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雅慧 Chao Ya Hui |
---|---|
論文名稱: |
校園鳥類救傷宣導課程之成效探討 The Effect of the Promotional Course on First Aid for Campus Birds |
指導教授: |
王順美
Wang, Shun-M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鳥類救傷 、教育宣導 、動物福利教育 、鳥類保育 |
英文關鍵詞: | bird first aid, educational promotion, animal welfare education, bird conserv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探討校園鳥類救傷宣導課程對國小學童知識、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雲林縣二所小學三至六年級共420名學童為樣本,其中包含實驗組210人、控制組210人。實驗組接受二次晨間活動時間的宣導課程(共80分鐘),本鳥類救傷課程內容結合了保育教育、動物福利教育及生命教育;而控制組則未接觸鳥類救傷之相關活動。由研究者自編問卷以蒐集學童對鳥類救傷認知與態度的量化資料,再以內容分析方式探討學生學習單內容、教師觀察教學的回饋及訪談教師紀錄,以了解學童在接受課程之後,對於不同情況下,拯救傷鳥的意圖及理由。
從問卷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確實因宣導課程的介入,使得其對鳥類救傷的知識與態度有顯著的成長。此外,研究結果亦發現:年級及飼養(鳥類)經驗的有無並不會直接造成學習成效上的差異,但女生在知識上表現則優於男生。從內容分析結果顯示:人道的關懷為學童鳥類救傷行動的起始行為,學童並具有以生命為中心的思維;而在談論未來能從事的救傷工作中,學童能提出具體的動物福利的操作方法;在外來種野放問題上,以動物福利的需求為考量大過於生態保育的主張;最後在面對實際的救傷工作時,學童能應用學習到的鳥類救傷原則,但對於救傷工作仍感信心不足。
本研究建議:未來宜針對老師的救傷工作能力進行增能,成為學童救傷行動中的諮詢窗口;可鼓勵師生一起參與救傷的行動;在學校教育推廣方面,可結合環境教育在校園鳥類育雛期及氣候不穩定的時節進行全校性的宣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ird first aid course on the attitude and knowledg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 A total of 420 students from grade 3 to grade 6 of two elementary schools in Yu Ling County were recruited as the study sample; including 210 of the students we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210 students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courses in two morning-activity time, total is eighty minites,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ne. The promotional cours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education, animal welfare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The bird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the attitude scales were designed and used in pre and post test of the program. The author adopt content analysis to get students’ intention and their reasons when they meet various situation written in the learning sheets, teachers’ feedbacks on the bird first aid progr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perimental Group, in contrast to the Contro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ir knowledge of bird first aid as well as their attitude.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grade level and the experience of raising pet bird have no impact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but girls in general showed a better knowledge-related performance than the boys did. The descriptive data revealed that the students’ humanitarian care, and they possess a life-centering ethics. The students dedicated to bird first aid in the future, the students could propose concrete animal welfare operations. For issues on releasing non-indigenous species, the students showed more consideration of the animal welfare th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laims. Last, when actually performing the first aid, the students could apply the bird first aid principles they had learned, even though they still felt unconfident about the task.
The study suggested: school teachers’ competence in bird first aid could be enhanced, so that they could become the ones providing answers to students. Secondly,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uld be encouraged to join the first aid actions and conduct relative courses. Third, these activitie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a school-wide program during the brood time of birds or the period with unstable weather.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1987)救救我們-從鳥類存亡看人類未來。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王從恕(2001)。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0:14-20 。
王順美、 梁明煌(2006)。從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育觀點評析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內容。國立編譯館館刊,34:4,15-26 。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譯(2002)動物權與動物小百科。Marc Bekoff原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朱增宏(2005)。用科學體會動物感覺。科學月刊,36:5,395-397。
朱增宏(2005)。動物保護教育是什麼東西?綠芽教師,台北市,1,6-7。
朱增宏(2006)。動物保護教育內涵。鄉間小路,1,72-73。
何福田策劃主編(2006)。生命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
吳志典(2004)。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會員的環境倫理信念與觀鳥型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和堂(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美真譯(1998)沙郡年記。Aldo Leopold原著。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森(1992)比較哲學與文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吳聖才(2001)。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生鳥類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毓昭譯(2004)西雅圖酋長的智慧:印地安酋長的自然與土地宣言。Chief Seattle原著。台北:晨星出版社。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良恭(1997)野生動物利用與管理。二十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57-90。台北市: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林佩瑩(2008)。同伴動物保護課程對台北市某國小中年級學生動物保護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治平、潘正德、林繼偉、盧怡君、姜仁圭、李清義、蘇友瑞等(2004)。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建南(2005)。探討蔬菜教材園教學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秋萍(1998)。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應本(2004)。一個國小鳥類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曜松(1997)台灣野生動物的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4,16-39。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2008)。2006年鳥類救傷中心報告。2008年野鳥救傷初級班研習課程講義,11-15。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2008)救傷照護。2008年12月3日。擷取自http://www.wbst.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2&Itemid=118
祁偉廉(1995)寵物鳥類在台灣的貿易狀況調查報告。財團法人綠消費者基金會。
金恆鑣(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農委會。
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7,2-6。
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John Dewey原著。台北市:五南。
紀慧玲(2008)。學校飼養校犬的動物福利與教育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范昱峰、梁秀鴻譯(2002)孩子的動物朋友。Gail F. Melson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2008)如何幫助傷病野生動物。2008年12月10日。擷取自http://www.tesri.gov.tw/content/manager/man_wild.htm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2008)歷年成果。2008年11月25日。擷取自http://www.tesri.gov.tw/content/manager/man_wild.htm
翁義聰(1997)水雉不要說再見。鳥語,201,38-41。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理查、洛夫原著。臺北縣: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張忠宏譯(1997)為動物說話。波伊曼路易斯原著。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莊金鐘譯(1996)野鳥救護教本。日本野生動物救護研究會 原著。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陳妍如譯(2007)為什麼我不能把甲蟲帶回家?──跟孩子一起認識環境。蘿拉.賈菲、羅爾.聖-馬克文、卡瑟琳娜.普羅原著。台北:天下雜誌。
彭 立(2005)。國小鳥類生態與保育課程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曾啟銘 (2002) 。台灣鳥類生態教育內涵概念階層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費昌勇(2004)。動物福利的基本概念。中華傳統獸醫學會會刊,8:1,10-14。
費昌勇(2007)。大學動物福利種子教師研習 第一場研習教材。行政院農委會主辦。
費昌勇譯(2007)動物福利教材模組(Concepts in Animal Welfare)。WSPA原著。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原出版年:2000)
黃至賢(2009)。國小學童課後進行環境活動之探討─以時間運用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迺毓譯(2007)小鼴鼠的鳥寶寶。瑪尤莉.紐曼原著。台北市: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孟麗和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Jack R.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原著。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冠政(1995)。尊重自然 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1-18。
楊冠政(1995)。尊重自然 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1-18。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17。
楊冠政(1996)。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7)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7,2-6。
楊榮祥(1979)。戴爾的「經驗塔(上)-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25,9-13。
葉力森(1995b)。動物與法律。台北市: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廖淑媚(2006)。台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生接觸野生動物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5,87-104。
環境資訊中心(2009)。倪宏坤報導:如何許未來一片自然淨土?珍愛環境 從小開始。2009年1月23日。擷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5152
環境資訊中心(2009)。薛郁欣編譯:儘管已付出保育努力 仍有更多鳥種瀕危。2009年10月23日。擷取自http://e-info.org.tw/node/43192
薛絢譯(1991)生命的價值。Stephen R. Kellert原著。台北市:正中書局。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台北:幼獅文化。
ASPCA(2000a). Humane Education Guidebook. N.Y,ASPCA.
ASPCA(2000b).I Love Animal. N.Y., Humane Education Department.
ASPCA(2001).Humane Education Resource Guide For Teacher.N.Y,ASPCA.
Colwell,T.(1997)The nature-culture distinction and the future of environoment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8,4,4,4~9。
Kahn, P. H., Jr., & Stephen R. Kellert(2002).Children and Nature.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Kellert, S. R.(1996).The value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Kolb, D. A.(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iopment.Engl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Ulrich, R. S.(1993). Biophilia, biophobia, and natural landscapes. In S. R. Kellert & E.O .Willson(Eds),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pp. 73-137).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Wells NM & Evans GW(2003).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5(3):3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