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婉瑛 |
---|---|
論文名稱: |
從《點石齋叢畫》看日本浮世繪對晚清畫壇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Ukiyo-e on Late Ching Paintings from “Dian-Shih-Chai-Tsung-Hua" |
指導教授: | 沈以正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點石齋叢畫 、點石齋畫報 、晚清繪畫 、海上畫派 、版畫 、浮世繪 |
英文關鍵詞: | Dian-shih-chai-tsung-hua,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Dian-shih Cottage, the Shanghai School, late ching paintings, printmaking, Ukiyo-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9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海上畫派為晚清上海畫壇崛起的一群具有創新畫風的畫家的統稱,為清前期的形式主義畫風帶來巨大的變革,其嶄新的構圖形式與前所未見的繪畫題材,除了畫家本身的創造力,也融合了外來繪畫優點而成。本論文從《點石齋叢畫》收錄的日本風格繪畫做為研究的起點,探討輯錄日本風格繪畫的原因並找尋其來源,發現這些作品事實上是從葛飾北齋《唐詩選畫本》、谷文晁《日本名山圖會》、大原東野編《名數畫譜》等日本版畫而來,而中日兩國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在這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以近代中國繪畫受日本影響較大的山水畫及人物畫為研究重點,試圖從中日文化的交流脈絡和社會背景、風格分析等方法來看晚清繪畫的發展與日本繪畫的關係。作為海派代表人物的「四任」及《點石齋畫報》主筆吳友如,他們吸收外來繪畫的優點而卓有成就,與日本浮世繪巧妙的相合之處,在文中也特別提出來討論。同時,晚清由於石印技術的傳入,其方便、快速的優點,在中國印刷史上寫下新的一頁,然中國傳統的水印木刻仍有現代技術所無法取代的優點,故本研究在結論部分也對中國傳統水印木刻至現代鉛印技術的發展演變作概念性的論述,並輔以第一手出版資料,提供版畫愛好者在研究上的一個參考。
The “Shanghai School” is a new group of new-styled painters in late Ching Shanghai. It brings tremendous transfer revolutionary to Formalism in early Ching Dynasty. It is formed by brand-new composition, themes which have never seen before, painters’ creation and foreign painting skills. The article takes Japanese styled paintings in “Dian-shih-chai-tsung-hua” as the begging, finding the reason of forming Japanese styled painting and researching its origins. In fact, I find that those works come from many Japanese paintings.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since long time ago. Therefore, the article takes landscape painting and figure painting, on which Japan has greater effect, in modern Chinese paintings. I manag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Ching paintings and Japanese paintings through ways of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 their social background, style and etc.. As the leader of the “Shanghai School”, “Four Jen” and, Wu You-Ju, who is the chief editor of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Dian-shih Cottage”, take advantages from foreign paintings. Their paintings with Ukiyo-e are another points in this graduate thesis.
Meanwhile, due to the spreading of lithographic prints in late Ching, it turn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ngraving into a new leaf.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cut has some advantages which can’t be replaced by modern techniques, so the graduate thesis stat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from Chinese woodcut to modern letterpress painting at the conclusion. It offers engraving lovers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 first published information.
專書
三浦真一,李聰明譯,《日本繪畫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8)。
上海博物館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海上名畫家精品集》(香港:大業公司,1991)。
久野健等編,蔡敦達譯,《日本美術簡史》(上海:上海譯文,2000)。
小林 忠等編,《浮世繪 江戶の繪畫IV‧工芸II》(東京:講談社,1991)。
大村西崖,陳彬龢譯,《中國美術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下)》(台北:東大,1997)。
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河北:河北美術,2002)。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台北:歷史博物館,1998)。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鏞主編,《中外美術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1999)。
戈公振,《中國報業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中國近代畫派畫集-海上畫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2)。
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美術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87)。
《日本浮世繪名作選》(1)~(3)(南京:江蘇美術,1998)。
江梅,《海上畫派:現代中國畫的序幕》(瀋陽:遼寧美術,2002)。
北原義雄編輯《十竹齋書畫譜》(東京市:アトリエ社,1936)。
沈以正、羅芳,《國畫-山水畫及演變》(台北:水牛圖書,1983)。
何恭上主編,《海上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5)。
余毅主編,《芥子園畫傳》(台北:中華書畫,1984)。
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廣州:廣東人民,1983)。
吳友如等,《清末浮世繪》(台北:遠流,2005)。
吳友如繪,《吳友如畫寶》(北京:中國青年,1998)。
李希凡總主編,本卷主編陳綬祥,《中華藝術通史 清代卷•下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6)。
李習勤主編,《美術辭林•版畫藝術卷》(陜西:人民美術,1992)。
李渝,《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台北:雄獅,1979)。
李維琨,《中國巨匠美術叢書 陳洪綬》(北京:文物,1998)。
李欽賢,《日本美術史話》(台北:雄獅,1993)。
李欽賢,《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台北:雄獅,1993)。
阮榮春、胡光華著,《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邵洛羊,《丹青百家》(上海:上海辭書,2002)。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台中:弘祥,2000)。
來新夏主編,《清版點石齋叢畫》(天津:人民美術,2004)。
秋山光和,常任俠、袁音譯,《日本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1978)。
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5)。
後藤茂樹編集,《浮世繪大系》(東京都:集英社,1976)。
《原色 浮世繪大百科事典》(東京都:大修館書店,1982)。
《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2001)。
高島北海,傅抱石編譯,《寫山要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55)。
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杭州市蕭山區文聯編,《任伯年研究文集》(北京:方志,2004)。
陳平原、夏曉虹編著,《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天津:百花文藝,2001)。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1986)。
陳振濂,《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合肥:安徽美術,2000)。
陳景容,《版畫的研究與應用》(台北:大陸書店,2000)。
張燁,《名家聖手-明清版畫藝術》(北京:文物,2004)。
梅創基,《中國水印木刻版畫》(台北:雄獅,1990)。
許禮平編輯,《名家翰墨-李可染山水畫集》(香港:瀚墨軒,1990)。
《程氏墨苑》(河北:河北美術,1996)。
黃勇,《回眸晚清─點石齋畫報精選釋評》(北京:京華,2006)。
賀寶銀責任編輯,《海上四任精品: 任熊、任薰、任頤、任預繪畫選集》(河北:河北美術,1992)。
楊逸編纂,《海上墨林》(台北:文史哲,1975)。
楢崎宗重,《東海道五十三次》(日本東京:講談社,1964)。
廖修平,《版畫藝術》(台北:雄獅,1989)。
潘深亮主編,袁杰副編,《海上名家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
鄭樑生編著,《元明時代東傳日本的水墨畫》(台北:文史哲,1986)。
劉大為,《劉大為說任伯年》(河北:河北美術,2004)。
劉曉路,《日本美術史綱》(上海:上海古籍,2003)。
《歷代名公畫譜》(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1)。
《點石齋叢畫》(台北:聯亞,1979)。
《點石齋叢畫》(北京:中國書店,1991)。
蕭健君編,《點石齋叢畫全集》(台北:中華書畫,1979)。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龔產興編著,《任伯年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1982)。
館藏和展覽圖錄
MOA美術館編集,《MOA美術館名品圖錄》第5冊,風俗畫˙浮世繪篇(日本東京:メシアニカゼネル,1983)。
《日本浮世繪特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
《日本浮世繪特展》(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2001)。
日本浮世繪協會編集委員會編集,《日本浮世繪協會創立十周年記念內山コレクション浮世繪展》(日本東京:日本浮世繪協會,1971)。
日本經濟新聞社編集,《松井コレクション:逸品にみる浮世繪250年》(日本東京:磯川浮世繪美術館,日本經濟新聞社,1998)。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ベルギー王立美術歷史博物館所藏浮世繪とタピスリー》(日本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95)。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特別展浮世繪:舊松方コレクションを中心に》(日本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4)。
東洋文庫,日本經濟新聞社編集,《東洋文庫名品展》(日本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2003)。
神戶市立博物館編集,《特別展眼鏡繪と東海道五拾三次展:西洋の影響をうけた浮世繪》(日本神戸市:神戶市立博物館,1981)。
《「浮生百繪」日本浮世繪2005特展圖錄》(台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發行,
2005)。
《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編集,《プラハ國立美術館所藏日本美術品圖錄 = Catalogue of Japanese art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Prague》(日本京都市: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1994)。
《晚清民初水墨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期刊
沈以正,〈由彩色餖版印刷談起──論中日近代美術發展中心的若干問題〉,《藝文薈粹》,第2期,2007,頁8-12。
李欽賢,〈浮世繪的開展與演進〉,《現代美術》,第29期,1990,頁50-56。
李欽賢,〈從京都到江戶-浮世繪版畫的誕生〉,《雄獅美術》,第235期,1990,頁136-141。
李錫佳,〈西潮.文化.浮世繪〉,《現代美術》,第82期,1999,頁68-73。
段鍊,〈浮世春宮與中國山水〉,《典藏古美術》,第124期,2003,頁79-85。
施慧美,〈日本浮世繪的演變與畫家-從美人風俗畫到錦繪〉,《歷史月刊》,第109期,1997,頁4-13。
殷鳳琴,〈楊柳青年畫.家家添喜氣〉,《典藏古美術》,第124期,2003,頁60-63。
菊地貞夫著,鐘有輝譯,〈談談浮世繪〉,《現代美術》,第41期,1992,頁53-56。
潘元石,〈日本版畫史和浮世繪四大家(上)〉,《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5卷,第4期,1993,頁49-55。
潘元石,〈日本版畫史和浮世繪四大家(中)〉,《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6卷,第1期,1993,頁47-50。
潘元石,〈日本版畫史和浮世繪四大家(下)〉,《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第6卷,第2期,1993,頁31-35。
潘元石,〈談點石齋與飛影閣石印畫報〉,《雄獅美術》,第76期,1977,頁94-98。
潘襎,〈光從東方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繪畫與日本浮世繪〉,《藝術家》,第53卷,第5期,2001,頁366-379。
劉芳如,〈故宮書畫日本行:「上海--近代的美術」展品選介〉,《故宮文物月刊》,第294期,2007,頁82-95。
慧美,〈浮世繪的發展及其代表作〉,《美育》,第89期,1997,頁9-26。
鄭明進,〈日本浮世繪版畫〉,《雄獅美術》,第65期,1976,頁4-36。
賴毓芝,〈伏流潛借:1870年代上海的日本網絡與任伯年作品中的日本養分〉,《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4期,2003,頁159-242。
魏子雲,〈日本浮世繪的源流〉,《東方雜誌》,第5卷,第9期,1972,頁99-102。
學位論文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映玟,《明末清初版畫與朝鮮後期繪畫之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繼文,《清代蘇州版畫風格演變之研究-兼論與日本江戶時代美術之關係》(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黃孟虹,《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