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傑揚 Hu, Chieh-Yang |
---|---|
論文名稱: |
桃園市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調查研究 A survey on the attitude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
指導教授: |
劉秀嫚
Liou, Show-Man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桃園市 、國中學生 、公民參與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Taoyuan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5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桃園市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參考政治社會化理論和ICCS 2009的研究架構進行研究設計與問卷編製,藉以探討學生前因背景變項及學生學習歷程變項與桃園市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關係。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茲說明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市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傾向積極且正面。
二、在學生前因背景變項中,年級、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教育程度、學校規模和學校類型等因素與桃園市國中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均有顯著的差異;性別和家庭類型與桃園市國中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則沒有有顯著的差異。
三、在學生學習歷程變項中,除了「學生透過媒體進行娛樂的情形」之外,學生的家庭環境、同儕團體、傳播媒體、學校教學與管理與社會重大事件關注程度等因素與桃園市國中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均有達到顯著的正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dv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idude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 was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ntecedent variables and process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were examine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sample t-test,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ive-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major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ings:
I.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aoyuan C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oretical average, and it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attitudes were positive and enthusiastic.
II.In terms of the antecedent variables, the factors “grade”,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or primary caregivers”, “school size” and “school type”,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family typ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aoyuan City.
III.In terms of the process variables, except for "use of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devices", "family enviornment", "peer groups", "the media", "schoo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nd "concern of social events", the remaining variables a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aoyuan City.
壹、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啟明(2010)。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載於王業立(主編),政治學(491-605頁)。臺北市:晶典文化。
王振寰、瞿海源(2009)。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三版)。臺北市:巨流。
江美慧(2002)。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冉伯恭(2012)。政治學概論(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李沛青(2011)。議題中心教學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影響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公民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呂亞力(1988)。政治發展與民主。臺北市:五南。
呂亞力(2014)。政治學(第六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沈宗瑞(2002)。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1-34。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23。
周文賢(2005)。統計學。臺北市:智勝文化。
周育仁(2012)。政治學新論。臺北市:周育仁。
周海娟、郭聖哲、黃信洋(譯)(2013)。社會心理學:歐洲的觀點(原作者:Miles H. , Wolfgang S. & Klaus J.)。臺北市:學富。
周繼祥(2005)。政治學。臺北市:威仕曼文化。
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163-201。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臺北市:五南。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379-409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火旺(2000)。自由主義可否包容多元文化論?社教雙月刊,100,20-27。
林火旺(2002)。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天佑(2004)。教育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載於林天佑(主編),教育政治學(1-36頁)。臺北市:心理。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第四版)。臺北市:巨流圖書。
林宜儒(2008)。「永中公民養成方案」影響國中學生政治意識與公民參與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啟新(2005)。公民參與與公共行政-以臺北市政府鄰里公園改造說明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章玉琴(1999)。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公民訓育學報,8, 343-370。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5),74-85。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三民書局。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國興(2008)。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焜發(2008)。由「樂生事件」論教師公民參與之信念與實踐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32。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康慧先(2014)。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一新、鄧毓浩、陳景堯(譯)(2010)。現代政治學(原作者:Alan R. B., & Peters B.G.)。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
陳文俊(1983)。臺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臺北市:資訊推廣基金會。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定銘(2001)。臺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東升(2004)。檢視公民社會的觀念-公共領域與私領域的尊重。載於楊淑芬(主編),面對公與義-建構宏觀、包容、分享的社會(220-227頁)。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俊宏(2014)。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載於大衛•格雷伯著,在街頭實踐民主(21-28頁)。臺北市:商周。
陳南州(200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素秋(2008)。性別化公民主體。女學學誌,25,127-162。
陳素秋(201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新課程綱要內蘊之公民教育典範探討。公民訓育學報,21,109-131。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臺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是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38(1),1-48。
陳陸輝(2014)。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載於陳義彥(主編),政治學(第五版)(361-382頁)。臺北市:五南。
陳欽春(2007)。把社會帶回公共生活:公民社會的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公部門與公民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
莊富源(2006)。轉變中的臺灣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有關學校公民教育問題面向及其發展趨勢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明貴(2012)。政治學的第一堂課(第二版)。臺北市:書泉。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師大師苑。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
張秀雄(2006)。民主公民教育的內涵與發展。載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17-46頁)。新北市:韋伯。
張培新(2003)。多面向公民資質與公民社會之發展。公民訓育學報,13,107-119。
彭如婉(1997)。公民共和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6,307-318。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彭懷恩(2006)。政治學-全球化時代的觀點。臺北市:風雲論壇。
湯京平、邱崇原(2007)。多元民主、政治吸納與政策回應:從臺鹼汙染案檢視臺灣環保公益團體的政策角色。人文及社會科集刊,19(1),93-127。
楊晶雲(2012)。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錦雀(2001)。公民參與我國節約能源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董秀蘭、鄧毓浩、林佳範、黃美筠(2011)。ICCS 2009臺灣學生公民態度與參與行為研究結果的分析與啟示。「ICCS 2009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劉阿榮、林麗菊(2000)。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公民訓育學報,9,103-127。
劉秀嫚、張秀雄、張佩雯(2006)。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載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65-98頁)。新北市:韋伯。
劉姝言(1998)。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573-598。
劉美慧(2010)。ICCS 2009研究結果對社會領域新課程之啟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微調社會學習領域較學研討會實施計畫」發表之論文,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劉美慧、陳亮君、薛人華(2011)。臺灣國中生在ICCS 2009公民素養表現之國際評比分析。「ICCS 2009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劉靜怡(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臺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載於管中祥主編,永不止息的影音熱情(8-9頁)。臺北市:紅桌文化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鄧毓浩(1994)。從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的修訂談公民教育的發展。訓育研究,33(1),25-28。
鄧毓浩、黃美筠、董秀蘭、林佳範(2012)。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中等教育,63(2),51-74。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臺北市:五南。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揚基(2000)。臺灣中部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212-003-S),未出版。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高中學生公民意識發展與培育之研究。 新北市:韋伯 。
瞿海源(1998)。社會學課程內容與臺灣社會研究。臺灣社會學刊,21,1-20。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臺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 臺北市:左岸 。
貳、外文部分
Anheier, H. K., & Carison, L. (2002). “Civil Society: What it is, and how to measure it,” Civil Society Briefing, No. 3. London, UK: The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lagappa, M. (2004).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c change: Independent connection, transforming relations. In Alagappa, M. (Ed.),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 .In C. Murchison(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 MA:Clard University Press.
Barber, B. R. (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nett, W. L.. (2008). Changing Citizenship in the Digital Age. In W., Lance Bennett (Ed.), Civic life online: Learning how digital media can engage youth . 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ry, L. (1970).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Columb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Cooper, T. (1991). An Ethics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 (2015). Sample Size Calculator. Retrived from: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Checkoway, B. (2010). What is youth participation? Childer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3, 340-345.
Galston, W. A. (2005). Civic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V.V. Gehring(Ed.), Challenge to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pp.23-31).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alachmi, A., & Holzer, M. (2010).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perationalizing democracy through better accounta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3), 378-399.
Irvin, R. A., & Stansbury, J. (2004).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Is it worth the effor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 55-64.
Loader, B. D. (2007). Introduction: Young citizens in the digital age: Disaffected or displaced? In B.D. Loader (Ed.), Young citizens in the digital age: Political engagement, young people and new media (pp.1-18). New York, NY: Routledge.
O’Connell, B. (1999). Civil society: The underpinnings of American democracy.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O’Connell, B. (2000). Civil society: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3), 471-478.
Wu, Q., & Wang, Z. (2014).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10(4), 94-100.
Wagle, U. (2000). The policy science of democracy: The issues of methodolog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Policy Sciences, 33(2), 207-223.
Schulz, W., Ainley, J., Fraillon, J., Kerr, D., & Losito, B. (2010). ICCS 2009 international report: Civ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engagement amo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rty-eight countries. Amsterdam,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