 to 10 years.
    Second, the score grading of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Family Day leisure activities from high to low were: personal interaction, healthy relieving pressure, self growth, and the demand for and achievement.
    Third, the score grading of effectiveness of participating Family Day recreation activities from high to low were: social benefits, physical benefits, psychological benefi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benefits.
    Fourth, the variations of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Family Day recreation activities correlated to the age and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Fifth, the variations of effectiveness of participating Family Day recreation activities correlated to gender, family life cycle, years of service, and teaching duty.
    Last,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found the typ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ached more than .05 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Key words: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recre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ffectiveness, Family Day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4 第七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家庭休閒重要性及探討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教師參與休閒活動探討及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休閒活動的定義與相關內容研究………………………………. 19 第四節 休閒動機理論並探討相關研究…………………………………. 29 第五節 休閒效益理論並探討相關研究…………………………………. 36 第六節 研究假設………………………………………………………… 5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人口統計特性分析……………………………. 73 第二節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調查結果分析………………………………. 75 第三節 休閒活動效益調查結果分析……………………………………. 82 第四節 休閒活動動機與休閒活動效益典型相關分析…………………. 8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06 附錄A 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問卷 108 表目錄 表2- 1 休閒動機相關研究構面會整表……………………………… 35 表2- 2 休閒效益分類相關文獻摘要表………………………………… 49 表2- 3 休閒效益相關研究構面會整………………………………… 50 表3- 1 問卷發放與回收情形摘要表…………………………………… 54 表3- 2 專家效度名單…………………………………………………… 58 表3- 3 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0 表3- 4 休閒動機因素分析表…………………………………………… 62 表3- 5 動機信度分析表………………………………………………… 63 表3- 6 參與效益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5 表3- 7 休閒效益因素分析表…………………………………………… 67 表3- 8 效益信度分析…………………………………………………… 68 表4- 1 性別次數分配情形表…………………………………………… 73 表4- 2 年齡次數分配情形表…………………………………………… 74 表4- 3 教育程度次數分配情形………………………………………… 74 表4- 4 生命週期次數分配情形…………………………………………... 74 表4- 5 現任職務次數分配情形………………………………………… 75 表4- 6 任教年資次數分配情形 ……………………………………….. 75 表4- 7 休閒動機量表之優先順序分析表……………………………… 76 表4-8 受試者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各構面反應情形………………… 77 表4-9 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78 表4-10 教育程度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78 表4-11 年齡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12 不同年齡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各構面差異性考驗… 80 表4-13不同職務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14年齡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15休閒效益量表之優先順序分析表………………………………… 83 表4-16 受試者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各構面反應情形………………… 84 表4-17 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84 表4-18 教育程度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85 表4-19 年齡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20 不同家庭生命週期休閒活動參與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87 表4-21 不同職務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22 任教年資屬性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23 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90 表4-24 研究假設驗證結……………………………………………….. 97 圖目錄 圖 3- 1 研究架構………………………………………………………... 53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56 圖 3- 3 問卷建構的統計分析圖………………………………………... 6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註源(2005)。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敏華(200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
    富陽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沈易利(1995)。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學報,(4), 319-370。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李明宗(1988)。遊憩與河流型態-社會環境間的相關性。戶外遊憩研究,
    1(1),22-38。
    林連禎(1990)。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
    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
    高俊雄(1996)。跨世紀運動休閒之舞台與經營。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
    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梁愛玲(1995)。台北市雙薪家庭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千珊(1999)。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休閒活動決策歷程之研究-以基隆
    市核心家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少熙(2004)。臺北市民參與休閒運動歷程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
    店。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耀中(200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嘉洲 (2005)。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
    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梁伊傑(2001)。臺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中雲 (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陳皆榮 (1996 )。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 卷
    1 期,203-219 頁。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
    7-22。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 (2007)。休閒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金柱(1993)。民眾參與休閒運動態度和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四季
    潛水游泳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69-94。
    黃金柱、林志成、林素卿等(1999)。我國青少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
    展對策之研究。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16。臺北市:行政院
    體育委員會。
    黃迺毓(1993)。家庭概論。空中大學,台北縣。
    董國安(2002)。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
    17(2),139-146。
    鄭惠萍(2004)。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政諭(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勞工行政,80,68-71。
    高迪理(1993)。老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6 4,84-86 。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 師大書苑。

    二、 英文部份
    Allison, M. (1988). Breaking barriers: Future direction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4), 247-259.
    Austin, D. (1997).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3rd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7.
    Broida, J. (2000). Therapeutic recreation-The benefits are endless…Training and resource guide. Ashburn, VA: National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ociety.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th ed.). Dubuque, I 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Corbin, H.D.,& Williams, E.(1987). Recreation: Programming and leader-ship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river, B.(1998, February). The benefits are endless…but why? Parks & Recreation,26.
    Kelly, J.R. (1996). Leisure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millennium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uo, F., Sullivan, W., Coley, R., & Brunson, L.(1998). Fertile grouned for community inner-city neighborhood common space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6(1), 823-851. Retrieved June 5, 2005 from www.tpl.org/pforp[June 28, 2005]
    Pratt, M., Macera, C., & Guijing, W. (2000). Higher direct medic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nactivity.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retrieved June 5, 2005 from www.physsportsmed.com/issues/2000/10_00/pratt.hitm[June 25, 2005].
    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4), 259-26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