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心淳
Chiu, Hsin-Chun
論文名稱: 產業博物館發展環境教育之需求探討-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為例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Industry Museum -A Case of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Nanmen Park’,Taiwan
指導教授: 蔡慧敏
Tsai, Hue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產業博物館環境教育樟腦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英文關鍵詞: museum of industr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mphor industry, National Taiwan Museum, Nanmen Park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產業博物館是經由產業相關場域做為媒介,蒐藏產業相關物件,以做為展示基礎,強調其在「社會功能」與「溝通功能」之展現,重視與人群、社區結合之重要性,建構「活」的博物館,將環境和人的關係緊扣,傳達時代背景與產業存在意義。產業博物館提供有形及無形的記憶,與社區生命發展緊緊相扣,它的存在價值是時空、記憶、人文與環境的結合。環境教育則以環境的關切為主要目的,以社會大眾為推展對象,將環境教育透過社會教育體系管道所推動的教育;而博物館肩負社會教育的重責,在社會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研究為探討產業博物館發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需求,選定日本時期的樟腦工廠舊址,今日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以下簡稱「南門園區」) 做為案例,運用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從該場域與資源的利用情形、相關人員及觀眾想法分析南門園區,以瞭解南門園區發展環境教育之需求,並提供南門園區及其他產業博物館日後推動環境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針對7位參與南門園區規劃或環境教育活動的專家及志工進行訪談,並延伸出觀眾問卷,問卷共計回收137份。由此分析得知,南門園區現行環境教育活動,多以廣義的環境教育執行,缺少了南門園區的獨有產業特色,館方雖以產業博物館與環境教育定位該場域,卻鮮少有和樟腦產業相連結之活動及環境教育活動方案,無法凸顯出場域獨特性及其產業中的環境教育。從訪談及問卷中,本研究探討觀眾對於南門園區的需求,發現觀眾普遍期望有更多環境體驗,且結合南門園區本身資源發展環境教育,並認為南門園區現階段缺乏產業歷史與觀眾的互動。在南門園區發展環境教育的需求上,可以增加在地的連結性與跨域合做串聯,延長南門園區的歷史軸線,規劃產業歷史與環境之相關活動,推動持續性的環境教育。

    The museum of industries often utilize the old sites of industrial factories to represent historical settings of certain typ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o be an institute in industry-related items collection, research,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To represent living history of industry, this type of museums focus more on “social functionality”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ality” so that they can link with people and community. The conveyance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ir existence meanings to community are also important. In general, museums of industry offer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memories with local community. Since these museums have combined the historical space, memory, culture and local environment, that would offer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and particularly dedicated to the care for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possibility about develop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museums of industry. The study case is an abandoned camphor factory site which has restored as “Nanmen Park” as part of exhibition sites of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anmen Park").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collection regarding to affections from museum exhibi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We interviewed seven experts and volunteers who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of Nanmen Park ; and 137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from the visito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ent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museum site are too generalized and irrelevant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Nanmen Park (i.e. the camphor industry, forest environment,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es). From interviews, most of the visitors expect to have more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which link to the resource in Nanmen Park. The results from questionnaires also show that Nanmen Park need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history and visitors, and the links between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museum. The network of several industrial historical sites in surroundings is also expected to be connected with Nanmen Park and as learning sit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Abstract-------------------------------------------------------------------------------iii 目次-----------------------------------------------------------------------------------------iv 表目錄---------------------------------------------------------------------------------------------v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名詞界定……………………………………………………….9 第二章 文獻回顧----------------------------------------------------------------------------11 第一節 產業博物館的發展歷程……………………………………11 第二節 博物館中的環境教育………………………………………35 第三節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58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58 第二節 研究架構…………………………………………………….5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61 第四節 研究效度與倫理…………………………………………….71 第五節 研究限制……………………………………………………..7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75 第一節 南門園區發展環境教育之資源…………………………….75 第二節 南門園區之環境教育內涵………………………………….86 第三節 南門園區能提供的環境教育機會…………………………111 第四節 南門園區發展環境教育的需求……………………………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0 參考文獻---------------------------------------------------------------------------------------155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164 附錄二 訪談大綱--------------------------------------------------------------------------165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編碼範例-------------------------------------------------------------166 附錄四 問卷審核之專家名單------------------------------------------------------------167 附錄五 正式問卷---------------------------------------------------------------------------168

    外文文獻:
    Aaker,D.A.K.& L.Keller.(1990).Consumer Evaluations of Brand Ext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27-41.
    Allan,Douglas Alexander; UNESCO (1954).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role of Museums in Education, 14 September - 12 October 1952: Brooklyn, New York, U.S.A. UNESCO.
    Ashbaugh,B.L. (1971). Nature Center Purposes and Valu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 (3):4-5.
    McMichael,D.F. (1991).Museums and Environment. ICOM News.44(4):13-17.
    EETAP (1998).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Nature Centers. EETAP35.
    Eilean Hooper-Grennhill(1994).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 Routledge.
    Harrison,J.D.(1993).Idea of museums of 1990’s.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3(2):160-176.
    Hugues de Varine-Bohan(1973).A Fragmented Museum:The Museum of ManAND Industry,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Museum25(4):242-249.
    Irena Zmuc,Mestni Muzej Ljubljana, Slovenia(2006). The Sense and Scent of place.
    Jacobson(1990).Roger Tory Peterson Institute of Natural History, 1989.pp. 4-5.
    Kjell Engström(1985).The ecomuseum concept is taking root in Sweden. Museum37(4):206-210.
    Lofland,J.&Lofland,L.(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Wadsworth.
    Milmine,J.T. (1971) 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eter van Mensch(1988)。Museology and Museums。ICOM News.41(3).
    Stapp,W.B., & Tocher,S.R.(1971). 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app,W.B.,et al (2001).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 R. Hungerford, W. J. Bluhm, T. L. Volk, & J. M. Ramsey (Eds.), Essential reading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p. 33-35). Champaign, IL:Stipes.
    Teruggi,M.E.,1973 UNESCO(1973) Resolutions adopted by’the Round Table of Santiago(Chile)’,Museum25(3):129
    W.Lawrence Neuman(2005).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Prentice Hall.
    Zhilyaev,Arseniy(2014).Museum of Proletarian Culture:Industrialization of Bohemians. Random House Inc.
    中文文獻
    王婉如(2001)。英國博物館與畫廊介紹-舊空間再利用的博物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婉如(2012)。產業博物館與社區歷史文化-以英國蘇格蘭「青綠工廠Verdant Works」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簡訊60(2):22-25。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
    王嵩山(2004)。博物館與教育改革。博物館學季刊:18(1):5-6。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
    王嵩山(2012)。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導論。博物館文化2(2):1-18。
    王嵩山、黃貞燕(2011)。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王新衡、楊佩諭、西村幸夫(2012)。日本川崎產業博物館之建構 兼論臺灣民眾參與式糖業鐵道遺產保存。博物館學季刊26(4):115-144。
    王維梅 譯(1992)。博物館與環境(原作者:D.F. McMichael)。博物館學季刊6(3):11-16。
    王麗卿、何明泉(2001)。公有閒置空間的文化再生—藝文展演空間企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五屆建築生產及管理技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
    王鑫、Simpson, S.、李淑媛(1995)。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6:1-16。
    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向麗容(2008)。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活動觀眾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向麗容(2013)。國立臺灣博物館─文化部首座通過環教育場域認證的博物館。環境教育及訓練電子報88(8)。
    朱柔若 譯(2009)。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 W.Lawrence Neuman,2005)。臺北:揚智出版。
    朱堯麟(2002)。社區博物館教育之研究-以「宜蘭酒廠博物館」和「宜蘭縣史館」為例的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何昕家、張子超(2011)。初探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規劃設計:以學校與自然中心為例。通識教育與跨領域研究10:93-114。
    呂孟霓(2013)。誰的文化?什麼文化?從橋仔頭糖廠到文化創意園區。國立清
    呂理政(2002)。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
    李碧惠、詹益忠(2013)。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國定古蹟專賣局南門工場)古蹟修復工程報告書。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
    汪靜明(2001)。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
    周儒 譯(1988)。環境教育的本質和原理:目標和目的(原作者:Schmieder, A. A.,1977)。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周儒(1992)。非正規環境教育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6(3):71-76。
    周儒(1993)。環境教育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周儒(2000)。設置臺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市府建設專題研究報告298。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儒(2012)。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規劃與管理。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規劃暨營運管理實務班授課講義:11-43 頁。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人員訓練所。
    周儒、姜永浚(2013)。透過德懷術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環境教育研究9(2):1-32。
    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教育部委辦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臺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 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Engleson, D. C.,& Yockers, D. H.)。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原著出版於1994)
    周耀俊(2012)。用文化思維,鏈結產業與市場-以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簡訊60(2):12-15。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6(7)。
    林政弘(2005)。臺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臺北:南天。
    林崇熙(2009)。臺灣產業史博物館展示規劃。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崇熙(2010)。跨域建構.博物館學。雅凱電腦語音。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潔盈 譯(2007)。博物館行政(原作者: Hugh H. Genoways, Lynne M. Ireland)黃貞燕(主編)。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徐純 譯(2006)。改善博物館的品質與標準之指南與博物館的認定:博物館的品質保證。(主編:Hans Manneby , Teti Hadjinicolaou)。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徐純(2009)。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徐純。
    馬若喬(2005)。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炯琪(2004)。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師大。
    張子超(2001a)。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師大。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譽騰 譯 (1997)。博物館這一行(原作者: G. Ellis Burcaw)。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 譯(1988)。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原作者:Gergage F. MacDond)。博物館學季刊2(3):41-44。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南天。
    張譽騰.(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許美雲(2002)。公立博物館現行委外經營模式探討兼談其衝突與和諧。歷史文物月刊 12(4) :82-92。
    許瓊文(2012)。環境氛圍對消費者情緒、滿意度與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埔里觀光酒廠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中端(1993)。博物館新潮流:生活、環境博物館。中國時報21。
    郭中端、蔡慧敏、崛入憲二(2015)。澎湖七美零碳示範島規劃為島嶼博物館之可行性研究案 (1030800241)。澎湖:澎湖縣政府。
    郭添貴、昌鴻、史哲、陳美英、楊孟穎、王文翠…林尚瑛(2010)。99 年度國家建設總合評估規劃作業-南臺灣博物館群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C100AX079)。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陳音音 譯(1992)。生態博物館在法國─矛盾與曲解(原作者:François-Hubert)。博物館學季刊10(1):19-24。
    陳國寧(2000)。如何經營小型博物館。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銀研叢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惠美、汪靜明(1992)。博物館的環境教育推展與電腦應用。博物館學季刊6(3):87-98。
    單希瑛 譯(1992)。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正在瑞典紮根(原作者:Kjell Engstr ö m)。博物館學季刊6(3):39-46。
    曾信傑(2012)。生生不息-產業博物館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博物館簡訊60(2):6-11。
    賀雯萱(2004)。從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探討臺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正儒、高忠義(1995)。1990年代的博物館理念。博物館學季刊9(3):1-8。
    黃健敏(2005)。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臺北:藝術家。
    黃淑芳(1997)。近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新井重三(1995)。走進博物館: 邁向博物館學專業的5堂必修課。牧野出版。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3-10。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臺北:田園城市。
    劉婉珍(2004)。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博物館學季刊:18(1),19-28。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臺北市:三民。
    審計部(2013)。臺灣博物館系統古蹟修復再利用計畫執行情形。臺北市:審計部。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世蓉 譯(2010)。走進博物館︰ 邁向博物館學專業的5堂必修課(原作者: 水嶋英治) 。臺北市:原點。(原著出版於2002)
    蔡宗雄(2013)。地方特色博物館的籌設與經營: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簡訊66(4):11-17。
    蔡慧敏(1992)。國家公園中的博物館及其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6(3):47-54。
    鄭秀嫻 譯(1996)。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原作者:George Harri Riiviere& Nancy J. Fuller,1987)。博物館學季刊10(1):3-6。
    蕭人瑄、王喜青、張菁砡、方偉達 譯 (2011)。論述美國環境教育經驗:《環境教育的失敗-我們能夠如何補救它》(原作者:Charles Saylan & Daniel Blumstein)。TEPS。
    駱淑蓉(2012)。博物館展示如何呈現礦業聚落的集體記憶-以黃金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簡訊60(2):16-21。
    戴寶村(2009)。世界第一.臺灣樟腦。香港:香港商雅凱電腦語音有限公司。
    戴寶村(2009a)。樟腦、鴉片與專賣制度產業文化展示報告。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
    簡怡平(2011)。臺灣陶瓷藝術文化之轉變 -從陶器、陶藝到陶瓷博物館。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鷲巢敦哉(2000)。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東京:綠蔭書房。

    網頁資料
    Agenda 21︰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Agenda21.pdf
    中國博物館協會http︰//www.chinamuseum.org.cn/index.html
    中國環境教育協會http://www.csee.org.tw/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http︰//www.cam.org.tw/big5/main.asp
    文化部http://www.moc.gov.tw/
    日本博物館協會https://www.j-muse.or.jp/
    全國法規資料庫-環境教育法全文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64271
    青綠工廠Verdant Works博物館http://www.rrsdiscovery.com/index.php?pageID=130
    美國博物館協會(AAM) http://www.aam-us.org/
    英國博物館協會(MA)www.museumsassociation.org/
    國立臺灣博物館 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174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http://iucn.org/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http://icom.museum/
    博物館教育資源中心 http://art.tnnua.edu.tw/museum/html/comp3_5.html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http://www.gep.ntpc.gov.tw/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http://www.ceramics.ntpc.gov.tw/Index.ycm
    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組織規程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B020010000006000-0991225
    銀江博物館︰http︰//www.marion.k12.fl.us/district/srm/about.cfm
    德國波鴻礦業博物館 http://www.bergbaumuseum.de/index.php/e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461&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512.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