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珍齡 |
---|---|
論文名稱: |
高中學生對99家政課程綱要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之探討:教師觀點 A Stud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f 2010 Home Economics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
指導教授: |
洪久賢
Horng, Jeou-Shy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家政課程綱要 、教師課程知覺 、學習需求 、學習興趣 、生活領域 、家政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Home Economics, Home Economics Curricular Guideline, Teachers’ Curricular Awareness, Learning Need, Learning Preference, Life Curriculu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9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課程是教育的實質內容,也是實現教育理想的具體計劃。課程的修訂,與時代環境的變遷及教育目標的變革具有密切的關係,必須持續建構,無法一勞永逸。值此社會與教育變動快速之際,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關鍵,在於教師的課程知覺。現代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探討教師對學生學習新課程綱要之需求與興趣評價將更具意義。因此,在99高中課程綱要公佈實施之際,本研究自編「高中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需求與興趣知覺調查問卷」,以全國319所公、私立高中之家政教師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以了解高中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課程綱要之需求與興趣的評價,以及需求與興趣評價的差異性;不同背景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需求與興趣評價的差異性,及高中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需求與興趣評價的相關性。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1.高中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需求與興趣程度的評價在普通之上。2.高中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之需求評價比興趣評價高。3.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某些向度之需求或興趣評價,因其擔任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與否及公私立學校設立別、學歷、畢業系所、家政教學相關研習之累計進修時數等變項不同而有差異。4.高中家政教師對學生學習99家政課程綱要需求與興趣之評價為正相關。
The evolution of curriculum is subject to the change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Such an evolution must be continued; it cannot be done once and for all. With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society and education, the key to successful curricula lies in teachers’ awareness. Modern education is learner-centered, so it is very meaningful to explore teacher’s assessment on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f new curricular design. Thu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2010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this study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on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awareness of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f the 2010 home economics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from 319 public and private high schools in Taiwan were surveyed in order to explore: teacher’s assessment on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f 2010 home economics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sessments of need and preference; the assess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from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assessment on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n 2010 home economics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1. high school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assessment on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f 2010 home economics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is above normal; 2. the assessment on need is above that of preference; 3. the teachers’ assessment on the curriculum is subject to their backgrounds, such as the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 curricular development committee, education background, on-job training hours, and whether the school is private or public; 4. teachers’ assessment on student’s need and preference of 2010 home economics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ㄧ、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6)。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
王振鴻 (2000)。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江志正(1998)。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思。台中師院學報,12,103-12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吳坤銓(1997)。哈伯馬斯與學校教育。教師之友,38,9-13。
吳妮真(2004)。高中家政教師課程決定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6)。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第三版)。台北市:知城。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
吳盛、林東清(2007)。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資訊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資訊管理學報,14(2),75-110。
吳靖國(1998)。誰有權力制定與詮釋課程?教育資料研究,25,31-35。
吳靖國(2007,9月24日)。落實中小學海洋教育的基本議題。聯合報,A19版。
呂百理(200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知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7a)。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59,106-120。
李坤崇(2007b)。中小學海洋能力指標之建置。教育研究月刊,162,97-113。
李坤崇、林堂馨(2003)。高中新課程發展及其與舊課程總綱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15,40-57。
李宛芳(2002)。國小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以臺灣東區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義男(2001)。從探索活動之設計到經驗學習之反思,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周珮儀(2003)。後現代課程取向的理論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11-138。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周麗端(1985)。我國普通中學家政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繼洛、李大偉、涂夢霞、周麗端、簡淑真、李隆盛、游光昭(1993)。中學家政與生活科技課程架構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林文生(2004)。課程理論與實踐之交互辯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如萍(2007)。家政的傳統與創新-談綜合活動之家政教學。家政教育學報,9,26-42。
林青萸(2005)。課程與權力運作:以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和(1990)。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報告,社教雙月刊,38,46-49。
林淑梤、張惠博、段曉林、姜志忠、楊巽斐(2006)。科學演示的詮釋與實施因素之研究--一位高中物理教師對於探究取向科學演示的詮釋以及其實施的影響因素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6),53-74。
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邱皓政(2001)。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邱馨儀(2002)。國民中學語文學習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知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段曉林、林淑梤(2006)。科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培育之新趨勢。教育研究,152,12-20。
洪久賢(1993)。高中生學習家政需求之探討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82-0301-H-003-022。
洪久賢(1994)。高中生學習家政需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6),133-147。
洪久賢(1999)。家政融入中小學一貫領域課程之澳洲實例。家政教育學報,2,1-28。
洪久賢(2000)。從家政教育談生活與素養。訓育研究,39(4),46-48。
洪久賢(2001a)。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議題之探討。中等教育,52(6),20-33。
洪久賢(2001b)。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探討--家政教育的規劃與展望。家政教育學報,3,53-68。
洪久賢(2001c)。兩性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2(3),4-18。
洪久賢(2001d)。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4(4),21-38。
洪久賢(2001e)。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洪久賢(2005)。課程改革中的家政教育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39,55-65。
洪久賢、殷童娟(2001)。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高中家政教學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男生班教學為例。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63,3416-3420。
洪久賢、涂夢霞、林薇、黃迺毓、黃韶顏、林如萍(1994)。高中家政課程標準修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 。
洪久賢、蔡長艷、王麗菱(1998)。中學家政教師基本專業能力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5),42-64。
洪志成、王千倖、林海清、葉郁菁、甄曉蘭、方德隆、蔡克容、陳春蓮、李聲吼、許健將、楊坤原、林佩璇、李麗君、黃譯瑩、楊惠琴、陳木金(2000)。教學原理。高雄市:麗文文化。
洪瑛璘(2001a)。哈伯瑪斯哲學思想初探及其在教育上之影響。教育研究,9,11-21。
洪瑛璘(2001b)。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育變革關注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新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范信賢(2001)。「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省思。國教學報,13,169-183。
范熾文(2000)。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溝通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1(6),99-110。
苑寶貞(1998)。香港中學家政教育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8-H-003-004-F12)。
家政學科中心(無日期)。課程暫行綱要問與答。2007年9月22日取自http://home.tngs.tn.edu.tw/home/new4.htm
徐麗真(2006)。高中職護理教師及學生對「健康與護理」課程架構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之琦、游恒山(1998)。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108。
高強華 (1992)。教師社會化研究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意義。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貴(1997)。日本中小學家政教育的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8-H-002-001-F12。
康繼堯主編(1886)。辭海。台北:輔新書局。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臺灣東華。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歷程。2007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890001/i1301/course/current/process.htm
教育部(2003c)。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跨學科整合資料。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a)。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家政」Q&A。2008年3月12日取自http://lkc.ed.ncku.edu.tw/98course/08/08-15-domestic_Q&A.pdf
教育部(2007b)。普通高級中學家政科課程綱要修訂理念與特色。2008年3月12日取自http://lkc.ed.ncku.edu.tw/98course/09/09-15-domestic_feature.pdf
教育部(2007c)。96學年度高中學校數分布概況。2007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00schooldata/sxxndata.htm?key=s01&value=04&open
教育部(2008)。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2001)。當前台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41-162。
莊雅嵐(2005)。Allan Kaprow偶發藝術及其對後現代課程理論之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美瑞(1981)。美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硏究。台北:文景。
許美瑞(1995)。課程統整在家政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5,29-34。
許美瑞(1996a)。最有價值的中小學核心課程—家政。中華家政,25,1-14。
許美瑞(1996b)。中學家政師資培育之研究。台北:文景。
許美瑞(1998)關懷本位的家政教育:廿一世紀的家政課程新典範。課程與教學,1(4),95-112。
許美瑞(1999)。家政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許美瑞(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之回顧與展望。中等教育,52(6),4-18。
許美瑞(2003)澳洲昆士蘭的初中家政課程探討。家政教育學報,4 ,1-19。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俊呈(2006)。國民小學教師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知覺程度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添財、陳星貝(2006)。新臺灣之子教學變革新思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2479-2.html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28,157-162。
陳妙娟(2005)。高中家政及生活科技「家庭生活」領域之研究。台中縣: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妍穎、許美瑞(2003)。國中學生生活經營能力學習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家政教育學報,4,40-62。
陳宣伯(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6)教師的課程理解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5-82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新轉(2003)。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臺北 : 商鼎文化。
單文經(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知覺以及研習的效應。教育研究資訊,11(3),23-46
彭富源、張素貞(2005)。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理念與實踐之探究-社會重建的觀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93-112。
湯仁燕(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蔡清田(2002)。英國高中階段(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課程改革考察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昆輝(1985)。希爾韋 (Paula F. Silver) 原著。教育行政原理。台北市:三民。
黃政傑 (1992)。課程實施的假定影響與改革成敗。教與愛,37,2-5。
黃政傑 (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致誠、謝念慈、江文隆、林清松、黃耀南、曾志鵬、楊人銓(2006)。我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發展與推動之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黃迺毓(1998)。家政高等教育。台北:五南。
黃雅瑛(200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71。
黃義良(2000)。國民中學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知覺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7, 43-64。
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二十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5,40-48。
黃靜芬、晏涵文(1984)。性別角色與國中男女生學習家政之需要及興趣研究,家政教育,9(4),90-100、103。
黃馨慧、魏秀珍(1997)。中國大陸中小學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8-H-003-005-F12。
楊玉梅(2006)。國民中小學推展海洋教育之內涵與其網際網路資源之分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深坑 (1999)。知識形式與比較教育。台北:揚智。
楊龍立(2003)。課程改革模式的統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97-114。
溫明麗(1996)。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4)。心理學(修訂二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詹玉蓉(2007)。臺北縣婦女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1-90。
劉珍齡(2001a)。家政科「多元學習報告」教學之實施。景女學報,1,121-131。
劉珍齡(2001b)。學生參與「多元化學習評量」實施方法。景女學報,1,133-151。
劉珍齡(2002a)。經營一個好的開始。景女學報,2,193-201。
劉珍齡(2002b)。多采多姿的發表饗宴--小組報告的指導要訣。師友,422 ,78-81 。
劉珍齡(2003)。開放的兩性交往單元設計。景女學報,3,225-243。
劉珍齡(2004)。堅持付出才能享受非凡的成就--一位高中家政老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分享。景女學報,4,169-178。
歐用生(2003a)。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28,373-387。
歐用生(2003b)。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高雄復文。
潘世尊(2005a)。教育理論及其建構途徑。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6(1),151-188。
潘世尊(2005b)。P. H. Hirst 論「教育理論」之評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6(2),1-42。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蔡秀媛(2002)。轉化學習之理論與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89-404。
鄭日昌、周軍譯(2003)。Paul Roookes, Jane Willson原著。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台北:五南 。
盧錫瑩(2004)。高職教師對職校課程綱要一般能力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eter McLaren著。校園生活 : 批判教育學導論。高雄:麗文文化。
鍾清漢(1988)。教育與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幼獅
顏妙桂(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魏秀珍(2002)更名--家政高等教育的挑戰:美國經驗的啟示。中華家政學刊,31,127-138。
饒見維(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
二、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2001). Who we are. Retrieved August 29, 2007, from: www.aafcs.org/who/index.html.
Bower, J. (1996).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0(581), 3-5.
Bull, N. H. (2002). Taking Steps for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Educators in Connecticut: A Model for Change.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Education, 20(2), 30-36.
Card, B. (2004). No Clild Is Left Behind in the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Classroom.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8-10.
Erwin, W. T., Moran, J. D., & McInnis, J. (1996). Role definition and perceptions of Home Economics Secondary Programs.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88(4), 17-23.
Fox, W. S., Stewart, D. & Erickson, P. M.(2007). National Standards Set Benchmark for Performance of New FCS Teacher.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9(1), 11-16.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2000).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New Jersey: Merrill.
Kister, J. (1997). Overview of 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Education, 15(1), 76-86.
Krejcie, R. V.,& Morgan, D. W.(1970). Determe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surement, 30, 607-610.
McNabb, T. (2004). FCS Students Learn How to Achieve a Balance .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15-16.
Montgomery, B. & Davis, S.(2004). Building Strong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A Critical Science Rationale for FCS.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52-55.
Noyes-Phillips, S. R. (2002). On Becoming a Champion for the Future of FC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4(4), 92.
Peterat, L., Casey J. , McMartin, J. , Mann, L. , Doherty, M. , Tremblay, T. (1988). Developments in 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Canadian Home Economics Journal, 38(2), 60-63.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c.
Smith,B. P.(2004). F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Critical Science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49-51.
Smith, B. P., Hall, H. C. & Jones, K. H. (2001).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Perceptions of vocational administrators,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3(4), 49-57.
Smith, B. P., Hall, H. C. & Jones, K. H. (2005).FCS National Standards: Do They Underpin Secondary Curriculum?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7(1), 51-56.
Smith, B. P., Hall, H. C., Jones, K. H., Cory, J. A. & Ethridge, T. L.(1998).Students: Consumers of Family and Consumers Sciences Education. Journal of Family Consumer Sciences, 90(4), 15-17.
Smith, F. M. (1995).An Ideal of Persons Educated in Home Economics. Canadian Home Economics Journal, 45(3), 114-115.
Turkki, K.(2007a). Home Economics As A Discipline And Sciences.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7, from: http://www.helsinki.fi/kktl/english/Turkki_Introduction%20to%20research%20on%20home%20economics%20as%20a%20discipline%20and%20science.pdf.
Turkki, K.(2007b). The Integrative Image of Home Economics – from theories to applications. The 14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ARAHE Congress. Reorienting Human Capital in Home Economics: Meeting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August 6-10, 2007. Kuala Lumpur, Malaysia. Presentation and Abstract on CD.
Vincenti,V. & Smith, F. (2004). Critical Science: What It Could Offer All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