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久晏
論文名稱: 摩登映象-1930年代臺灣花界女性顯影
Modern Image-The Representations of “Taiwanese Flowers”
指導教授: 楊永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三六九小報》《風月》女性影像臺灣攝影
英文關鍵詞: “3-6-9 Tabloid”, “Fong-Yue”, female images, Taiwanese phot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在探查1930年代臺灣《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系中花界女性影像的內涵意義。《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系是臺灣的漢文通俗報刊,順應著臺灣現代化帶來的休閒需求而生,其中頻繁出現的女性為當時臺灣的藝旦與咖啡店女給,而其影像之出現配合著報刊之休閒取向、編輯偏好以及專欄主題而刊登。專欄中的藝旦與女給被歸類為臺灣的花界女性,她們率先將自己的影像公開於大眾間,而其斷髮時裝的模樣是日治時期人們所熟知的摩登女性形象,這兩份報刊對於臺灣藝旦身分與活動的記載,為日治時期的花界女子生活留下寶貴的紀錄。
    《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系專欄的報導是男性文人的書寫品味,本文希望由花界女性親身拍攝的影像中,探查花界女性影像形式以及背後的社會品味,進而了解報刊中臺灣花界女性影像在文化脈絡中的意義。因此在第一章簡述全文論述框架,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現況,並指出本文研究範圍及援用之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1930年代刊行花界專欄的《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系與花界女性。第三章進入圖像研究,描述圖像,並將其姿態、造型、構圖歸類與統計,確認臺灣花界女性影像風格與脈絡位置。第四章從影像風格與女性裝扮詮釋女性影像意義,包含影像之建構、所呈現的社會品味以及刊登於大眾雜誌的效果等,最後回歸當時的臺灣花界女性,了解她們在時代環境中的經驗與轉變。

    “3-6-9 Tabloid” and “Fong-Yue”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windy moon” in English), the two popular publications printed in Chinese during the 1930s in Taiwan, were born to meet the need of amusement following the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In these two periodicals, Female portraits emerged frequently in almost every issue. The portrayed female images were either Taiwanese geishas or the waitresses served in cafes. These portraits appeared to be the type of amusement, the preference of editors and the subject of particular column in the publication. The geishas and waitresses in these columns were catergorized as flowers of Taiwanese women. They were the forerunner who made themselves public through publication of postcards and newspapers, in which their fashionable appearance impressed every Taiwanese in those years. The two periodicals have contributed precious records of the figures, the activities, and daily lives of Taiwanese flower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The articles in “3-6-9 Tabloid” and “Fong-Yue”’s flower columns came from the writing preference of its male writers. In this study, by looking into the self expressions of geishas and waitresses, I hope to find the tastes or stresses behind the female images which they were photographed personally. We can then comprehend the meaning of Taiwanese flowers image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frame and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the current studies of its kind,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and the method used. Chapter Two talks about “3-6-9 Tabloid” and “Fong-Yue”, in which flowers columns edited and the representative geishas and waitresses in 1930’s. Chapter Three enters the steps of
    iconography. It starts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s, identifying its gesture, style and composition before summing it up. So we can determine the style and context of Taiwanese flowers images. Chapter four interprets the meanings of female images in terms of style of portrait, costume and make-up, including the usage of image, the social taste exposed,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a print in the publication. Finally, it returns to these Taiwanese geishas and waitresses, understanding their experiences and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辭III 目次V 圖表目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動機3 三、研究目的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分析6 一、範圍界定6 二、研究文本8 三、研究回顧10 (一)藝旦研究10 (二)咖啡店女給14 (二)通俗報刊研究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8 一、圖像解釋學18 二、符號學19 三、論文架構21 第二章 通俗報刊與花界女性22 第一節 漢文通俗報刊22 一、臺灣通俗閱讀市場的興起22 二、1930年代臺灣的通俗報刊24 (一)《三六九小報》25 (二)《風月》與《風月報》27 三、通俗小報發行源流29 (一)上海小報概況29 (二)名妓專欄31 第二節 藝旦、女給與花界專欄37 一、臺灣藝旦與女給37 (一)藝旦37 (二)女給41 二、傳統文人品味46 (一)歌藝才識47 (二)姿態容貌49 (三)堅貞獨立49 (四)酬應閱歷50 第三節 進入公共空間的花界女性52 一、文人圈52 二、藝旦戲、電影與唱片54 三、模特兒與寫真代言57 第三章 報刊上的女性影像61 第一節 報刊女性影像風格62 一、影像構圖62 二、表情姿態67 第二節 女性肖像攝影的傳統74 一、臺灣的女性肖像74 (一)攝影術的傳入75 (二)臺灣照相館79 二、花界女性之肖像風格84 (一)臺灣藝旦寫真與明信片86 (二)《晶報》之上海名妓91 (三)日式藝妓95 第三節 服裝造型的演變100 一、服裝樣式100 (一)寬袖漢服101 (二)新式旗袍104 (三)西裝107 二、斷髮放足110 第四章 小報影像的文化意義116 第一節 寫真館與名花影像特質116 一、特殊階級117 二、私生活被公開消費121 第二節 小報空間126 一、文人的展示場126 二、女性商品130 三、抵抗摩登:編輯文人的矛盾134 第三節 移轉中的美感認同138 一、迎合風雅138 二、摩登展演140 (一)西式審美觀點的引入141 (二)上海時尚的跟隨144 三、時尚認同147 第五章 結論153 參考文獻158

    一、報刊文獻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2年,臺北:五南出版社重印,1994年。

    《臺灣婦人界》1934-1939年,台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攝製。

    三六九小報社,《三六九小報》1930-193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復刻。

    目黑五郎、江廷遠,《現行保甲制度叢書》附錄第三,臺中州:保甲制度叢書普及所,1937。

    吳青霞總編,《臺南新報》1921-1937年,臺南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復刻,2009。

    風月俱樂部,《風月》1935-1937年,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

    風月俱樂部,《風月報》1937-1941年,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

    許丙丁編,《蓮心集》,嘉義:蘭記書局,1930。

    晶報社,《晶報》1919-1940年,上海:上海圖書館製微卷。

    臺灣公論社編,《臺灣公論》,臺北市 :臺灣公論社,1936-1945。

    臺灣邦樂社,《臺灣邦樂界》,臺北市 :臺灣邦樂社,1933-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商工名錄》,臺北:總督府殖產局,1927。

    臺灣藝術新報社,《臺灣藝術新報》,臺北 :臺灣藝術新報,1935-1939。

    橋本白水,《島の都》,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16。

    二、相關專書

    戈思明主編,《臺灣早期咖啡文化》,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2001。

    片岡巖著,《臺灣風俗誌》,陳金田譯,臺北市: 眾文,1990。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 攝影與歷史的對話: 1850-1920》,臺北市 :雄獅,1997。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臺北市:龍文,1990。

    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編譯,《藝伎》,北京市:中國青年,2008。

    竹中信子著,《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昭和篇 1926-1945)上 》,熊凱弟譯,臺北市:時報出版,2009。

    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市:遠流,1998。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幕,1961。

    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

    李欽賢,《高彩.智性.李石樵》,臺北市:雄獅 ,1998。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2006。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 :三民總經銷,1999。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市:文津,1989。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市:麥田, 2004。

    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近代中國,1977。

    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臺灣懷舊: 1895-1945》,徐蓮、馬聖美譯,臺北市 : 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1994。

    邵庸,《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

    柯瑞明,《臺灣風月》,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縣板橋市: 稻鄉,2005。

    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

    郭曉川,《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哈爾濱:黑龍江美術,2000。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市:復旦大學,1993。

    張中,《李伯元與官場現形記》,瀋陽:遼寧出版社,1992。

    張蒼松編,《百年足跡重現:林草與林寫真館素描》,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2004。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6。

    連雅堂,《雅堂先生集外集臺灣詩薈雜文鈔》,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2001。

    陳申編,《中國攝影史》,臺北巿 :攝影家,1990。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市 : 聯經, 1979。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 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縣:博揚文化,1999。

    陳懷恩,《圖像學: 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 : 如果,2008。

    曾郁雯,《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1991。

    雄獅美術編,《攝影中國: 1860年-1912年的中國》,臺北市 : 雄獅,1979。

    雄獅美術編,《攝影臺灣:1887年-1945年的臺灣》,臺北市 : 雄獅,1979。

    黃武忠,〈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美人心事》,臺北:號角出版社,1987,頁91-104。

    黃建業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5。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

    楊碧川,《後藤新平傳-臺灣現代化的奠基者》,臺北市 :一橋, 1996。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臺北市:商鼎文化,2000。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2001。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 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 》,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葉榮鐘,〈臺北藝旦〉,《小屋大車集》,臺中市:中央,1967。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市:玉山社,1998。

    廖雯,《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重慶:重慶,2005。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 : 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市 : 典藏藝術家庭,2008。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 臺灣美術史的展望》,臺北市:雄獅,2005。

    臺北巿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志》,臺北市:臺北巿文獻委員會,1989。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慣習記事》卷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臺灣世紀回味1895-2000-生活長巷》,臺北市:遠流, 2000-2002。

    劉捷,〈黑貓的近代性〉,《臺灣文化展望》,林曙光譯,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

    劉捷著,〈摩登臺灣女服務生論〉,《臺灣文化展望》,林曙光譯,高雄市: 春暉,1994。

    劉善齡,〈照畫‧照相機〉,《西洋發明在中國》,香港:三聯,2001。

    劉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2004。

    應大偉,《臺灣女人》,臺北市:田野影像出版, 1996。

    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精簡本)》,臺北市 :巨流圖書,2005。

    顏娟英,《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臺北市:雄獅,2005。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6。

    凃照彥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李明俊漢譯,臺北市:人間,199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